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食管炎(糖尿病会引发食道癌吗)
为什么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能多吃甜食?
红网时刻5月24日讯(通讯员 舒丽)甜食指的是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各种糖果、甜品、蛋糕、巧克力、奶茶、果汁,及含糖量高的水果,如柿子、荔枝、芒果、甘蔗、龙眼等。糖类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吃了甜食心情会变好,很多人也知道甜食吃多了会导致蛀牙、肥胖,甚至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殊不知,除了这些,多吃甜食也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晖介绍,胃酸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促进食欲、促进食物初步消化、帮忙杀死不小心吃到胃里面的细菌等,但胃酸分泌过多对人体就不是那么好了。人如果规律饮食,胃酸也会规律的生产出来帮忙消化食物,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吃多少,胃酸就对应生产多少出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胃酸分泌会保持平衡。如果胃酸分泌太多或者太少就打破了这种平衡状态,胃就没办法正常工作,同时也容易发生各种故障,特别是胃酸分泌太多的时候,各种反酸、烧心、腹痛、胃炎、胃溃疡就来了。那么,为什么多吃甜食会加重胃病呢?
李晖表示,胃内部结构良好的情况下,比如胃粘膜完整的时候,胃粘膜就像我们人穿着的衣服一样,人的皮肤就有这层衣服保护。就比方,人穿着的衣服就是胃粘膜,胃酸就好比不断想要攻击你身上皮肤的盐酸一样,如果你的胃没有了这层衣服,那么就会被胃酸刺激,灼伤,因而胃部就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这些胃病主要的特点就是胃酸分泌太多,或者胃粘膜受损。糖进入到胃里面会刺激胃酸分泌,有胃病的患者胃内本来就有一些炎症和有一些伤口,这时候再大量吃甜就会增加胃酸的分泌,胃酸分泌多了当然会加重胃病,加重患者的各种不适。因此,有胃病的患者要尽量少吃甜食。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甜食固然好吃,但是甜食吃多了也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甚至还会加重胃病,因此,胃病患者如果克制不了吃甜食的想法,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含糖量比较低的食物。如出现胃疼、胃胀、反酸、烧心等胃部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反酸、烧心并不一定是普通胃病!这种病极易被误诊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汪丹
有这样一种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因此有不少人把它当作普通胃病。然而这种胃病不但会累及身体其他器官,还因为临床症状多样极易被误诊,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高达1.65亿,其中又有1600多万患者会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今天,我们请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医师胡志伟、战秀岚来说说这种牵涉人群庞大且极具伪装性的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咽喉、鼻腔、气管等部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或)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反酸和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等,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由于反流物的刺激,患者还会出现胸痛、气喘、喉咙痛及咳嗽等多种症状。虽然它是一种消化道疾病,但由于可以影响到其他器官系统,又是个多学科的疾病概念,不能当作简单胃病来对待。
患者原女士曾饱受胃食管反流病折磨多年。她从小就反酸反食,耳鼻喉经常发炎,因此常年就诊于耳鼻喉科,按普通炎症进行治疗,直到因长期胃部不适到消化内科检查后,才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主任吴继敏提醒,胃食管反流病之所以易被误诊,是由于它所引起的症状可累及食管、咽喉、气管等多个器官系统,从而伪装成耳鼻喉科、呼吸科、心内科等范畴的疾病,“所以不仅是消化科医生需要认识它,多科室联合诊疗才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1)【问诊消化科】食管长期被“酸”可能癌变
胃食管反流病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消化道,两种主要症状也很好识别。
一是烧心,即胸骨后有烧灼感,也有少数患者的烧灼感位于或扩展到上腹部、剑突(胸骨正下方,两个肋弓相交的中点处,有一个小凸起)后、颈前和咽喉部。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最常见症状,累及70%至90%的患者。
二是反酸(反流),指胃内容物毫不费力地向上至口腔,通常伴有烧心、尝到酸味或苦味。若患者感知到的是酸性物质,则为反酸;感知到的是食物,则为反食;还有少数患者感知到的是胆汁或黏液。反酸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累及60%至80%的患者。
频繁的烧心和反酸会导致患者饮食难安、睡眠障碍、生活和工作受限、生活质量降低。
与此同时,患者的食管长期暴露于酸性环境中可导致慢性炎症改变。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食管腺癌唯一被公认的癌前病变。据文献报道,5%至1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Barrett食管,2%至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可发展成食管腺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罹患食管腺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0倍至50倍。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正常组织(复层鳞状上皮),被类似于肠胃道等部位内表面的组织(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表现。尽管所有的食管腺癌均起源于Barrett食管,但超过90%的食管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对自己存在Barrett食管并不知情,因为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检查。
