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怎么确定得了糖尿病(怎么确定得了糖尿病需要检查什么)

医璐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医生告诫: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5种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不是口渴才叫糖尿病,真正的危险早已藏在身体的细枝末节里。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干渴、喝水多”,但这其实是相对靠后的表现。等你天天抱着水杯不撒手时,病可能已经悄悄扎根了。真正的早期信号,往往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但在糖尿病面前,很多人连“未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有时候,它不是让你口渴,而是让你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不易愈合,甚至是夜里频繁起夜。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症状,其实是身体在敲警钟。

血糖异常,并不总是表现在嘴上,而是藏在身上的各种“小状况”里。真正懂得身体语言的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1.皮肤变得“捕风捉影”。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轻度受损,血糖略高但未超标,皮肤的微血管最先受到影响。你会发现,皮肤总是干得像纸片,轻轻一抓就红一道,甚至经常起小疹子或者瘙痒难忍。不是换季,也不是过敏,而是身体的代谢在变慢。

2.体重悄悄掉,不知不觉瘦了一圈。很多人以为瘦就是好事,但如果你吃得不少、也没运动,却开始无故消瘦,那就不能当成福气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是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开始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应急”,胰岛素抵抗拉响了警报。

3.伤口“赖着不走”,一破就久不愈合。也许只是厨房里划了一下,或者蚊子叮了个包,但你会发现,这点小伤口几天都不见好,甚至有点红肿发炎。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毛细血管循环受阻,免疫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大打折扣。

4.口腔“反复无常”,牙龈红肿、口干口苦。你早晚刷牙都认真,饮食清淡也控制,但总觉得口里发苦、牙龈老是出血,或者总想喝水,喝了又觉得不解渴。其实这是糖分在唾液系统里搅局,让你“口气”不对劲。唾液分泌异常,往往是早期信号之一。

5.夜尿频繁,睡觉像打卡。很多人年纪一大,就习惯夜里起夜,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夜尿增多,次数超过2次,尤其是喝水不多的情况下,还总是憋醒,那就不能只怪膀胱。这时候要警惕肾脏对糖的代谢能力下降,开始通过尿液“外排”葡萄糖。

这些症状都不“惊天动地”?它们安静得像深夜的钟声,只有你用心听,才能听得懂。糖尿病不会一夜之间“砸你一顿饭”,它是像老鼠一样,一点点咬掉你的健康。

但很多人总是被“口渴”误导,以为不渴就没事。等到你口渴难耐、总是想喝甜饮料时,血糖水平往往已经飙得不低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别只等症状“登堂入室”,而是要从蛛丝马迹里看出端倪。就像古人说的“未病先防”,糖尿病最怕的不是得病,而是你连它的“影子”都不认识。

回到生活里,很多“伪健康人”其实潜藏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比如经常熬夜、爱吃精致碳水、不爱运动、情绪起伏大,这些都在悄悄推动血糖波动,哪怕你体检时血糖只是“临界值”,也不能掉以轻心。

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等高了再治,而是早就要“稳”住它。别等“糖”在身体里变得无法驯服,才后悔没早点听医生一句话。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那我应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这些风险?”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以下几种情况,就要特别留意:

· 腰围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

·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

· 经常感到疲劳、犯困;

· 情绪容易波动,爱焦虑;

· 体检指标总是处在临界状态。

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我们不能总等到问题成型了才去解决。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医生说“注意血糖”,就开始不吃主食、拼命喝苦瓜汁。这种做法其实是“矫枉过正”,对身体反而不好。人不是机器,不能一刀切地管理健康。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情绪平稳才是稳住血糖的四大支柱。

糖尿病前期,其实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窗口期”。只要你在这个阶段把生活方式调整好,有很大的可能不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存在。

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要在“病还没来”时主动出击。尤其是像糖尿病这样慢性的“隐形杀手”,更需要我们提前布防。

我在门诊见过太多患者,回忆起来总是说:“早知道我当时皮肤痒的时候就来看了。”但健康这条路,只有“早一步”才有资格掌控主动权。

糖尿病的最早信号,不是渴,而是你身体里那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小变化。能不能发现这些变化,不取决于你是不是医生,而取决于你有没有“认真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恰恰是这种“信息过载”,让我们对身体的声音变得迟钝。我们总是在看手机、看外界,却很少停下来“看自己”。

血糖波动,从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的年轻人,熬夜 外卖 久坐 压力,已经让糖尿病的“门槛”大大降低。别等到身体真的“报警”了才开始关心它。

