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咸的吗(糖尿病能吃咸的吗为什么)

萤火虫健康 0
文章目录:

千万别戒咸菜?专家研究发现:吃咸的,糖友会更长寿?真的假的?

糖尿病人还能吃咸菜?你是不是听了直接懵了?一边医生让你少盐少油少糖,另一边又冒出一堆“研究”说——吃点咸的,血糖稳了,人还活得更久了?这不活脱脱像是“既要命又要命”的节奏吗?真是让人一头雾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胡说八道?

别急,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你扒个明明白白。


咸菜这玩意儿,有毒还是有救?

咸菜,老百姓饭桌上的常客,有人说它是“下饭神器”,也有人骂它是“健康杀手”。到底是哪头对?这得看你怎么吃、吃多少、啥人吃。

咸菜最早不是为了好吃,而是为了生存。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腌制就是最靠谱的“保命术”。白菜、萝卜、黄瓜、芥菜,统统进坛子,撒上盐一腌,能放半年不坏。这操作,祖宗传下来的,不是没有道理。

可问题来了:现代人吃咸菜,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嘴馋”?

调查显示,中国北方地区咸菜摄入量远高于南方,结果高血压和胃癌的发病率也噌噌地往上走。你说它是健康食品?这话说不出口。你说它是毒药?又不完全对。


说好的“吃咸活得久”,是哪个专家的主意?

这事儿得从一项发表于《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说起。研究团队调查了83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结果发现——适量摄入钠(也就是盐)的人,死亡率更低,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

听起来有点颠覆认知对吧?怎么反而吃咸一点更健康了?

别急,研究团队可不是让你大口喝酱油。他们强调的是“适量摄入钠”,不是“狂吃咸菜”。而且研究也发现:那些钠摄入过低的人,反而死亡风险更高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复杂。长期低钠饮食,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人,低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脱水、甚至增加胰岛素抵抗。这对糖尿病人来说,可不是小事。

所以说,不是咸菜救了糖尿病人,而是“别把盐当洪水猛兽”才是关键。


中医怎么看“咸”这件事?一句话说破天机

中医讲“五味入五脏”,咸入肾,主软坚散结,通便消肿。说得玄乎?简单点说:咸味的东西,能润肠、利尿、软化硬块,对某些“痰湿”体质和“瘀阻”体质的人,还真有点帮助。

但中医也不是鼓励你顿顿咸鱼咸肉咸菜配大米饭。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写到:“咸多伤肾。”肾主水,盐吃多了,水液代谢出问题,不光伤肾,还连带着血压、心脏、眼睛一起遭殃。

所以,从中医角度看,咸菜不是不能吃,而是得“因人而异”,量得掂量着来。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咸菜?这得看你是哪一型

糖尿病不是一种病,是一堆病。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每种糖尿病的“禁忌”都不太一样。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适度摄入发酵类食物如咸菜,有助于补充肠道益生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研究背书的。2019年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发酵食物能有效改善肠道环境

但问题来了——咸菜多半是高盐的,如果你本身就有高血压、肾病、心衰,那可千万别拿研究当护身符,盲目跟风。

一句话总结:你不是不可以吃,而是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你吃的真的是“传统咸菜”吗?现在的咸菜,水分多得很

过去的咸菜,腌制讲究,时间长,微生物发酵充分,营养丰富;现在的咸菜,速成、添加剂一堆,钠含量高得吓人,连色素、防腐剂、甜味剂都扎堆上阵。

你以为你吃的是“老坛酸菜”,其实你吃的是“调味泡菜精”。

央视315曾曝光某些低端咸菜厂,用工业盐、地沟水、甚至泡了几个月的烂菜叶做原料。你要说这种咸菜还能“延年益寿”,那真是拿命换嘴了。

所以,不是咸菜本身出问题,而是你吃的咸菜,早就不是祖辈留下来的玩意儿了。


“咸”的背后,其实藏着“心理饥饿感”

