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糖尿症并发症状有什么?)

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0
文章目录:

清华研究发现:一味六味地黄丸,对付6种糖尿病并发症

本文19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了这么多年降糖药,怎么还是眼睛模糊、夜里脚抽筋?”

门诊里这句话,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也不会只停在血糖本身。真正麻烦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处理起来比控糖还难。

最近有项研究引发关注。清华大学医学团队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做了一项新尝试——六味地黄丸,这味传统中成药,在特定人群中对6种糖尿病并发症呈现出干预潜力

我们不卖药,也不鼓吹神效。今天这篇文章,只讲科学上已披露的事实,和它背后的机制、局限与希望。

六味地黄丸,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味中医经典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组成,最早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传统上,它主要用于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耳鸣、口干咽燥等症状。

别小看“肾阴虚”这四个字,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夜尿多、口干舌燥、失眠心烦、腿软无力,在中医看来,都和“肾阴亏损”脱不开关系。

也正因如此,六味地黄丸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清华团队这次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2024年末,清华大学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发布一项小型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研究显示:

服用标准剂量六味地黄丸6个月后,部分患者在以下六种并发症上出现改善迹象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早期

糖尿病合并性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

研究强调:效果并不等同于治愈,也不是每个患者都受益。但对部分“西药控制稳定后仍有并发症”的人群,六味地黄丸可能提供额外帮助

为什么糖尿病并发症这么难搞?

因为糖尿病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影响的是血管、神经、代谢、免疫全系统

比如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脚麻、刺痛、热感、夜里抽筋。一旦发作,很多患者连穿袜子都会痛,影响睡眠,失去生活质量。而控制血糖后,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会缓解。

再比如糖尿病肾病,它的早期信号是尿蛋白升高,但等到发现时,肾功能往往已损失过半。这就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补肾养阴、滋阴潜阳、调节微循环。很多并发症的根源在“微血管病变”,中医所说的“肾阴亏虚”,实际上可理解为代谢系统的早期功能减退

我们能期待它“预防”并发症吗?

答案是:不能盲目期待,但可以合理评估

目前研究样本量不大,没有大规模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无法得出“预防”结论。但在已经出现轻度并发症的患者中,作为辅助治疗,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改善。

尤其对那些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仍在的患者,六味地黄丸可以作为一个观察选项,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乱吃。

这6种并发症,哪些人最容易中招?

临床上发现,糖尿病确诊5年以上、血糖波动大、忽视基础并发症筛查的人群,更容易发展出以下问题:

神经病变:感觉异常、脚底麻木、灼热感

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看灯有光圈

肾病早期:尿泡沫增多、早晨眼睑浮肿

性功能障碍:男性晨勃减少、女性性冷淡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皮肤瘙痒:尤其在小腿、手肘、背部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一旦错过干预窗口,治疗难度就会大大上升。

六味地黄丸适合哪些患者?

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适合用它。以下情况,不建议使用

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初诊患者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孕妇、哺乳期女性

儿童与青少年

而对于以下人群,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试用:

血糖控制稳定但仍有神经症状

排除西药副作用后仍有视物模糊

夜尿频、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者

配合西药治疗但并发症无改善者

关键是辨证施治、个体化干预,而不是一味“补补补”。

医生建议:这4类糖尿病人,必须提早干预并发症

确诊5年以上,未做过并发症筛查的

血糖波动大,空腹和餐后差值超4mmol/L的

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合并症的

有家族糖尿病史,父母早发并发症的

这类人群不仅患并发症的概率高,而且进展速度快。建议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眼底、神经、肾功能、心电图等基础检查

总结:六味地黄丸不是万能药,但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它不是替代西药,也不是“偏方神药”。但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长期管理中,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路径。尤其对那些已有症状、又无法从现有治疗中获益的人,或许可以尝试一个新方向。

但记住:所有中药干预都必须基于专业判断和系统评估,千万别走偏路

参考资料:① 清华大学医学院. 六味地黄丸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干预中的前瞻性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官网. 2024.
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联合干预指南(试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可长期服用,但要注意6点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病来如山倒,而是病来似蚂蚁搬家。糖尿病便是这类“温水煮青蛙”的顽疾,它不会让你当场倒下,却会在无声中蚕食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神经和血管。

有人说,糖尿病就像个“老谋深算”的账房先生,悄悄地在你生命的账簿上添一笔减一笔,直到哪天你发现手脚发麻、视线模糊,才恍然大悟:这不是血糖的事,这是命根子的事。

那么,依帕司他这个常被提起的药,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温柔陷阱”?它能不能长期吃?又该注意些什么?

