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多少年(糖尿病多少年丧失性功能)

何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不管得糖尿病多长时间,一旦出现这4个信号,别犹豫,抓紧就医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的一项全国流调显示:在中国,每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截肢的人数接近10万人,远超许多癌症的死亡率。很多糖友直到病情恶化,才发现早已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我在门诊接触过太多患者:有的糖龄十年,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却因为忽略了几个“身体小信号”,一夜之间从“能工作能生活”变成“住院手术换生活方式”。糖尿病不是静静的血糖“超标”,它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等你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跳出来。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一个很多糖友都忽略的关键课题:不管你得糖尿病多久,一旦出现下面这4个“信号”,一定要立刻就医。

第一个信号:视力突然变差,像罩了层雾

不少患者觉得自己“老花眼了”,眼前发黑、模糊,看东西像是隔着塑料膜。但临床上,我们最怕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它不是慢慢变模糊,而是“突然之间”就模糊了。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中国糖尿病眼病防治指南》数据,糖龄超过10年者中,超过60%会出现视网膜病变。它不像白内障那样可以手术处理,一旦影响黄斑区,就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曾有位老年患者,糖尿病12年,血糖控制尚可,自觉“没什么事”。直到有天早上起床,发现右眼像被黑影遮住,看不清东西。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已导致视神经受损。

糖尿病眼病的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一旦有症状,往往已经晚了。

第二个信号:双脚发麻、刺痛、感觉“踩棉花”

很多人把脚麻当成“坐久了”“睡觉姿势不对”,但糖友要警惕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管理白皮书》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典型表现是夜间脚底灼烧感、麻木、轻触也疼。有些患者甚至觉得“脚像不是自己的”,走路踩棉花。

我曾接诊一位出租车司机,糖龄8年,最开始只是“脚底有点发麻”。他以为是久坐导致的,拖了半年,直到有天脚背破了皮,竟然一点都不疼。医生检查时发现这是神经病变引发的感觉迟钝,已经形成糖尿病足前期病变

神经病变的最大危险不是疼,而是“不疼”。

一旦失去痛觉保护机制,哪怕一个小伤口都可能变成严重的溃疡感染,甚至导致截肢。

第三个信号:尿泡多、泡久不散,甚至出现泡沫尿

很多人都忽略了尿液的变化,但这是肾脏保护的“第一道警报”。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3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泡沫尿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蛋白开始从尿中流失,肾小球已经受损。更严重时,会出现浮肿、乏力、夜尿频多等表现。

在医院里,我们常看到一些患者因为“尿常规蛋白高”被转诊肾内科,而他们常常一脸惊讶:“我没感觉啊,怎么就肾病了?”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肾功能却在悄悄下降。

如果等到出现乏力、水肿、贫血,往往已是中晚期。

第四个信号:反复皮肤瘙痒、伤口久不愈合

你以为是“上火了”?错。这可能是糖尿病最大但最隐蔽的危险信号——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白细胞活性受损,一旦有轻微外伤或细菌侵入,容易感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2022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和反复感染问题,尤其是在冬季和换季时更严重。

有位老年患者,糖尿病15年,背部反复起疖子,擦药总反复。后经检查发现是糖尿病相关免疫力下降导致的皮肤慢性感染,甚至诱发了皮肤真菌混合感染。

正常人几天能愈合的小伤口,糖友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

而这类慢性炎症反过来又会加重血糖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这四个信号如此关键?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微血管、神经、肾脏等器官已经受到“实质性损伤”。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非高血糖本身,而是它对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侵蚀。就像一场“静悄悄的内战”,你未察觉,它已攻陷多个据点。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住了就万事大吉。但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血糖控制得体面,却因为并发症失去生活质量。

一个广泛流传的误区是:“我不吃甜的,血糖就没事。”但糖尿病受影响的因素远不止糖摄入。压力、睡眠、慢性炎症、生活节奏、遗传背景都在影响着这个复杂的代谢网络。

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一项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48%。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年轻糖友”看似健康,却突然出现急性并发症。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出现信号再处理?当然不是。

从“三甲医生”视角,我更愿意强调“风险分层下的主动预防”:

· 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糖龄5年以上者。

· 经常观察尿液变化,如出现泡沫、颜色改变、夜尿增多,应及时做尿常规。

· 脚部每天自查一次,有无破皮、颜色变化或异样感觉。

· 若出现皮肤持续瘙痒或伤口愈合缓慢,应主动就诊皮肤科,排除免疫失衡。

特别是对于办公室久坐、作息紊乱、爱吃外卖的年轻人群,要格外警惕。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越来越多的30岁以下人群正成为“隐性糖友”。

我常对患者说,糖尿病的管理不是和血糖赛跑,而是和“并发症”斗争。

你可以血糖偶尔波动,但你不能错过这几个“身体的求救信号”。

如果你或家人有糖尿病史,从今天起,请特别关注这四个信号的变化,它们比血糖数字更能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从今天晚上开始,不妨脱下袜子,细致看看你的脚;洗澡时注意尿液是否起泡;感到眼前雾蒙蒙,别再以为是“老花”;皮肤一痒不再只是拍点药膏了事。

