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腿(糖尿病大腿会疼吗)
糖尿病人下肢有这些信号要注意得了神经病变,防治方法给您了!
糖尿病已经悄然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慢病,慢慢的到来,让人防不胜防,但了糖尿病的人,首先的问题就是防并发症,怎么防呢?当然就要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讲一讲糖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并的预防知识!
今年59岁的李先生,糖尿病史10余年,期间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两年前出现双下肢麻、凉、痛,他一直没有太在意,血糖也控制的忽高忽低,半年前症状加重,最后因一次剪指甲而引发了感染,导致了足足大面积溃烂,成了糖尿病足病。
一、糖尿病人为何会出现双下肢麻凉痛?
首先要提醒广大糖尿病友,如果已出现肢麻凉痛,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所说的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为什么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呢?因为在身体的表层皮肤,充满着神经末梢的感应器,如触觉、温度、痛感等外来的刺激,就会由神经网络把信号传到大脑来诠释。如果把神经比喻成一条电线,那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是外层的电线皮破损。这时候就会出现异常的神经感觉,典型的症状是四肢远端的麻木、疼痛、发凉和感觉异!
当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光会让下肢受损,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受损神经类型,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分为四类: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影响周围神经的感知能力,如温度觉和触觉。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会影响手臂、手、腿、足和足趾,造成疼痛或失去知觉。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近端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导致髋部、大腿、骨盆和臀部疼痛。肌无力和腿部疼痛也是近端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局部神经病变:对某一特定神经或神经群的损伤。局部神经病变通常会导致强烈的、突然的肌无力、疼痛和感觉丧失。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一系列关键的人体机能,如心脏和呼吸频率、胃肠活动、性功能和血压。很多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其血糖下降至危险的低水平。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了还能治好吗?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早期的下肢发麻或发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就能逆转,但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疗程,如果不及时治疗,一不小心碰破了,就引发足病了,这样不但治起来费事,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截肢的风险。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因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
营养神经:常用药有甲钴胺等。
抗氧化应激 :如α-硫辛酸等
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如胰激肽原酶、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等。
2、对症止痛治疗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3、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
4、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或者采用动脉微灌注直治,这两种治疗目前效果最好,见效也最快。
三、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饮食怎么吃?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得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后,更要加强饮食管理,在饮食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原则,主食以疏糖营养馒头为主,副食肉、蛋、奶、油要适量,一日1个鸡蛋、半斤牛奶(脱脂)、100克瘦肉、各种蔬菜500克,烹调食物油25克,以保证机体营养供;
糖尿病人除了饮食,还要注意三餐后的运动,以步行为主,餐后行走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糖尿病友得了神经病变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降糖药:无论使用胰岛素还是其它药物治疗,稳定性和监测对保证药物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减少饮酒: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且常常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还含有可导致超重的无营养热量。
如有必要需减肥:超重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选择健康脂肪:坚果、豆类、植物油、低脂乳制品、瘦肉和家禽产品所含的脂肪可被人体加工、利用和清除。人工或添加脂肪,通常被称为反式脂肪,会被人体储存而非利用,通常会导致高胆固醇和体重增加。
避免摄入过多糖:高度精炼或加工的糖如含高浓度葡萄糖或果糖的甜味剂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和下降。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是合理控制血糖并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的关键。
治疗其他并发症:影响血糖、血压和血流或神经控制的健康状况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均可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胆固醇,改善肌肉效率和耐力,改善血流。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最好分为5个30分钟来实施。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预防?
因此我们糖尿病患者应加倍重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理想的范围,同时保证血脂、血压等指标达标,从而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该在保持上述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达标的情况下,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应用药物治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来临 腿脚会出现3种异常
随着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压力的增大,患上各种各样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较为典型的营养过剩疾病,该病虽然可以控制,但是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用药治疗。
糖尿病早期时,很多人都察觉不到,其实糖尿病在来临之前,就给身体发出多种信号了,只不过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些信号症状;这些信号症状在腿脚等处表现较为明显。糖尿病者腿脚会有哪些异常症状呢?
