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的饮食(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和前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糖前期”膳食控糖,不妨试试这俩法则!

膳食管理对于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糖尿病前期症状至关重要。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对于糖尿病前期的饮食管理,建议遵循平衡饮食、均衡膳食的基本原则,采用“手掌法则”来定量摄取不同种类的食物,并推荐遵循“500111”的糖尿病防治法则来控制血糖。通过学习并应用这些饮食原则,合理规划饮食,科学搭配食物,有助于促进整体健康。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最基本的原则

健康饮食应恪守合理膳食与均衡营养的原则,并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指引。该宝塔建议我们每日适量摄入谷薯类食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源泉;同时确保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适量摄入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以获取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适量摄入奶类和豆类制品,以补充钙质和优质蛋白质;还需注意控制油脂与盐的摄入,以降低慢性病的风险。此外,保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及维持适当的运动,亦对健康至关重要。

在遵循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的前提下,对于糖尿病前期的饮食管理,通过学习并应用“手掌”法则和“500111”法则等科学方法,可以合理规划饮食并科学搭配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掌握“手掌”法则,

吃多吃少不犯难

1

每天主食≈2个拳头;

2

每天蛋白质≈2个掌心的肉或鱼 1个鸡蛋 1盒牛奶;

3

每天蔬菜≈1捧或2捧;

4

每天油脂类≈3个拇指;

5

每天水果≈1个拳头(若吃水果,当天的主食应减去半两)。

遵循“500111”原则,

培养日常控糖习惯

控糖,要在饮食和运动上下功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最宝贵经验之一“500111”控糖法则。

“5” 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每周运动5天

“0” 不喝甜饮料

“0” 晚饭后“零”进食

“1” 每餐少吃1两(50克)饭

“1” 每天蔬菜摄入至少1斤

“1” 每周最多外出就餐1次

糖尿病患者必看!医生透露的5大饮食秘密,你真的知道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的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困扰着全球数亿人。尽管药物治疗日渐进步,但饮食仍是关键。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医生是如何揭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秘密的。

李大爷,今年58岁,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几年前,他发现自己体重下降得很快,明明吃得不少,饭后却常常感到疲惫。妻子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李大爷总觉得是年纪大了,身体虚弱罢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家晕倒了,家人才急忙把他送到了医院。

接诊的是王医生,一位从业多年的内科专家。他仔细查看了李大爷的病历后,询问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李大爷,您最近是不是特别渴,喝水多?”王医生摘下眼镜,和蔼地问道。

李大爷点点头:“可不是吗?每天都要喝好几大杯水,还是觉得口干。”

王医生继续追问:“那上厕所的次数是不是也多了?”

听到这儿,李大爷的神色有些凝重:“对啊,总是要跑厕所,尤其是晚上,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得起来。”

王医生沉思了一下,缓缓说道:“您这些症状很典型,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我们先做个血糖检查。”

几分钟后,检查结果出来了。李大爷的空腹血糖值高达12.5mmol/L,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王医生确认他患上了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王医生解释道,不仅仅是血糖升高,长期不控制,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失明等并发症。李大爷听后有些慌张,但王医生安慰道:“糖尿病虽然需要终身管理,但只要控制好饮食和血糖,就能过上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李大爷皱眉问道:“那我该怎么吃?我平时喜欢吃肉,不吃饱哪里有力气干活?”

王医生笑了笑,开始向他详细解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确实有讲究,关键在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如,米饭、面食这些含糖量高的食物要减少。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糖,其实不光是糖,像馒头、面条这些食物转化成的糖分同样需要注意。”

“那我是不是就不能吃主食了?”李大爷有些担忧地问道。

王医生摇摇头:“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选择合适的主食。比如全谷类食物,比如糙米、燕麦,它们的升糖指数低,吃了之后血糖不会急剧上升。”

听到这儿,李大爷松了口气:“那肉呢?我可离不开肉。”

王医生点头道:“肉是可以吃的,但要选瘦肉,尤其是鱼肉、鸡肉,这些优质蛋白质对你有好处。但猪肉、牛肉这类红肉要少吃,脂肪含量高,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李大爷挠挠头:“那蔬菜呢?总没问题吧?”

“蔬菜当然没问题,甚至多吃蔬菜对血糖控制非常有帮助,尤其是绿叶菜,像菠菜、白菜、芹菜这些,含糖量低,纤维素高,能延缓糖分的吸收。”王医生耐心地解释道。

李大爷听得认真,接着又问:“那水果呢?我爱吃苹果、香蕉,这些能吃吗?”

王医生微笑着答道:“水果也是可以吃的,但要选对水果。像苹果、梨、草莓这些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可以适量吃。但像香蕉、葡萄、荔枝这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就要少吃了。”

接下来,王医生又提醒李大爷,除了饮食控制,规律运动也很重要。“每天坚持散步、慢跑,哪怕仅仅是半小时的运动,都会帮助你控制血糖。”

李大爷点点头,若有所思地问:“那我现在吃药控制血糖,多久能见效?”

“药物控制血糖一般效果很快,但饮食管理是长期的。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药物,还是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王医生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大爷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慢慢地,他的血糖逐渐稳定下来,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家人看到他的变化,也都松了一口气。

根据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糖尿病患者,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与李大爷一样,早期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等到症状显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因此,早期筛查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疲乏无力等,但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很多人以为这只是老年常见的身体虚弱,直到血糖升高带来严重并发症时才重视。因此,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在李大爷的康复过程中,家人的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妻子每天为他准备低糖、低脂的饮食,孩子们陪他一起散步,督促他按时吃药。这种家庭的陪伴和支持,让他对抗疾病的决心更强。

故事的最后,李大爷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他学会了如何健康饮食,如何科学管理糖尿病。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通过科学的管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

医生透露的5大饮食秘密,你记住了吗?1. 控制碳水化合物,选择低GI食物。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3. 多吃绿叶蔬菜。4. 选择低糖水果。5. 增加运动,规律作息。

最后,作为医生,我要提醒大家,糖尿病并不是绝症,只要你愿意改变生活方式,它完全可以被控制。关爱自己,从健康饮食开始,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请记住,健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愿你们在生活中,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健康,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糖尿病的挑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