(2)【问诊呼吸科】是支气管哮喘的诱因之一
支气管哮喘的全球患病率为1%至18%,每年约25万人因此死亡。大量研究证明,胃食管反流病是哮喘极其重要而又隐匿的病因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血管外科学家汪忠镐本人就曾经历过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实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波折,病愈后,他在京成立了我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致力于临床研究工作,并号召医生和患者了解和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
胃食管反流病为何会引发哮喘呢?从临床情况来看,哮喘可因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通过气雾喷射方式直接刺激支气管收缩导致;也可因胃内容物进入食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神经反射弧引起。研究者对哮喘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后发现,有53%的哮喘患者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即使没有反流症状的哮喘患者,经过食管pH监测也会发现,有25%的患者其实存在病理性酸反流。
资料表明,34%至89%的哮喘存在胃食管反流病,40%的哮喘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所以我们建议,经反复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哮喘,要考虑胃食管反流病是诱因的可能,并开展相关检查以确诊。
从症状来看,胃食管反流病致呼吸系统受累的患者可能出现呛咳、半夜憋醒、哮喘样发作、窒息、吸入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大疱、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因而,难以解释的长期慢性咳嗽、呛咳、反复喉痉挛发作、不明原因的哮喘、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人出现上述症状时,都应考虑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
(3)【问诊耳鼻喉科】可导致持续不愈的咽部不适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其中,反流会造成咽喉部黏膜的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会增加喉癌、扁桃体癌和部分鼻窦癌的风险,且随着酸暴露时间的延长,相关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喉癌和副鼻窦癌。比如,喉癌患者中就有25%至67%的人存在反流。
临床上有一种咽炎叫做反流性咽炎,这是一种由于胃内容物发生高位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部黏膜,使其出现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的慢性炎症。其症状主要以咽痛、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咽痒、咳嗽、咳痰为主,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4%-10%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而在持续不愈的慢性咽喉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高达34.6%。因此,对于反复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咳嗽或咽喉炎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4)【问诊心血管内科】能引起类似心绞痛的胸痛
因食管与心脏的神经支配一致,故当食管黏膜上皮的化学、药理或温度感受器受刺激时,可以引起类似心绞痛样的胸痛,极易误诊。
食管源性胸痛的特点为:
1.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剑突下或左右季肋区(又称左右上腹部),可扩散到背部、颈部、颌部、上胸、左肩及左臂;
2.多为烧灼样疼痛感;
3.多于餐后1小时发生,平卧、弯腰、蹲下、咳嗽、饱食后可诱发或加重;
4.多有反胃症状,如反酸、恶心等;
5.常有进食后食物停滞在胸骨下段的感觉,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6.由于胸痛刺激迷走神经,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可有S—T段改变。
胃食管反流可以表现出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症状,是神经紊乱所导致。人体的血管中布满神经,神经具有传导功能,一个部位的神经不适会传递到其他神经,引起相应症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的胃液和食物会引起食道痉挛,进而刺激到食道内神经,食道内神经将刺激反射到交感神经、冠状动脉神经上,引起心脑血管的痉挛,从而产生心绞痛和高血压症状。
(5)【问诊儿科】婴幼儿发病症状以咳嗽多见
婴幼儿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食管蠕动振幅低及食管黏膜抗酸能力弱,胃内容物可由逆蠕动导致反流溢出。胃食管反流病可影响约50%的3个月以下婴儿。
婴儿期胃食管反流的自然病史通常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的功能性自限性疾病,仅小于5%的呕吐或反流病例在婴儿期后仍有症状。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病程更长。
婴幼儿无法描述或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家长该如何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建议,当家长发现3个月至3岁孩子有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尤其是在进食、入睡后发生,且久治不愈;平时有进食困难、拒食、睡眠不安、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等表现;自述有胸痛、咽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对于疑似胃食管反流病患儿,应遵医嘱,及时进行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及食管内镜等检查,以助诊断。