你的身体会悄悄告诉你很多答案,只要你愿意倾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20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眼病防治指南》20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管理白皮书》2021;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糖尿病皮肤问题临床观察》2022;北京协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糖尿病并发症与生活习惯相关性研究》2024

贾伟平院士40年糖尿病研究,提炼5条控糖铁律,简单却管用

贾伟平院士研究糖尿病整整40年,经历过国内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全民病”的全过程。她不是靠说教博关注,而是靠一条条在临床上验证有效的经验法则,把控糖这件事,落到了实处。

她提炼出的5条控糖铁律,不是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一看就懂、一做就见效的实用办法。确实简单,但也确实管用。

下面这5条,不是“建议”,是经验,是无数糖友用脚走出来的路。

饭后两小时,才是血糖的“真相时刻”

很多人习惯空腹查血糖,看着数字不高,就放心了。但贾伟平院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仅靠空腹血糖,根本抓不住早期糖尿病。

真正揭示胰岛功能变化的,是饭后两小时的血糖。这是身体在接受食物挑战后,胰岛素是否“顶得上”的一次考试。

而她主持的上海市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的“隐性糖尿病”人群,占比接近40%。也就是说,你以为你没问题,其实血糖早已悄悄失控。

体检别只看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更有参考价值。超过11.1毫摩尔/升,基本就能确诊糖尿病;在7.8~11.1之间,是糖耐量异常,也得引起警觉。

控糖不是少吃,而是“吃对时间点”

很多人一得糖尿病,就开始“节食”,或者一日三餐吃得乱七八糟,饿一顿饱一顿。这种做法,反而更容易让血糖忽高忽低。

贾伟平院士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控制饮食结构和进食节奏,比一味减少总热量更重要。尤其是早餐,一定不能省。

她曾详细分析过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模式,发现不吃早饭的人,午餐时胰岛素反应滞后,血糖波动更大。而晚餐吃得太晚、太油,也会导致夜间胰岛素分泌异常。

她强调一个原则:每餐定时、定量,尤其是晚餐不超过晚上七点,睡前别吃夜宵。血糖在夜间的稳定性,决定了第二天的胰岛功能表现。不是少吃,而是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别碰。

真正稳血糖的不是药,而是肌肉

这话听起来夸张,但数据不会说谎。贾伟平院士曾带领团队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同样服药的糖尿病患者中,肌肉量越高的人,血糖控制越理想。特别是中老年人,肌肉流失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的重要因素。

肌肉是“用糖”的大户,占全身葡萄糖消耗的70%以上。你不动,肌肉不工作,血糖就像堵住的水管,越积越高。光靠药物压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贾院士一再强调:“对糖尿病人来说,锻炼不是可选项,而是治疗手段。”快走、抗阻训练、下蹲,这些都能有效激活肌肉。尤其是大腿肌肉,强度不需要太大,但要持之以恒。每周至少五天,每次30分钟以上。

不怕甜,怕的是“隐藏的糖”

很多糖友一听到“糖”字,就谈虎色变,戒掉所有甜食,却忽略了饮食中那些“看不见”的糖分。比如米饭、面条、白面包、果汁、奶茶,甚至是咸味饼干、低脂酸奶,这些食物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极快。

贾伟平院士在《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血糖生成指数(GI值)”的概念。不是所有碳水都一样,血糖升得快慢,才是关键。

她建议,主食要换成粗粮,比如燕麦、荞麦、糙米;精制米面尽量少吃;水果选低糖高纤维的,比如番石榴、柚子、蓝莓,别拿西瓜当水喝。吃东西前,不问“甜不甜”,而是看“升糖快不快”。

控糖的终极目标,不是数字,是“并发症零发生”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住了,就没事了。但真正恐怖的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下肢坏疽、心梗、脑梗……这些才是最致命的。

贾伟平院士在2011年主持的“上海市糖尿病眼病筛查项目”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25%的人已经出现眼底病变,但多数人毫无症状。等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她提出一个理念:控糖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拖住”并发症的进程。血糖控制得好,可以把肾病、眼病、心血管问题延后10年甚至更久,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糖尿病治疗的核心,不是糖本身,是血管,是神经,是器官的保命工程。

以上5条控糖铁律,不是理论推演,而是贾伟平院士40年一线经验的结晶。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说出来的,而是在病房、在社区、在体检车上、在患者家里,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控糖不能靠想象,也不能靠“听说”。真正有效的办法,往往很简单,但也很难坚持。血糖控制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一招制胜的“偏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陆菊明,李光伟,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贾伟平,许樟荣,陈烨,等.上海社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53-756.

[3]王晓燕,贾伟平.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与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6):361-365.

