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冰的吗(糖尿病吃冰的东西会怎样)

极目新闻 0
文章目录:

无糖饮料当水喝,男子突发糖尿病,专家:“0糖”敞开喝仍存健康隐患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周珊 刘姗姗

一顿速食外卖配上一罐气泡饮品,可以让人顿感惬意舒爽,但普通碳酸饮料普遍含糖量、热量较高,所以“无糖”“0糖”饮料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宠。

这种0糖、0脂、0热量的饮料真的是减肥和降糖“神器”,可以敞开了喝吗?20日,江城专家提醒称,无糖饮料并非减肥和降糖的好选择,千万不要认为“无糖”“低糖”饮料就是健康饮品而岔着喝,过量饮用不仅可能增加食欲,存在肥胖的隐患,还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每天至少喝5瓶,白领代谢失控

今年30岁的孔先生一直单身独居,想着年轻身体底子好,他总是熬夜加班工作,还频繁参加一些交际应酬。虽然近半年来业绩攀升,但暴增的工作量也让他常常连早餐都来不及吃,中餐、晚餐只能点外卖,或参加应酬饭局。为了减压,孔先生喜欢上碳酸饮料,但担心含糖饮料喝多了导致发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气泡饮料,每天至少喝4、5瓶。

半个月前,正在出差的孔先生总觉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坚持到项目完工返回武汉,孔先生感觉全身疲惫乏力无法缓解,只好请假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就诊。

经详细了解患病经过、病史,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孔先生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肾病内分泌科接诊医师谭金枚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像孔先生这样,年轻且无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多与长期劳累、高压、熬夜、口味重、喜食外卖等不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状态相关。近年来,随着“无糖”、“0糖”饮料的流行,许多人陷入饮食误区,甚至因此诱发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谭金枚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孔先生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为避免病情恶化引发酮症酸中毒昏迷危及生命,谭金枚立即为孔先生制定了药物综合治疗方案并叮嘱他纠正饮食习惯,目前经一周对症治疗,孔先生的血糖、甘油三酯水平等各项指标已逐步恢复正常。但遗憾的是,年仅30岁的他已患上糖尿病,需要长期接受降糖治疗。

饮料刮起无糖风,受年轻人热捧

极目新闻记者探访江城多家商超发现,标榜“健康生活”的低糖或无糖饮料成为许多市民购买饮料的首选,此类饮品逐渐赢得货架“C位”,各大社交平台都刮起了一阵“无糖风”,各大饮料品牌也纷纷推出了无糖饮料。

在位于街道口的一家便利店内,4个两米高的冰柜被各色饮料填满,其中一些标有“0糖、0脂肪、0卡路里”字样的饮料被摆放在醒目位置。店员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控糖”,特别是25岁左右的女性,因此店里无糖饮料的销量一直很不错,受欢迎程度早已超过了普通的含糖饮料。

“减肥期间,总是特别想喝甜味饮料。无糖饮料用代糖替换蔗糖,但还是能喝出甜味,既满足了自己,心里的负罪感也少一些。”刚刚选购完一瓶无糖饮料的市民王小姐说。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无糖饮料”,显示有多页产品信息,每页有多种产品,乌龙茶、冰红茶、气泡水、苏打水、椰子汁等传统饮料均推出了无糖或零糖的系列。其中一款号称“0糖0脂0卡”的无糖饮料月销超过3万件,深受消费者欢迎。

据国内某机构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随着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已有近6成消费者购买过无糖饮料,其201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远高于饮料总体增长率。

无糖不等于健康,千万别岔着喝

对此,长江航运总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郭爱莉表示,不少人认为含糖食品是影响血糖升高、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所以当无糖食品出现时,会更想尝试。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可以用无糖饮料来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事实上,备受大众青睐的“0糖”“无糖”饮食产品并非完全无糖,仍可能含有果糖、麦芽糖,这些成分一样可在人体内转变为葡萄糖,食用过量后导致血糖升高;而富含甜味剂的“代糖”饮品,过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仅增肥,还影响胰岛素分泌。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牛力介绍,无糖碳酸饮料只代表里面不含蔗糖,但实际上可能含有木糖醇、甜菊糖、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无糖饮料用甜味剂代替传统饮料中的蔗糖,虽然热量相对较低,但甜味剂可能刺激食欲和增加饥饿感。而这种饥饿感会使人对其他含糖食物产生极大的兴趣,最终摄入过量食物。同时由于人工甜味剂甜度远远超过蔗糖,会使人对于含有天然甜味的水果蔬菜降低兴趣,转而选择更多使用人工甜味剂的食品或加工食品。所以,如果过量饮用此类饮料会带来肥胖隐患。