从东北的冻土,到岭南的水乡,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惊人一致:糖尿病的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更令人胆寒。无论是脚底溃烂的“糖尿病足”,还是悄无声息的视网膜病变,亦或是那令人夜不能寐的神经痛,都是糖尿病这本“账簿”里最沉重的几笔。

依帕司他作为一类老牌药物,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在日本被广泛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辅助治疗,它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醛糖还原酶”的酶,间接减少葡萄糖对神经系统的破坏,简单点说,就是“给神经套上防弹衣”。

但“穿防弹衣”也得讲究个分寸不是?穿得太紧,勒得慌;穿得太松,又挡不住子弹。药物亦如此。长期服用依帕司他,是不是就万事大吉?这其中的学问,比做一道满汉全席还复杂。

一味迷信药效,可能会被“温柔的毒”悄然反噬。

第一点,肝功能是一把“照妖镜”

在江苏常州的一项临床研究中,有超过1000名长期服用依帕司他的糖尿病患者中,有约4.3%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酶升高现象。

这说明依帕司他虽然在控制神经病变方面“手到擒来”,但对肝脏的“脾气”却不一定好相与。尤其是那些本身体质偏热、易上火、常年饮酒或曾患有脂肪肝的人,更要警惕“里应外合”的肝损伤。

从中医角度讲,肝主疏泄,肝伤则气滞血瘀,正好与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相互叠加,形成“火上浇油”的局面。由此提醒一句:“肝功能不好,依帕司他吃不得太欢。”

第二点,肾功能是“滤水器”也是“把关人”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依帕司他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壶水再清,滤芯脏了也白搭。”如果肾功能不佳,药物就可能在体内“赖着不走”,导致浓度过高,反而加重副作用。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的一项追踪研究,在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依帕司他的清除率下降明显,需间断监测肌酐和尿蛋白。

所以,南方习惯喝浓茶、吃咸腌制品的老年人群,更要注意避免肾脏负担过重。“泡脚虽养生,泡药水可不行。”

第三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很多县城医院,医生常遇到患者上来就说:“医生,腿麻,给我开依帕司他。”其实,糖尿病神经病变并非一药可解。

2024年武汉大学联合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神经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单靠抑制醛糖还原酶,顶多是“拆了个炸药包”,背后的地雷阵还在。

尤其是那些只看网上“经验帖”就自行购药的人,往往忽略了病情是否真正适合使用依帕司他,反而延误了更系统的治疗方案。

第四点,吃药不能当“开挂”,生活得当才是“外挂”

依帕司他不是护身符,不能让人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熬夜打牌。有一位湖南娄底的老年人,药吃得比饭还准时,但糖依然控制不好。

原因在于他每天早上喝甜米酒、晚上吃猪油拌饭,“嘴上不饶人,身上就遭殃”。

根据《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年的研究,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增强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也就是说,你吃得越油腻,依帕司他的“战斗力”反而越低。所以说,这药吃得好不好,不在于剂量,在于生活方式。

第五点,适应症要精准,不是所有麻木都能“归咎于糖”

东北有句老话,“脚麻不一定是糖尿病,鸡汤也不一定补身体”。很多人以为四肢麻木就是血糖惹的祸,其实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缺钙、甲状腺疾病等都可能引起类似症状。

一项2024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公布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约有22%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症状并非由糖尿病引起,而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所以,“药不能乱吃,麻不能乱认。”

第六点,长期服药需“查三样”

广州医科大学的一项综合研究指出,长期服药者每三个月应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方案。“三查不漏,药效才不跑偏。”