纪实:贾伟平院士40年糖尿病研究,提炼3条控糖铁律,简单却管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到糖尿病,绕不开一个名字——贾伟平院士。她是中国糖尿病领域的领军人物,40年如一日地研究这个“慢性杀手”,在实验室里找答案,更走进了中国千万个家庭,跟患者一起摸索出最接地气的控糖方法。

真正厉害的医生,不是讲一口大道理,而是能把复杂的事讲清楚,把简单的事做扎实。贾伟平院士用了40年,总结出3条控糖“铁律”,听起来不神秘,但做起来,真能把血糖稳住。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3条铁律的“底牌”,看看它们为啥这么简单,却又这么管用。

在讲这3条铁律之前,先讲一个真实案例。

南京市一位58岁的出租车司机,姓许,常年早出晚归、作息紊乱,饮食也不规律,最爱夜宵来一碗牛肉面加一瓶啤酒。三年前体检查出空腹血糖9.2毫摩尔每升,确诊2型糖尿病。

他一开始不以为意,觉得“吃点药就好了”,但很快出现眼花、乏力、手麻等症状。住院时,血糖飙到18,糖化血红蛋白10.4%。

医生建议他改变生活方式,他嘴上答应,回家还是老样子,结果不到一年,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下降。

后来他参加了一个社区糖尿病管理项目,这个项目正是贾伟平院士团队推动的。

他开始每天记录餐后2小时血糖,把主食换成粗粮,晚饭前坚持溜圈40分钟,还学会了怎么阅读营养标签。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9%,血糖波动也小了,人也有精神了。

他说:“以前我以为糖尿病是吃药的事,现在才知道,生活方式才是最猛的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核心的事实:控制糖尿病,最关键的环节,不是医院,而是厨房和客厅。

贾伟平院士提出的第一个控糖铁律是:稳定比“好”更重要。很多人盯着“血糖值高不高”,但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波动幅度

血糖就像水库,涨得慢、落得稳才不会出事。哪怕你的血糖值在“正常”区间,但如果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稳定的血糖意味着血管、神经、视网膜都在“喘口气”,不容易出并发症。

怎么做到稳定?别急着去查“降糖偏方”,先从规律三餐开始。

很多人早饭对付、午饭凑合、晚饭报复性进食,这种“饮食节奏错乱”比吃糖还伤。贾伟平院士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做过追踪研究,发现规律进餐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低0.8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0.8%,每下降1%,心梗、中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都能明显下降。

第二个铁律是:主食换对了,血糖就稳一半。很多人一听“控糖”,第一反应是“那我就少吃点米饭”。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在“吃得很少”的情况下,血糖还是高?这其实不是吃多了,而是吃错了。精白米、细面条、油酥饼这些“高升糖指数”的主食,即便吃一点,血糖也会“嗖”地上去。

而粗粮、豆类、杂粮面包这些“低升糖”的食物,才是糖尿病人的“主食担当”。

很多人一听“粗粮”就犯怵,觉得难吃、难煮、难消化。

其实方法很简单:不是让你全换,而是“搭配”使用。比如二米饭(大米 糙米)、三色面(荞麦面 全麦面 少量白面),既保留口感,又能平稳血糖。

贾伟平院士团队做过临床试验,发现只需将主食中的精制碳水减少50%,用粗杂粮替代,3个月后血糖波动幅度下降了约30%。

第三个铁律是:动起来不是“锻炼”,而是“用身体生活”。很多人一听“运动控糖”,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健身房”“跑步机”这些画面,压力瞬间拉满。

其实真正管用的,是日常活动量的增加。贾伟平院士团队提出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建议:能走不坐,能站不躺。

比如看电视时踩踩脚踏板、接电话时站起来走几步、饭后出门遛弯15分钟,这些“小动作”聚沙成塔,比一周一次的大运动更能控制血糖。

她在研究中发现,每天“走够6000步”,比隔天剧烈运动一小时更能降低空腹血糖。这背后的机制是:低强度、长时间的肌肉活动,能更好地激活胰岛素作用,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说白了,身体用起来了,血糖自然就下来了。

除了这三条铁律,贾伟平院士还特别强调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心理状态对血糖的影响。她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长期焦虑、抑郁的糖尿病患者,哪怕饮食、运动做得都对,血糖依然控制不理想。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的真实反应。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会上升,直接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盯着吃和动,还得学会“情绪减压”

这些方法不是一吃就灵、一动就好。

贾伟平院士强调,“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它考验的是耐心、恒心和一点点生活智慧

很多人问她:“什么时候能停药?”她总是说:“先别想着停药,先把血糖稳定住,生活方式养成了,药量自然会少。”

我们再回头看我们开头讲的那位出租车司机,他的转变其实也不靠什么“高科技”,就是把这三条铁律,落实到了每天的饭桌、步数、作息里。

他说得特别实在:“以前总想着‘吃啥降糖’,现在知道了,真正能降糖的,是‘怎么吃’、‘啥时候吃’、‘吃完干点啥’。”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它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治好。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慢慢把它“驯服”。

贾伟平院士用40年的研究告诉我们:控糖不是靠“听天由命”,而是靠“知行合一”。

稳定比低更重要主食换对才是关键动起来不等于锻炼,而是让身体参与生活

真正能打败糖尿病的,不是某种神药,而是你对生活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贾伟平,王丽宏,等.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社区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15(4):215-22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10): 86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