健康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在你还没有症状时,主动关心身体,才是真正的强者姿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刘建平.糖尿病前期人群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209-213.
[2]李玲,胡雯.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及生活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5):453-456.
[3]张慧,刘洋.城市居民糖尿病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10):897-900.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7种表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糖一高,有的人就开始焦虑,觉得是不是得糖尿病了。体检单上看到“空腹血糖6.2”三个字,整个人都不好了。其实,这个数字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真要说糖尿病,那远远没到。

血糖高这事,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太普遍了。不夸张地说,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喊血糖高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问题不在血糖,而在我们理解血糖的方式。很多人以为血糖一高,就等于糖尿病,其实这中间差得远。

糖尿病真的不是靠一个指标就能诊断的病。它背后有一整套复杂的系统障碍。不是今天高了,明天就进医院。身体的调节能力比我们想象得强大多了。高血糖只是表面,真正的糖尿病是身体多个调控系统的失控

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是经过数十万年进化出来的。在原始社会,吃不到东西才是常态。为了生存,我们的身体学会了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储存能量。

现在反过来,每天都在摄入超出需求的糖,身体一下子懵了。它还没来得及适应现代社会的饮食节奏

这被称为“进化错位”。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为饥饿设计的,不是为甜食、汉堡、自助餐设计的。胰岛素原本是用来帮助我们活下来的,现在反而成了血糖失控的“罪魁祸首”。但其实它只是被过度使用了。

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原因就在这里。它可能只是一次性应激反应,比如前一天吃得多、睡得少、压力大。这种暂时性的升高,就像是城市下雨路面积水,等水退了,一切照旧。真正的糖尿病,是水管体系本身出了问题。

如果一个人空腹血糖在6.1~6.9之间,很多时候被称为“糖调节受损”状态。这个阶段是可逆的。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吓怕了,开始过度节食,结果反而搞乱了身体的代谢节奏。节食过度,胰岛素抵抗反而加重

糖尿病真正的表现,不只是血糖升高,而是身体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比如,饭后一小时血糖飙升到11毫摩尔每升以上,这说明胰岛素调节能力下降。还有的人早上空腹血糖不高,但夜间血糖在不断波动,这种隐秘的失调更容易被忽视。

真正的糖尿病有7种典型表现,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全部,但只要出现其中一两个,并持续存在,就要高度怀疑。这7种表现,才是比单纯血糖更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一种是饭后犯困,注意不是累,是那种吃完饭就想躺的困。这是胰岛素飙升后带来的反应,血糖大起大落,脑子一时反应不过来。这种情况往往被当成“消化不好”误判了

第二种是夜间频繁起夜,甚至口渴到要喝水。很多人觉得是肾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肾脏在努力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葡萄糖太多,身体只好用尿液带走

第三种是手脚麻、脚底发烫。这不是简单的末梢循环差,而是神经末梢在被高血糖慢慢破坏。长期高血糖,就像在“腐蚀”神经系统。

第四种是皮肤反复长疖子、感染难愈合。高糖环境是细菌最喜欢的“温床”,免疫力也会被抑制。尤其是腋下、脖子、腹股沟反复冒痘的人,一定要小心

第五种是体重反常下降,吃得多但瘦得快。这种情况说明身体已经开始“燃烧”肌肉和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胰岛素不工作了,身体只能拆解自己。

第六种是情绪反复无常,尤其是饭前易怒、饭后乏力。血糖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很多人以为是心理问题,其实是糖代谢出问题了

第七种是牙龈出血、口腔异味。这说明血管内皮已经开始微损伤。口腔是最早能反应全身代谢状态的地方,别忽略了这些小细节。

这些表现比单纯的“血糖高”更能说明问题。有些人血糖看着不高,但已经有3种以上的症状。还有的人血糖高了两年,啥症状都没有。糖尿病不是一个“数字病”,是一个“系统病”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把糖尿病当成一个独立的病,其实它是一种“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胰岛素不仅影响糖,还影响脂肪、胆固醇、血压。胰岛素出了问题,整个身体的代谢都会跟着失衡。

有研究显示,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时存在脂肪肝。这不是巧合,而是同一个“根”——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只是糖尿病的“兄弟病”,不是哪个吃得多的问题,而是代谢节奏出了问题。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有的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整个白天血糖忽高忽低,身体在这种波动中逐渐被拖垮。持久的应激反应,会让胰腺越来越疲惫。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长期高血糖的人眼睛容易干涩。这不是简单的用眼过度,而是眼球的微血管被慢慢堵住了。视网膜是人体最先感受到血糖变化的地方之一。

