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岁糖尿病(20岁糖尿病一般活不过20年吗)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20年没有并发症!坦言:我的降糖秘诀,大多医生不会告诉你

“糖尿病患者就是不能吃太饱、吃太好,饿能治百病,这是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但凡是有人问周老他的降糖秘诀是什么,他总是这样跟人说。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他,如今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在外人看来,他一点都不像病人,精神矍铄,走路带风,全然没有老态龙钟,被病魔缠身的样子。

所以,谁要是第一次听说他有多年糖尿病,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是啊,他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靠饿出来的吗?

一、饿一饿,真能降血糖?

周老说的没错,大多数医生都不建议糖尿病患者纯靠饿来控制血糖,但是不能吃太饱确实是有效的降糖手段。在饥饿状态下,人体能量摄入减少,血糖来源暂时中断,确实可能会出现短期的血糖下降,但这并非健康的降糖方式。

1. 低血糖反应:若饥饿时间过长,再加上降糖药的作用,可能会引发低血糖反应,轻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反跳性高血糖:身体为应对低血糖,分泌升糖激素,有些患者的血糖反而会升高。

3. 代谢紊乱:长期挨饿,使得身体进入“饥饿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分解供能,反而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血糖的波动。

4.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会影响胰岛细胞功能,加剧糖尿病病情,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体质差的糖友会更危险。

5. 心理性暴食:有些患者的节食并不能持续,饥饿过后,可能会引发心理性的暴饮暴食,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把握饥饿的度?

虽说医生不提倡长期过度饥饿,但保持适度饥饿感,不吃太饱确实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所谓适度饥饿,就是以“胃内无明显饱胀感,且无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为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合少食多餐,每餐吃个五分饱,分别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再加一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更有助于控制血糖平稳。

二、周老的降糖秘诀,关键在这3点!

其实,周老之所以能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没有并发症,饮食确实占了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又并非只是饮食管理的功劳,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是特别谨慎、自律的一人,这可能才是他能好好地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1. 饮食 运动,够自律

能保持每餐都控量,其实是很难的,但周老坚持了20多年。也犯过错,但好在都及时止损。最开始他也试过极端节食,却因为低血糖险些酿成大祸。如今的他坚持每餐吃五分饱,用拳头量食物 ——1拳蛋白质、1拳全谷物、2拳绿叶菜,既不饿肚子又控住血糖。平时很少出去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加上他老伴儿特别细心,一日三餐都给安排得妥妥的,“免糖少油少盐”,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菜谱。

运动更是雷打不动,早餐后快走、晚餐后打太极,一走就是20年,肌肉量比同龄男性还高。20多年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如果自律性差,是绝对做不到的!

2. 吃药 测血糖,够谨慎

周老对吃药是从不排斥的,而且极其谨慎,他会把每天要吃的降糖药按时间顺序分开放好,早上吃的、中午吃的、晚上吃的,都标记得清清楚楚,绝对不会漏服或者错服。而且,他一直都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从不自作主张,擅自调整用药。

在血糖监测方面,周老更是细致入微。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测量血糖,一一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通过测量血糖,他不仅清楚了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还发现了一些不利于他血糖管理的食物和习惯,这些都能指导他更好地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3. 体检 医生指导,够听话

周老每年都会按时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除了常规的血糖、血脂、血压检查外,他还会主动要求医生为他检查眼底、肾脏功能、神经功能等糖尿病容易引发并发症的项目。每次体检报告出来后,他都会仔细研究,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医生请教。

在日常生活中,周老只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都会咨询医生。无论是饮食上的困惑,还是运动中的疑问,他都会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他还会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健康讲座,学习最新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常说,医生是专业的,听医生的话,自己的身体才能越来越好。正是因为他对体检和医生指导如此重视,才能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将糖尿病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和身体健康。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周老能有今天,肯定没有他说的那么轻松,但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命百岁,就得有这股子狠劲儿才行,够自律、够谨慎、够听话,只有行动,才能成功。

7天喝超25杯奶茶!23岁女孩确诊糖尿病,医学提醒:3个饮食误区!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及对话等均为艺术加工,旨在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


你以为年轻就不会被糖尿病盯上?

“每天至少3杯奶茶,冰块要加满,珍珠double!”这是23岁女孩小林的日常。家人劝她“糖分太高”,她总回:“年轻人代谢快,怕什么?”

