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不下(糖尿病尿不下来尿是咋回事)
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5.37亿,我们为什么不收集它们的尿液用来制糖
—— 论一个丧心病狂的创业计划
—— 我们为什么不养一群糖尿病人制糖?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糖分含量是比正常人高很多的,这其中有部分人是由于平时吃太多糖和零食、不爱运动以及胰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的,也有部分是遗传的。
某天,我盯着血糖仪陷入沉思 —— 糖尿病人血糖这么高,要是能批量收割,岂不是能开个“人体制糖厂”?既解决了糖价上涨问题,又帮病人“去库存”,双赢啊!
于是,我连夜写出《糖尿病人制糖可行性报告》,并兴奋地发给学医的朋友。三秒后,他回了我六个字:“你他妈是魔鬼吗?”
于是我搜集信息并制定了相关的计划
第一步:市场调研
根据我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查询的数据,全球约有 5.37 亿人患有糖尿病,只算成年人的话每 10 个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三名国家是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其中,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有1.41亿人,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1.438亿)
第二步:技术攻关
作为一个严谨的创业者,我决定深入研究:
1. 原料采集:直接抽血?不行,血里糖浓度太低,榨干一个病人也凑不出一罐可乐的糖分。
2. 优化方案:让他们狂喝奶茶,加速产糖?但医学朋友提醒我,这样容易得到一批昏迷的糖尿病人,而不是可持续糖源。
3. 终极方案:不如直接让他们尿糖?历史上还真有人这么干——19世纪医生曾尝糖尿病人的尿,发现是甜的……(但显然,这生意味道有点大。)
第三步:成本核算
原糖成本:糖尿病人不能吃太多糖,否则容易有生命危险,但吃太少又产糖不足。怎么算都是亏本买卖。
竞争对手:甘蔗和甜菜表示毫无压力,毕竟它们 的含糖量在12%-20%。
第四步:道德与法律风险
当我兴致勃勃把这个计划讲给投资人听时,对方沉默良久,缓缓说道:
法律问题:《日内瓦公约》虽没明确禁止拿糖尿病人制糖,但法官大概率会自由发挥。
社会影响:可能引发“糖尿病人权益保护协会”的强烈谴责,并登上头条:《黑心企业家竟想拿病人炼糖!》。
最终结果
这个项目唯一的成功可能,是把我自己送进精神病院——毕竟,正常人类不会琢磨怎么把同胞当甘蔗用。
但是话又说回来......
如果未来科技能实现“人体糖分无害提取”,或许真有人尝试。更大的可能是那是我们的科学家已经攻克了糖尿病等众多疾病
不过现在糖尿病依然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
平时好多人一提到糖尿病,就特别害怕,觉得它的终点好像就是截肢、失明、肾衰竭、脑梗心梗瘫痪......,虽然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听起来很吓人,但是糖尿病的终点可不一定是截肢和失明,关键就在于血糖的控制,只要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能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这就需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或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身体的血糖水平饮食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比如:
每餐前要计算碳水化合物的“含糖量”
朋友聚餐时,别人在干杯,你却在测血糖
更魔幻的是糖尿病人低血糖时要吃糖救命,而平时多吃一颗糖就可能要命
不但如此,糖尿病人的日常生活更是被糖尿病支配
高血糖时像被塞进蒸笼,口渴到能喝干饮水机
随身必带:血糖仪、胰岛素、救命糖
凌晨可能会被低血糖惊醒,如手抖、冒冷汗
糖尿病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脚上划个伤口就可能被截肢(神经麻木感觉不到疼痛)
眼睛随时有失明的风险
透析室常客:肾脏罢工后的续命方式
和社死的瞬间
当众打胰岛素被误会吸毒
低血糖发作时,路人以为你醉酒
每天被灵魂拷问:你这么瘦怎么会得糖尿病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不健康饮食导致的糖尿病
可能会有人说糖尿病患者是平时贪吃,请这些键盘侠闭嘴,这不是贪吃得的病,糖尿病可分为两种:1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叛变,2型也有遗传因素,没有人想要得这种病
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博主:欣妍甜甜圈(一型糖,七岁就患糖尿病,通过评论区宝妈评论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孩子刚出生就患有糖尿病,希望能有医药公司研发出根治糖尿病的药品
糖尿病带来的压力不单单是糖尿病本身,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对整个家庭的“精神压力”
目前,糖尿病每年的花费对很多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巨款”
这笔“巨款”包含:胰岛素 胰岛素针头、血糖仪 血糖试纸、动态血糖仪以及定期检查,即便有医保报销部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糖尿病的预防
多吃高纤维食物
避免熬夜
减轻体重
坚持运动
少喝含糖饮料
定期体检
如果中招了,别慌!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饮食 日常运动 定期复查检测,或许以后我们能根治糖尿病
(注:本文纯属脑洞,请勿当真。爱护糖尿病人,从我做起。)
尿不出来,用药无效,膀胱残余尿居高不下!医生:当务之急是保肾
►
本文189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不想尿,是根本尿不出来!”