1.腿脚冰冷
人体内的血液是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通过心脏的跳动,会使血液流动到身体各个组织跟器官,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物质。
不过若是患上该病,导致血糖过高,那么就会造成血液黏稠,影响血循环。
而腿脚又处于循环的最末端,当这些地方的血循环变慢时,就会导致腿脚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跟氧气,然后出现冰冷的症状。若是腿脚冰冷的症状频繁出现,那么就要重视起来了。
2.腿脚皮肤发干发痒
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血液过于黏稠,影响血液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中的毛细血管容易收缩,致使皮肤出现缺水、发干的症状。
当然除了发干症状外,患者还会有发痒症状。若是患者体内的血糖不降下来,这种症状就会持续很久。
3.腿脚浮肿
糖尿病者会因体内过高的血糖,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循环流动的速度变慢,影响废物跟垃圾的排出,然后导致废物跟垃圾在腿脚等处大量堆积,出现水肿的症状。
另外,因为腿脚处于肢体的最末端,所以这种症状也极为明显。
上述就是糖尿病者血糖过高时,腿脚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异常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可方便大家提前做好预防,及时发现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健康饮食
大多数的糖尿病者都存在一定的饮食误区,总认为吃一些甜度不是很高的食品,就能够稳定好血糖。
其实生活中一些食物吃起来不是很甜,但是升糖的指数却非常高,如包子、馒头、米饭等主食。
这些主食里面的淀粉量特别高,容易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升高体内的含糖量。因此,糖尿病者平时需健康饮食,减少主食的摄入,多吃些蔬菜。
2.多喝水多运动
多喝水可以稀释患者体内的血浓度,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帮助稳定血糖指数。
另外,若是在水中放入一些能稳定血糖的花草茶,如甘草、苦丁、枇杷叶等,也是能很好地促进新陈代谢,稳定血糖的。
而运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跟垃圾的排出,然后缓解糖尿病症状。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糖尿病早期并不是不痛不痒的,患上该病的人腿脚会有浮肿、皮肤发痒发干、冰凉等异常症状。
发现这些异常症状时,患者需及时进行降糖治疗。治疗后,患者也需健康饮食,多喝水,多运动。同时,做好日常病情监测,每天多次测量血糖的水平。 (医说健康)
来源: 东南早报
人有没有糖尿病,看大腿就知?糖尿病患者,大腿多会有2种迹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老人常说:"腿脚不利索,病从腿上瞧"。
腿,这双人生旅途的忠实伙伴,不仅载着我们走南闯北,还时常充当健康"告密者",悄悄向我们透露身体的秘密。
特别是那对大腿,它们像个不会说话的医生,默默记录着我们的健康档案,其中就包括了糖尿病这个现代"甜蜜杀手"的蛛丝马迹1
糖尿病,这位披着"甜蜜"外衣的慢性杀手,就像一个长期潜伏在体内的"糖衣炮弹",悄无声息地破坏着我们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它不像感冒那样嚷嚷着让人察觉,而是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蚕食健康。若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机器,糖尿病就像是系统里的"甜蜜病毒",使血糖调控系统失灵,让全身的"供能线路"逐渐短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与这位"甜蜜杀手"相伴。 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5000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他们站在糖尿病的门槛上,只差一步就会踏入。
李大爷,一位六十五岁的退休教师,平日里饮食无度,尤爱甜食。近半年来,他发现自己大腿内侧出现了一片片深色斑块,触摸时感觉皮肤粗糙,像砂纸般的质感。
起初他以为只是皮肤老化,用了些护肤品也不见好转。后来,他又发现自己的大腿肌肉明显萎缩,走路时总觉得双腿沉重无力。
去医院检查后,血糖值高得惊人,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而且已有多年,只是一直没有明显症状,直到这些大腿上的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
大腿上的两种糖尿病信号当糖尿病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大腿往往成为最早示警的"哨兵"。糖尿病患者的大腿通常会出现两种明显迹象:皮肤异常和肌肉萎缩。
糖尿病患者的大腿皮肤常出现黑棘皮症,这是一种皮肤变黑变厚的现象,表面呈现出天鹅绒或绒面革的质感。 它们多发于颈部、腋窝和大腿内侧等皮肤褶皱处。这些斑块就像大地上的旱纹,悄悄诉说着血糖波动的故事。
