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柠 糖尿病(青柠糖尿病人能喝吗)
糖尿病不能吃西瓜?医生苦劝:不想血糖失控,少吃这2种水果
夏日炎炎,许多人都喜欢享用甜美多汁的水果来消暑解渴。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水果却成了一门学问。
西瓜作为夏季常见水果,其高糖分含量常让糖尿病患者望而却步。医学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需格外谨慎,尤其要注意控制某些水果的摄入量,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22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2%,居世界前列。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高达35.2%,这意味着超过三亿人面临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在这些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中,水果的选择与摄入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对于水果的选择存在认知误区,其中最普遍的误区之一就是完全禁食水果或不加区分地食用各类水果。
事实上,合理选择水果种类并控制摄入量才是科学的做法。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并非所有水果都不能吃,而是需要了解不同水果的糖分含量和血糖生成指数,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优先考虑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品种。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升高血糖能力的指标,指数越高,食用后血糖升高越快越明显。
西瓜的血糖生成指数高达72,远高于许多其他水果,这就是为什么医生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西瓜的原因。
除了西瓜外,香蕉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水果之一。成熟香蕉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血糖生成指数约为62,属于中高水平。
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约27克碳水化合物,其中约15克为糖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样的糖分含量足以引起血糖的显著波动,尤其是空腹食用时。
另一种需要糖尿病患者谨慎对待的水果是荔枝。荔枝糖分高,每100克荔枝肉含糖量约为16克,且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这些单糖很容易被人体迅速吸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的血糖生成指数达到约50,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其甜美可口,人们往往一次食用较多,从而摄入过量糖分。
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否真的需要完全禁食这些水果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各类水果,关键在于控制总量和选择合适的时机。
对于西瓜和香蕉等高糖分水果,建议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0克,且最好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食用,避免空腹食用。此外,将水果与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一起食用,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降低对血糖的冲击。
对比来看,糖尿病患者更适宜选择哪些水果呢?草莓、樱桃、蓝莓等浆果类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且富含抗氧化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
苹果、梨、桃等常见水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含有果胶等可溶性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此外,柚子、青柠等柑橘类水果不仅糖分较低,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的成熟度也会影响其糖分含量。一般而言,未完全成熟的水果糖分含量较低,随着成熟度增加,糖分含量也会上升。因此,选择稍欠成熟的水果可能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除了选择合适的水果种类外,控制食用时间和方式也十分重要。医学研究表明,餐后食用水果比空腹食用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这是因为餐后胃中已有食物,水果中的糖分会被更缓慢地吸收。另外,将水果切成小块慢慢品尝,而不是一次性大量食用,也有助于减轻对血糖的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果虽然含糖,但也提供了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完全排除水果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300克之间,且应分散在一日三餐之后食用,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对所谓的低糖水果存在误解。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糖或极低糖水果,所有水果都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糖分。
区别在于糖分的含量和类型,以及水果中其他成分如膳食纤维的含量。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关注水果的总体营养价值,而不仅仅是糖分含量。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还需考虑个体差异。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相对宽松些,而血糖控制不佳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则需更加谨慎。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结合个人血糖监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水果摄入计划。
不仅如此,水果的食用方式也会影响血糖反应。研究发现,鲜食整果比果汁更适合糖尿病患者。这是因为制作果汁时往往会去除果肉中的膳食纤维,而这些纤维恰恰能减缓糖分吸收。此外,人们饮用果汁时通常会比食用整果摄入更多的糖分。
糖尿病患者在享用水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尝试新种类水果时,最好在食用前后测量血糖,了解该水果对自己血糖的影响。如果发现某种水果导致血糖明显升高,应减少该水果的摄入量或寻找替代品。
总体而言,糖尿病并不意味着必须与美味水果绝缘。通过合理选择水果种类、控制食用量和把握食用时机,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水果带来的健康益处。关键在于保持理性态度,既不盲目禁食,也不放任不管。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同样重要。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因此,在食用含糖较高的水果后,进行适当运动可以减轻其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患者持之以恒。通过科学认识水果与血糖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提高生活质量。健康的生活不在于全盘禁忌,而在于掌握平衡之道,让饮食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负担。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糖尿病报告
国际糖尿病联盟 糖尿病膳食管理手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防控报告
柑橘类水果是凉性还是热性,吃了会不会上火?
很多人问
“柑橘类属于凉性还是热性”
“吃了会不会上火,会不会拉肚子?”