(6)【问诊老年科】症状不明显但并发症较重
从全年龄段来看,胃食管反流病在50岁左右高发,并被认为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相比而言,中老年人具有更多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如患有糖尿病等共病、所服用药物对食管动力的影响、有胃食管结合部解剖和生理学缺陷(贲门松弛、食管裂孔疝者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
虽然中老年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但由于衰老可以使伤害感受和内脏感觉减低,所以他们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往往不典型或者较轻,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年龄超过70岁、感知能力明显降低的老年人,以症状诊断的话,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反而呈“下降”趋势。
另外,临床经验显示,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更容易出现重度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其他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不能以症状论,而要进行更详细的检查,以免耽误病情的诊治。
【延伸阅读】
常用治疗药物有3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理是胃食管动力障碍(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针对此病因而言,目前尚无特效药,但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针对发病机理,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物是抑酸剂、黏膜保护剂及促动力剂(可促进胃肠动力)等3类药物,可以有效修复破损的食管黏膜,缓解临床症状。
抑酸剂 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最近两年上市的伏诺拉生。
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有铝碳酸镁、硫糖铝、胶体铋剂、前列腺素E,其他有藻酸盐类、蒙脱石制剂、麦滋林-S等。
促动力剂 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以及乌拉胆碱、左舒必利等。
在应用药物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基本控制反流症状)后过早停药,会使病情容易在短期内复发。因此,一般认为患者在初始治疗后,还应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供图:IC photo)
两类糖友容易泛酸
来源:人民健康网
60岁的王先生已有20年的糖尿病病史。近半年他经常有泛酸、呃逆、口苦的症状。他一直以为是胃病犯了,并未在意,这次到内分泌科常规检查时,医生看了看他的“将军肚”和血糖监测情况提醒他,其实这些症状可能和肥胖以及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泛酸,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下降,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尤其是胃酸、胆汁反流进入食管,患者可能还伴有口苦、上腹胀、上腹痛、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虽然正常人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反流症状,但时间短暂,且不会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而随着反流次数和程度的逐渐加重,就可能造成食管黏膜病理性损伤,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肥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超过半数。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与胃酸反流症状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腹部肥胖会增加腹内压和胃食管压力梯度,从而导致反流。从中医角度,泛酸源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肥胖者多为多湿多痰之体,易出现痰阻中焦,胃气上逆。
另一方面,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容易出现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有一半以上的糖友存在胃肠运动障碍。随着血糖水平的增高,胃动力紊乱,胃排空延迟。高血糖会抑制迷走神经活动,也可能导致胃轻瘫的发生。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泛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时,胃镜检查排除胃溃疡、胃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后,应考虑糖尿病性胃轻瘫。
泛酸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等)、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营养神经药物等。既然肥胖和血糖控制差的糖友容易泛酸,那么糖友在平时就必须要同时注意体重及血糖的控制;少食多餐,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尤其是腰围,积极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才能减轻泛酸的症状。
此外,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加班熬夜,因为压力应激及神经紧张也会造成胃酸不正常分泌;注意胃部保暖,寒冷的空气容易使胃部的血管痉挛、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