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长胖(糖尿病长胖了是好还是坏)
糖尿病与长得胖有关?医生直言:有种“胖瘦子”,糖尿病风险更高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面对“糖尿病一定来自长得胖”的普遍认知,很多人以为只要体重正常,糖尿病就不会找上门。
可医学事实指出:不是“胖”就高风险,关键在“胖哪和不胖什么”——而这正是今天要讲的“胖瘦子”隐患。
越往后说,会发现这些观点表面看起来和糖尿病好像没多大关系,甚至飘,但其实都跟健康绞着。
今天讲的并不是常说的“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而是一种隐藏得更深的体型——看似苗条、却暗藏高风险。
很多国外研究确认,体脂分布比体重总量更关键。
美国 NHANES 数据(2011–2018年,1.2万人样本)显示,内脏脂肪增多,每标准差(SD)增加,男性糖尿病风险上涨78%、女性上涨100%。
同样,皮下脂肪(尤其臀腿脂肪)作用不大,甚至某些情况下保护更强。
换句话说,那些“看似瘦但肚子大”的人,可能糖尿病风险比真正“肥胖”者还高。
《韩国糖尿病杂志》指出,腰腹部脂肪每增加1公斤,男性糖尿病风险增加15%,女性增加19%,但腿部脂肪每增加1公斤,反而能让男性风险下降51%、女性下降44%。
一个隐形反差:脂肪积累的位置,决定风险截然相反。所谓的“瘦胖子”(lean‐fat individuals)可能更危险。
美国一篇综述指出:这些人脂肪集中在内部器官周围,代谢活跃,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
同时肌肉量偏低,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不胖,却患糖风险像胖子一样高——某种意义上更糟糕。
再深入,分子机制也支持这一观点。脂肪分泌的脂联素减少,抵抗素却增加,这会致使内脏发炎,并且阻断胰岛素通路。
而内脏脂肪旁的肝门静脉会首先吸收其分泌的脂肪酸和炎症物质,加速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代谢链反应。
这一机制看不到摸不着,但实实在在在身体里挺着劲。
亚洲人群往往BMI正常却内脏脂肪高。
Verywell Health 报道称,亚洲裔虽然体重标准但内脏肥胖风险高,BMI低照样糖尿高发。
这说明,一味看体重BMI太糊涂,根本没识破“胖没胖自己内脏”的真相。
那么,如何判定自己是否为“瘦胖子”呢?最可靠不是体重,而是腰臀比或腰围。
世界权威指出:男性腰臀比>0.90、女性>0.85,就属于腹型体型。
并且,多项研究表明,在预测糖尿病与心血管风险方面,腰臀比相较于BMI更具预测性。
这就是关键伏笔点:不用担心体重,只看镜子腰线就能预警。
接下来,聊聊那些看似没多大关系但其实有关的生活方式——比如肌肉量。
美国 NHANES 2005–2006 数据表明,25–49岁男性肌肉量越低,糖尿病患病率越高,控制脂肪分布后仍然显著(每减少1%肌肉占比,风险升 20%)。
这说明什么?不仅脂肪位置重要,肌肉作为“糖的终结者”也不能被忽略。瘦胖人因为肌少又脂多,更难应对血糖波动。
这样看来,真正高风险是这种体型:腰腹大、四肢细、肌肉弱。
这种人通常会被误认“健康”,反而少人警惕。
现在再回头想第一段伏笔,就看到完整逻辑链:不是胖就危险,而是“隐藏的胖瘦子”才是泯灭在体重秤下的真凶。
糖尿病风险的真正核心并非单一体重、单一饮食,而是长期节律与身体反馈系统错位。
国外研究显示,长期不规律作息导致皮质醇紊乱,促进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
当节律失衡,就算瘦人也容易累积内脏脂。这里观点看上去跟体重无关,但其实就在健康机制里扎根。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不一定“胖”,而可能是“瘦而肚大、肌肉少、作息乱”的那种体型。
远离“体重决定健康”的错误迷信,应关注腰臀比、肌肉量、生活节律。
简单调整:坚持力量训练(肌肉增加能提升胰岛素敏感度)、定时作息(帮助脂肪分布更合理),比盲目减肥更关键。
一个以色列小规模研究表明,规律睡眠 低强度训练能显著降低中心型脂肪积累并改善空腹血糖,效果在短期内胜过单靠节食。
不是“胖病”,而是“隐藏的瘦胖病”。只看体重,就像看书只看封面;
真正内容在结构肌肉、脂肪分部与节奏反馈。
下次体检,别只盯体重,量个腰围、查查肌肉含量、睡眠情况更靠谱。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重写对“胖瘦”和“糖尿病”的理解。别再被BMI骗了,更别忽视腹型、瘦肌少。
毕竟健康不是看镜头,而是身体的回馈。它不会骗你,分布和节律才是王道。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5,26(03)
发现糖尿病时身体消瘦,最近又开始发胖咋回事?2个原因值得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发现自己患糖尿病时人瘦了一大圈,可最近反而胖了起来,这正常吗?”
