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资料(糖尿病资料内容怎么写)
- 1、回顾:研究糖尿病40余年,贾伟平院士总结3个控糖方法,值得学习
- 2、医生分析362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6大恶习
- 3、糖尿病的10个真相,许多人都搞错了,快转给身边的糖友们看看!
回顾:研究糖尿病40余年,贾伟平院士总结3个控糖方法,值得学习
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有一位总是笑容温和、脚步匆匆的女医生。她说话不急不缓,常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患者们讲清楚,还会细心地帮老人家分清药盒、理清注射时间。很多人不知道,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女医生就是贾伟平,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我国糖尿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更是是我国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的贾院士,早已是无数糖尿病患者心中的主心骨,为了无数患者带去抗击糖尿病的希望。
1956年,贾伟平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普通家庭。15岁那年,她被分配到陕西省的一家农垦医院当护士。当时医疗条件非常简陋,看着这一张张因病痛而焦虑的面容,让贾伟平第一次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几年后,她考入西北医学院。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贾伟平选择了内分泌专业,这在当时还是个冷门。但她觉得——越是没人做的事,越值得去做。
1983年起,贾伟平陆续在青岛、陕西等地工作了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上世纪90年代,她到西安医科大学进修研究生。那时候,贾伟平已经三十多岁,但她依旧坚持白天看病,晚上写论文,拿着一盏台灯一写就是半宿。她说:“人这一辈子,总得有一段是拼尽全力的。“
1993年,贾伟平调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彼时,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像坐上了快车似的,从1990年的2%,一跃上升到2010年的接近10%。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许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吃糖吃出来的,它更多和身体的代谢紊乱有关。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人前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口干、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往往已经病情不轻。
当时的贾伟平在临床一线长期接触患者后,逐渐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糖尿病是全球流行的慢性病,但中国人的发病机制与欧美人存在明显差异。她发现,在同样的生活方式背景下,中国人往往更早出现高血糖。而欧美人通常是因为身体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出现糖尿病,很明显,中国人与欧美人的发病模式不同。
这使贾伟平深刻认识到,照搬国外的诊疗标准不仅不能精准干预,反而容易误判风险。于是,她立下决心一定要找出中国人自己的糖尿病规律,并提出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糖尿病模型,从遗传、代谢到生活习惯都要重新评估,以推动出一整套适合本土人群的防控体系。
为了这一目标,贾伟平先后开展了多项大型人群调查,带着团队跑遍了城市和乡村,做遗传采样、测血糖、记录饮食习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她发现,中国人糖尿病的最大特点是——很多人并不胖,却照样得病。原因是他们胰岛功能先天不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较弱。这意味着,中国人得糖尿病,关键不是胖,而是内脏功能弱。
尤其是中老年人,明明体重正常,但腰围大、肚子圆,实际上可能早已处在高风险区。在贾伟平参与的一项城市居民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数据显示:中国患者更早出现胰岛功能减退,血糖升高速度快,合并并发症的时间更早。她还发现,中国人中有一种叫“腹型肥胖”的人群特别危险——他们手脚不粗,但肚子大,脂肪全堆在肚子和内脏周围。
这种脂肪不像皮下脂肪这样固定的脂肪,而是活动的脂肪,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因此根据这一发现,贾伟平亲自参与制定了我国糖尿病的腹型肥胖诊断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应该高度警惕。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的控制血糖,2007年,贾伟平还带领团队分析了全国90多万份CGM数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血糖控制不光要看平均值(比如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要看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占比。通俗说就,在一天24小时里,血糖处在安全范围内的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越小。这一指标现在已被美国糖尿病协会采纳为控制血糖的新标准,而中国则是全球第一个提出这项指标的国家。对于许多患者来说,这就像点亮了一盏控糖明灯:不用再纠结每次血糖高一点低一点,只要总的趋势稳定,就是好事。
