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3期(糖尿病3期到尿毒症需几年)
糖尿病人有3坎,熬过就长寿!3坎分别指的哪三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三个字,谁听到都不觉得陌生,但真正让人感到沉重的,不是诊断,而是接下来的那些年。尤其是刚确诊时、病程到第十年左右、再到第二十年这三个阶段,像是三道槛。过得去,是转机,过不去,是转折。
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搞玄学。这是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追踪研究反复验证过的。糖尿病的这三年,分别是确诊后的第一年、第十年和第二十年。每一年背后,都藏着身体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
刚确诊那一年,很多人其实没什么症状。血糖高着,但人不疼不痒。医生说你是糖尿病,你还不信。有人甚至会找另一家医院复查,想着这是不是误诊。但身体不会跟你开玩笑。
胰岛素抵抗已经悄悄发生了至少五到十年,只是你没察觉。这个阶段最麻烦的是心理落差。有人不接受,不吃药,只想靠食补。这不是自律,这是侥幸。
越早接受,越能争取主动权。有研究显示,确诊后能在6个月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以内的人,10年后的并发症概率要低近40%。这个数据很扎实,不是小样本的短期观察。
问题是,很多人扛不过心理那一关,想着“我还年轻”、“我又不胖”、“我每天走一万步”,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到了病程第十年,这关更像一场体内“沉默的风暴”。表面看着一切稳定,血糖不算太高,吃药也规律。但肾脏、眼底、神经系统的微血管病变往往在这时候开始悄悄出现。
你可能还记得那个早晨,起床时脚底有点发麻,你觉得可能是压到了。其实那是外周神经开始受损的信号。再比如尿微量白蛋白开始升高,肾功能虽然还在“正常范围”,但已经在走下坡路。
这时候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控制疲劳”。就是你已经控制了十年,总觉得自己做得够好了。饮食没那么严了,药也开始间断吃,血糖偶尔高一点也觉得无所谓了。这种松懈感是最危险的。
十年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启动期”,一旦启动,后面很难逆转。
还有一种人,是十年后开始换药,从口服药换到胰岛素。心理上又是一道坎。总觉得打针是“病严重了”,其实这只是治疗的自然进展。胰岛功能逐年下降,靠口服药已经不够了。不是你失败了,是病变本来就有它自己的节奏。
再说到第二十年,那就是糖尿病的“分水岭”了。很多研究把20年作为糖尿病并发症进入“衰竭期”的关键节点。
你可能看到一个人,控制得挺好,突然两三年内就开始透析了。你以为是突然,其实不是,是从第十年开始的积累,二十年时爆发。
这个阶段,最常见的不是血糖控制不住,而是身体已经对高血糖习惯了,症状变少了,但伤害在加速。糖网病到了晚期,可能已经影响视力,肾功能下降得很快,心血管的问题也开始明显。
你会发现原来只是血糖高,现在变成走路气喘、脚部溃烂、睡眠障碍、情绪低落一起来。
很多人以为血糖是唯一指标,其实到了这阶段,肌肉流失、慢性炎症、免疫力下降才是决定你生命质量的关键。糖尿病并发症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而是全身系统性老化的推动器。这个时候,如果还只是盯着血糖一个数值看,那就太片面了。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种病,是一个“错位”。从进化角度来看,我们的基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那时候人类靠狩猎采集为生,能量摄入不高,胰岛素这种储能工具是为了应对短期饥荒而设计的。
但现在我们三餐规律、摄入过剩,胰岛素反而成了负担。它越分泌越多,细胞越抗拒,最后胰岛B细胞被耗尽,糖尿病从“抵抗”走向“衰竭”。
所以糖尿病不只是生活方式病,更是“环境与基因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慢病。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体重正常、生活规律的人也会得2型糖尿病,不是他们不健康,是他们的胰岛功能先天储备就低,面对现代饮食结构根本扛不住。
这么一想,糖尿病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办法做对”。这个病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对古老基因的压迫”。你只能用尽可能科学的方式去延缓它、控制它,但很难彻底逆转。
所以这三道坎,其实是三次“身体与现实的碰撞”。第一年,是心理接受期;第十年,是并发症启动期;第二十年,是系统性衰退期。每一关都值得你花心思去应对,不是为了控制血糖的数字,而是为了把命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有些事,熬过去就是转机。不是因为你做得完美,而是你没放弃。糖尿病没法痊愈,但可以被驯服。你能不能活得久,活得好,不取决于病,而取决于你有没有把那三道坎走得稳。
参考文献:
1.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糖尿病章节,第1183-1199页。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第3期,《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的十年追踪研究》,作者:张晓东等。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6期,《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与肾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作者:李红梅等。
君圣泰糖尿病新药3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预计年内提交上市申请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4月15日,君圣泰医药-B(02511.HK)公布,公司自主研发的肠肝抗炎及代谢调节剂熊去氧胆小檗硷(HTD1801)在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开展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SYMPHONY 1和SYMPHONY 2)达成主要疗效终点及多个次要疗效终点。
基于此次发布的积极的临床试验数据,君圣泰医药计划于今年内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HTD1801治疗T2DM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时代财经 文若楠)
糖尿病并发症有两个爆发期!一旦出现5大异常,病情可能失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37亿人,其中中国患者人数高达1.41亿,位居世界第一。而真正让人担忧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那些悄无声息、却足以致命的并发症。
要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从眼底病变到肾脏衰竭,从心脑血管疾病到糖尿病足,每一种都可能彻底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究竟有哪些规律可循?哪些信号提示病情可能失控?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隐匿而致命的“时间炸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历程几乎与患者的病程同步进行,从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刻起,高血糖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开始对血管、神经、器官造成持续性损害。
