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瘦吃什么(糖尿病偏瘦吃什么补品)

古医新韵养生阁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越来越瘦,学会用2个古方,体重悄悄涨回来,还有中成药

这年头,糖尿病跟“老赖”似的,死缠烂打,甩都甩不掉。更糟还不在这儿——不少糖尿病人越治越瘦,瘦得像根豆芽菜,风一吹都能倒

你说瘦点也不坏,可这瘦不是苗条,是虚,是气血两亏、脾胃失调、津液枯竭的那种瘦。脸色蜡黄、手脚冰凉,一顿饭吃不下几口,晚上还睡不好觉,整个人像被抽了魂。

难道真的是“得了糖尿病,就只能瘦成一道风”?错!错得离谱!

中医里早就说了:瘦非福,瘦到病态,乃虚瘦、消瘦、肌肉流失,是大病之兆。今天咱就来摆摆这个龙门阵,讲讲糖尿病人越瘦越危险的那些门道,顺带掏出两个老祖宗留下的古方,再加上口碑不赖的中成药,让你体重悄悄涨回来,气色也跟着红润起来

且听我慢慢道来。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不,它是一场慢性耗损战。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消渴”一类。古人讲:“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这三个“多”,其实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却越来越少。

为啥会瘦?因为糖尿病不是“吃太甜”,而是身体“不会用糖”。

现代医学研究早就证明,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功能出了岔子,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肌肉和脂肪得不到能量,就开始“自我消耗”来供能。人体像台老旧机器,没油了只能拆零件来烧火。你吃得再多,嘴巴再勤快,身体也吸收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肌肉流失、脂肪枯竭,瘦得让人心惊。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的一项全国流调数据显示,超过38%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两年内出现“非意愿性体重下降”,其中超过一半是中老年人。这不是简单的瘦,背后往往是气阴两虚、脾胃不和,甚至肾精亏损的综合表现。

现代人爱追求“瘦”,殊不知有些瘦,是命在流失。

那有没有办法把体重“补”回来?有,老祖宗早就留下了方子!

中医讲“虚则补之”,可不是盲目进补。糖尿病人体虚多属“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而现代人又多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乱补只会火上浇油。

所以,重点来了——两个古方,一个扶正固本,一个养阴生津,配合得当,不伤脾胃,反而调理根基,体重自然就回来了。

第一个古方:玉屏风散加味

出自《丹溪心法》,原方用于“气虚自汗、表虚不固”。这方子有啥好?它补气固表,保护身体的“防线”,让营养不再白白流失。经典配方是黄芪、白术、防风,加上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最适合糖尿病人那种“瘦干瘦干”的虚弱体质

我有个老病号,六十出头,糖尿病十年,瘦得皮包骨,一查血糖倒是控制得不错,可整天乏力、失眠、出虚汗,舌红少苔,一看就是气阴两虚。我给他用玉屏风散加味,一连用三个月,体重从52公斤涨到58公斤,最关键是人有精神了,饭量也回来了,晚上能一觉到天亮

第二个古方:生脉散加减

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方义为“益气复脉、养阴敛汗”。原方只有三味:人参、麦冬、五味子,简单却精准。它的妙处在于:补气不燥,养阴不腻,正好对付糖尿病人那种“虚而热、瘦而乏”的状态。

加点山药、茯苓、太子参、黄精,既补脾胃,又养肾精,让身体恢复“造肉”的本事,不是靠脂肪,而是真正把肌肉、津液、精气补回来。

除了古方,还有中成药,吃着方便,见效也快。

推荐中成药之一:参芪健脾口服液。

这个药在《中国药典》里有记载,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里头的党参、黄芪、白术、陈皮这些,都是补中益气的老法宝。糖尿病人瘦到吃不下饭,不妨一日两次服用,连服两周,通常就能见点效果。

推荐中成药之二:六味地黄丸加味。

别看这药老得掉牙,能用到糖尿病人身上还是有讲究的。中医讲“肾主骨生髓”,肾虚则体衰,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配合山药、黄精、枸杞,一方面降虚火,一方面强筋骨,对那种“瘦到骨头响”的病人,最是适合。

不过要记住,中成药虽好,也要辨证施治。别自己盲目乱吃,一定要找靠谱中医大夫看看舌苔、把把脉,方能对症调理。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降糖”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全方位的调理战。

中医讲“治未病”,核心在于防微杜渐、调和阴阳。糖尿病人瘦,不是“变苗条”,而是“气血亏虚、津液枯竭”的表现,严重时甚至预示着并发症的临近,比如心衰、肾病、肌肉萎缩,都是从“瘦”开始的。

要想体重回来,必须从根本调起:

