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肉松糖尿病(肉松糖尿病可以吃吗)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友吃肉,如何控好量

来源:生命时报

有的糖友认为肉虽然含糖量不高,但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容易长胖,血脂也容易升高,血糖控制不佳。因此选择食物时,一味地吃素食,不敢吃肉,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适当吃肉对糖友是有利的,也是糖尿病饮食中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蛋白质是机体细胞的最基本、最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人体组织更新和维护的重要原料。另外,有研究显示吃肉容易产生饱腹感,抑制食欲,不容易产生饥饿感。肉类除了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B、无机盐(铁、磷、钾、钠)、10%~30%的脂肪,为机体供能。

糖友每天应吃多少肉?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推荐膳食中提供的总能量中,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 50%~65%,蛋白质占

15%~20%,蛋白质摄入应控制在每日1.0~1.2

克/千克体重,并保证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一半以上。因此,糖尿病患者吃肉量要根据标准体重计算,每天吃100~150克肉为宜;如果每天吃150克肉食,建议畜肉、禽肉和鱼肉各50克。因为各种肉类所产热量不同,吃的量也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产生同等热量的情况下,食入肉量不同。比如,瘦猪肉中脂肪含量为20%~30%,而瘦牛肉中含脂肪相对较少为6%,再者从脂肪结构是否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角度看,一般来说,猪肉、牛肉、羊肉含饱和脂肪相对较高,禽肉、鸡及兔肉中含饱和脂肪较少。选择肉类食物时,“吃四条腿的(畜)不如吃两条腿的(禽),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腿的(鱼)”。首选鱼肉、兔肉,其次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瘦猪肉,少吃内脏。午餐肉、香肠、肉松、炸鸡、猪脑等,因为脂肪量高,最好不吃。当糖友合并其他疾病,饮食更要注意。

糖尿病肾病:当糖友出现显性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蛋白质摄入应控制在每日0.8

克/千克体重,而且是优质蛋白饮食。也就是除了减少肉类摄入,还应该避免豆类植物蛋白摄入。

糖尿病合并痛风: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包括红肉、动物内脏如肝、小肠、脑、海产品、浓汤、火锅汤、豆制品等。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需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是指膳食脂肪占膳食总热量的30%以下,或全天脂肪摄入量小于50克的饮食方式。避免或减少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如肥肉、黄油、内脏、鱼籽、虾籽、蟹黄、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建议常吃鱼肉,尤其某些深海鱼肉,如三文鱼、金枪鱼、鳗鱼、带鱼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每天数千人因糖尿病而死!医生呼吁:宁可多水果,也别贪多这4物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飙到18.7的时候,他没感觉。就是突然尿多了一点,人倦,走个楼梯会喘,吃饭没以前多,却还胖了。检查报告下来,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状态。

不是突发,而是日复一日吃出来的。没人告诉他,那些看上去没糖、没脂肪的食物,其实是血糖失控的幕后推手。那天他才知道,很多所谓“健康替代品”,正是控制血糖最危险的陷阱。

糖尿病最怕的,从来都不是一块蛋糕,也不是一碗泡面,而是那些披着健康外衣的“日常主角”。

有人戒掉了糖,却没戒掉果汁饮料;有人不用白糖,却天天离不开白米饭;有人说糯米温补,却忽略了它对胰岛素的沉重打击;有人把肉松当早餐佐食,却不知道每一口都在透支胰腺的耐受力。

比高糖高脂更凶险的,是这些看上去“无害”的食物,把身体带进了慢性高血糖的深渊。

果汁饮料是最典型的“伪健康”代表。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是碳酸饮料,就没事。其实一瓶普通的橙汁,含糖量高达10%以上,而且是单糖和果糖的混合物,比餐后甜点的血糖指数还高。

问题不在于水果,而在于果汁这种形式:它打破了原有纤维结构,让糖分几乎不用消化就直接吸收。一瓶500毫升的果汁,相当于吃下了五六个橙子的糖分,却没有一个橙子的膳食纤维。

更严重的是,果糖代谢不走胰岛素这条路,却会进入肝脏转化为脂肪,久而久之让肝功能、胰腺负荷一起恶化。

在2019年一份全球疾病负担的回顾数据中,长期摄入高果糖饮料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饮用者高出近40%。

而更现实的,是很多人还在用果汁给孩子补维C,用它当早餐饮品。其实用整果代替果汁,已经能解决95%的问题。

说到白米饭,多数人都觉得是主食,不吃不行。但米饭的最大问题不是“米”,而是它过分精细。越白、越糯的米,血糖反应越猛。

白米在研磨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外层麸皮和胚芽,留下来的只有淀粉。这样的结构让它在消化过程中极快地被分解为葡萄糖,让餐后血糖骤升。

