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肾功能(糖尿病与肾功能有关吗)
夜起8次变1次!三味药材,金匮名方,糖尿病肾双调理!
►
本文20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什么比失眠还让人崩溃吗?——半夜醒来八次,每次都要摸黑找厕所。”
尿频,尤其是夜尿频,不仅影响睡眠,还让人白天头晕脑胀、精神恍惚。更糟糕的是,这背后可能藏着两个“隐形杀手”——糖尿病与肾功能损伤。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起夜八次变一次”的真实案例背后的秘密武器——三味中药材与金匮名方,如何在调理糖尿病和肾病之间“左右开弓”。
夜尿多不等于肾虚,也不一定是前列腺问题。
事实上,糖尿病是夜尿频的重要元凶之一。当血糖控制不好时,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会通过“渗透性利尿”机制,把水分一块带走。于是——尿多了,尤其是夜里,频繁起夜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长期的高血糖,还会伤到肾小球微血管,诱发糖尿病肾病。这是导致透析的头号原因之一,占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近40%。
糖尿病与肾病之间的关系,就像两辆绑在一起的车,一辆失控,会拖垮另一辆。
高血糖会破坏肾脏微血管屏障,导致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功能损伤又会影响胰岛素代谢,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
这种“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让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变得棘手——既要控糖,又要护肾,而传统西药往往更侧重于控制指标,忽略了整体调理。
三味药材 金匮名方:中医的双调思路中医在调理糖尿病肾病时,有一个核心思路:“益气养阴,健脾利水”。而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经典方剂——肾气丸,被誉为“治肾家圣方”。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减法”融合三味核心药材,打造出一个现代适用的“双调”方案。
1. 山药:补脾养肾,稳住糖“底盘”
山药入脾、肺、肾三经,兼顾气阴双补。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黏液蛋白、多糖类物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糖。
临床观察发现,坚持山药辅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而且胃口更好、体力更足。
2. 茯苓:健脾利水,减轻肾负担
茯苓是“利水渗湿”界的扛把子。
它可以温和地利尿,减少水肿,尤其适合糖尿病早期出现的“泡沫尿”“下肢浮肿”等肾病前兆。
研究显示,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有助于保护肾小球滤过功能。
3. 黄芪:扶正固本,护肾抗糖双保险
黄芪的地位,相当于中医界的“万能充电宝”。
它能够通过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增强免疫屏障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黄芪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显著降低,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肾气丸原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组成,后经《金匮要略》加味,发展出包括桂枝、附子等温补药物,强化了“温阳利水”的效果。
现代中医临床常在此基础上加入黄芪、葛根、桑寄生等药材,构建“糖肾双调”的复方。
这类复方的特点是:
- 温补不燥,适合长期调理
- 兼顾控糖、护肾、改善夜尿
- 副作用小,适合糖尿病前期或早期肾损者
65岁的张大爷,糖尿病史8年,近两年夜起夜8次,白天没精神。检查发现其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
在系统评估后,医生建议其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加味肾气丸”(山药 茯苓 黄芪)调理三个月。
三个月后,张大爷夜尿次数从8次降到1~2次,尿蛋白下降,血糖更稳定,整个人精神焕发。
这不是特例,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验证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中的潜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 中药并非万能钥匙,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不同患者的病机不同,方剂需要个体化加减
- 不能自行停用降糖药或替代西医治疗
金匮名方再神,也得看怎么用、用在谁身上。中西结合,是目前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最佳路线之一。
药物重要,但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根本。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 控制血糖目标:空腹7.0 mmol/L以下,餐后10.0以下
- 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建议<130/80 mmHg
- 饮食控制蛋白摄入:每日0.8g/kg体重左右为宜
- 适度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定期检测:至少每6个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eGFR
糖尿病肾病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代谢病变过程。
中医的调理并不是取代西医,而是在合理配合、个体化使用的前提下,成为“糖肾同调”的一把钥匙。
要想夜里少跑几趟厕所,不是靠憋尿,而是靠早发现、早干预、早调理。金匮传承千年,三味药材虽小,却能撬动糖肾管理的大格局。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5): 321-330.
②. 王军, 李红.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4): 202-205.
③. 朱明. 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3): 512-516.
④. 李楠. 茯苓多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保护作用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0, (16): 40-4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类型不同,保护肾脏的方法为啥也完全不一样?
“医生,我控制住血糖了,为什么肾功能还是在变差?”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这样问我。
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用的药不一样,肾功能变化也不一样。如果方法不对,即使血糖合格,肾脏也可能悄悄受伤。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不同类型糖尿病,如何有针对性地保护肾脏?
一、类型不同,病根不同,肾损方式也不一样
打个比方,1型糖尿病就像“绝对断电”,2型糖尿病像“电压不稳”。
-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缺乏;
- 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失灵”了(抵抗),胰岛素不够用或不够敏感。
两种类型虽然都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但发生机制和干预重点是不同的。
二、研究证实:肾脏保护策略应“分人而治”
多个研究表明,1型和2型糖尿病在肾病发展路径、治疗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 1型糖尿病肾病,多由长期高血糖直接导致
- 研究发现,早期白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人群中可逆性更强,改善血糖控制后部分人可以恢复正常(Sigfrids & Groop, 2023)。
- 2型糖尿病肾损更复杂,高血压、血脂、尿酸是多重打击
- 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多系统交织,加速肾损;
- 所以光控制血糖还远远不够(Araki, 2018)。
- 药物选择差异显著
- 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已被证实有显著肾保护作用;
- 而这些药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尚未明确,需谨慎使用(Lee et al., 2021)。
三、不同类型糖尿病,保护肾脏的关键策略不一样
针对不同糖尿病类型,建议如下:
1. 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是重中之重
- 从发病早期就应规范使用胰岛素,保持空腹和餐后血糖平稳;
- 每年监测尿白蛋白一次,早发现、早干预;
- 青少年患者尤其要注意青春期控制,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2. 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是核心
- 除了血糖,还必须控制好血压、血脂和体重;
- 高危人群(如合并高血压、蛋白尿)建议优先使用SGLT-2抑制剂,已被证实能减缓肾功能下降速度(Spasovski et al., 2024);
- 必须定期查尿蛋白、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指标)。
3. 所有人群:早发现、早控制是关键
- 一旦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 血肌酐升高”,必须尽快干预;
- 不要“等症状再看”,肾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
四、千万别拿别人的治疗方案套自己!