贾伟平这些年接诊过数不清的糖尿病患者,帮助他们从迷茫与绝望中走出来。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山西的退休教师付利。付利和大多数体型偏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他身材干瘦、面容憔悴,走进诊室那一刻,脸色苍白得几乎没有血色,看起来明显不对劲。贾伟平心中暗自警觉,便详细询问了病史,才得知他罹患糖尿病已有整整二十年。
一进诊室,付利就急切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检查报告,语气中透着几分不安:“贾医生,您帮我看看,为什么我的血糖和尿酸一直没有好转啊?”贾伟平接过报告仔细一看,眉头顿时紧锁。空腹血糖高达16.9 mmol/L,尿酸水平攀升至580 μmol/L,肌酐已达205 μmol/L,提示可能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这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贾伟平立刻意识到,眼前这位患者显然存在严重的控糖误区,于是耐心询问他的用药情况和近期身体是否有不适。这一问倒像是打开了付利的情绪闸门,他像翻江倒海一样倾诉起来:这些年为了控制血糖,他连主食都不敢多吃一口,担心米饭和面条升高血糖,长期以清淡素食为主,就连鸡蛋和牛奶也几乎不沾。
可就是在这么谨慎的饮食下,血糖依然高得吓人。听到这,贾伟平轻轻摇了摇头,提醒他:你这是走入了误区,糖代谢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蛋白质、碳水、脂肪、微量元素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主食严重摄入不足,反而可能引起反弹性的高血糖,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她当即为付利重新调整了药物方案,并郑重叮嘱:“像你这种情况,我以前也接诊过不少。你现在必须调整饮食结构,同时严格跟着我这个治疗计划来,如果配合得好,三个月内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是完全有可能的。”付利听完这话,心里其实还有些半信半疑。他想,哪有这么神的医生,三个月就能把血糖从十几降到正常?
不过眼下已经别无选择,他还是决定赌一次命运,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万万没想到,三个月后,付利整个人精神焕发、脸色红润,连走路都比以前利索了不少。他忐忑地来到医院进行复查,看着手里最新的化验单,眼里带着一丝不敢相信的光:空腹血糖4.6 mmol/L。那一刻,付利才真正明白,科学的管理,远比盲目的节食和硬扛更有力量。
付利的康复经历在医院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那天,他双手举着一面绣着“医者仁心,妙手回春”的锦旗,一脸感激地递到贾伟平面前。这一幕正好被候诊区的患者拍了下来,迅速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流传开来。大家纷纷打听贾教授的门诊时间,不少人甚至从外省赶来挂号,希望能碰碰运气。短短一周之内,贾伟平的号源被抢订一空,许多患者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待,却终究没能排上。
面对这种局面,贾伟平陷入沉思。她知道,自己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全国数百万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更让她忧虑的是,这种对名医的盲目依赖,可能反而让真正需要紧急干预的患者错失时机。于是,在接受某大型健康节目的采访时,当记者问她:“您是否能教大家一些实用又靠谱的降糖办法?有没有办法能够让大家精准控糖?”
贾伟平院士没有犹豫,语气平稳而坚定地回答:“从医几十年,我注意到很多患者在患上糖尿病后,都觉得控糖就是每天按时吃药、坚持运动和低脂饮食就好了,但其实并非如此,还有这两件事也非常重要!只要注意这2件事,血糖高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负面作用,而且简单易行,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件事,是关注血糖是否平稳,而不是仅仅盯着空腹或餐后那两个数值。
很多人习惯早上测一次空腹血糖,或者饭后测一小时、两小时血糖,只要数值不超标,就认为控制得很好。但实际上,糖尿病真正伤身的,并不是偶尔的高血糖,而是血糖的剧烈波动。早上高、中午低、晚上又飙高,一天之中忽高忽低,容易刺激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等并发症。有些老年人白天感觉还好,结果晚上血糖掉得太低导致夜间心慌、出汗,甚至昏迷。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越大,越容易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神经病变等问题。