门诊中,类似的问题经常出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初期经历了快速消瘦,但随着时间推移,却意外地开始发胖。究竟是什么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身体?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揭开这个看似矛盾却又常见的现象。
糖尿病的早期,许多人会经历体重的快速下降。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吃得少”或者“努力减肥”,而是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以简单的比喻来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工厂,血糖是工厂的“燃料”。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就像一位“送货员”,负责把燃料(糖分)送进细胞,让工厂运转。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要么送货员罢工了(胰岛素缺乏),要么送货员能力不足(胰岛素抵抗),结果就是:燃料堆积在血液里,细胞却“饿”得不行。
于是,身体被迫启动“备用方案”:分解储存的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这种代谢紊乱,正是糖尿病患者快速消瘦的原因。但为什么后来体重又飙升了呢?其实,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你可能从未注意到。
糖尿病治疗后,随着血糖水平逐渐稳定,胰岛素功能得到改善,身体的代谢方式也开始恢复正常。这个时候,细胞终于可以再次接收到“燃料”了。可问题是,身体在经历过一段“饥荒”后,往往会进入“储蓄模式”——担心再次缺乏能量,就会尽可能把多余的糖分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这就好比经历了一场灾荒的人,突然有了粮食后会拼命囤积,以备不时之需。医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补偿效应”。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脂肪的囤积通常发生在腹部,形成“中心性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再次失控。
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注射是常见的手段之一。胰岛素能够帮助细胞更高效地利用血糖,降低血糖水平,但它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促进脂肪合成。胰岛素不仅是糖分的“送货员”,还是脂肪的“存储员”。它会引导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并存储在体内。
特别是在饮食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胰岛素治疗可能导致“越治越胖”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部分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开始后的1-2年内,体重可能增加5-10公斤。这也让一些患者陷入困惑:血糖虽然降下来了,但体重却“扶摇直上”,这该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发胖后,健康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腹型肥胖”,不仅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
- 心血管疾病: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
- 脂肪肝:腹部脂肪过多时,肝脏会成为“重灾区”,脂肪肝的发生率大幅增加。
- 血糖波动:肥胖会削弱血糖管理的效果,使控糖难度加大。
这些问题让糖尿病患者如同走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更严重的健康危机。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治疗糖尿病后开始发胖,不要慌张。关键是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避免体重的失控。
1. 饮食调整:少吃“坏糖”,多吃“好糖”许多人一提到控制饮食,就会盲目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分都“有害”。精制糖(如甜点、白米饭)容易被快速吸收,导致血糖飙升,是糖尿病患者的大敌。而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升糖速度慢,还能帮助稳定血糖。
小贴士:每餐可以采用“1拳蛋白 1拳蔬菜 1拳全谷物”的健康比例,既饱腹又控糖。
运动是对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良药”。特别是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的组合效果最佳。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燃烧脂肪,而力量训练(如哑铃、深蹲)可以增加肌肉含量,帮助提升基础代谢率。
3. 药物调整:与医生沟通,避免过度治疗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如果你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不妨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可以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有些新型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帮助减重,一举两得。
糖尿病患者常常因为对疾病的担忧而产生压力,而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脂肪堆积。学会放松心态,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减轻压力,对体重管理也大有裨益。
写在最后:科学控糖,平衡体重糖尿病患者从消瘦到发胖,看似矛盾,实则是身体代谢变化的真实写照。消瘦时,别掉以轻心;发胖了,也别灰心丧气。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药物调整和情绪管理,你完全可以重新掌控体重,让身体回归健康。
记住,糖尿病是一场“长期战斗”,而体重管理则是这场战斗的“关键阵地”。用科学武装自己,就是给未来的健康买一份保险。
参考文献
《柳叶刀》:胰岛素治疗与体重变化的关系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GLP-1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
发现糖尿病时身体消瘦,最近又开始发胖咋回事?2个原因值得关注
►
本文207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原本因为糖尿病瘦了一圈,这段时间饭量没变,体重却在飙升,是不是病更严重了?”