“一次吃多少?”
“哪些人不适合吃?”
今天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
一篇文章看懂
01
什么是柑橘类水果?
都包括哪些?
柑橘类水果品种很多,最多见的有橘子,橙子,柑子,柠檬,青柠等,在植物学里还有详细的品种区分,桔子、柑子和橙子在形状、大小、颜色、口感和用途等方面也存在着区别。
比如橙子有箭叶橙,脐橙,橘子有金钱橘,红橘,蜜橘等,柑子有椪柑,皇帝柑等,还有很多其他叫不上名的柑橘类水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柑橘,是指芸香科柑橘属小乔木植物的果实,它的果实通常为扁圆形,有果皮,颜色为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
柑橘的果肉或酸或甜,或有苦味,可以剥皮后生吃,或压榨成汁饮用。柑橘的果皮,核仁,叶均可入药,比如即为“陈皮”,能理气化痰、和胃;比如橘核,有活血散结、消肿的作用。
02
柑橘类水果在性味、作用上
有哪些不同?
桔子、柑子和橙子在形状、大小、颜色、口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桔子味道甜。柑味甜酸适度。橙子的肉酸甜适度,富有香气,桔子和柑是日常食用的水果,而橙子常用于制作果汁或泡茶。
在中医看来,桔子、柑子和橙子在性味和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桔子味甘酸,性偏温,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橙子味酸甘,偏微凉,有滋阴助清热、开胃解酒、顺气、止咳化痰的作用,柑子味甘酸,微苦,性凉,有清热止渴、利肠胃的作用。
03
吃柑橘类水果
会不会引起上火?
柑橘类水果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它们都富含维生素C和柠檬酸,膳食纤维和果胶等成分,对身体有诸多益处。其中包括维生素C、柠檬酸、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美白皮肤、淡化色斑等效果。
膳食纤维和果胶,有通便,促进代谢的作用,其他如还含有黄酮类物质,富含钾,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一般来说,适量食用柑橘类水果,不会引起上火,但是也有个别人进食量大会出现上火,特别是橘子,偏温,那些容易上火,或者已经上火的人,不宜过量进食,如果您食用柑橘类水果后出现上火的症状,如口腔炎、牙周炎、大便秘结等,建议停止食用,并多喝水。
04
吃柑橘类水果
有哪些注意事项?
(1)食用桔子过量容易引起上火和胃肠不适。此外,桔子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过量食用会使皮肤发黄。
(2)柑子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等肠胃不适症状。对于产妇、脾胃虚寒的人来说,最好少吃。
(3)橙子对于胃病患者或糖尿病患者来说要谨慎食用,因为橙子中的果糖含量较高,可能会加重病情。
总的来说,柑橘类水果品种很多,在不同的方面存在着差别,柑橘类水果并非所有人都适宜大量食用,特别是脾胃虚寒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否则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或者腹泻等不良反应。
来源: 人民网科普
糖尿病真凶现形,是甜食的4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或扛不住
傍晚的老巷子里,邻里相邀喝茶聊天,桌上一壶饮料在暮色中泛着光。它甜中带酸,冰凉解渴,许多人早已习惯每天来上一杯甚至几杯。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饮品,背后竟隐藏着比甜食还厉害四倍的“凶手”?
糖尿病的“元凶”之一,或许正潜伏在那一瓶瓶透明的液体中。胰腺,作为维系血糖平衡的“主心骨”,是否真的能承受得住这每日的糖分冲击?