因此,不能只看单点的血糖值,要学会用小本子记录每日血糖变化,观察是否有剧烈起伏。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一天24小时掌握血糖曲线,找出隐性波动点。例如,发现早餐后血糖飙升,就要反思早餐吃得是否太快、太甜,或缺少蛋白质搭配;发现凌晨三四点血糖偏低,就要评估晚餐是否吃太少、运动是否过度。这些变化都不是一个数字能说明的,只有掌握波动趋势,才能真正把控血糖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
第二件事,是把控糖生活方式调整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板。
许多糖尿病患者刚被诊断后特别紧张,会一股脑开始执行各种网上流行的控糖方案,比如每天早起快走五千步、吃五谷杂粮、三餐按表定时吃、睡前跳广场舞等。但几个月后发现,血糖依旧不稳定,有些人甚至出现了低血糖反应。这是因为糖尿病的管理从来不是一套统一配方,而是需要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调整。
有些人清晨空腹血糖高,如果早晨空腹运动反而加重问题;有些人是晚餐后血糖上升最明显,就需要重点管控晚餐碳水和饭后活动。有的患者吃糙米饭血糖升得慢,有的人却因为咀嚼不好、消化差,导致胃排空时间延迟,晚间血糖反而升高。因此,建议每位患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反应,制定个性化控糖方案。可以在家用血糖仪测试三天,记录每餐前后血糖和当天活动、饮食、情绪状态,找出血糖敏感点。
比如哪一餐后最容易升高,哪一段时间最容易低血糖,再决定是否在餐后散步,或是否需要加点蛋白质或粗粮来缓释血糖波动。这种方法一旦找准,既不会盲目控制,又不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比千篇一律的食谱和计划表更贴合个人身体需求,更容易长期坚持,也更有信心把血糖稳稳控制住。
另外,适合自己的控糖节奏,还包括饮食节奏和作息安排。例如,有些老年人中午吃得太少,傍晚五六点就饿得慌,于是晚饭吃得多、吃得快,结果造成夜间血糖持续偏高;而有些人午觉时间太长,影响晚上睡眠,导致夜间内分泌紊乱,早晨空腹血糖居高不下。
这些都说明,血糖不仅仅受饮食影响,还和睡眠、情绪、运动时间密切相关。贾伟平在临床中曾总结出一套规律:血糖稳定的人,往往不是最刻苦的,而是最规律的。他们不节食、不猛跑,但每天三餐定时、作息一致、饭后有缓步走,血糖就像一条平稳的线,不飙不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能在不痛苦的前提下,把糖尿病变成一种可控的伴侣,而不是麻烦的敌人。
内容资料来源:
[1]米稼钰,胡静涵,郭妍.糖尿病精细分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究,2025,38(04):623-628.
[2]姚佳慧,孙婉萍,谢明.国内糖尿病中成药品种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25,21(04):244-250.
[3]蔡钦云,孔亮,严雪冰.糖尿病足感染发病机制及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03):405-407 411.
(注:《回顾:研究糖尿病40余年,贾伟平院士总结3个控糖方法,值得学习》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医生分析362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6大恶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小时候邻居老李头总说:“糖尿病啊,不是吃糖吃出来的,是人活得‘不对’养出来的。”那时候我只觉得他是唠叨,直到后来,我在一次临床分析中盯着362份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发了好一会儿呆——他们之间有惊人一致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恰恰就像老李头嘴里的“活得不对”。
作为一名长期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一线奔波的医生,我不得不承认,这场慢性病风暴背后,不仅仅是胰岛素出了问题,更是生活方式和观念在“慢性自杀”。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讲大道理,只聊实实在在的习惯,你可能会发现,身边不少人都在踩雷。
1.“我饿了我就吃”——乱吃饭,比吃错饭还可怕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就是少吃点糖、少喝点甜饮料就行,殊不知,不规律饮食才是更大的陷阱。在我接触的362名患者中,有超过七成的人存在一日三餐时间混乱、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
这不仅打乱了身体的代谢节奏,还造成胰岛素分泌的混乱。人体像个工厂,该上班的时候不来人,不该忙的时候反而超负荷。长此以往,胰岛负担越来越重,糖耐量下降,自然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定时定量进餐,听起来像部队条令,但对想稳住血糖的人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一步。
2.“能坐着就不站”——久坐让血糖“赖着不走”有人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但其实很多人快的是手机里的短视频,慢的是他们的血液循环。其中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办公桌前一坐就是8小时,回到家葛优瘫到睡觉,典型的“动脑不动腿”。
研究显示,久坐超过6小时会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哪怕你吃得再健康、药吃得再及时,血糖也可能居高不下。身体像一口老锅,不常烧火,哪来蒸气?
