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做糖尿病筛查(孕妇做糖尿病筛查饿久了血糖会高吗)
别让空腹问题难倒孕妈!怀孕抽血检查全攻略来袭
怀孕后,抽血检查是孕期保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帮助医生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但面对一项项抽血检查,不少准妈妈心中都有疑惑:这些检查一定要空腹吗?其实,是否需要空腹并非一概而论,这与具体的检查项目密切相关,接下来就为你详细解读。
一、孕期常见需空腹的抽血检查项目
在孕期的各类抽血检查中,有些项目对空腹有着严格要求,这是因为进食后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可能干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一)血糖检测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一般在怀孕24-28周进行,用于筛查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该检查前需要严格空腹8-12小时,这是因为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如果不空腹,就无法准确判断孕妇自身的血糖调节能力和基础血糖水平,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
空腹血糖检查:除了糖耐量试验,日常产检中单独的空腹血糖检查也需要空腹进行。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数值能更真实地反映孕妇的基础血糖情况,若进食后检测,血糖升高会掩盖原本可能存在的血糖异常问题,不利于及时发现孕妇血糖代谢方面的潜在风险。
(二)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涉及多种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进食后,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肝脏会进行相应的代谢活动,导致血液中这些指标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能准确评估孕妇肝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肝脏疾病或因怀孕带来的肝脏负担变化,肝功能检查通常要求空腹抽血,一般需空腹8小时以上。
(三)血脂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进食后,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会进入血液,使血脂水平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无法反映孕妇真实的血脂情况。只有在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脂质成分相对稳定,检测结果才能准确反映孕妇的血脂代谢水平,帮助医生判断孕妇是否存在血脂异常,预防因血脂问题引发的妊娠期并发症。
二、孕期无需空腹的抽血检查项目
并非所有孕期抽血检查都需要空腹,有些项目在进食后检查也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主要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比例,用于判断孕妇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血细胞在血液中的分布相对稳定,不会因进食而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随时可以进行。即使孕妇在餐后抽血,也不会影响对各项血细胞指标的判断。
(二)血型检查
血型检查是确定孕妇血型的重要项目,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进食而改变,因此无论何时进行血型检查,都无需空腹。准确了解孕妇血型,对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主要检测甲状腺激素(T3、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以评估孕妇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相对稳定,不受进食的影响,所以孕妇在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时,无需空腹,正常饮食即可。
三、怀孕抽血检查的注意事项
除了关注是否需要空腹,在进行孕期抽血检查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需要注意。
(一)提前了解检查项目
每次产检前,孕妇应向医生详细了解本次抽血检查的具体项目,明确是否需要空腹,避免因准备不当而影响检查进程或结果。如果对检查项目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保持良好心态
有些孕妇可能会对抽血检查感到紧张、害怕,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生理状态,如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所以在检查前,孕妇要尽量放松心情,可以通过听音乐、和家人聊天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检查。
(三)检查后做好护理
抽血完成后,要用棉球按压针孔3-5分钟进行止血,不要揉搓针孔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在原地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离开。同时,抽血后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恢复体力。
怀孕抽血检查是否需要空腹,要根据具体的检查项目来确定。对于血糖、肝功能、血脂等检查,空腹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而血常规、血型、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则无需空腹。准妈妈们在产检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检查要求,做好相应准备,积极配合医生,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检查顺利进行,为孕期健康保驾护航。
孕期这些检查得重视
孕早期,得查血常规、尿常规,了解基本健康状况。还得查血型,要是Rh阴性血,得格外注意。传染病筛查也得做,像梅毒、艾滋病、乙肝等,免得传给胎儿。另外,NT检查也很重要,能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
孕中期,唐筛或无创DNA检查得安排上,能筛查胎儿是否异常。四维彩超也得做,排查胎儿结构畸形。还有糖耐量检查,看看有没有妊娠糖尿病。
孕晚期,胎心监护得跟上,了解胎儿在肚子里的状况。产前B超也得做,看看胎盘和羊水情况。
孕期还得定期测体重、血压等基础项目,评估胎儿发育和孕妇身体状况。这些检查都能帮孕妈们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胎儿健康成长。
产检血糖偏高?这份控糖攻略快收好→
“医生,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得糖尿病呢?绝对不可能的!”这是大多数孕产妇在孕期的一大“惊喜”。
怀孕了
除了满满的喜悦
还伴随着各种身体变化
比如血糖
今天,我们来聊聊妊娠期糖尿病
这个看似“甜蜜”却暗藏风险的负担
别担心,了解它就能战胜它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孕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这些激素会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随着孕周增加,这种胰岛素抵抗会逐渐加重,部分准妈妈的胰岛功能无法代偿,就会导致血糖升高 。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约15%左右,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什么要重视妊娠期糖尿病?
/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的危害?
01 孕期风险
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严重时可能出现子痫;增加孕期感染风险,如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羊水过多发生率增加,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
02 产后风险
约3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5-10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远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危害?
01 胎儿发育异常
高血糖会使胎儿长期处于高胰岛素环境,导致巨大儿(胎儿出生体重≥4000g),增加难产、产道损伤及剖宫产概率;还可能引发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
02 新生儿健康隐患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可导致脑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还可能出现低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
妊娠期糖尿病知识了解
/ 妊娠期糖尿病/哪些人容易患?
01年龄因素:年龄≥35岁。
02体重因素:孕前超重(BMI≥24kg/m²)或肥胖(BMI≥28kg/m²),孕期体重增长过多。
03家族史: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
04既往病史:曾经分娩过巨大儿,或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孕产史;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05其他: 孕期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霉菌性阴道炎)。
/ 妊娠期糖尿病/哪些人容易患病?
➨常规筛查:一般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具体方法为:空腹抽取静脉血测血糖,然后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溶液,在服糖后1小时、2小时分别采血测血糖。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5.1mmol/L
➨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上述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达到或超过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高危人群提前筛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首次产检时就应进行血糖检测,若正常,仍需在孕24-28周再次筛查 。
确诊妊娠期糖尿病怎么办?
饮食管理
01 控制总热量
根据孕前体重和孕周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保持孕期合理体重增长。一般孕中期、晚期每天比孕前增加300 - 450千卡。
02 均衡饮食
➤主食:粗细搭配,选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粗粮,减少精米白面的摄入,避免食用糯米制品、含糖糕点。
➤蛋白质: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
➤蔬菜:保证每天摄入500g以上的新鲜蔬菜,以绿叶菜为主。
➤水果: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草莓、蓝莓、柚子等,每天不超过200g,在两餐之间食用。
➤油脂:采用植物油,减少动物油和油炸食品。
➤少食多餐:将一日三餐分为5 - 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波动。
运动干预
01 选择合适的运动
推荐餐后30分钟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需注意安全)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进行5天。
02 注意事项
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流液、头晕、眼花等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血糖监测
01 监测频率
每天监测7次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及三餐后2小时、夜间(可选睡前)血糖;血糖控制稳定后,可每周监测2 - 3天。
02 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
药物治疗
当饮食和运动治疗1 - 2周后,血糖仍不达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胰岛素是孕期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它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二甲双胍需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后管理
1 产后血糖监测
分娩后6 - 12周进行75g OGTT试验,重新评估糖代谢情况,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或血糖恢复正常。
2 预防远期发病
即使产后血糖恢复正常,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Tips
关爱母婴健康,从关注妊娠期糖尿病开始!愿每位准妈妈都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来健康可爱的宝宝!
【免责申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