直到上周,她突然口干舌燥、频繁起夜,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1.2mmol/L,确诊2型糖尿病。妈妈抱着化验单痛哭:“劝了100次都不听,现在怎么办?”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显示,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4%,其中近三成患者因长期高糖饮食致病。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超过50g(约1.5杯奶茶),糖尿病风险将升高26%。

这3个“喝奶茶误区”正在影响年轻人

反常识1:“我喝的是‘无糖奶茶’,肯定没事”

很多人以为“无糖”=健康,实则大错特错!

✦ 真相:所谓“无糖奶茶”多使用代糖(如赤藓糖醇),但奶盖、珍珠、椰果等配料仍含大量精制糖。

一杯500ml无糖珍珠奶茶,热量相当于3碗米饭,长期饮用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就像快递员每天送过量包裹会累到罢工,胰岛素长期处理超额糖分也会“躺平”,让血糖失控。

✦ 权威数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常喝代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风险比不喝者高19%。

反常识2:“我每天运动,多喝几杯能‘抵消’糖分”

小林每周去3次健身房,却依然中招。

✦ 真相:高糖饮料的热量远超想象:一杯全糖奶茶约500大卡,相当于慢跑1小时才能消耗。

但人体代谢糖分的机制更复杂:突然摄入大量糖,血糖会像坐过山车般飙升,胰岛素被迫“加班”分泌,长期超负荷会导致β细胞受损——就像水管突然被倒进大量泥沙,即使事后冲洗,内壁也会留下“水垢”(胰岛素抵抗)。

✦ 患者亲测:小林确诊后回忆:“有次喝完奶茶去跑步,跑到一半头晕眼花,现在才知道是血糖骤降惹的祸。”

反常识3:“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用怕”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但临床数据正在改写认知。

✦ 真相:2型糖尿病正明显年轻化,诱因包括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高糖饮食、久坐)。

年轻人常熬夜、压力大,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就像手机电池长期在低电量下强制运行,寿命会大幅缩短。

✦ 权威研究:《柳叶刀》子刊指出,全球20-39岁糖尿病患者中,超60%存在长期高糖饮食习惯,我国这一比例更高达72%。

3个“控糖建议”,现在调整还不晚

1. 喝饮料前算笔账:用“配料表法则”判断含糖量——排在前3位有“白砂糖、糖浆、蜂蜜”的,直接pass;选择标注“每100ml含糖量≤5g”的低糖饮品(如低糖茶饮)。

2. 用“替换思维”戒糖:想喝奶茶时,改成“鲜奶 茶 少量水果”自制;嘴馋时吃颗草莓、喝杯冻柠水(天然果糖更易代谢)。小林现在每天用鲜榨橙汁兑气泡水,“甜度够,还少喝了200g糖”。

3. 定期做“血糖体检”:2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有家族史、肥胖者每半年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早发现早控制。

你今天喝了几杯甜饮料?那些被你当成“快乐水”的饮品,可能正在悄悄给胰腺“挖坑”。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年轻人看清高糖陷阱,别让“年轻资本”变成健康负债。

20年糖尿病如今不打胰岛素不吃药,血糖控制平稳,他怎么做到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他今年68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衣,坐在窗边喝茶。阳光从窗台斜斜地照在他脸上,透出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安然。

要不是他亲口说,没人会相信,他曾经被糖尿病困扰了整整20年。更令人惊异的是,现在的他,不吃药、不打针,血糖却像被温柔的手牵着,稳稳地走在正常线上。

这可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一次漫长又清醒的自我修复之旅。他没靠神药,也不信偏方,一切都回归了身体本身的节奏。

最初的20年,他和许多糖尿病患者一样,走的是一条并不罕见的路。血糖仪成了床头不可或缺的小家电,胰岛素笔像钥匙一样随身携带。

刚开始控制得还行,饭菜忌口,运动打卡,一切似乎都有章可循。可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规律一旦被情绪打破,就很难再拾起来。

有段时间,他血糖忽高忽低,经常半夜出冷汗,早晨起床两腿发软。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有一次,他在社区医院的走廊里,看见一个比他还年轻的病友因为糖尿病引发并发症,坐在轮椅上,眼睛却空洞得像失去了未来。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陪伴你走完下半生的影子。你不主动,它就会在背后推你一把,让你摔得措手不及。

