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脑梗塞能活多久(糖尿病人脑梗能康复吗?)
有糖尿病的人,发生脑梗塞的8个原因,看看你身上有没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人脑梗塞,不是偶然,是连环杀招。
不是血糖高一两天的问题,是你身体早就在高压锅里煮了十年。
你以为控住血糖就万事大吉?错。糖尿病不是闷头攒高血糖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多线作战的系统性背刺者,尤其是对你的脑血管,下手从不留情。
脑梗塞,就是它最喜欢的收网方式之一。而你,可能早就中了招,只是还没发作。
为什么糖尿病人更容易脑梗?不是因为“糖”堵住了血管,而是因为这场战役,你根本没搞明白谁在背后开炮。这里有8个你可能从没当回事的原因,正在一步步把你推向脑梗的边缘。
别说你不知道,知道了也别装没看到。
胰岛素抗性,血管硬化的开场白。
你觉得胰岛素抗性只是“血糖控制得不好”?别天真了。它是把你血管内皮当靶子打的第一枪。
长期高胰岛素水平让血管壁变厚、变硬,就像把水管壁包上一层橡胶,弹性没了,血流一冲就容易出事。再加上高胰岛素诱导的低度炎症,你的血管已经不是原装的了,是“翻新”的,质量堪忧。
高血糖不是毒,是腐蚀剂。
血糖高,不会立马让你“糖中毒”,但它能慢慢把你的血管泡软。高血糖让血管内皮细胞变脆、修复能力下降,像水泥墙上的油漆脱落,一点风吹草动就裂缝。
裂缝一多,血小板就来补洞,补着补着,就把血管口径缩小了。时间久了,一块小斑块可能就卡在脑血管的支路上,你以为是突然,其实是蓄谋已久。
脂质代谢紊乱,不只是三高的副产品。
糖尿病人常常伴随高血脂,但这不是附赠,而是大礼包。高甘油三酯和低HDL胆固醇是“双煞”,一个是炸药,一个是点火器。
它们让血管里的斑块更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形成血栓,直接冲向脑部。你以为你控制住了血糖,就等于抢到了刹车,其实你连方向盘都没摸到。
血压异常,不只是“顺带高了点”。
糖尿病人高血压发病率高,不是巧合。高血糖 高胰岛素 血管硬化=高血压三件套,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高血压让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张状态,像橡皮筋一直拉着,迟早断。脑血管一旦破裂或闭塞,脑梗就来了,而且是雷霆万钧的那种,毫无预警。
血液变“粘”,不是玄学,是物理。
糖尿病人的血液不是“红的更艳”,而是“浓的像蜜”。高血糖让血浆渗透压上升,红细胞、血小板都变得不安分,黏在一起搞事情。
血液粘稠就像下水道堵了头发,不堵死也流不畅。特别是小血管,容易被“血块”卡住,脑梗塞的风险成倍上升。
慢性炎症,潜伏在平静之下的埋雷者。
糖尿病不是“热烈的火”,而是“持续的烫”。慢性低度炎症像是把火苗藏在木头里,你看不到,但它一直在烧你的血管。
炎症让血管内皮变得“脆弱又易怒”,一点刺激就抓狂,释放促凝物质,血栓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形成。很多脑梗死前,身体早就发出了“炎症警报”,只是没人在意。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控制系统失灵。
糖尿病久了,不只是眼花、脚麻,还有神经系统的“背叛”。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压、心率、血管张力,一旦它乱了,身体就像开车没方向盘。
突然的血压波动、心律失常,都是脑梗塞的“前奏”。你却以为“只是老了”,其实是控制中心坏了。
肾功能下降,血管垃圾堆积场。
糖尿病肾病不是另一个独立的病,是血管系统被连锅端的信号。
肾脏是个过滤器,当它出问题,你血里的毒素、代谢废物就堆着不走,间接加重血管损伤。尤其是尿酸、肌酐升高,都是血管硬化的帮凶,让你脑血管堵得比别人快、比别人狠。
你可能会问: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脑梗“预备役”?
别靠感觉。靠感觉的,早就被抬走了。真正的预警,是指标,不是直觉。
· 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血管已经处于“高压锅”状态;
· 甘油三酯高于2 mmol/L,说明你血管里已经是油炸场;
· 尿蛋白阳性,代表肾脏已经开始罢工;
· 间歇性头晕、走路不稳、早醒后手麻,都是小血管“冒火花”的信号。
别再沉迷于“血糖控制得还行”的幻觉里了。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是一整个生态系统的崩塌。你看到的是血糖,脑梗看到的是机会。
现在,问题来了:你该怎么自救?
先别急着买保健品,先把这几个动作做到极致:
一,控糖不讲温柔,要狠。糖化血红蛋白别止步于7%,要往6.5%靠。别怕低血糖,怕的是你这条路走得太拖拉。
二,血脂控制别偷懒。别等医生提醒,主动查,主动用药。他汀类药物不是“有副作用”,是“有命作用”。
三,血压别放纵。糖尿病人的理想血压不是140/90,而是130/80以下,甚至更低才安全。
四,运动不是选修,是必修。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哪怕散步也行。血流动起来,血栓才不敢停下来。
五,定期体检不是形式主义,是你活下来的门票。血脂、肾功能、颈动脉超声,该查查,该花花。
你以为你还有时间,其实时间根本不给你机会喘气。脑梗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你容忍了太久的结果。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绝对是慢性杀手的“培训班”。你若给它机会,它就拿走你脑袋里最值钱的那块地盘。
别等中风了才想起戒糖,别等瘫了才开始健身。现在,就是你脑血管最后的喘息时刻。
你手里不是没武器,是你从没认真用过。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王陇德主编.《脑卒中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糖尿病人能活多久?