很多人以为排尿困难只是个小毛病,顶多憋得难受点。可你知道吗?一旦膀胱排空障碍持续存在,不仅尿出不来,连肾也保不住。
尿潴留、残余尿高、肾功能恶化,这些听上去陌生的词,背后藏着的是一个被长期忽视却极其危险的健康问题。
我们正常人排尿后,膀胱应该基本排空。但如果排完尿后,膀胱里还有很多尿残留,这就是“膀胱残余尿”。
医生一般通过B超测量排尿后的残余尿量。正常人排尿后残余尿应小于50毫升,如果超过100毫升,就需要警惕。
残余尿多,说明膀胱排空功能出了问题。时间一长,不仅影响排尿,还会连累肾脏,引发尿毒症、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很多人以为尿不净只是“喝水少”或“没尿意”,但真正的原因往往更复杂。
最常见的是前列腺增生(特别是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完全。
女性也不能掉以轻心。膀胱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脊髓损伤、长期便秘等都可能导致排尿障碍。
有些人甚至靠“憋尿能力”一度觉得自己很“能扛”,但长期憋尿也会损伤膀胱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排尿障碍。
很多患者一开始靠吃药解决排尿困难,比如α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等。
但如果用药一段时间后仍无明显改善,就必须考虑:问题不只是“堵”,可能是“不会排”了。
这时候,膀胱本身的收缩功能可能已经减退,甚至萎缩。这就是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靠药物已无能为力。
一味加药,只会拖延治疗时机,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膀胱就像一个“中转站”,尿液排不出去,压力就会“反传”到肾脏。
长期的膀胱残余尿,会导致尿液反流、肾盂积水、肾功能下降。这时候,病人可能出现乏力、恶心、浮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
更严重的,可能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医生常说:“宁可插导尿管,也不能让肾坏掉。”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经验的血泪总结。
很多患者听到医生建议导尿或膀胱造瘘时,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我还年轻”、“我不要插管”、“太丢人了”。
但医生更关注的是:你还能不能保住肾功能。
一旦肾功能不可逆损伤,后果远比插管严重。肾衰竭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发展到晚期只能靠透析或换肾。
所以,该导尿就导尿、该介入就介入,千万不要因为“尴尬”拖延治疗。
膀胱残余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它带来的危害却是长期、隐蔽的。
不少患者等到出现肾功能异常、尿毒症症状才来医院,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出现以下症状要引起警惕:
- 排尿无力、尿线细
- 尿频、尿急但每次尿量少
- 排尿后仍感觉“尿不尽”
- 夜尿增多
- 小腹胀、有坠胀感
尤其是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群,更要定期做泌尿系统检查,及时监测残余尿量。
很多人误以为,排尿不畅就是“堵了”,通了就好。其实不然。
堵只是一个方面,膀胱“不会收缩”才更可怕。
所以,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药物和手术,更关注的是:膀胱有没有“力气”把尿排出去。
如果确实排不出尿,保守治疗无效,就必须用导尿、膀胱造瘘,甚至考虑神经调控等手段,来减轻对肾的压力。
别把“插尿管”当成终点插尿管不是“判死刑”,而是为了争取时间和机会。导尿的意义,不是让你一辈子插管,而是保护肾功能、改善膀胱环境,为后续治疗赢得空间。
有一部分患者在专业治疗下,膀胱功能是可以部分恢复的,甚至能重新自主排尿。
前提是,你愿意尽早面对它,而不是一拖再拖,错过所有可能。
医生的底线:保住你的肾很多时候,患者关心的是“怎么排尿”,但医生优先考虑的,是“怎么保肾”。
排尿困难可以治,肾功能一旦坏了,很难恢复。
所以当医生告诉你“当务之急是保肾”,请别质疑,也别犹豫。因为那不是一句劝告,而是一道底线。
尿不出来,用药无效,膀胱残余尿一直居高不下,这不只是排尿的问题,更是肾脏保卫战。
别再犹豫、别再讳疾忌医。当膀胱发出求救信号时,肾早已在默默承受代价。
及时就医,规范诊治,科学干预,保住的不只是排尿功能,更是你一生的健康底线。
资料来源:
①.中国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版)[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②.陈明.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患者的诊治经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1):82-85.
③.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肾脏病防治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人为什么容易便秘?主要有5个原因
糖尿病人容易便秘,想必咱们很多糖友深有体会。
据统计,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地区,糖尿病患者的慢性便秘患病率分别为 10%、13% ~ 22% 和 28%。
这是整体的数据,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便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其实,虽然很多 糖友便秘的表现一样,但是原因却不一定相同,常见的原因有5个:
1、肠道功能障碍
肠道也受到神经和肌肉的控制。控制肠道的神经叫 “自主神经”,控制肠道的肌肉叫“平滑肌”。
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和平滑肌功能障碍,导致胃肠蠕动减慢、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食物被消化后会形成大便,大便刚形成的时候含有大量的水分,当进入结肠后,水分会逐渐被吸收。
胃肠蠕动减慢会使大便在肠道滞留的时间过长,随着水分的吸收就会变得干结;而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则会使患者不容易产生”便意“、排便能力下降。
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导致“功能性便秘“。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生活着1000余种、数量高达100万亿的肠道菌群,是人类体细胞总数的10倍,重约1.5公斤。
这100多万亿细菌和人体是共生的关系,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有多种有益作用。
比如,有些细菌能合成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有些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有些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等。
打个比方,这些细菌就如同地球的植被,它们虽然会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但却可以预防地表的水土流失,有些植被还能合成一些营养物质,反过来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
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处于微妙的生态平衡。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免疫紊乱、慢性炎症、胃肠蠕动减慢等,容易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诱发便秘、腹泻、肠炎等各种疾病。
3、大便干结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会使水分从尿中的流失增加,如果饮水量不足,就容易导致大便干结。
另外,高血糖容易引起肠黏膜受损,造成”大肠脱水“,也会诱发便秘。
4、药物影响
有些药物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包括便秘。比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GLP-1RA等(见下表)。
常见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的降糖药物
5、精神因素
很多人不知道,不良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分为4种类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定型,便秘型就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大部分患者目前尚无法治愈。所以,很多糖友在刚确诊糖尿病、或者长期疾病缠身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疏导,也会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导致便秘的发生。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便秘的5种常见原因,您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明天我们再来讲一下糖友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