从那以后,他决定改变,但不是换药,也不是增加剂量,而是彻底翻新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开始研究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名技师研究一台老旧却有潜力的机器。

他把饮食从“控制”改成了“理解”。不是一味少吃,而是慢慢摸清了哪些食物让他血糖起伏剧烈,哪些吃下去后身体能缓缓吸收,不会造成突然的高峰或低谷。

他发现,碳水化合物的种类,比数量更重要。精细米面让血糖像坐过山车,而粗粮、豆类、以及那些颜色深的蔬菜,则像一条缓坡,走得稳也走得远。

这过程中,他也犯过错。有一次,他连续几天用红薯代替主食,自以为是“天然健康食物”,结果血糖飙了上去。那种感觉,就像你明明在刹车,却发现车子越开越快。他才意识到,“天然”不等于“适合”,身体永远比标签更诚实。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怎么运动才对。他试过晨跑,结果低血糖晕倒在公园的长椅上。后来才明白,不是运动不行,而是运动的节奏和时机才是关键

他把“剧烈”换成了“温和”,从跑步改成快走,每次40分钟,却几乎天天坚持。就这样,他的血糖波动变得更小,心情也更平稳。

情绪管理,是他后来才意识到的核心。他以前总觉得,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跟心情没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每次情绪激动,血糖就会在第二天莫名其妙地升高。

那种升高不是因为饮食,也不是因为运动少,而是身体在对抗一种“看不见的压力”。

他开始冥想,不是那种复杂的打坐,而是每天吃完饭后,坐在阳台上闭目养神五分钟,听听鸟叫,闻闻花香。那种“身心归位”的感觉,让他从内部安静下来。

交感神经一旦放松,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提高,这是他从医生那里学来的。原来,身体是情绪的镜子,调好了心,自然就稳了糖。

有一次我问他:“你现在完全不吃药,也不打胰岛素,真的一点都不担心吗?”他笑了,说:“担心也没用啊,我现在更相信自己身体的能力。”

这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长年累月的观察和调整。他像个园丁一样,细心地照料着身体这块土地。不是拼命拔草,而是改良土壤,让它自我循环

他的早餐,一直很有讲究。不是传统的一碗白米粥,而是用豆浆、全麦面包和一小把坚果代替。每种食物在他看来,都像是身体的“好朋友”,帮他撑起一整天的血糖稳定。

他也曾经怀疑过自己能不能坚持,尤其是外出聚餐时,别人劝酒敬菜,想拒绝却又怕扫兴。但后来他学会了一个办法,每次只夹自己熟悉的菜,提前在家吃一点垫底,到了饭桌上就不容易失控。这些小技巧,不是别人教他的,而是一次次体验中总结出来的。

血糖稳定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靠单一的力量。它像是一架钢琴,光有好琴不行,还要懂得如何弹奏。节奏、力度、情绪,缺一不可。

他也不是天生自律,而是经历了太多“被控制”的时刻后,才发现主动权的重要。他说:“以前我总觉得糖尿病是个敌人,现在它更像是一个提醒我别走神的朋友。”这种转变,不是外界给的,而是他在一次次低谷中自己“摸”出来的。

有些人以为控制血糖是一种枯燥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当你学会了如何和身体对话,那种掌控感,远比任何药物都来得有力。

现代研究也支持他的做法。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数据显示,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以及心理疏导,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实现不依赖药物的血糖控制。这不是传说,而是实践中的真实反馈。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效仿。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基础也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愿意花时间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一味依赖外部。

他现在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阳台上深呼吸三次,然后喝一杯温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却像是一种仪式,告诉自己:“今天,我还是那个掌握主动权的人。”

糖尿病不是绝境,而是一条需要耐心的路。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稳,但只要方向对,终点就不会偏离太远。

这个68岁的老人,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转变。他只是一步步把生活过得像一首慢歌,节奏不急,却每个音符都踏实。

他不是战胜了糖尿病,而是学会了与它同行。

在我看来,这才是长期健康的真正意义:不是消灭问题,而是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这条路,不神秘,也不玄妙,只需要一颗愿意理解自己的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1045-1095.

[2]王莉,黄建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390-39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2019—2030)[EB/OL].http://www.nh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