根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开始显著上升。
根据最新的临床统计数据,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5-30%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0-70%。
更让人警醒的是,这些并发症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察觉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转的阶段。
但让医学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并非匀速进行,而是存在两个明显的“爆发期”,在这两个关键时期内,并发症的进展速度会显著加快,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也更为严重。
毕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糖基化终产物的大量积累,这些有害物质会沉积在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等关键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改变。
同时,胰岛功能的逐渐衰退也会加剧病情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能够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仍然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
第一个爆发期出现在确诊后5-10年,此时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微血管开始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第二个爆发期则发生在病程15-20年,这一阶段不仅微血管并发症加重,大血管并发症也开始集中出现,患者面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急剧上升。
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能坐以待毙,实际上,通过密切监测身体变化,及时识别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容忽视的五大危险信号视力异常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当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很可能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开始。
根据眼科专家的临床经验,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因为早期的视网膜病变往往没有任何主观感受。
尿液异常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表现,患者可能会发现尿液出现泡沫增多、颜色加深等变化,这往往提示尿蛋白开始升高。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夜尿增多、下肢浮肿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
临床检验数据显示,当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30mg/24小时时,就应该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足部感觉异常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患者往往会感到双足麻木、刺痛、灼热感,或者相反地出现感觉减退。这种症状通常从足趾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更危险的是,当足部感觉完全丧失时,患者对外伤、烫伤等刺激失去保护性反应,极易发生糖尿病足溃疡。
心血管症状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大血管并发症的开始,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心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这往往提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心肌缺血的征象,而血管超声检查则可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反复感染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的信号,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免疫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特别是女性患者容易出现反复的阴道炎,而男性患者则可能发生包皮龟头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相互关联、逐渐加重。当患者同时出现多种异常症状时,更应该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血糖控制始终是核心要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但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过度的血糖控制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反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压和血脂的管理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种“三高”并存的状态会显著加速血管病变的进展。
定期的并发症筛查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神经功能评估等专项检查。特别是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这些检查的频率应该适当增加,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变化。
所以糖尿病并发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控。关键在于认识到并发症发展的规律性,及时识别危险信号,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王卫庆,李光伟,纪立农,等.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5):379-390.
[3] 贾伟平,朱大龙,陆菊明,等.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3,59(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