有人吃一碗米饭的血糖变化,比喝一瓶汽水还快。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不吃主食,而是换主食。粗粮、豆类、糙米、小麦、玉米这些食物,释放葡萄糖的速度慢,负担也轻。

可惜很多人以为白米饭“清淡”,误把它当成保守选择,反而每天三顿都吃,甚至一顿两碗。这种重复的升糖刺激,会让胰岛素的作用越来越差,直到胰岛β细胞疲劳甚至衰竭。

糯米制品带来的问题更隐蔽一些。它并不甜,但它的结构使得血糖上升得比白米还快。

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极低,几乎全部是支链淀粉,而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在消化道中几乎不设障碍,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比普通大米快得多。

再加上糯米本身缺乏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缓冲,吃下去后血糖迅速上升,胰岛素短时间内急剧分泌,糖尿病人本就脆弱的胰岛系统很容易被“压垮”。

更可怕的是,糯米制品大多出现在节日或早餐中,通常与油脂、糖分混合使用,比如糯米鸡、八宝饭、汤圆,这种组合是双重高风险。

有研究回顾过1200多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他们中将近70%每周摄入2次以上糯米类食品,而这些人出现视网膜病变或神经病变的比例远高于未摄入者。

很多人说自己吃糯米不多,但常常忽略了小吃、点心、汤圆、粽子这些“零碎摄入”,长期下来总量并不少。

肉松的问题则是最被低估的。它不甜、不油、携带方便,尤其适合当作小孩或老人的配食,但它的升糖隐患不低。真正的问题在于加工方式。

市售肉松大多用淀粉、糖、油混合制成,为了口感还会加入麦芽糖、增稠剂、氢化植物油。这些成分在成品中隐形,却在血糖曲线上留下清晰痕迹。

一些肉松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甚至超过30%,而且是以高GI形式出现。再加上它常常作为粥、馒头、面包的配料,本身就处在高碳环境中,一餐中多重升糖因素叠加,等于给胰腺加压。

尤其是那种入口即化的细腻口感,背后往往是经过高温油炸和多次脱水加工,糖脂混合,是非常容易引发糖脂代谢紊乱的组合。

长期吃肉松的糖尿病患者,其甘油三酯水平、尿蛋白指标异常的比例远高于不摄入者。

人们总说糖尿病是“糖”吃出来的,其实“糖”只是最表面的诱因,真正的风险在于错把升糖快的食物当成“安全的日常”。

控糖的本质,不是吃得清淡,而是吃得正确。这些“潜藏”的习惯,比一块糖更难戒,也更危险。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很多人把饮食“健康化”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他们相信只要不碰明显的高糖食物,就能控制血糖,却忽略了血糖受影响最大的是“速度”,不是“甜味”。

升糖快的食物未必甜,甜的食物未必升糖猛。比如甜味剂做出的蛋糕,吃了没事;但蒸一碗糯米饭,血糖却飙升。

这种“反直觉”的规律,才是真正考验认知的地方。多数人在血糖异常前的五年里,饮食都看上去“还好”,但身体的代谢数据早已开始慢性溃退。越是日常食物,越容易掉以轻心。

水果虽然含糖,但和这些精加工主食、伪健康加工品比起来,它们至少还保留着纤维、维生素、植物化合物。而那几样看起来无害的日常食物,却可能是胰腺的催命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康晴.从化瘀法探讨加味桂枝茯苓丸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影响,中医药临床杂志,2024-07-20

最适合糖尿病吃的6种零食,不但不会升高血糖,而且营养很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能不能吃零食?能不能吃得开心一点?有没有什么东西既解馋又不让血糖“坐过山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6种既不作妖升血糖又营养满分的零食,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为什么它们值得被推荐。

很多人一听“零食”,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薯片、蛋糕、糖果,随后是罪恶感和自责。可真相是,零食不是洪水猛兽。

关键在于怎么选、怎么搭、怎么吃。

你可能会问,市面上那么多“无糖”“低脂”“高纤维”的零食,到底哪个靠谱?是不是只要标着“健康”就能放心吃?别上套,商家想要你吃得多,咱们得吃得明白。

先说个让人拍大腿的冷知识:血糖不是只看“甜”不“甜”,而是看食物“升糖指数”