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很多人吃咸菜,不是因为爱吃,是因为“吃不出味儿来”。

糖友饮食限制多,嘴巴常年吃得清淡,一口咸菜下肚,立马让味觉神经“起死回生”。这其实是一种“味觉补偿”,跟心理学上的“情绪性进食”有点相似。

人在长期饮食单调、营养限制的状态下,大脑会启动“奖励机制”,对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产生渴望。这不是你馋,是你身体在“报复节食”。

所以说,适当吃点“有味儿”的东西,不仅是对味觉的安慰,更是对心理的释放。关键是别把“释放”搞成“放纵”。


古人怎么吃咸菜?从《红楼梦》到《水浒传》,全有说法

你以为咸菜只是穷人家的标配?错了,《红楼梦》里贾府的餐桌上,咸菜可不少。《水浒传》里林冲被发配途中,吃的就是干粮加咸菜。

这些咸菜,不是工业化产品,而是“手工发酵 自然调味”的精品。黄芽菜、酱萝卜、梅干菜,都有其独特的腌制手法和药理基础。

有意思的是,很多传统咸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梅干菜,通便润肠;酱黄瓜,健脾助消化;酸菜,富含乳酸菌,调节肠道菌群。

所以,吃咸菜这事儿,原本就是“食疗”范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西医也在研究“功能性食品”,两边殊途同归。


那到底能不能吃?得看你会不会吃

别把咸菜当饭吃,也别天天吃。控制摄入频率和量,是硬道理。

实用建议如下:

· 挑发酵的,不要调味的。腌黄瓜、酸白菜、老坛萝卜都行,但别碰那种一股甜味、颜色鲜艳的“速成品”。

· 搭配主食,别单吃。咸菜配大米饭,容易“盐 碳水”双杀。可以考虑搭配燕麦、糙米或杂粮粥。

· 搭配蔬菜,稀释钠盐。吃咸菜时同时配凉拌苦瓜、芹菜、冬瓜等高钾蔬菜,有利于“以钾抗钠”。

· 自制最靠谱。清水洗净、少盐慢腌、自然发酵,不添加防腐剂,传统味道更健康。


结语:吃咸菜这事,别拿别人长寿来安慰自己的“馋”

人家活得久,是因为生活节制、饮食有度;你活得累,是因为嘴巴“自由”,身体“受罪”。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翻成白话就是:你得懂得分寸,不该吃的少吃,该吃的别怕吃,别拿“养生”当借口,放纵嘴巴。

咸菜不是毒药,但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味道的点缀”,不是你健康的主角。

别轻信标题党,别迷信“专家言”。真正的智慧,是你自己对身体的感知和节制。

愿你不被“咸”误导,也不被“淡”饿死。嘴巴有节制,身体才有底气。


参考资料 :

1. 《黄帝内经》:素问篇、灵枢篇。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央视315曝光:部分低端咸菜含工业盐、防腐剂等。

4. 《红楼梦》《水浒传》等古代文献中的饮食描写。

5. 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严述:糖尿病确诊后,7类食材应避开,防胰腺恶化刻不容缓

本文200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大爷今年刚退休,想着终于可以放轻松,结果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空腹血糖11.2mmol/L”,医生当场就给他下了“糖尿病”的诊断。回到家,老伴一边叹气一边收拾冰箱:“这肉不能吃了,那水果也不行了……”李大爷一脸懵:“糖尿病到底能吃啥?”