一调脾胃,二养气血,三补肾精。

饮食上也别犯傻。糖尿病不是不让吃,而是要吃得对、吃得巧。蛋白质要有,碳水化合物不能断,脂肪适量。山药、莲子、南瓜、糯米、红枣、黑芝麻、牛奶、鸡蛋、鱼肉,都是能养人又不升糖的宝贝。

再说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运动只会加重消耗。做做八段锦、太极拳,或者饭后快走半小时,养身又稳糖。

写到这儿,朋友们心里应该有谱了。

糖尿病人越来越瘦,不是福,是祸。调理得法,体重能回来,气色能红润,生活质量也能提上去。

别把“瘦”当成“健康”的代名词,真正的健康,是该有肉的地方有肉,该有精神的地方有精神。

中医不是神仙术,但它懂人,懂得身体深层的逻辑。两个古方,一文一武,再配点中成药,调起来不急不躁,三个月后你再照镜子,看自己是不是更有神、更有肉、更有劲。

愿你我皆不被“瘦”蒙蔽,愿体重回归该有的样子,愿糖尿病不再是生活的主角,而只是一个你能掌控的配角。

调身如调琴,慢慢来,别急,万事皆有转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6期,《糖尿病患者体重变化与并发症的关联性研究》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路径》

3. 《实用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4.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管理指南(中文版)

5.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国家药监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人越来越瘦,学会用2个古方,体重悄悄涨回来,还有中成药

在临床上,很多糖尿病人都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人越来越瘦,体重怎么都涨不起来,尤其是四肢越来越细,那么患者到底怎么做,才能摆脱消瘦的困境呢?

其实在中医眼里,患者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跟脾虚有关,因为脾虚则运化失常,糖尿病人虽然吃饭了,但摄入的食物不能被转化成气血去濡养全身,所以人才越来越瘦,所以糖尿病人想要增重,首先就得解决脾虚的问题。

但脾虚也分不同的情况,一种呢,就是脾胃积热。这种情况呢,在患病五年以下的患者当中比较常见,这些患者呢,就是吃多少都觉得饿,我们中医呢,管这种情况叫消谷善饥,因为脾胃里的火烧太旺了,腐化食物的速度太快,身体还没来得及吸收就被排出去了,那么这类糖尿病患者呢,想要改善目前的状况,就得把热邪给清了,清脾胃积热,同时养阴生津,那么在治疗上呢,中医常用到玉泉丸这个方子。

另一种呢,就是脾胃虚寒。这类患者呢,状况就跟脾胃积热的患者相反了,普遍存在食欲不振的问题,而且容易拉肚子,特别怕冷,一吃凉的就特别容易腹泻,而且患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呢,往往还存在脾肾阳虚的问题,平常畏寒怕冷,尤其是手脚,常年冰凉的,这类患者呢,不光人特别消瘦,而且身体虚弱乏力,同时呢,更是并发症的高发群体。那么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呢,中医就常用到温阳散寒、温暖脾肾的方子了,比如右归丸。

我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呢,就是人特别瘦,第一次就诊的时候啊,一米八左右的身高,体重就不到120斤,人看起来也不怎么精神,常年拉肚子,而且食欲不振,双脚常年冰凉,而且还有腰膝酸软的问题,双脚呢,有轻微的浮肿。患者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那么针对他的治疗,我就用到了右归丸这个方子,方子里呢,用到了附子和肉桂,温阳散寒,再加入菟丝子、鹿角胶和杜仲,补肾阳,强筋骨,还用到了山药、枸杞子、熟地黄和山茱萸,补肝肾、固肾精,那么在此基础上呢,我还加入了黄芪和党参来补气,还加入了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改善下肢水肿的问题。

患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体重呢,涨了十斤,下肢水肿明显消退,而且腹泻、双脚冰凉、腰腿酸软等症状明显减轻,体力和食欲都有所提升。

当然了,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用药。

糖尿病人越来越瘦,学会用2个古方,体重悄悄涨回来,还有中成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其实,糖尿病“越瘦越危险”的信号,早就被不少人忽略了。减肥本来是好事,但如果不是主动控制,而是身体“自己在瘦”,那就要警惕了。

这种瘦,很可能不是健康,而是身体在悄悄出问题。

糖尿病人“莫名其妙瘦”,根源在哪?

