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会导致糖尿病吗(阴虚会得糖尿病吗)
医生忠告糖友:这3荤2素尽量不要出现在餐桌,以免带来高血糖风险
转眼间今年又快要过半了,虽然年初因新冠疫情影响了大家过年的节日气氛,但目前我国疫情基本控制,人们的活动也多了起来,小范围聚餐一起吃吃喝喝也渐渐开始了。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在餐桌上尽量不要碰这几种菜,以免带来高血糖风险。
3荤:
1.东坡肉
东坡肉是由半肥瘦的猪五花肉制作,虽然入口肥而不腻,但其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容易使血脂升高,进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脂肪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升高,同样的菜还有扣肉。
2.动物内脏
不少人都喜欢吃动物内脏,比如猪肝、猪大肠、猪心猪腰等,但其实动物内脏都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同时热量也很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同样很容易带来高血糖风险。
3.烟熏、烧烤、腌制加工肉类
这些肉类通常都含有大量的盐和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大量可致癌成分如亚硝酸盐等,而且烧烤、煎炸等肉类需要大量的食用油制作,本身也非常油腻,这些都非常容易升高血糖。
2素 :
1.香椿
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和使用香椿的历史,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香椿除了营养丰富,还具有发散性,有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等食疗功效,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食用。但糖尿病患者体质多属于阴虚、燥热体质,过多食用香椿会使肝火更盛,而且香椿的升糖指数在蔬菜中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容易使血糖升高。
2.甜菜
甜菜含糖量极高,且主要含蔗糖,所以也是我国糖料的主要作物之一。甜菜煮熟后,其本身所含的多糖会转化成人体易吸收的单糖,且含量极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非常容易升高。
结语
总之,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因此糖尿病患者很有必要了解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食物需要尽量避免食用,另外,除了主食,糖友们不妨也要适当吃水果,有些人误认为吃水果会导致高血糖,这其实是误区,其实类似苹果、樱桃、柚子、仙桃等升血糖指数较低的水果适量摄入,反而对健康有利,因为水果中抗氧化物质能改善葡萄糖体内稳态和预防胰岛素抵抗。
更多糖尿病饮食调理和合理用药知识,欢迎点击下方卡片,获取更多健康干货:
糖尿病血糖难控,多是阴虚内热,一味中药专清老热顽火,拔除病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升高那么简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坚持用药控制的情况下,血糖依然反复波动,甚至出现“吃得少、运动多、药也按时吃”,血糖却仍不稳定的状况。
深入探究这些患者的体质特点后,发现一个关键问题:阴虚内热。这种长期“虚火旺盛”的内在失衡,成为血糖难控的幕后“元凶”。
而在中医理论中,有一种古老的中药材,专擅清除这种“老热顽火”,为患者拔除病根、重建代谢平衡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是一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十余年来接诊过上千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些久治不愈、血糖反复波动的患者,多数都有或明显或隐匿的阴虚内热体质特征。
他们的面色潮红、夜间盗汗、口干舌燥、小便短赤、易怒失眠,种种表现都透露出体内“虚火”旺盛的信号。
为什么阴虚内热会导致糖尿病血糖难控?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而这些功能的长期失调,往往伴随着身体的慢性炎症反应。
多项研究表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而从中医角度观察,所谓“内热”,正是身体在长期应激和能量代谢紊乱下,所表现出的“虚中生热”的状态。
尤其是那些年纪偏大、长期劳累、情绪波动大的人群,更容易演变为阴虚内热体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治疗策略都可能不同。
在面对这些“热在里头、虚在根上”的糖尿病患者时,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降糖药物,而应从调整体质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我接诊过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姓张。她在确诊2型糖尿病后,服用了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片,饮食控制得也很严格,甚至一度出现体重下降、胃口变差。
但奇怪的是,血糖控制依旧不理想,尤其是空腹血糖居高不下,晨起口干、心烦气燥,夜间经常醒来,甚至出现了轻微的手脚麻木。
我为她做了详细的舌脉辨证,发现她舌红少苔,脉细数,明显的阴虚内热体质。
于是我在她原有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了知母这一味中药。
知母,清热滋阴,润燥生津,自古以来就是治疗阴虚内热的要药。
它不仅能清内热,还能促进津液生成,改善因热伤津所致的口干、便秘、心烦、盗汗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知母具有抗炎、降糖、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尤其是其中的知母皂苷成分,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间接降糖的作用。
张女士在服用了以知母为主的中药调理方剂一个月后,空腹血糖从原本的9.2mmol/L降至6.8mmol/L,夜间盗汗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
她自己感叹:“我以前以为糖尿病就是吃药控糖,现在才知道,身体里那股燥火才是真正的病根。”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另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十余年,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依然血糖起伏不定。他常年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午后发热,典型的阴虚火旺型糖尿病。
我们为他制定了以知母、黄柏、生地、麦冬为主的中药方剂,三个月后,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从10.3%降至7.1%。
这一切并不是神奇,而是因为我们终于找对了方向。
糖尿病的病根不在于“糖”,而在于“火”。这火不是普通的外感风热之火,而是人体在长期代谢、情绪、劳逸失调下,内部产生的“老热顽火”。
这种火不易察觉,却深入五脏六腑,损伤阴液,破坏调节机制,让胰岛素像“陷入泥潭”一样无能为力。
而知母,正是这顽火的“克星”。
它凉而不寒,润而不腻,既能清热,又能养阴,不像黄连那样苦寒伤胃,也不像石膏那样寒凉太过。
它温柔却有力,像是一股清泉,缓缓浸润那些被岁月和病灶烘干的角落。一位老中医曾说:“知母者,知人之苦热也。”确实如此,真正的中医用药,是用在对的时间,对的体质,对的病机之上。
除了知母的运用,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很多时候,阴虚内热的体质,是熬夜、情绪压抑、过度思虑、饮食偏燥的结果。
