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测尿(糖尿病测尿酸)

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查糖尿病不看尿糖看血糖?还有必要做尿检吗?

尿液里有糖,糖尿病的名字由此而来。但现在却很少以尿糖作为糖尿病的评判标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尿糖与血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说起……

尿糖从哪儿来?

尿液里的葡萄糖即尿糖。尿液由肾脏产生,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门户。我们可以把肾脏看成是一个“大筛子”,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如果是人体不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筛出去。

  • 尿糖阴性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因此是身体需要的,一般情况下肾脏要把好东西留下来,是不会让葡萄糖外漏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部在近端肾小管被重新回吸收入血,最终的尿液里含糖量甚微,用一般的方法检查不出来,故尿糖呈阴性。

  • 尿糖阳性

但当血糖增高超过一定水平时,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就会通过尿液排出去,于是就出现了尿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阳性。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被称为肾糖阈,通常为8.9~10.0 mmol/L。

为什么日常监测的是血糖而非尿糖?

血糖检测更精准、更方便

随着血糖仪的普及,测血糖不仅比测尿糖方便快捷,而且还能得到定量的血糖数值,结果更精准。

尿糖检测存在多种不足

无法定量

尿糖一般通过尿糖试纸或尿常规检测,但只是粗略估计,结果以阳性和阴性表示,做不到精细化评判。而且阴性时无法区分低血糖、正常血糖及轻度高血糖。

尿糖不能即刻反映血糖水平

尿糖检测反映的是尿液潴留于膀胱这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膀胱自主神经病变,那么新生成的尿液与潴留尿液混合,就会导致尿糖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尿糖检测易受多种因素干扰

  • 尿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繁殖增快,消耗尿中葡萄糖,使得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 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高糖食物,会在尿液中排出相应物质,造成假阳性;
  • 样本采集过程中,受到过氧化氢、次氯酸等氧化剂影响,可导致试带法假阳性。

尿糖阳性,考虑哪些情况?

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 血糖水平;
  • 肾小球滤过率(肾脏对血糖的滤过能力);
  •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

当出现尿糖阳性时,可能是以下原因

血糖水平较高,超过了肾糖阈

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正常,但血糖水平较高,超过了肾糖阈,从而导致部分葡萄糖进入了尿液中。

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糖尿病、严重感染等引起的应激性糖尿、甲亢性糖尿、类固醇性糖尿等。

血糖正常但尿糖阳性

存在一些先天遗传性因素(如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和范可尼综合征)导致肾糖阈降低,或合并肾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即便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正常,由于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不足,也能够导致尿糖阳性。

此外,女性怀孕期间,可能因为肾糖阈降低而导致尿糖阳性。

糖尿病患者查尿液没用了?

说到这,大家也不能得出这样错误的观点——“糖尿病查尿液没用了”。

其实不然!

糖尿病患者查尿液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反映尿蛋白情况,即有没有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肾病处于什么阶段;还可以反映尿酮体情况,即判断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THE END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整理自人卫健康、 检验医学和糖护士

网友:为什么查糖尿病不看尿糖看血糖?医生:真相是这样的……

血糖?尿糖?

糖尿病,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体重快速下降和频繁小便”,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存在甜味”。尿液里有糖,糖尿病的名字由此而来。但现在糖尿病却很少以尿糖作为评判标尺,这是为什么呢?要从血糖说起。

血糖,人体的“汽油”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血糖这个东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血液里,二是葡萄糖。所以,不在血液里的糖不能称为血糖;血液里的其他糖类,只要不是葡萄糖,也不是血糖。只有当这些糖通过人体器官加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后,才能称为血糖。

汽车要想开动必须要有汽油,血糖就如同人体的“汽油”,人体看得见的运动如上、下肢的活动,以及看不见的运动如思考、五脏六腑的活动等,都需要血糖提供能量。葡萄糖通过血液的流动,将能量运输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血糖,三条来路

血糖的来路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主食,医学上将其称为碳水化合物。主食通过人体这个“大型加工厂”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好,首先要从饮食上寻找原因,其次才是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它们也可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便控制了主食,如果不控制肉类、脂肪的摄入,血糖一样会控制不好。