还有一种被称为"糖尿病足"的前兆也常在大腿显现——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小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记得宋代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就有记载:"肌肤枯燥,饮水无度,溲尿频多,久渴难除,乃消渴之症。"这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糖尿病皮肤症状不谋而合。
古代医书《内经》中说:"肌肉不仁,是为不足。"大腿皮肤的这些改变,正是身体在告诉我们:糖分代谢出了问题,血糖这条"河流"已经泛滥成灾。
糖尿病的第二个大腿信号是肌肉萎缩和无力感。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供应大腿肌肉的神经和血管,导致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进而引发肌肉萎缩。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糖尿病性肌病",就像一座失去维护的房子,逐渐坍塌失修。
王阳明曾言:"知行合一"。知道了身体的警讯,就应该及时行动。我曾接诊过一位马拉松爱好者,他注意到自己大腿肌肉无端萎缩,训练成绩直线下滑,检查后发现是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变。这提醒我们,身体的每一处变化都可能是健康的晴雨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3-4倍,尤其常见于下肢。 就像《黄帝内经》中所说:"肾主骨,骨生髓,髓化液而营四肢。"当"糖毒"损伤肾脏功能,骨髓生化之力减弱,四肢自然失去支撑的力量。
糖尿病偏爱在大腿上留下痕迹,这与大腿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
大腿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群所在地,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对血糖变化极为敏感。 当血糖持续升高,就如同河水泛滥,首先冲毁的往往是最脆弱的堤坝。大腿内侧的皮肤相对娇嫩,神经末梢分布密集,更容易受到高血糖的"甜蜜伤害"。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消渴"(古代对糖尿病的称呼)时提到:"上消者渴而引饮,中消者消谷善饥,下消者尿多而肌瘦。"这"下消"所说的"肌瘦",往往首先在大腿上显现。
糖尿病引起的大腿症状还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大腿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库",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迟钝,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肌肉细胞转化为能量,就像一座座粮仓的门被锁上,
粮食堆积在外,却无法送进仓库。这就导致了能量缺乏、肌肉功能减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容忽视的警示:大腿之外的糖尿病迹象除了大腿上的变化,糖尿病还会在身体各处留下蛛丝马迹。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的"四大金刚"。 《银海精微》中早有记载:"渴不止而饮水多,小便数而多,肌肉消瘦,发为消渴。"
更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述:"消渴日久,必及肝肾。"意味着糖尿病长期不控制,终将损害多个脏器。
预防与干预:转"危"为"安"对于糖尿病,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以下建议可帮助降低患病风险或控制病情:
- 饮食调控:《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提倡均衡饮食,控制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养生论》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如流水,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定期检查:年过40岁,应每年检查空腹血糖。家族有糖尿病史者,应提前开始筛查。
- 大腿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 中医调理:《伤寒杂病论》中有"玉泉丸"等方剂用于治疗"消渴",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部分中草药如黄连、山药、葛根等对稳定血糖有一定作用。
人体是最奇妙的机器,它会用各种方式向我们发出健康警报。大腿上的变化,就是糖尿病发出的"求救信号"。正如古人所言:"上医治未病",最高明的医术是在疾病尚未成形之时就能察觉并干预。
聆听大腿的低语,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这位"甜蜜杀手"难有可乘之机。毕竟,健康的双腿,才能带我们走向更远更美好的人生旅程。
参考资料: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年).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 王拥军, 李光伟.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30(2):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