牛力特别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无糖饮料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此外,有些无糖碳酸饮料里还含有磷酸,如果长期喝可能影响钙质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千万不要认为“无糖”“低糖”饮料就是健康饮品而岔着喝,过量饮用还是对身体有伤害,特别是本身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郭爱莉建议,市民在选购饮料、食品时还应多看配料表,做好甄别,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每日饮水应不少于2000毫升,可选用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适量牛奶、豆浆等饮品。日常一旦出现骤然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视力改变、皮肤感染、私处炎症、牙龈炎或者餐后恶心、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人饮食禁忌多,红薯还能不能吃?一文说清楚

本来品尽人间美味是件幸福事,可是对于王大妈一家来说,自从上次体检回来之后,就变了。王大妈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美食家”,很多食物经过王大妈的一顿折腾,准能变成美味。王大妈之前还帮邻居“治”好了小孙女挑食的毛病,后来邻居家的小孙女最喜欢邀请王大妈去家里做客。王大妈人也很热心,每次好吃的食物做多了些,也会拿给社区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可这些其乐融融的景象在王大妈体检回来后,就变了。

仔细一问,王大妈和老伴都被查出了糖尿病,自己的还要更严重一些,这回不仅要吃药治疗,还要控制饮食呢。王大妈的苦痛好像也关联到社区很多朋友,热心肠的朋友们开始陆续告知王大妈糖尿病要注意的事项,一会有人说不能吃甜的食物,一会又有人说不能吃细粮,还要控制肉含量.......大家七嘴八舌,弄得王大妈也很焦虑。

不过,王大妈也的确不再像以前一样,饮食上也做了很多改变。听了朋友的话,不吃粗粮,王大妈本来就是北方人,更偏爱红薯,经常把红薯当成饭来吃,有的时候蒸得多了,还是和平时一样带到社区里,大家一起吃。这天,正好被小李碰到,小李赶忙告诉王大妈,红薯也最好别吃了,网上说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吃红薯,不然血糖也容易蹭蹭上涨

听了这话,王大妈很苦恼,自言自语地说:“我最后可能不会病死,而是为了抗病饿死!”虽说话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王大妈心中的疑惑算是种下了。第二天,她去医院复查血糖时,问了医生后,才得知真相。

原来糖尿病人虽说要控制血糖,有些食物不能碰,但对于碳水化合物来说,就不是绝对的,只要控制好碳水的选取种类,并且控制每次的食用量,对身体也没有太大的伤害。像红薯这类食物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学物,但它里面也含有少量葡萄糖和蔗糖,这也是红薯吃起来还有一丝甜味的原因了。

红薯的含水量也不少,碳水含量在15%左右,因此红薯的热量不算高。我们平时吃的米饭碳水含量在26%,热量也要比红薯高。所以像王大妈一样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红薯的,但要注意控制红薯的食用量。

除此之外,虽然医生断言糖尿病人是可以吃红薯的,但也不是无条件地随意吃,最好遵循下面的小建议:

1. 最好蒸着吃

虽说红薯的碳水含量低,但它也毕竟是碳水化合物,吃完红薯之后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上升,因此,吃红薯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蒸着吃,在蒸的过程中,还能吸收一些水分,会降低一点碳水含量和热量,口感也很香甜软糯,适宜人们食用。

2. 不建议煮红薯粥

有的人会认为红薯粥会更促进消化,身体负担较小,但红薯粥整个都是碳水化合物,再加上易于消化,血糖更容易跟着升高。

3. 不建议吃烤红薯

虽说很多人都青睐烤红薯,特别是天气寒冷,拿着一块烤红薯,想想都很美味。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烤红薯外表诱人,吃进身体就要升糖了。主要是因为红薯在烤制的过程中,水分都被烤干了,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浓度,会增加到30%,热量也跟着上涨。而且这时候被烤过的红薯体积变小,又很诱人,很容易就被美食诱惑,一不留神就吃多了,血糖升高跑不了。

4. 单吃红薯营养不均

红薯进入身体确实会有饱腹感,但只吃红薯很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的情况,搭配着蔬菜、肉类食物一起吃,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也能减慢消化速度,同时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

5. 红薯最好放凉吃

我们的吃饭习惯就总爱趁热吃,认为热的食物更有利于肠胃吸收。但是为了降糖,吃红薯建议放凉吃,这样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王大妈听了医生的耐心忠告后,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也很庆幸自己之前吃红薯的方法还挺正确,蒸着吃,还要控制好食用量,带着满满的收获,王大妈回家了。回到家后,第一时间就赶紧跑去社区科普了.......

参考资料

[1] 《糖尿病能吃红薯吗?吃了到底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光明网.2020-02-20

[2] 《糖尿病的10个饮食误区 你错了几个?》.北京青年报.2020-11-20 10:06

糖尿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宁可喝凉水,也别做5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正在悄悄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近年来,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持续攀升,引发了越来越多医学界的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突破百万人次,而在炎热的夏季,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为什么天气一热,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就成倍增长?

医生劝告:天热宁可喝凉水,也千万别做5件事——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经验换来的血泪教训。

这不是吓唬你,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医生的良心忠告。

今天,我不仅要告诉你这5件事是什么,还要告诉你为什么它们如此致命,该怎么避免,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健康科普,而是一份来自生命线上的提醒。

炎热的夏天,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更容易“出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啥大不了。但医生最怕听到的,就是“糖尿病不疼不痒,能拖就拖”。你知道吗?

