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痊愈(糖尿病痊愈了有什么征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有医说医丨符合三个条件,糖尿病或可逆转

来源:【大河健康报】

作者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田晨光

如果你问一个从事糖尿病诊疗的专业医生:“你有没有成功地让患者停药的病例?”相当多的医生会给你一个肯定回答,

但是,由于每位医生掌握的病例数不多,没有医生会站出来公开地说“糖尿病可以治好”。

这种状况在2017年被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打破,糖尿病逆转的时代到来了。

糖尿病逆转的“里程碑”式事件

2017年,在著名医学专业期刊《Lancet》上重磅发布了“DiabetesRemis-sionClinicalTrial”的研究结果:

  • 全代餐能够使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病情缓解,持续1年不用药的患者人数高达46%。

  • 在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管理的患者,缓解率只有4%;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体重降幅越大,缓解率越高。

  • 体重降低减重>15kg组的患者,其缓解率高达86%。

由于结果振奋人心,研究者就把这个研究继续延长。到了2023年,研究结果再次令人瞩目:参与研究的患者,有23%的人病情缓解的时间可以持续五年,而对照组5年缓解率仅为3.4%。

这里所指的“缓解”,是指患者在至少三个月时间段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血糖能稳定在达标范围内。糖尿病“逆转”是其中最好的结局

但是,缓解、逆转并不是治愈,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管理,否则将前功尽弃。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有机会被“逆转”?

世上没有神仙草,糖尿病逆转也要辨证施治。那么,什么样的患者最有可能经过治疗而达到停药的目标呢?

首先,患者病程不是太长,最好在发病的5年内。

其次,体重超标的患者(BMI≥25kg/m²,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以及没有“自发消瘦”的患者,其成功率相对比较高。当然,要排除1型糖尿病,糖尿病相关抗体是阴性的,不存在破坏自身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最后,胰岛存在一定的功能,经过检测,C肽水平最好在1.1ug/L以上。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逆转糖尿病就要做出努力。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