其实,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少吃糖”,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看似无害,甚至被误以为是“健康食物”的东西,正在悄悄伤害着你的胰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确诊后,哪7种食材必须坚决远离,否则不仅血糖控制不住,还可能进一步损伤胰腺功能,导致病情恶化。

胰腺受伤,不只是血糖飙升这么简单

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背后最大的“幕后黑手”,其实是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出了问题。而胰岛素的“大本营”就是胰腺。

一旦胰腺持续超负荷工作,它就像一根被反复折弯的铁丝,胰腺渐进性功能衰退,终有一天会断裂。到时候不仅仅是血糖高,甚至可能诱发胰腺炎、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核心任务,不只是控糖,更是“护胰”,而饮食,就是第一道防线。

这7种食材,正在“偷走”你的胰腺健康

1. 高糖水果:看不见的甜,更危险

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天然的,应该没事”,但其实不少水果的含糖量惊人。

比如,每100克的红提含糖16克,芒果也高达13克。这些糖分进入体内,会迅速升高血糖,胰腺“加班加点”分泌胰岛素,长期下来就是慢性透支。

特别提醒:果汁更要警惕。即使是“无糖”果汁,去掉了纤维,糖分吸收更快,对胰腺冲击更猛烈。

2. 精制主食:白米饭、白面条是“隐形高糖”

很多人觉得“我没吃糖啊,只吃了点米饭”,但精制碳水进入体内后,转化速度非常快,相当于在体内“喝糖水”

更糟糕的是,精制主食几乎没有膳食纤维,血糖一冲而上,胰腺就得疯狂工作去“灭火”。

医生建议,可以适量改用糙米、小米、燕麦等全谷类,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减轻胰腺压力。

3. 油炸食品:胰腺的“头号敌人”

炸鸡、油条、薯条,吃起来香,但对胰腺来说就是慢性毒药。

高温油炸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刺激胰岛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而且油炸食物热量高,容易造成肥胖,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每周摄入超过两次油炸食物的人,糖尿病风险升高27%(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含糖饮料:一口下去,血糖飙升

可乐、奶茶、运动饮料,甚至很多打着“健康”旗号的酸奶,藏糖量惊人

比如,一瓶500ml的奶茶,糖含量可达45克,相当于11块方糖!这些“液体糖”吸收极快,是胰腺的噩梦。

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看营养标签,避免“无意识摄糖”。水,是你最好的饮料。

5. 腌制食品:不仅升血压,还毁胰腺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高血压,而腌制食品中的高盐、高亚硝酸盐成分,容易诱发胰腺功能异常。

此外,腌菜、咸鱼的高盐环境会影响胰岛素的稳定分泌机制,长期摄入可能加速胰腺老化,增加胰腺癌风险。

6. 高脂红肉:脂肪太多,胰腺“喘不过气”

牛排、五花肉、香肠等红肉脂肪含量高,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脂肪在肝脏和胰腺的沉积,形成胰腺脂肪浸润,影响胰岛素分泌。

研究发现,红肉摄入过多者,比素食者糖尿病风险高出近两倍。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

7. 甜点糕点:精糖 白面=双重打击

蛋糕、饼干、甜面包,不仅含糖高,还通常富含反式脂肪和添加剂。

糖尿病患者吃这些甜点,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胰腺已经疲惫不堪,还要拼命“打工”处理这些高糖高脂食物。

建议:远离甜点,选择坚果、脱糖豆浆、低脂酸奶等健康小食替代。

血糖控制不只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一旦确诊,就像和胰腺签了一份“长期合约”。你每吃一口食物,都是在决定它的命运。

如果你还在“嘴上放纵”,将来可能面对的,不只是血糖升高,还有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截肢、甚至失明。

但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管住嘴,动起来,定期监测血糖,科学控糖,胰腺就还有机会“喘口气”,甚至部分功能可以恢复。

除了饮食,这3个生活细节也很关键

1. 保持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扰乱胰岛素节律,影响血糖代谢。

2.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3. 定期体检: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写在最后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它不可怕。很多人开始只是空腹血糖稍高,结果几年后发展成胰腺损伤、并发症缠身,悔不当初。

记住:控糖的关键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对”。

从现在开始,远离这7种食物,就是你保护胰腺健康、延缓病情恶化的第一步。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莫及。

权威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饮食管理核心信息(2023)》.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