糖尿病在医学上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不吭声,却能悄无声息地伤害你的眼睛、肾脏、心脏、神经,最后把人拖进死亡的深渊。

而夏天,本就对健康人是个考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像是“加速器”。高温、脱水、电解质紊乱、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每一样都能让糖尿病人的身体陷入混乱状态。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五十出头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夏天为了“清凉解暑”,每天三杯冰镇啤酒、两瓶饮料,晚上还习惯吃点冰西瓜。

短短两个星期,他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进了ICU,抢救三天才转危为安。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的没想到,吃点凉的,差点送命。”

宁可喝凉水,也别做的第一件事:忍渴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应该少喝水,怕“喝多了血糖高”。其实恰恰糖尿病患者本就容易因高血糖导致利尿,体内水分流失更快,一旦再加上高温出汗,脱水就成了隐形炸弹。

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糖更难控制,严重时甚至诱发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这种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所以你宁可多喝点凉白开,也千万别“硬扛”渴意。

而“凉水”也讲究,别一口闷冰水,温度控制在10℃~15℃左右最合适,既能解暑,也不会刺激胃肠。

第二件事:暴饮暴食,尤其是水果

夏天是水果大丰收的季节,桃子、荔枝、西瓜、芒果……看着就让人流口水。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些甜蜜的诱惑,就是陷阱。

西瓜的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72,吃一大块,血糖蹭蹭往上飙。而且很多人喜欢饭后吃水果,殊不知这时胰岛素已经在努力维持餐后血糖,再加一波果糖,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我曾遇到一位阿姨,糖尿病十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夏天她孙子放暑假回家,每天都缠着奶奶一起吃西瓜。

两周后,她出现明显乏力、口干、体重骤降,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她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陪孩子吃瓜”吃出来的。

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控制量和吃的时间。建议选择低GI水果如黄瓜、柚子、番茄,且最好在两餐之间少量摄入。

第三件事:贪凉吹空调,不敢出门运动

热归热,动还是得动。很多糖尿病人一到夏天就“猫”在空调房里不出门,白天热,晚上懒,干脆不动了。但运动才是控制糖尿病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而长时间不活动,血糖容易波动,加重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引发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一系列代谢问题。

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温度较低时散步、慢跑,或者在家做一些轻体力的有氧运动,哪怕是简单的太极或拉伸运动,每天30分钟的规律活动,远比空调房里的“葛优躺”有用得多。

第四件事:随意停药或换药,尤其是自行减量

很多人一到夏天胃口差,体重下降,就以为“血糖也低了”,开始擅自减药、停药,甚至觉得“自己好了”。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规律、个体化的治疗。尤其在夏季,气候变化会影响药物吸收、代谢,有些药物如二甲双胍在脱水状态下更容易伤肾。这时候更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病情调整方案,而不是你自己拍脑袋决定。

一次误判,可能让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

第五件事:忽视脚部护理,小伤变大病

这个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但夏天是糖尿病足的高发期

因为天热,大家喜欢穿拖鞋、凉鞋,脚部裸露,容易被磕碰划伤,而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皮肤愈合能力差,一个小水泡都可能发展为坏疽、感染,甚至截肢。

还有人爱泡脚解暑,水温太高,结果“烫伤 糖尿病神经病变”直接导致皮肤坏死。

保持脚部干爽、清洁、避免外伤,选择合适的鞋袜,定期检查脚底皮肤,夏天要做的护理工作,一点也不能马虎。

糖尿病人夏天如何喝凉水才安全?不是冰得越透越解暑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冰镇才爽”,但糖尿病人的消化道血管调节能力差,骤然喝冰水,可能引起胃肠痉挛、腹泻、甚至诱发低血糖反应。

建议选择凉开水或者常温矿泉水,可以适当加入少量盐补充电解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

千万别迷信市面上那些打着“低糖”、“健康”旗号的饮料,很多饮料标榜“无糖”,但含有大量代糖,长期摄入对胰岛功能仍有潜在影响。

为什么说糖尿病就像“慢性自杀”?背后的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糖尿病不是某一顿饭、某一天的行为造成的,而是长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管理失衡的结果。它不是“得一下就没事”的病,而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都需要你关注的“慢性炸弹”。

我做医生这些年,见过太多因为一时疏忽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不是因为病情太严重,而是因为太多人对它掉以轻心。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觉得“没事儿”。

最后一句话,写给所有糖尿病患者:

宁可喝点凉水,也别犯那5个错。那不是“习惯问题”,那是生死问题。

糖尿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一场你与自己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别等到住进ICU才后悔,别等到脚烂了才想起护理,别等到血糖飙升才想起控制。

你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你未来的健康轨迹。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晓慧,李文静.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0):1214-1218.

[3]宋建华,张雪松.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7):45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