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确定糖尿病(糖耐多少可以确定糖尿病)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医生发现: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有4种症状,尽早去检查

本文18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最近总说自己“没劲儿”,干点活就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劝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却说:“我又不口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结果一查,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已经是糖尿病晚期。她才意识到,之前那些不当回事的小毛病,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定是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但这三大典型症状往往出现在血糖控制严重失衡时,属于中晚期表现。

真正能抓住早期糖尿病的,是一些更隐蔽但更关键的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了一大半。早期症状不典型,是误诊和漏诊的核心原因。

医生提醒:早期糖尿病其实有4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只要你发现其中一个,就该尽早查血糖

第一种:皮肤发黑、发亮

不是脏,是病。

一些中老年人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皮肤突然变黑,而且摸起来发亮又粗糙,这种皮肤变色其实叫黑棘皮病

它是胰岛素抵抗的表征之一,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调节失控。这种变化常常出现在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当成皮肤脏,洗也洗不掉。

尤其是体重超标、腰围超标的人群,一旦出现这种皮肤变化,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第二种:手脚经常发麻、刺痛

很多人觉得是颈椎病或腰椎压迫。但如果你查不出骨科问题,又经常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很可能是末梢神经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上大量患者在血糖超标的前几年就会出现。

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更严重,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这种“袜套式”麻木感,典型又危险。

第三种:反复感染,尤其是皮肤和泌尿道

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最早影响的就是皮肤和泌尿系统。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癣、脚气反复、尿频尿急但又查不出细菌感染,就要警惕了。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免疫屏障,让细菌和真菌更容易“钻空子”。

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阴道炎才被查出血糖异常的。

第四种:视力忽明忽暗,看东西模糊

糖尿病可以在早期损伤眼底血管,尤其是引起玻璃体水肿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是觉得眼睛干、眼花,看近看远都不太清楚,但并不会感到疼痛,也没有红肿流泪。

这时候去眼科查不出结膜炎或青光眼,就要考虑查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早期发现就能控制,晚期不可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发病早、发现晚,最后拖进并发症。

这不仅仅是对健康的损耗,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

所以,别再等到口渴了才去查血糖,这些早期信号,才是你应该重视的第一道防线

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

现代研究发现,“瘦人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肌肉量少,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敏感度差。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风险群体,建议每年定期查血糖:

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超过24,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年龄超过45岁;

经常熬夜、饮食结构偏精细碳水;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想预防糖尿病,做这3件事很关键

别只想着喝点苦瓜水、吃点保健品。这些方法效果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经过严格验证。

真正有效的,是这3件事:

1. 控制饮食结构

不是不吃糖,而是要减少精制碳水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比例,比如糙米、燕麦、豆类、鱼肉和蛋。

2.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快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关键是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方式。

3. 定期检测血糖 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都要查。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最稳定的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有症状者则需更频繁随访。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并发症

肾衰竭、失明、截肢、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终末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不要再等到渴了、瘦了、尿多了,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任何一个身体的异常信号,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听懂了,就能提前防住一场大病。

参考资料:

① 王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67-472.
② 刘静. 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措施[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577-1580.
③ 陈志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4): 234-237.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确诊糖尿病前8项检查,看你漏了哪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身边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都得了糖尿病,而且好像都还挺年轻。为什么有些看上去那么健康结实的朋友,却也查出来是糖尿病?而且大家平时体检也都查血糖,也没有发现血糖高,你还真别小瞧糖尿病的隐匿性哦,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确诊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可不仅仅是血糖这一个标准,看看你是不是漏了哪些检查呢?

测血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项目:

1. 空腹血糖检测

描述:在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通常是过夜后)的情况下测量血糖水平。

意义:空腹血糖是评估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过程:患者先空腹抽血测血糖,然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之后在规定的时间点(如半小时、1小时、2小时)再次抽血测血糖。

意义:当患者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比正常人偏高,而又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需要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来最终确定有无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描述:测量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意义:可以反映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尿糖检测

描述:通过尿液样本检测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意义: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一个线索,不能根据尿糖阳性确诊糖尿病,也不能根据尿糖阴性就排除糖尿病。

5. 胰岛功能检查

包括项目: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

意义:通过测评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胰岛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到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对于了解糖尿病的类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6. 血脂、血压等相关检查

描述: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这些检查也是必要的。

意义: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7. 眼底检查

描述:使用特殊仪器检查眼底血管和神经的情况。

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保护视力至关重要。

8. 肾功能检查

描述: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

意义:评估肾脏功能,因为糖尿病可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请注意,以上检查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具体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糖尿病或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糖尿病相关问题,欢迎后台私信我,我会一一给你解答,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高峰讲糖,我会持续为你分享糖尿病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