糖尿病患者不能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增加患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如果这些并发症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患者的寿命产生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等。
一、发生急性并发症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发生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高渗性昏迷等。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在1-2周内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急性并发症呢?常见的诱因有哪些?
1、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因害怕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或者错误的认为“胰岛素会上瘾”、“有依赖性”,就会自行把胰岛素减量或突然停用胰岛素。
2、患者自觉血糖控制的很好(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或者害怕西药副作用,自行停用降糖药物(西药),改用“包治百病”、“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偏方。
3、生活不节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血糖控制不好,波动很大。
4、感染:当胃肠炎、肺炎等急性感染发生后,如果我们不增加血糖监测频次,及时调整降糖方案,血糖就会飙升而失控。
5、饮食不当、胃肠道疾病:尤其是伴有严重呕吐、腹泻、高热时,常导致严重失水和进食不足而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状态。
6、其他各种应激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创伤、手术、麻醉、妊娠、分娩、严重的精神刺激等。
7、拮抗胰岛素的激素过多: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
二、发生慢性并发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发生多种慢性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心梗、心衰、脑梗、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这些并发症如果控制不好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可能减少数年甚至十余年的寿命。
三、血糖控制很好
如果患者能够严格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几乎时时达标,血压和血脂水平正常,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那么他们的寿命可以接近没有糖尿病的人。
总之,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得了糖尿病不会影响寿命,关键在于良好的血糖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建议糖尿病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延长寿命。
得了脑梗塞,还能活几年?医生:关键还要看这几点,早了解早受益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脑梗塞的发生,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许多人忽视了身体的一些早期警示信号,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得了脑梗塞,还能活几年?
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除了发病的严重程度,影响生存期的关键,还要看这几个因素。
脑梗塞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很多患者都有潜在的代谢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往往被认为是脑梗塞的高危人群,但令人吃惊的是,许多看似健康的人,也因为“忽略”体内的代谢问题,早早地陷入了脑梗的困境。
我曾接诊过一位年约55岁的女性患者,工作繁忙,久坐且饮食不规律,虽然体型稍微偏胖,但她从未觉得自己有健康问题。
直到某一天,她突然感到右侧身体无力,嘴歪,无法自控。
这时,她才被紧急送到医院,经过检查才发现她患有糖尿病并且血脂极高,血糖控制不良,血管早已出现了硬化的迹象。
她的脑梗塞程度相对较严重,虽然进行了溶栓治疗,但恢复过程非常缓慢,最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瘫,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代谢性疾病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长时间慢慢积累的。比如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得血管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发生堵塞;
高血脂则会让血管壁积累脂肪斑块,促使动脉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肥胖更是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增加了血压升高的风险。
这三者就像一个“致命三角”,共同作用下,脑梗塞的风险极大增加。
通过控制血糖、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从而延长生命的质量和预期。
在我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在经历了第一次轻微的脑梗后,未能得到有效的恢复训练。
或者没有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脑梗的发生,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形成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我曾接诊过一位60岁的退休老人,他年纪较大,生活习惯相对懒散,身材也偏胖。
第一次出现脑梗时,虽然经过治疗恢复了部分功能,但由于他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脑血流改善措施,导致脑部的供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几个月后,他再度发生了脑梗塞,且这次的病情非常严重,失去了大部分的活动能力。
大脑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其正常功能,而脑血流的稳定性与大脑的自我修复能力紧密相关。
其实,大多数脑梗患者在初次发病时,并不是完全丧失了脑组织的活性。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药物、康复、血管再通等手段,恢复血流供给,减少脑部的损伤,进而提高恢复的几率。
如果患者不能保证脑血流的稳定供应,那么即使治疗初期效果良好,往往也难以避免后续的脑梗发生。
脑梗塞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
很多患者在脑梗后的初期并不太关注认知功能的恢复,认为“反正是身体的问题”,忽视了大脑的精神状态。
事实上,认知功能的维持不仅对患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还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我接诊过一位刚刚60岁的男性患者,他在经历了一次脑梗后,意识清楚,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恢复得还不错。
但是,我注意到他的情绪变得异常低落,尤其是自觉记忆力减退,甚至连日常的简单事项都很容易忘记。
尽管没有任何明确的脑部损伤,他却变得非常沮丧和焦虑。
经过进一步评估,发现他在脑梗发生后,情绪调节能力明显下降,认知功能也有轻微的受损。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脑梗塞的后遗症不仅仅是肢体的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样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项研究显示,脑梗后恢复期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生活能力和独立性。
只有通过早期的认知训练、情绪管理以及适当的药物干预,才能有效维持大脑的认知能力,减少认知衰退,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人在经历了脑梗塞后,认为康复训练只需要集中在肢体的活动上,比如走路、举手等。
实际上,脑梗塞的康复训练远不止于此,尤其是细致的认知、语言及情绪调节训练,往往被患者和家属忽视。
我见过一些患者,在经历了脑梗后,肢体功能有了一定恢复,但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全脑训练,导致在沟通和解决问题时非常困难,生活中也变得极为依赖他人,无法独立。
有一位年约65岁的患者,脑梗发生后肢体的活动能力相对恢复,但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决策却显得非常困难。
尤其在外出时,他无法清晰地判断是否可以过马路,甚至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也常常陷入困惑。
这种情况让他的家人非常担忧,认为他虽然没有明显的肢体障碍,却无法独立生活。
康复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肢体运动能力,还应包括语言训练、认知能力恢复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领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改善,患者才能真正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
通过专业的康复计划,结合多学科的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预后不仅仅取决于发病的严重性,还与患者是否能及早识别、治疗和管理代谢性疾病、脑血流问题、认知功能及康复训练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理解这些隐性因素的作用,并付诸实践,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得了脑梗塞,还能活几年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军.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