有人说,依帕司他是糖尿病人的“老伙计”,可老伙计也会有“赌气”的时候。药效虽好,但若不讲究方法、不注意身体的变化,便容易“养虎为患”。

在中国不同地域,依帕司他的使用习惯也大有不同。比如在四川,多油重辣的饮食容易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而在北方一些干燥地区,水分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药物排泄。

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依帕司他时,需结合自身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调整监测频率和生活习惯。

此药如人,温和中藏着锋芒。它不像有的药“刚猛如虎”,却也绝非“温文无害”。正如鲁迅所说:“药是救命的,也是杀人的。”关键在于谁来用,怎么用,用在谁身上。依帕司他能否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助力,不在药本身,而在于人对它的认知深浅。

若把药比作一把锄头,它能帮你翻地种田,也能挥乱了伤人。

这世上的病,最怕的不是无药可医,而是自以为是。依帕司他好不好,长期吃不吃,终归不是“看说明书”就能决定的事情。它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砍病如割草;用得歪,反而伤到自己。

所以说,药不怕旧,就怕用错;人不怕病,就怕糊涂。

参考文献:

[1]陈华,刘畅,赵志刚. 依帕司他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肝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22(03):172-176.

[2]李文静,王思远,张晓君.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多因素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33(18):20-25.

[3]黄建国,孙立婷. 依帕司他药代动力学与个体化用药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4,40(04):486-49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依帕司他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可长期服用,但要注意6点

有些事情,藏在日常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

就像糖尿病,表面看着平平无奇,实则背后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点,没啥大不了。

其实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些如影随形的并发症。不少人因为一个小疏忽,最后走到了截肢、失明,甚至肾透析的地步。

你以为自己只是在和血糖较劲,殊不知身体的神经、血管、肝肾,早就被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说到糖尿病并发症,熟悉的那几样:糖尿病神经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每一个都能让人心跳加速。

如果说降糖药是“前锋”,专门控制血糖,那依帕司他这类药物,更像是“后勤部队”,专盯着糖尿病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后遗症”。依帕司他,很多人不熟,但在内分泌专科医生心里,它有独特的地位。

它不是让你立刻降糖的“明星”,却能默默修护血管、神经,给身体留下一道防护线。

依帕司他,学名叫“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听起来就很拗口。

其实逻辑很简单,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多了,葡萄糖被一种叫“醛糖还原酶”的酶转换成山梨醇,山梨醇堆积在神经和小血管里,时间一长,神经损伤、麻木、刺痛、灼烧感就来了。依帕司他,把这个酶“管”住了,山梨醇就不那么容易积起来,神经损伤的进度条也就慢下来了。

很多患者发现,吃了依帕司他,脚底下的蚁走感、麻木感,慢慢减轻,晚上能踏实睡觉,这可不是心理作用,是实打实的生理变化。

别想着有了依帕司他,就能“高枕无忧”,一切并发症都能绕着你走。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绝对不是靠一颗药就能解决的事。依帕司他只是一个“队友”,主角永远是你自己。

要想把生活质量抬一档,靠的还是日常点滴的自律和细心。

说起来依帕司他,很多患者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长期吃?有效果吗?会不会有副作用?依帕司他确实是可以长期服用的,但有些地方一定要注意。

第一,别指望吃了依帕司他,血糖就能自动正常。

它不是降糖药,别搞混了。很多人以为把并发症的药吃上,血糖就能随便放飞自我,结果并发症照样找上门。

这就跟你穿了雨衣,以为不会淋湿,结果头顶没遮住,一样道理。依帕司他能帮你减轻神经损伤、延缓病情,但血糖控制才是底层逻辑。

血糖高了,依帕司他也顶不住。

第二,服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这点真的很关键。

依帕司他主要靠肝脏代谢,极少数人会有肝功能异常。临床上不是没见过,吃药几年一查,肝酶高了,自己还不知道。

中国人讲究“药补不如食补”,但药补的前提,是身体兜得住。如果本来肝肾就有问题,建议和医生好好商量,别自行其是。

药是工具,不是灵丹妙药。

第三,别把依帕司他当成神药。

网上流传着各种“神效”传说,动不动就说能逆转并发症。这种说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依帕司他能缓解症状、延缓进展,但远没到“包治百病”的地步。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更不是靠一颗药的奇迹。