饮料,不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近30%。更让人警醒的是,这个危险的数字,并未因饮料的“低糖”“无糖”标签而减少,反而因为人们的“掉以轻心”而变得更加隐蔽和危险。
甜食固然诱人,但含糖饮料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它不像糖果那样容易被控制数量,也不似蛋糕那般需要特定场合才吃。它是日常,是习惯,是口渴时的选择,是饭后的一杯“解腻”,更是无数青少年、上班族乃至老年人冰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大量医学研究共同发出的预警信号。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出一项横跨10年的研究,指出:每天摄入超过250毫升含糖饮料的人,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速度比普通人快了将近两倍。而胰岛素正是胰腺分泌的、调控血糖的“调度员”。当它疲惫不堪时,血糖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
在中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而其中一部分人,起初并不嗜甜,却离不开饮料。尤其在南方炎热的夏季,“冰镇饮料”成了标配;在北方冬天,“热果茶”成了暖胃的慰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饮食习惯,但对含糖饮料的依赖,却逐年增长。
相比糖果,饮料的糖分更容易被忽视。
一罐330毫升的普通碳酸饮料,所含的糖分大约是35克,相当于7块方糖。试想,谁会在一顿饭后,自己拿起7块糖塞进嘴里?但却会毫不犹豫地喝下一整瓶饮料。这正是问题的核心——饮料里的糖,是被“喝”进去的,不知不觉。
“糖水灌胰腺,日久成糖瘾。”老北京人说过,“喝水也得看门道。”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当水喝,尤其是那些打着“健康”“水果”“天然”旗号的饮料,大多不过是糖的变脸游戏。
研究还发现,即便是“无糖”饮料,也可能通过人工甜味剂影响胰岛素分泌。
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实验表明:长期摄入代糖,会改变肠道菌群,进而间接造成胰岛素抵抗。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人虽然“改喝无糖饮料”,但血糖仍居高不下。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代价。
胰腺并不是铁打的,它是个细腻而脆弱的器官。它需要休息、需要调节、需要合理饮食的配合。可当它每天都要应对数次高糖冲击,不断被刺激分泌胰岛素,最终便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始作俑者。
一个问题浮现:如果不是饮料,我们还能喝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却很容易被忽略。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花草水,都是替代饮料的好选择。
在福建沿海地区,许多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习惯:每日开水泡青柠,既解渴又醒神,还能促进代谢。而在四川,老一辈人更愿意喝凉白开配上薄荷叶,既有凉意,又无负担。
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饮品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青少年和学生党: 肝火旺盛、作息不规律,建议清晨起床后喝杯温柠檬水,调节肠胃,减少对甜饮的依赖。课间渴了可以喝淡盐水,补水又提神。
中年上班族: 久坐、压力大,推荐喝决明子菊花水,有清肝明目、降火助眠之效。切忌工作时猛灌饮料,尤其是“提神饮料”,越喝越疲惫。
老年人群体: 代谢变慢,肾功能减弱,可选择淡绿茶或麦冬泡水,温养脾胃,清润身体。饮水不宜过急,每天分次小量饮用为佳。
南方湿热地区人群: 容易上火、舌苔厚重,可泡荷叶、红豆、薏仁水,利水祛湿又助代谢。
北方干燥地区人群: 可多饮润肺的梨水、银耳水,但不加糖,保持天然原味。
饮食习惯的改变,是从小事做起的。
一位哈佛大学的营养学家曾说过一句话:“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都会决定你未来10年的健康。”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喝进去”的每一口。含糖饮料不是饮食的必需品,而是繁华世界里的“甜蜜陷阱”。
可怕的是,那陷阱往往以“美味”“快乐”的名义出现。
而在中国,饮料消费的年龄正在逐年下沉。小学生课间喝饮料,初中生放学路上人手一杯“奶茶”,到了大学更是“人手一瓶”。长期如此,胰腺就如上了发条的机器,不断加速,最终脱轨。
糖尿病的蔓延,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它正悄无声息地蔓延至年轻一代。
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指出,中国18岁以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十年增长了超过5倍。这种趋势若不遏制,未来将面临更沉重的医疗、家庭和社会负担。
那么,如何摆脱饮料的“糖瘾”呢?
心理专家和营养学家提出了一种“逐步替代法”:
起初将饮料稀释,如将果汁兑水,逐渐减少甜度;
再用天然味道丰富的水替代,例如柠檬水、果皮水、花草水;
养成用水解渴的习惯,重建味觉感知,慢慢脱离对“甜”的依赖。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21天——正是改掉一个坏习惯所需的平均时间。
越早开始,越早受益。
在《黄帝内经》中有句古语:“五味入口,各有所伤。”意思是,五种味道都有其伤害的可能,吃多了、喝多了,终究伤身。糖虽甜,却最能腐蚀脏腑,尤其是胰腺。
饮料看似无害,实则是胰腺的“慢性负担”。
它不像刀剑般一击致命,却如水滴石穿般,日积月累地侵蚀着健康。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节制。吃喝有度,是千年传下来的智慧。
若能从“少喝饮料”这样的小事做起,便能守住胰腺最后的防线,不让那颗调节血糖的“灯塔”熄灭在糖潮之中。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守住自己的胰腺,不为一时口福,误了终身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光伟.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4): 241-246.
[2]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报告2023[R].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 202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