比如说,有些咸味零食,升糖速度比糖还快;有些天然甜味的东西,反而稳得像老狗。

咱们挑零食,不是看嘴巴,而是看血糖的反应。

以下这6种零食,经过研究、临床观察和饮食学验证,确实是糖尿病人群的“知心小零嘴”。

第一个登场的是——坚果。不是油炸的,不是裹糖的,不是五香的,是原味的。

像腰果、杏仁、核桃、开心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

它们能延缓胃排空,让糖吸收得慢一些、稳一些。每天一小把,差不多20克,既能解嘴馋,还能补点“好油”。

注意,别抓一大把就往嘴里塞,这玩意儿热量也不低。

第二种是酸奶,但不是超市货架上那种“草莓味”“蓝莓味”的甜腻版本,而是无添加糖、纯天然的低脂酸奶。

最好是带点益生菌的那种。

这种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不低,还能帮助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胰岛素抵抗。在两餐之间来一杯,既温柔又实用。

注意别喝多,一次不超过200毫升。

接下来是煮毛豆。这东西便宜、好做、饱腹感强。

每100克毛豆,蛋白质可以贡献10克上下,还带着一点植物性铁和镁,对血糖调控也有好处。

关键是它的升糖指数很低,吃完不会让血糖飙升。你可以在午饭和晚饭之间,当个过渡小食。

撒点盐煮熟就很好吃,别加肉松、别拌辣油。

第四种是——低糖水果干搭配坚果碎

比如无糖葡萄干+原味核桃碎、冻干蓝莓+扁桃仁粉,按照1:2的比例混合,每次吃一小撮。

这组合比单吃水果干靠谱,纤维、抗氧化物、健康脂肪全都有

关键是要控制量,别像吃瓜子一样停不下来。

第五种零食是黑巧克力,注意,是那种可可含量大于85%的纯黑巧克力,不是那种甜得发齁的“牛奶巧克力”。

黑巧克力含有丰富的多酚类,能轻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每天吃个方块大小就够了,真的是“点到为止”的代表。

吃黑巧,是糖尿病人少有的“放纵”时刻,但要它再好,也不能多吃。

第六种,你可能没想到——海苔片

不是炸的,不是裹芝麻糖的,是那种纯风干、低钠、无添加的紫菜。

海苔富含碘、铁、维生素A和一点天然植物性蛋白,最重要的是,它几乎不含碳水,吃起来像在嚼空气,却能给嘴巴一点满足感。

当然了,海苔不能代替正餐,不能替代蔬菜,但它在嘴巴寂寞的时候,确实是个好选择。

这6种零食,为什么能上榜?因为它们满足三个标准:低升糖、不加工、有营养。

而很多你以为健康的零食,比如“代餐饼干”“无糖蛋糕”“高蛋白棒”,其实都经过高度加工,里面的碳水藏得很深,吃进肚子里,血糖照样翻红。

糖尿病要管住嘴,但不是让你过苦日子。

是要你吃得聪明。

你血糖波动快的人,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吃得不对。

比如空腹吃水果、晚上吃粥、饭后吃点心,都是在给血糖“添柴加火”。

零食这口事,关键是“搭配”和“时机”。下午三点左右、晚饭前一小时,是比较好的“零食窗口”。

这时候来点低升糖的小食,可以防止下一顿暴饮暴食。

吃零食前喝一口水、慢慢咀嚼、细细感受,对血糖控制也有帮助。

不讲究这些细节,就算吃的是好东西,也会变成坏消息。

还有一个很少人提到的点:吃零食的心情也会影响血糖

你是带着焦虑吃、还是满足吃?你是边刷手机边吃,还是专注地吃?这些都在悄悄影响你的代谢状态。

吃零食这件事,不光是嘴的事儿,也是脑子的事儿。

我们不是为了“忍住不吃”而焦虑,而是找到“吃得舒服,血糖也舒服”的平衡点。

有些人喜欢晚上嘴馋,睡前吃点小零食其实也可以,但得选对东西,比如半杯酸奶、几颗坚果、几片海苔。

这样反而能防止夜间低血糖,睡得更稳。

不过别误会,这不是鼓励你熬夜追剧配零食,而是说,吃零食也可以是一种照顾身体的方式,只要你掌握了那个分寸感

现在我们再来捋一遍,糖尿病人能吃的零食不在于“有没有糖”,而是看它“升糖快不快”、“营养够不够”、“热量高不高”。

坚果、酸奶、毛豆、水果干配坚果、黑巧克力、海苔——这6种搭配得当的小食,就是你在血糖管理这条路上的“温柔陪伴”。

别把零食当敌人,也别对食物抱有恐惧。糖尿病不是一场禁食的修行,而是一场和食物关系的重新构建

吃得好,吃得稳,吃得有数,才是长期稳定的根本。

我们不追求完美血糖,但我们追求一个“不被血糖牵着鼻子走”的日常。

零食,不是生活的罪证,而是生活的缝隙里,给自己留的一个小温柔。

参考文献:

[1]葛可佑,王陇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朱大年,王晓蔚.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