第四,药物相互作用要注意。

现实里,糖尿病患者常常不止一种药,降糖的、降压的、降脂的、各种维生素、保健品,一大堆。

依帕司他和其他药物一起用时,虽然总体安全,但个体差异大,服药期间要注意身体的各种反应。有些人吃完后觉得口干、胃不舒服,这些都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千万别自作主张停药或者加药。

第五,依帕司他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

刚刚诊断的糖尿病,神经没啥问题,吃了也没啥意义。

还有一部分人,对药物成分过敏,或者已经有严重肝病、肾病的,更要小心。现实里,很多患者迷信“多吃药就好”,殊不知有些药反而是“越帮越忙”。

药物治疗要根据病情来,别跟风。

第六,依帕司他疗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很多人吃了几天,觉得没啥感觉,就想放弃。

神经损伤的修复,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中医讲“欲速则不达”,神经修复也一样。一般来说,吃1-3个月才会有明显改善,症状轻的快,重的慢,别一上来就否定药效。

依帕司他的故事,其实和很多中国家庭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南方冬天湿冷,北方早晚温差大,糖尿病患者脚麻、手麻,常常被当成“老寒腿”“血液循环不好”。有时候家里老人还会拿来各种土方子、泡脚方,“民间偏方治百病”的观念根深蒂固。

糖尿病神经病变本质上是化学损伤,靠热水泡脚泡不掉,反而可能因为感觉迟钝,烫伤都不知道。依帕司他这种药,是在分子水平上“拆弹”,而不是靠外部刺激。

很多人误以为“感觉到了就有效”,其实真正的修复,可能是悄然进行的。

糖尿病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值得一说。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全球第一,据202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16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有神经病变。城市节奏快,外卖、夜宵、甜饮,年轻人血糖逐年走高。

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很多老人不知道糖尿病并发症这么可怕。依帕司他的普及,其实折射出整个社会对慢病管理的关注度。

很多人以为“老了就会手麻脚麻”,殊不知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信号,忽视了,就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依帕司他这个药,价格并不算便宜,很多患者会心疼钱。现实的选择是,能用医保的尽量走医保,别为了省钱断药断疗。

很多时候,省下来的钱,最后可能要花在更贵的手术和康复上。这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医学上讲“早发现,早干预”,正是这个理。

在日本,依帕司他上市已久,被大量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反观国内,药物普及度没那么高,很多患者甚至没听说过。信息传递的壁垒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依帕司他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还得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不能按时吃药,能不能坚持复查,能不能管住嘴、迈开腿,这些才是决定结局的核心变量。

别小看生活中的细节。

饭后散步、坚持锻炼、控制饮食、规律作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比任何药都重要。依帕司他再好,也只是辅助。真正的主角,是每天和血糖较劲的你自己。

很多患者最怕听医生说“要控制饮食”,总觉得是废话。这才是真理。多少人因为嘴馋多吃一口,最后吃尽苦头。

老祖宗讲“病从口入”,放在慢病管理上,简直就是金科玉律。

有时候,患者家属的支持比药物更重要。糖尿病患者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

家人一句关心、一次陪伴复查,都是莫大的支持。有条件的,多关注下社区慢病管理项目,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健康讲座和筛查,别不好意思开口。身边的医生、护士,都是你最可靠的后盾。

要说依帕司他的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适应症,比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陆续被研究。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手段会越来越多。

但归根到底,药物永远只是辅助,生活习惯才是真正的“主刀手”。

依帕司他可以长期服用,但这6点,真的要记牢。别把希望全寄托在药物上,别高估药物的作用,也别低估日常管理的价值。

真心想说一句:糖尿病并发症不是一朝一夕来的,防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依帕司他是个好帮手,但生活的主导权,永远在你手里。

愿大家都能少走弯路,健康长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杨文英,李志新,贾伟平,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4):1112-1121.

[2]黄静,曹晓红,李志宏,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22,33(19):2252-2255.

[3]陈丽,赵金玲,王艳,等.依帕司他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