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食品专卖(糖尿病食品专卖实体店)
超市里最适合糖尿病人的6款主食!糖友们可回购,建议了解
您是否曾在超市货架前犹豫不决,不知道哪些主食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糖尿病患者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今天,我们就为各位糖友揭秘超市里最适合糖尿病人的6款主食,这些都是经过专业筛选、可以"无限回购"的健康选择!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超过1.4亿人。
糖尿病与主食:那些您不知道的真相糖尿病患者选择主食时,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是评估食物影响血糖程度的两个核心指标。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GI值低于55的食物被认为是低GI食物,最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您的血糖就像一辆汽车的速度表。高GI食物就像猛踩油门,会让血糖迅速飙升;而低GI食物则像温和驾驶,让血糖平稳上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表明,合理选择低GI主食可使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峰值降低23%-31%。
您知道吗?普通白面包的GI值高达75,而全麦面包的GI值仅为40-50!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调查显示,每天食用至少50克全麦食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率提高了27%。
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这些"刹车手"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选购时,请认准配料表中"全麦面粉"位于首位的产品,确保真正获得全麦的好处。每天早餐一片全麦面包(约40克)配上一个煮鸡蛋,能为您提供均衡营养的同时,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燕麦被誉为"糖友的黄金主食",这可不是没有依据的!根据中华医学会2023年发布的《膳食与2型糖尿病管理专家共识》,传统燕麦的GI值为55左右,而精制大米高达83。燕麦富含β-葡聚糖,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形成凝胶状物质,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达40%。
超市购买时,请选择无添加糖的纯燕麦片,避开即食燕麦或添加水果干的混合燕麦,后者往往含有大量添加糖。
荞麦的低GI特性使其成为糖友的理想选择。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研究发现,荞麦的GI值约为45-50,远低于普通面条的85。更荞麦含有独特的类黄酮成分芦丁,具有辅助降血糖作用。
一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连续3个月每周食用2-3次荞麦面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0.8mmol/L。超市里寻找纯度高的荞麦面,颜色偏灰褐色的往往荞麦含量更高。荞麦面不仅GI低,其中的芦丁还能增强毛细血管弹性,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薏米在东亚已有数千年的食用历史,现代研究证实了它的健康价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薏米的GI值约为55,处于低GI边缘,且含有独特的薏苡仁多糖,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18%。
薏米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能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临床观察发现,每周食用薏米3次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4%。超市购买时,选择颗粒饱满、色泽均匀的薏米,避免购买发黄或有霉斑的产品。
红小豆常被用于制作甜品,但它其实是糖友的好朋友!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的数据显示,红小豆的GI值约为38,属于低GI食物中的佼佼者。
红小豆含有丰富的抗性淀粉,这种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不被消化,因此不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一项涉及42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每周食用红小豆2-3次,可使空腹血糖平均降低0.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1.2mmol/L。
红小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7.6%,是普通大米的8倍多,能有效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平稳血糖波动。
紫薯不仅色彩诱人,更是糖友的理想主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的指南指出,紫薯的GI值为48-51,明显低于普通白米饭的83和普通白面馒头的88。
紫薯富含花青素,这种强效抗氧化物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究表明,紫薯中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马铃薯的24倍,定期食用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15%-22%。
超市选购紫薯时,挑选表皮光滑、无伤痕、手感较重的,这样的紫薯往往淀粉含量适中、花青素含量高。
单一主食固然重要,但合理的搭配策略能让血糖管理更上一层楼。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022年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每餐主食量控制在25-50克碳水化合物范围内,且宜采用"主食多样化"策略。
早餐可选择30克燕麦 10克薏米的组合,午餐可选择40克荞麦面 15克红小豆的搭配。这种"混搭"方式不仅能降低整体GI值,还能提供更全面的营养素。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采用"3低1高"饮食原则: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其中主食的选择在血糖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控制温度:研究表明,冷却后的主食(如冷藏的煮熟紫薯)GI值会降低约15%,这是因为淀粉在冷却过程中部分转化为抗性淀粉。