第三条:肝脏。肝脏贮存了很多被称为肝糖原的“糖类物资”,在我们不吃饭、饿肚子的时候,为了给身体持续供给能量,肝糖原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因此,肝脏在血糖的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肝脏有病变者往往易发生血糖的问题。

血糖,四条去路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为身体内部的“每家每户”供给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低血糖时,人体就失去了能量供应,特别是大脑,没有能量供应时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条:用不完的血糖能变成肝糖原或其他形式,在肝脏等处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第三条:用不完的血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让人长胖。

第四条:血糖会根据人体的需要变成其他糖。

血糖,高低均衡

身体健康,需要血糖处于均衡状态。血糖在人体内有两个代表队,一个是升血糖队,一个是降血糖队,这两支队伍相互制约着对方,使血糖来去平衡、保持稳定。由于降血糖队伍的力量有些弱,所以人体很少出现低血糖,其出现常常是人为增加降血糖力量导致的,如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过大等。如果降血糖队的唯一队员开了小差,人体就容易出现血糖增高,于是尿糖就登场了。

尿糖,“开闸泄洪”

尿液里的葡萄糖即尿糖。尿液由肾脏产生,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门户。我们可以把肾脏看成是一个“大筛子”,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如果是人体不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筛出去。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因此是身体需要的,一般情况下肾脏要把好东西留下来,是不会让葡萄糖外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尿液里没有葡萄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阴性。但当血糖增高时,也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太多了,好东西多了也会起坏作用,因此身体就会对肾脏发出指令,于是肾脏“开闸泄洪”,把血液中增多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去,于是就出现了尿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阳性。目前,临床上有一种降糖药物,叫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让肾脏开闸泄糖,降低血糖。

尿糖,退居“二线”

尿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血糖水平,但只是粗略估计,做不到精细化评判。尿糖的缺点是只能反映血糖的高,而不能反映血糖的低。因此,碰到低血糖,尿糖就失去作用了。

此外,肾脏要是出了问题,比如说“筛子”坏了,血糖不高时,葡萄糖也有可能被漏到尿里,形成尿糖;或者“闸门”不灵了,血糖即便增高,也不能“开闸泄洪”,尿糖依然是阴性;还有在人体的特殊时期,比如说女性怀孕期间,肾脏也会发生变化,即便血糖不高,也会有葡萄糖“漏”到尿里。上面种种情况如果试图通过尿糖的有无来判断血糖水平,都会出现误判。此外,随着血糖检测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血糖仪的普及,测血糖不仅比测尿糖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还能准确地评价血糖的高低,因此尿糖退位、血糖登场。

说到这,大家也不能得出这样错误的观点——“糖尿病查尿液没用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查尿液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反映尿蛋白情况,即有没有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肾病处于什么阶段;还可以反映尿酮体情况,即判断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糖尿病人“尿检”若出现这5个异常指标,可能是并发症来袭!

本文21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7岁的刘阿姨,患糖尿病已经快10年了。每年体检都挺重视,但她从没太在意“尿常规”这项检查。她觉得:“尿检不就是看看有没有尿路感染嘛,跟糖尿病没啥关系。”

直到最近一次体检,医生眉头一皱:“您这个尿蛋白阳性,要警惕糖尿病肾病了。”

刘阿姨当场愣住:“我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肾又出问题?”

其实,糖尿病人看病不能只盯着血糖,尿常规检查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面镜子,尤其这5个指标要格外警惕,阳性就要尽早找医生干预。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误区: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但实际上,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高血糖长期存在后,各种并发症悄悄找上门。而尿常规,是发现这些并发症的“哨兵”。

下面这5个指标,一旦在尿常规中出现阳性,说明身体已经悄悄拉响警报。

1. 尿蛋白:糖尿病肾病的“第一信号”

尿里本来不该有蛋白。一旦尿蛋白阳性,说明肾脏已经受损。

糖尿病人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微血管变硬、变窄,过滤功能变差,蛋白质就会漏进尿液。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

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尿”,很多人查血肌酐、尿素氮都正常,但微量尿蛋白已经升高,等肉眼可见的尿蛋白阳性时,肾功能可能已经损失不少。

尿蛋白阳性≠终身透析,但如果不管不顾,5—10年内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2. 尿糖:控制不住的高血糖提示器

糖尿病人查尿常规时,尿糖阳性很常见。很多人也习惯性忽视:“我本来血糖就高,尿糖阳性不是正常嘛?”

