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7(糖尿病7.8严重吗)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7种异常,要警惕病情加重了,别忽视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利用和代谢出现异常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上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们就只能依靠控制血糖水平来使病情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长时间失控,患者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面临失明、截肢、肾衰等风险。
不希望自己承受这些折磨的患者们就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要警惕病情加重。
一、血糖水平不稳定
想要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是否稳定,测试血糖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患者最好自己购买血糖仪和试纸,平时在家里就能测试血糖水平。
如果发现近期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或者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
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近期食欲更大,喝水和排尿的频率越来越高,体重却越来越少,就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这种现象也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
三、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对眼睛的微血管造成损害;
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就会减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有可能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
四、手脚麻木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后,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偏高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患者就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感知力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下肢部位距离心脏比较远,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踩在棉花里,甚至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五、伤口容易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慎受到了外伤,小小的伤口却长时间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最好是警惕糖尿病已经加重,因为血糖水平过高,伤口部位的愈合能力就会下降;
还会变得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如果任由伤口恶化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化脓,若是受伤的部位是脚部,还容易引起局部坏死,有可能只能通过截肢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六、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来讲,人们平时排尿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泡沫,这些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消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后会使尿液里面含糖量增多,导致尿液的张力更大,过多的糖分和杂质还会使患者排出更多的泡沫尿。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慢性损害,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蛋白质漏入尿液里面,也会使患者排出大量的蛋白尿,出现过多的泡沫,并且长时间无法消散。
七、心脏不适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临床上,因为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要比非糖尿病病患者多3-5倍,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都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要警惕病情已经加重,最好是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医生的诊断来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剂量,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尽可能地让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争取让自己长期带病生存。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人做好这7点,可降低死亡风险
日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糖尿病护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这7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长、久坐、社会联系),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65%、肺部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4%、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2%有关。
看来,保持以上7点健康生活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的,大家行动起来,看看具体如何做吧!
一
吸烟
及早戒烟、百害无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电子烟,但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同样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
二
饮酒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明确不推荐饮酒。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只要喝酒,就不健康。
三
体力活动
每周150分钟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同时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可以借助哑铃、弹力带、瑜伽球等进行负重抗阻运动,增加肌肉质量,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运动可以循序渐进,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每周至少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四
饮食
注意控制热量、饮食多样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饮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后便长期以杂粮为主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克~200克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300克~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五
睡眠时长
11点前入睡,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带来血糖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如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
久坐
久坐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使得血压急性升高;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性升高,加重血管功能障碍,继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每坐着工作或学习1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与躯干,舒活一下筋骨,以加强血液循环。如无条件,也可以离开座位3~5分钟,做几个蹲下起立的动作,健身效果会很好。
七
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好心情
除了生活规律,按时休息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综合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