加醋烹调: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发现,在烹饪主食时加入少量米醋,可使主食GI值降低约10%,这是因为醋酸能减缓胃排空速度。
蔬菜先行:在每餐开始时先食用100-150克蔬菜,然后再吃主食。国家卫健委2023年的膳食指南指出,这种进餐顺序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约30%。
科学研究表明,同样的食物,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导致GI值相差最高达25%,这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主食,就像为自己开了一张"隐形药方"。通过精明地挑选这6款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主食,糖友们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有效管理血糖。主食管理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生活方式。
希望所有糖友都能在超市里"火眼金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主食!健康生活,从每一餐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膳食与2型糖尿病管理专家共识(2023)》,中华医学会
3. 《全球糖尿病报告2023》,世界卫生组织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超市里最适合糖尿病人的6款主食!糖友们可无限回购
控糖人常说:每天吃对饭,血糖好一半!可见主食对控糖的重要性。
粮油类食品大家一般习惯去超市购买。今天,我就给糖友们精选了几款超市里常见的主食,既有营养,又能帮助控糖。
一起来看看是哪些吧。
01
燕麦片
燕麦可以说是最有营养的谷物。
燕麦的赖氨酸含量是大米和小麦的2倍,油酸含量分别是大米和小麦的20多倍和10多倍,膳食纤维含量是大米的10倍。
其中,赖氨酸和油酸都是难得的营养素,而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吸收,但是对控糖有很高的价值,它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起到改善血糖、血脂的作用。
但是,燕麦米也有缺点,主要就是比较难消化。
肠胃功能弱的糖尿病人可以选择简单压片的燕麦片,它比燕麦米容易消化,又保持了燕麦的营养。
大家去超市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配料表,选燕麦粒、厚燕麦片等生的、需要煮才能熟的燕麦。不要选速食燕麦片或即食燕麦片。
02
荞麦面条
普通面条升糖快,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对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人来说,添加了大量荞麦的面条是不错的控糖替代品。
不过,好多荞麦面条做的不地道,挂了个荞麦的名头,实际上添加的荞麦很少。
比如,这款超市常见的“荞麦面”就徒有其表:配料表中荞麦含量都排到食用盐的后面去了,实际的荞麦含量很少!
糖友们一定要看清楚配料表,选择荞麦含量高、添加剂少的!
下面这款产品就非常值得表扬,高达51%的荞麦添加量,价格还不贵,简直是业界良心!
总之,糖友们去超市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学会看配料表。
03
甜玉米
玉米有两种:甜玉米和糯玉米。
但是,糖友们千万不要被名字迷惑,甜玉米带个“甜”字,但含糖量真不高,反而是不带“甜”字的糯玉米对血糖影响更大。
甜玉米含水量高,淀粉含量较低,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1、烟酸、钾、磷、镁等多种营养物质,是糖尿病人很好的主食选择。
注意不要选择带“糯”字的玉米,比如下面这种:
当然,不是说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糯玉米,而是说大家要清楚不同品种的玉米对血糖的影响不同,要区别对待。
04
糙米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糙米比普通大米更适合糖尿病人。
与普通大米相比,糙米没有经过精加工,保留了米糠层和胚芽。所以,糙米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另外,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多酚等活性成分含量也更高,这些物质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并发症。
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糙米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
05
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比普通面条升糖指数低。原因有两点:原料不同、制作工艺不同。
意大利面的原料是一种特殊的硬粒小麦品种——杜伦小麦。
和普通小麦相比,杜伦小麦的蛋白质、纤维素含量较高,直链淀粉比例也更高,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它的升糖指数。
独特的制作工艺也是意面升糖指数低的重要原因。
意大利面比普通面条更硬,韧性更强。这是因为,意大利面在制作过程中要经过更强力的挤压,这会使面条形成独特的面筋结构,结构更加致密,不容易吸水。
一方面,这使它内部的淀粉颗粒水解更慢,更耐煮;另一方面,在进入胃肠道后,消化酶也更难与淀粉充分接触,消化吸收更慢。
不过要注意,有些国产的“意大利面”使用的并不是以杜伦小麦为原料的「硬质小麦粉」,而是普通的小麦粉,糖友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06
红薯粉
红薯升糖并不慢,但是在制作成红薯粉的过程中,淀粉会发生“老化”,变成更不易被消化的“直链淀粉”,升糖速度大大下降,比红薯更适合糖尿病人。
注意,糖友们吃红薯粉时,最好自己在家做,因为外面的做法往往重油重盐,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
在家自己做时要少油盐,并加入绿叶蔬菜、豆腐、蘑菇、鸡蛋、肉类等,更有营养,且对血糖也更友好。
最后,这些主食虽好,也不要天天只吃一种,最好轮换着吃,消化能力差的糖友也可以和大米白面混着吃,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才能使营养更均衡。
超市里最适合糖尿病人的7款主食!控糖不饿肚,糖友可以无限回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知道吗?选错主食,血糖像坐过山车,上上下下折腾人一整天;但选对主食,控糖就像开了挂,轻松又安心!