错了。正常人血糖高到9.0mmol/L以上才会出现尿糖。如果糖尿病人餐后血糖超过这个数,尿糖阳性,说明控制还不到位。

更关键是,如果空腹尿糖都阳性,说明全天血糖控制都差,意味着胰岛功能在不断下降,胰岛素抵抗加重。

尿糖阳性只是表象,背后是糖尿病本身在加重,并发症风险正在上升

3. 尿酮体:酮症酸中毒的“前哨”

尿酮体阳性,是糖尿病人最危险的警报之一。

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胰岛素用量不够,身体开始分解脂肪来供能,同时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一多,尿里首先出现阳性指标。

如果不及时干预,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痛、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酮症酸中毒表现,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人也不能掉以轻心。感染、剧烈运动、胰岛素使用不当、节食减肥等都可能诱发酮体升高。

一旦出现尿酮体阳性,必须尽快就医,而不是靠自己“多喝点水排出去”。

4. 尿潜血:泌尿系统也可能“出事”

很多糖友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觉得只是小毛病。其实,这个指标背后藏着不少风险。

糖尿病人血管长期受损,泌尿系统的毛细血管也容易出问题。再加上免疫力下降,泌尿道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都可能出现

而尿潜血阳性,也可能提示肾小球已经出现病变。尤其是潜血和蛋白同时阳性,更要小心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并存。

别小看一格尿潜血,可能是肾脏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5. 尿比重异常:肾功能下降的“隐形指标”

正常人的尿比重在1.005~1.030之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肾脏调节水分、浓缩尿液的能力。

糖尿病人如果尿比重持续偏低,说明肾脏的浓缩功能下降,肾小管受损的可能性很大

也就是说,哪怕糖友平时不水肿、不乏力、不贫血,只是一个“尿比重偏低”的数字,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信号。

尿比重异常不是用药就能解决的,需要系统评估血压、血糖、肾功能等多个指标联动管理

很多糖尿病患者问:医生,我尿检就一点小问题,没别的不舒服,还需要这么紧张吗?

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并发症往往不痛不痒,等你症状明显,可能已经到了不可逆阶段。

尿常规是最简单、最便宜的检查,却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糖尿病人,每年至少查2次尿常规,有条件的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

一旦发现异常,不要等,不要猜,立刻去医院做进一步评估。

另外,尿检异常不代表所有问题都出在肾上。

比如,尿蛋白阳性也可能是剧烈运动后生理性变化;尿潜血也可能是月经污染、排尿方式不当。

所以发现异常后,第一步不是慌,而是复查和专科评估。

医生会结合病史、血糖控制情况、肾功能、超声、尿微量白蛋白等信息综合判断,不是单靠一个“阳性”就下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沉默伤身”的病。高血糖在体内安安静静地破坏着血管、神经、器官,一旦并发症出现,很多已经来不及逆转。

但好消息是:这些变化都有“前兆”,而尿常规就是发现前兆的利器。

糖尿病人别再小看这张看似普通的检查单。它不只是“有没有感染”的工具,而是判断肾脏、血糖、代谢稳定性的多面镜子

记住这5个指标,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潜血、尿比重。一旦阳性,立刻行动,别等“无症状”变成“无法治”。

参考资料:
① 王海燕. 糖尿病肾病的诊治现状与挑战[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4): 289-293.
② 张小红. 尿常规在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16): 37-40.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④ 李艳. 糖尿病患者尿酮体阳性临床意义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 2021, 42(9): 112-114.
⑤ 郭琳. 尿比重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10): 1312-131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