医生忠告:若是确诊了糖尿病,这6物马上停止食用,不要害了自己

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改变和生活方式转变,让糖尿病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糖尿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许多患者确诊后仍未能及时调整饮食习惯,这就像明知前方是深渊,却仍然闭眼前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研究表明,约70%的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不达标,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位58岁的糖尿病患者张先生。他确诊糖尿病已有5年,却从未重视饮食控制,每天早餐仍然是油条豆浆,午餐大鱼大肉,晚上应酬不断。结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最终因糖尿病足截肢,这一切本可避免。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某些食物,以防血糖波动加剧病情。确诊糖尿病后,哪些食物应立即停止食用呢?

第一,精制米面类食品必须限量。大米、白面等精细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丢失了大量膳食纤维,导致升糖指数(GI值)升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表明,精白米饭的GI值高达83,远高于粗粮的55-65。精制米面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过250克精制米面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粗粮为主的患者高出32%。建议糖尿病患者改用全谷物、粗粮、杂豆替代部分精制米面,控制每餐主食总量。

第二,含糖饮料和甜点是糖尿病患者的"绝对禁区"。市面上的可乐、果汁、奶茶等饮料含糖量惊人,一瓶500ml的普通可乐含糖约53克,相当于13块方糖!中国营养学会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

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是不饮用者的2.3倍,病情恶化风险显著增加。蛋糕、饼干、巧克力等甜点也含有大量精制糖和饱和脂肪,会使血糖和血脂双双升高。

第三,过度加工的肉制品需立即停止。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含有大量盐分、脂肪和添加剂。《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指出,这类食品不仅升高血糖,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项涉及2万名糖尿病患者的追踪研究显示,每周摄入加工肉制品超过300克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41%,肾脏病变风险增加37%。建议选择新鲜瘦肉,蒸、煮替代煎炸。

第四,油炸食品是血糖稳定的大敌。炸鸡、薯条、油条等油炸食品不仅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研究表明,长期食用油炸食品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平均提高28%。

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油炸食品中的糖基化终产物(AGEs)会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油炸食品的高温烹饪过程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宜食用。

第五,高盐食品需严格控制。咸菜、腌肉、方便面等高盐食品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不仅直接影响血压,还会通过复杂机制增加胰岛素抵抗,间接影响血糖控制。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高盐饮食可能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

第六,酒精饮料必须立即戒除。酒精不仅含有大量热量,还会干扰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调查显示,约35%的糖尿病并发症与饮酒有直接关联。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饮酒后血糖波动风险增加,尤其是使用某些降糖药物的患者,低血糖风险显著提高。白酒、啤酒、黄酒等各类酒精饮料都应避免。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2022年的研究还发现,酒精会损伤胰岛细胞功能,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衰退速度比不饮酒者快40%。

许多患者存在饮食调整的误区。一些患者认为只要吃"无糖食品"就安全,殊不知市场上标榜"无糖"的食品往往添加了大量糖醇或人工甜味剂,长期大量食用同样会影响血糖稳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某些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间接影响葡萄糖代谢。建议患者不要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而应回归健康的饮食结构。

糖尿病饮食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量食物的营养价值、GI值以及烹饪方式。中国糖尿病学会推荐采用"餐盘模型",即将餐盘分为四部分:1/4是优质蛋白质,1/4是全谷物,1/2是蔬菜和少量水果。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建立"食物日记",记录每日饮食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找出个体化的饮食调整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糖尿病膳食指导》强调,糖尿病饮食管理不仅关注"不能吃什么",更应关注"应该怎么吃"。科学均衡的饮食结构,合理的烹饪方式,以及规律的进餐时间同样重要。

古人云:"病从口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科学的饮食管理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坚决停止食用上述6类食物,配合医生指导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赵主任指出,糖尿病饮食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认知和执行力。理解为何要避免某些食物,比简单地遵循"禁忌清单"更为重要。

糖尿病患者若能在确诊初期就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不仅可以减轻药物负担,还能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实现"病情逆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