有人说得好:“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但吃不对真的加重病情。”尤其是在超市一排排琳琅满目的主食中,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真不是一眼能看明白的事。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我多年接触糖尿病患者的真实经验总结,吃主食这件事,不是不吃,而是要吃对。别怕碳水,怕的是碳水选错了。
超市里那么多主食,哪些才是真正适合糖尿病人的?我挑出了7款控糖表现优秀的主食,可以无限回购,吃得安心,血糖也稳得住。
这不是“养生玄学”,而是有数据、有依据、有实践。有些主食表面看着健康,实际升糖速度飞快;而有些看起来“土气”,其实是糖友的福音。
很多人问我:“医生,控糖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吃得很清淡、很少?”其实不是。吃得对,比吃得少还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7款适合糖尿病人的主食,不仅告诉你吃哪个,更告诉你为啥吃这个,有理有据,糖友们可以放心照着买。
说到底,吃饭是最日常、最重要的事,不能搞玄乎的,也不能听信偏方。咱们就从一顿饭开始,把血糖管住,把生活过好。
第一个想说的,是燕麦片。别一提燕麦就想到那些甜甜的即食麦片,那种反而升糖快。糖友要选的是原味整粒燕麦片,也叫“钢切燕麦”或“裸燕麦”。
它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尤其是可溶性β-葡聚糖,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让餐后血糖上升更慢。煮熟后黏稠感强,就是因为这种纤维。
一项2022年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50克原味燕麦,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波动。吃法也简单,煮粥、拌酸奶、做馒头都行。
第二个是荞麦面。不是超市里那种掺了白面粉的,而是纯荞麦粉制作的手工荞麦面。荞麦中含有一种叫“芦丁”的成分,对血糖调节有辅助作用。
而且荞麦的升糖指数只有54,远低于普通白米饭。口感略粗糙,但越嚼越香,适合做成凉拌面或汤面。
第三种是糙米。虽然不少人嫌它口感硬、不好煮,但它可是控糖界的“扛把子”。相比白米,糙米保留了麸皮层和胚芽,纤维含量更高,让血糖上升更缓。
建议搭配一些大豆或红豆一起煮,不仅口感更丰富,蛋白质质量也更高。《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刊文指出,糙米能作为糖尿病人稳定血糖的基础主食。
第四种是荞麦米。不是荞麦粉,而是荞麦去壳后的整粒米,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很常见。煮熟后颗粒分明,带有淡淡的清香。
荞麦米富含抗性淀粉和非淀粉多糖,这类碳水不容易被肠道吸收,升糖速度慢,也有助于肠道健康。
第五种是红薯。很多人误会红薯糖分高,其实红薯中的天然糖分不高,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关键还是在于吃法。
蒸或烤红薯升糖慢,煮烂或打成泥就升糖快。所以别图省事做泥,整块蒸着吃最靠谱。控制好分量,一次吃半根中等大小的红薯最合适。
第六种是玉米粉制品,如玉米糁、玉米饼,但前提是没有掺白面粉的那种。玉米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黄酮和可溶性纤维,对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
自家蒸点玉米窝头,或者煮玉米糁粥,是很好的选择。玉米的升糖指数比米饭低,搭配绿叶菜一起吃,能进一步降低升糖速度。
最后一种是藜麦。虽然价格比普通米贵些,但它的蛋白质含量几乎是普通谷物的两倍,而且富含所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
藜麦可以和糙米、荞麦一起煮成杂粮饭,营养互补又不失口感。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藜麦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糖尿病管理有益。
说到这,很多人会问:“医生,我是不是要一下子全换主食?”其实没必要那么激进。
主食调整要循序渐进,先从一顿饭中替换1/3开始,看看身体适应情况。同时注意烹饪方式,蒸、煮比炒、炸更适合控糖。
要控糖不是节食,更不是挨饿,而是科学吃、吃得对。不要怕主食,怕的是吃的主食不对。
我见过不少患者,一味地控制主食,结果长期营养不良,反而把身体搞垮了。血糖是养出来的,不是饿出来的。
还有个常见误区:以为杂粮就是控糖。一些杂粮如糯米、红豆、绿豆等,升糖指数也不低,关键还是要看含糖结构和膳食纤维含量。
不是颜色深的就更健康,也不是粗粮吃得越多越好。选择对的主食,控制好量,才是长久之计。
我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一种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醒。”这7种主食,就是我们对生活方式最实在的回应。
吃得安心,血糖也安心;吃得科学,身体才有底气。愿每一位糖友,都能从超市的主食架上,挑出属于自己的健康选择。
别忘了,控糖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日三餐的选择。从今天开始,为自己挑对那一口饭吧!
参考文献:
张红伟,王丽.原味燕麦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5):415-418.
刘思淼,胡静.糙米在糖尿病膳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10):895-898.
孙丽,郭莉.藜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6):6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