我后来专门做了个小实验,让部分病人每小时起身5分钟,结果三个月后,他们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0.8mmol/L。别小看这点变化,对糖尿病人来说,可能比吃一堆药还靠谱。
水,是人体最便宜、最容易忽视的“药”。但在362名患者中,有近半数每天喝水不足1000毫升,尤其是老年人,口渴反应变迟钝,常常等身体报警才想起喝水。
血糖高时,血液会变粘稠,水分的摄入能有效稀释血糖浓度,促进代谢。如果水喝得少,血糖会在体内“打转”,尿多、口干、乏力等症状也会跟着出现。
水不是口渴时才需要,而是血液代谢的一部分。每天主动喝够1500到2000毫升水,是糖尿病管理的基本功,不是可选项。
有些人,一听说自己家里有糖尿病史,立马摆出副“命中注定”的样子。但遗传只是风险,不是命运。在我的患者中,这种“认命式生活态度”最容易让人放弃自律。
一位40出头的患者告诉我,他从30岁起就觉得自己迟早会得糖尿病,所以也没怎么控制饮食、也不运动,就等着“哪天被确诊”。结果真被确诊了,他还说:“我早就知道。”
可惜的是,他明知道,却不早防。
家族史意味着你要比别人更早开始管理生活,而不是坐等病来。每一个选择,都能延缓疾病的到来,甚至彻底改变结局。
不少人有个误区:我吃了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这些药都能控糖,我就随便吃点没关系。可问题是,药从来不是用来“掩盖”生活问题的。
我曾接诊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血糖控制一度不错。但因为“药效”带来的安全感,她开始“偶尔放纵”:火锅、蛋糕、夜宵轮番上。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飙升到9.2%,还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药物是辅助,不是护身符。如果你把它当成“免死金牌”,它可能反而成为你健康的“慢性枷锁”。
糖尿病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早期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很多人都是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异常。可正因为无感,很多人选择“先不管”“等有啥再说”。
在我分析的362例病例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在出现并发症如视力模糊、手麻脚痛甚至肾功能异常时,才发现糖尿病已经存在多年。
糖尿病不是等出症状才处理的病,而是必须提前警觉的病。就像水管漏水,等你看到墙皮起泡,已经晚了。
从数据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这不是富贵造成的,而是“懒得动、懒得管、懒得想”的生活态度在作祟。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现代医学也强调摄入与消耗的动态平衡。这两者其实殊途同归,共同指出了一个方向——人不能离生活规律太远。
你可以不抽烟、不喝酒,但如果你每天熬夜、暴饮暴食、精神紧张,那糖尿病依然可能找上门。
结语:从6个恶习出发,糖尿病其实能管住很多人一听“管糖尿病”就头大,其实不需要翻山越岭——只要从这6个生活习惯入手,你就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了:固定吃饭时间,不乱来;多动起来,别当“沙发土豆”;每天主动喝水,把血糖“冲一冲”;不认命,认生活方式;别迷信药物,生活才是根;没有症状时,更要主动体检。
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一种“生活病”,也是一种“选择病”。
温馨提示:上述内容仅供健康知识参考,若存在血糖异常或糖尿病家族史,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评估与管理,切勿自行服药或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刘芳,王志刚.久坐行为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04):393-396.
[3]周立群,赵国强.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控制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2):1512-1516.
糖尿病的10个真相,许多人都搞错了,快转给身边的糖友们看看!
糖尿病,就像家里那只看起来乖巧却总在夜里偷吃的猫,表面平静,实则暗藏杀机。你以为只是多喝水、多尿、多吃饭?不,它的“戏码”远比你想象的复杂,甚至比电视剧还精彩。
今天这篇文章,像一把钥匙,带你打开糖尿病背后的“真相大门”。里面有你从未听说的误区,也有你以为对其实错的习惯。
你认得这个病,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别急,接下来这10个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甚至想立刻把文章转给你爸妈、邻居、同事,还有那个坚持吃“无糖”饼干的朋友。
真相一:糖尿病≠“吃糖吃多了”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三个字,立刻把锅甩给糖。“你是不是小时候糖吃太多?”“别再吃甜的,会得糖尿病!”这些话听着耳熟吧?但实际上,糖尿病的根源不是“吃糖”,而是 胰岛素功能异常。
胰岛素是你身体里的“搬运工”,负责把血液里的葡萄糖送到细胞里“干活”。一旦胰岛素罢工,糖再也进不了门,血糖就堆在血液里了。这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你知道吗?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与遗传、肥胖、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糖只是个“诱因”,不是“元凶”。
真相二:无糖食品不等于安全食品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无糖”饮料、“无糖”饼干,很多糖友一看见就眼睛发光,仿佛找到了“绿码通行证”。但“无糖”两个字,背后可能藏着“甜蜜的陷阱”。