这类困惑,很多糖尿病家庭都不陌生。确实,有些人在确诊糖尿病时体重明显下降,但没多久又开始发胖,甚至胖得比以前还快。这到底是好转的信号,还是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别急着下结论,糖尿病人“先瘦再胖”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都是因为“突然变瘦”去医院检查,才查出血糖异常。这个过程并不是巧合,而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血糖升高不是因为吃糖多,而是身体用不了糖。胰岛素出了问题,血糖进不去细胞,只能在血液里打转。细胞缺了能量,就开始“拆家”——分解脂肪、肌肉来维持运转,这就是体重急剧下降的原因。
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病情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短时间内消瘦特别明显。国家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很多人以为瘦是病态,胖就是恢复。但在糖尿病人身上,这种思路可得反着看。
一开始的体重下降,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住,身体在“燃烧自己”,但一旦正规治疗、血糖趋于稳定,能量重新被吸收,体重自然会回升。
这时候发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身体恢复了,体重回升是“补回来”如果糖尿病确诊前体重掉得很快,说明身体已经严重“消耗”。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让身体重新利用葡萄糖,营养吸收恢复,体重自然反弹一些,这属于合理现象。
但重点来了,这种情况的体重增加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在最初的3-6个月内回升5-8公斤后趋于稳定,不会持续发胖。
控制血糖后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有些人觉得“血糖不高了,可以放心吃”,结果饭量变大,运动却没跟上,体重就像吹气球一样往上飙。
更危险的是,糖尿病人发胖,脂肪多积在腹部,这种被称为“中央性肥胖”的体型,会让胰岛素抵抗更严重,血糖控制更难,甚至诱发并发症。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60%的患者存在腹型肥胖问题。这说明,不是胖了就好了,而是胖得不对路。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明明饮食没有明显改变,体重却持续上升;
胃口变好,但总觉得累、乏力、爱睡觉;
血糖控制越来越困难,用药剂量不断上调;
那就要小心了,这种体重增加,可能是疾病在“反扑”。
有些降糖药会影响体重,比如: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摄入多余能量更容易囤脂肪;
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可能引起食欲增加;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虽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常见副作用之一就是体重增加;
这时候不能盲目停药,而是应该及时就医,更换不影响体重的降糖方案,例如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
2. 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变差体重一升高,脂肪细胞分泌的“坏激素”会干扰胰岛素工作,这就像“本来胰岛素就少,现在还不上班了”,直接导致血糖控制越来越不理想。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每增加5公斤,胰岛素抵抗风险可上升15%以上。所以,发胖可能是控制失败的前兆,不是康复的象征。
别等体重破百才着急,“胖”这个问题,本质还是生活方式的信号灯。
该吃的吃,不该吃的别碰;该动的时候就别躺。
1. 控制“看不见”的热量
糖尿病人最容易忽略的,是“隐形热量”,比如:
粥、面汤看着清淡,升糖快;
无糖饮料不含糖,但含有高热量代糖;
水果量不控制,再健康也能变“增肥剂”。
建议:每天总热量摄入控制在1800-2000千卡以内,根据医生指导制定个性化饮食。
2. 选择“减肥不减营养”的运动
不是所有运动都有效,糖尿病人更适合低强度、长时间、规律性强的运动,比如快步走、太极、游泳等。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至少5天/周,这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
3. 建立“体重-血糖同步监测”机制
别只盯着血糖计,体重秤、腰围尺也要用起来。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体重变化:每周波动不超过1kg为宜;
血糖 体重 饮食 运动记录本,一目了然,医生也能更好调整方案。
糖尿病不是胖子的专利,也不是瘦人的保护伞。发胖这件事,在糖尿病人身上,既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体现,也可能是健康失控的信号。
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的身体变化。
别让“瘦了就是病,胖了就放心”的误区,耽误了真正该注意的健康管理。
照顾好身体,不仅是吃药的事,更是每一口饭、每一次运动、每一次检查的积累。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2020.
③.李晓燕,张春燕.糖尿病与体重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