患者要学会早睡、保持情绪平和、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绿豆、黄瓜等。
在防治方面,我们也要转变观念。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演变的过程。
中医讲“治未病”,对于那些有家族史、肥胖、常年熬夜、脾气急躁的人群,就应该早早关注体质的变化,提前干预,尤其在出现口干、便秘、耳鸣、盗汗、心烦等信号时,就要警惕是否已经陷入阴虚内热的轨道。
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它对人体整体状态的把握,而不仅仅是局部血糖的数字变化。
真正的治疗,是让人体重新获得平衡,而不是一味压制。
糖尿病的治疗,不应只是“控糖”,更应是“调人”。
当我们从调节体质、平衡阴阳入手,很多所谓“难控”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我的门诊里,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接受“阴虚内热”这一概念。
他们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惊喜,再到最后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坚持中药调理,这种转变让我深感欣慰。
我们并不排斥西医的治疗手段,但我们更希望将中医的智慧融入现代医学体系中,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知母,不是神药,但它恰如其分地切中病机,便足以成为逆转血糖波动的关键一环。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指望一招制敌,而应学会与身体和解,找到合适的节奏。
调阴清热,拔除病根,才是走向康复的真正开始。
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在清除顽火之后,重拾生活的清凉与安宁。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期,关于“糖尿病与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体质辨识与糖尿病干预技术指南(试行)》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中医揪出“阴虚燥热”根源,3步阻断并发症
提起糖尿病,不少人脑海里立刻跳出“血糖高”三个字,认为只要把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了。
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高血糖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健康危机,一旦血糖长期失控,就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视力、肾脏、心血管等重要器官。
而中医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出发,揪出了“阴虚燥热” 这一糖尿病的关键病机,并给出了阻断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从西医角度来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实是血糖超标,空腹血糖≥7.0mmol/L 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但糖尿病真正可怕之处,在于高血糖对全身血管和神经的持续破坏。
高血糖会持续破坏血管和神经:损伤视网膜致失明,影响肾脏过滤功能引发肾衰竭,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治疗难度大,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二、中医揭秘:“阴虚燥热”才是糖尿病的病根中医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类似病症有了详细记载,称之为“消渴病”。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核心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人体内的阴阳需要保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阴液亏虚,就会出现阴虚。这里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人体正常的液体成分。阴液不足,就无法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产生燥热。
而长期的阴虚燥热,还会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堆积在体内,就会损伤脏腑经络,引发各种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强调,治疗糖尿病不能只盯着血糖,调理“阴虚燥热”才是治本之策。
1. 滋阴润燥,给身体“补水灭火”
针对阴虚燥热的病机,中医常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来调理。
比如麦冬,它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缓解口干舌燥;玉竹可以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对缓解消渴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还有枸杞子,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能明目,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帮助。
这些药材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配伍使用,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食疗方,像用麦冬、玉竹各10克,加水煎煮后代茶饮,长期坚持,能慢慢改善阴虚燥热的状态。
2. 调节生活,从根源改善体质
除了中药调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至关重要。
首先是饮食,要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等。山药富含黏液蛋白,能调节血糖;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都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材。
其次是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另外,规律作息也不可忽视。熬夜会损伤肝肾之阴,加重阴虚燥热。每天尽量保证7 - 8小时的充足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3. 定期监测,及时干预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眼底等指标非常重要。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在中医师和西医医生的共同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把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既了解西医的科学管理方法,又借助中医的智慧从根源调理身体,做好这3个关键步骤,就能有效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健康生活。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糖尿病困扰,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健康心得,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
#糖尿病##控糖##中医##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