所谓“无糖”,通常是指不添加蔗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碳水化合物或者人工甜味剂。比如麦芽糖醇、山梨醇、阿斯巴甜等,这些虽然不叫“糖”,却依然能升高血糖,或者刺激胰岛素分泌。
意想不到的是,一些“无糖”月饼的热量甚至比普通月饼还高。别说控制血糖了,连体重都很难守住。
真相三:糖尿病并不痛,但后果很“痛”
糖尿病初期常常“悄无声息”。很多人直到眼睛模糊、脚起伤口不愈合、肾功能下降,才发现问题。这就像房子着了火,却没有烟,让人防不胜防。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的并发症。心脏病、脑卒中、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一个个都像“拦路虎”,让人防不胜防。
中国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并发症。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的研究数据。
真相四: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中招
“我才三十出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很多人抱着这种想法,直到体检报告摆在眼前,才知道“年纪轻轻也能中招”。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20多岁的青年糖尿病患者。罪魁祸首?久坐、外卖、高油高脂饮食、熬夜、肥胖。
你点的奶茶,外卖里的炸鸡,晚上刷剧到凌晨的习惯,都是“糖尿病催化剂”。
真相五:胰岛素不是“最后一步”,而是“好帮手”
很多糖友一听医生说“要打胰岛素”,就像听到“末日宣判”,觉得自己病入膏肓。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胰岛素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而是一种科学、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妊娠糖尿病、严重感染等情况下,及时使用胰岛素反而能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你知道吗?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给医疗领域,就给了胰岛素的发现者。这是人类对抗糖尿病的一次重大胜利,不是失败的象征。
真相六:控制饮食不等于吃得清汤寡水
很多人一确诊糖尿病,就把米饭减半、菜无油、肉不碰,天天吃糊糊,活得比和尚还清淡。结果搞得自己营养不良,气色越来越差。
科学控糖,不是“饿自己”,而是“巧搭配”。
一顿饭怎么吃才科学?记住这个口诀:一拳主食、两拳蔬菜、一掌蛋白。粗细搭配、三餐规律、控油限盐,才是真正的控糖之道。
你知道吗?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并不是“吃多”,而是“吃错”。
真相七:运动不是万能,但几乎是免费的“灵丹妙药”
运动对糖尿病有多重要?《柳叶刀》一项系统回顾分析指出,规律运动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风险。
关键是,很多糖友“运动姿势”不对。以为走几步、出点汗就算锻炼。实际上,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每周2次力量训练,才是“合格动作”。
你知道吗?“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并不是夸大其词。饭后30分钟内的轻度运动,能显著降低血糖波动。
真相八:心理压力会“偷走”你的血糖控制权
在糖尿病面前,有人选择“硬刚”,有人选择“躺平”。但不管是哪种,长期的心理压力,都会让血糖“坐过山车”。
研究发现,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问题,会影响激素分泌,干扰胰岛素功能。这就像你开的车突然刹车失灵,方向盘也打不动了,后果可想而知。
糖友们需要的,不只是血糖仪,还有心理“减压阀”。听音乐、散步、写日记、参加糖友互助群,这些方式简单却有效。
真相九:糖尿病也能活得精彩,关键在“配合”
曾经有位著名主持人公开分享过自己的糖尿病经历——他把糖尿病当作“生活的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吃饭、规律作息、懂得自律。
糖尿病不是绝症,更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重启。
在《欢乐颂》中,曲筱绡的母亲就患有糖尿病,剧中她并没有被病打倒,而是通过饮食控制、定时运动,活出了自己的节奏。
真相十:中国每2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不知道自己得了病
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知晓率不到50%。
也就是说,很多人正在“带病生活”,却浑然不知。有的人把头晕当成疲劳,把口渴当成天气热,把视力模糊当成老花眼……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每年定期体检、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最简单有效的“早发现”方法。
糖尿病,不是“绝路”,而是一条“岔路”。走对方向,你依然可以健康前行。
每一个真相,都是一次提醒;每一个认清误区的瞬间,都是一次“自救”。糖尿病不怕,就怕你“装作没事”,或者“自己吓自己”。
生活不是等风来,而是学会调风向。糖尿病的控制,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 行动。
别忘了,健康从来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而是你我共同的责任。看完这篇文章,别光点个赞,快转给身边的糖友们看看!
参考资料:
-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7期
- 《健康时报》: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指南
-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2022年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文件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