先说个关键概念——“糖利用障碍”

通俗点说,糖尿病人的胰岛功能出了问题,血糖升高,但这些糖分却进不了细胞,身体就相当于“饿着肚子”。糖进不去,细胞没能量,就只能烧脂肪、烧蛋白。

于是脂肪瘦了、肌肉掉了,人也就瘦了。

这并不是好现象,而是身体的紧急信号。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人一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

尤其是肌肉流失,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诱发肌少症,让人越来越虚。

很多人瘦了还不当回事,觉得“轻松”“省事”,其实是在透支健康。

再说得直白点,这种“瘦”,不是体脂下降那么简单,而是身体在“拆东墙补西墙”,先拿肌肉、再拿器官,最后人就垮了

为什么糖尿病人更容易掉肌肉?

首先,胰岛素本身就是“合成激素”,它负责推动糖分进细胞,也促进肌肉合成。而糖尿病人胰岛素功能弱,肌肉就很难合成。

再加上不少糖尿病人怕血糖高,不敢吃、不敢动,营养不够、运动不足,肌肉自然天天流失。

再现实一点讲,很多老年糖尿病人,一边吃降糖药,一边吃得少、动得少,体重掉得比年轻人还快。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有没有办法“让糖尿病人不再越瘦越虚”?

答案是:有,而且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中医早在古代就发现了这类“消瘦”体质,《黄帝内经》称之为“消症”,讲的正是“多吃多喝还瘦”的状态。

古人用的办法,不是单纯让人“多吃点”,而是从“调脾胃、补气血”下手,让身体恢复吸收和合成的能力。

我们今天要说的两个古方,就是从这两个方向入手,温养脾胃、扶助正气。

第一个古方是“参苓白术散”

它的核心思路,是健脾益气、补中益虚。很多糖尿病人脾胃功能本就虚弱,吃进去的营养吸收不了,全身都在“吃老本”。

这个方子里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就是帮你把“胃口养起来”“吸收力提上来”。

注意,这不是让你猛补,而是让身体自己恢复吸收和造血的能力。

第二个古方是“八珍汤”。这个方子更偏向于“补气养血”。

适合那些人已经明显“瘦得没力气”、面色苍白、动不动就心慌腿软的糖尿病人。方中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这些“补血大将”,也有人参、白术、茯苓来补气。

血养好了,肌肉才能长回来,体重才能稳得住。

这两个古方在现代中医中也广泛使用,常被做成中成药。

市面上有些中成药就是以它们为基础研制的,但别自行买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盲目补,反而可能把血糖搞得更乱。

除了中药调理,生活习惯也要跟上。

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怕血糖上升,不敢吃蛋白”。结果呢?血糖没降多少,肌肉掉得一塌糊涂。

要知道,蛋白质不仅不会直接升高血糖,适量摄入反而有助于稳定血糖和维持体重。

尤其是鸡蛋、豆腐、瘦肉,这些高质量蛋白,糖尿病人应该适量吃。

再来说说运动,很多糖尿病人听到“运动”就摇头,怕低血糖,怕心慌。其实,适当的阻力训练,比如举小哑铃、坐着练腿,反而能帮你长肌肉、稳血糖。

关键是“慢慢来、有计划”,不要一上来就练狠的。

体重不是越轻越好,稳定的体重才是长期健康的保障。

如果你发现自己原本80斤的裤子,现在70斤都松得能掉,那就一定要警醒了。这时候的“瘦”,很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体重下降超过5%,就要尽快查明原因。

体重下降不等于疾病好转,有时候恰恰相反,恰恰是疾病加重的表现。

很多人嘴上说着“我最近瘦了点,挺好的”,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对劲。

身体是最诚实的,一旦它开始“偷偷减负”,就说明它已经负担不起。

糖尿病人“越瘦越虚”的背后,是身体对能量、营养的极度匮乏。

与其等到肌肉流失、生活能力下降、各种并发症找上门,不如早一点调整饮食结构、配合中医调理、坚持科学运动,把体重稳住,把肌肉养回来。

别让“瘦”成为糖尿病路上的“隐形杀手”。

我们今天讲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中医对身体状态的深刻理解

用“调理”的方式,把脾胃养好,把气血补足,把吸收能力恢复,才是真正的“治本”。

糖尿病不是靠“挨饿”控制的,而是靠“调养”平衡的。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实并不是死在“高血糖”上,而是垮在“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上。

一个突发感染、一场低血糖昏迷,就可能要命。

所以,别再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沾沾自喜,要关注的是身体有没有力量、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真正的健康,不是越瘦越好,而是稳定、有力、能扛事。

总结一下:

糖尿病人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瘦”,特别是肌肉明显减少、力气下降、饭量变小,那就得重视了。

不只是“吃少了”这么简单,很可能是脾胃虚、吸收差、肌肉合成能力下降。

中医有办法,中成药有路子,但更重要的是——别让身体悄悄垮掉,而你却毫无察觉。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黄静,王海英.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与肌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03):215-220.

[3]王丽华,李建军.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