门诊里经常听到这句话:“我邻居血糖控制得不错,吃的就是这个药。”
但我要提醒你:即便同样是糖尿病,病情基础、肾功能状态、用药反应都可能完全不同!
盲目照搬别人的药方,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甚至加重肾功能损伤。
五、写在最后:糖尿病肾病,不只是控糖那么简单
我知道,很多糖友每天盯着血糖仪,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已经很努力。
但请记住:肾脏是“沉默器官”,它的损伤往往悄无声息。
想要真正守护好它,不仅要控糖,更要因人而异地管理全身健康指标。
如果你对自己的糖尿病类型、肾功能情况不太清楚,欢迎留言交流,我会尽量一一解答。
参考文献:
Sigfrids, F. J., & Groop, P. (2023).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1 diabetes. Frontiers in Nephrology.
Araki, S. (2018).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ology International.
Lee, J. et al. (2021). Cardiorenal protection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Spasovski, G. et al. (2024). A new hope on the horizon for kidney and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elated Disorders.
你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吗?留言告诉我,我来帮你分析肾脏保护重点!
贾伟平院士看诊经验告诉你:糖尿病血糖高不可怕,怕的是肝肾损伤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有超过1.4亿糖尿病患者,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而在这些患者中,很多人只关注血糖指标,却忽视了一个更大的威胁——肝肾功能的逐渐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肝肾损伤占比高达42.7%。这一数字远高于十年前的28.3%,显示出问题的日益严重。
中国糖尿病学会在2025年初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强调,超过6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异常,但仅有23%的患者意识到这一风险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这种认知差距正是导致许多患者"小病拖成大病"的根本原因。
贾伟平院士,这位在糖尿病领域耕耘近40年的专家,通过数万例临床案例发现:在糖尿病的管理中,血糖控制只是第一步,保护肝肾功能才是长期健康的关键。据其团队研究,控制良好的血糖能降低78.6%的急性并发症风险,但若不重视肝肾保护,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53.2%。
为什么说肝肾损伤比高血糖更可怕?这要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说起。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就像是血管里流淌的"糖浆",会对全身的血管内皮造成慢性损伤。如果把我们的血管比作自来水管,高血糖就像管道里不断流过的带砂砾的水,时间一长,管道内壁就会被磨损。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内部的两大"净化工厂",它们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功能。当微血管病变发生时,这两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受损,功能逐渐下降。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的一项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约3.5ml/min,是正常人的2.7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肝肾功能的下降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贾院士的临床数据显示,82.3%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前,肾功能已经下降了超过40%。这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症状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危险隐藏在水下。
高血糖对肝脏的损伤同样不容忽视。脂肪肝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肝脏问题,发生率高达73.8%。糖尿病患者的肝脏更容易积累脂肪,形成"糖脂肝"。
这些脂肪不仅占据肝脏空间还会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损伤肝细胞。就像一台发动机,如果不断往里面加错误的燃油,最终会导致引擎损坏。
当肝肾功能同时受损时,患者面临的是一场"双重打击"。肾脏无法有效清除体内毒素,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更多副作用。贾院士团队2024年的研究发现,肝肾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患者高2.6倍!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自己的肝肾功能呢?贾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三点核心建议:
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是发现早期损伤的关键。数据显示,每季度进行一次肝肾功能检查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比一年检查一次的患者低31.5%。
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每3个月检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就像我们定期给汽车做保养一样,及时发现小问题,避免大修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对保护肝肾功能至关重要。低盐低蛋白饮食已被证实可有效减轻肾脏负担。研究表明,将钠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8g/kg体重
可使肾功能下降速度减慢45.7%。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至少25克)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第三,合理运动是保护肝肾功能的"良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可使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17.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减慢23.6%。
贾院士特别强调,运动强度应个体化,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对于老年患者或已有并发症的患者,可选择太极、气功等低强度运动,效果同样显著。
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的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各不相同。二甲双胍需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者应谨慎使用。盲目换药或停药的行为可能造成病情波动,加重肝肾负担。
贾院士常对患者说:"控制血糖就像修路,保护肝肾就像修桥,两者缺一不可。"87.5%的长期存活且生活质量良好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关注血糖,更重视肝肾功能的保护。
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糖尿病杂志》中,贾院士团队总结了3217例长期随访的糖尿病患者数据,发现那些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其10年生存率比普通管理组高出17.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评分高出23.5分。
亲爱的糖友们,请记住:糖尿病管理不仅是看血糖数字,更要关注肝肾健康!定期检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才是真正的"三管齐下"。有了健康的肝肾功能,即使血糖偶尔波动,也能为身体提供强大的保护盾牌!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以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与疾病和平共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正如贾院士常说的那句话:"管理好糖尿病,人生依然可以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国糖尿病学会
2. 糖尿病肝肾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4期
3. 代谢性疾病与器官损伤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