有的人在诊室里血糖高,一回家就正常。这种现象叫“白大衣高糖”。紧张、焦虑会促使肾上腺素上升,暂时性抑制胰岛素。所以一次的异常,并不能说明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是组合判断,不是单一数值。除了空腹、餐后血糖,还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C肽、尿糖、甚至肝功能、血脂一起看。单靠一个血糖数值,就像盲人摸象

现在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是因为睡眠紊乱和情绪应激。这种“应激性高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尿病,但如果不调整生活节奏,几年后很可能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

有一类人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体重正常但腹围超标的人。这种“瘦胖型”人群,胰岛素抵抗更严重。看起来没问题,其实内脏脂肪早就超标了。

我们现在的社会节奏,已经不是身体能轻松适应的节奏。高糖饮食、久坐不动、情绪压抑,这些都在一点点透支我们原本强大的身体调节系统。血糖升高,不是灾难,而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提醒

别一看血糖高就慌了,也别一看正常就觉得自己没事。真正要看的,是整体状态。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逆转的。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如果你正在经历轻微的血糖波动,不妨把这当成一次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为了让身体重新找回它原本的节奏。

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从来不是那个数字,而是数字背后,身体在努力维持平衡的那个过程。

参考资料:

1.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ISBN 9787117265384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4期,页码:251-259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文章标题:《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关联分析》

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是这10个样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高血糖三个字,一出来就让人眉头紧锁。不少人一听医生说“血糖高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糖尿病”三个大字,仿佛判了终身的“甜蜜刑”。但真相没那么简单:血糖高≠糖尿病,背后还有不少门道。

这篇文章就来掰开揉碎讲讲:什么是真正的糖尿病?哪些血糖波动只是虚惊一场?别急,这就带你看清楚糖尿病的“真面目”。

血糖高,不代表你“糖”了

先说重点:一次性血糖偏高,不等于糖尿病。比如你刚吃完一顿火锅外加两杯奶茶,转头去测血糖,结果当然“红灯高挂”。但这是短暂的餐后血糖升高,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身体健康的人,胰岛素会及时“出警”,把血糖拉回正轨。

真正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关键是:血糖持续升高,且胰岛素作用出现问题。这不是一两次测量能定论的,需要反复检查 医生诊断

糖尿病不是“看一眼血糖表”就能判的事

如果真有糖尿病,它通常具备一整套“组合拳”:第一招,是空腹血糖高。连续几天空腹测血糖,数值≥7.0 mmol/L,就要警惕了。

第二招,是餐后血糖高。吃完饭两小时测血糖,如果≥11.1 mmol/L,同样危险。第三招,是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这个指标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达到6.5%或以上,说明血糖“大盘走势”在高位运行。

但只靠某一个指标,还不能盖棺定论。需结合症状、家族史、体重、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判断。所以,别自己在家测一次高血糖,就吓得睡不着觉,先别急着“自封糖尿病”。

糖尿病的“真身”到底长啥样?

糖尿病有三类:1型、2型,还有妊娠糖尿病。但我们日常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

讲人话就是:你吃得多、动得少、胖得快,胰岛素跟不上你生活节奏,就容易“糖”起来。

那么,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10种表现:口干、口渴明显,一天能喝几大壶水。尿多,白天晚上都频繁跑厕所。体重下降,明明吃很多,体重却掉得快。

容易疲劳乏力,总觉得像没睡醒。视力模糊,眼睛像起了雾。皮肤瘙痒或感染频繁,尤其是阴部感染反复发作。

伤口不易愈合,哪怕是小破皮,也好几天不见好。手脚麻木或刺痛,像有蚂蚁在爬。情绪波动大,烦躁、易怒,控制不住。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自己也容易“中招”。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十全十美地“全中”,但如果你中了好几条,建议尽快去医院做个糖耐量试验或抽血查糖化血红蛋白,别自欺欺人。

“假糖尿病”也不少,别被吓住!

有些高血糖只是“误会一场”,它们看起来像糖尿病,其实只是暂时性的血糖异常

比如:压力太大。情绪紧张、焦虑、失眠,都会让身体释放升糖激素,导致血糖短暂飙升。吃了某些药物。像激素类药物、利尿剂等,也会影响血糖。

生病期间。感染、发烧、炎症反应,也会让血糖不稳定。妊娠期。孕妇体内激素变化大,有时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但不一定在产后继续存在。

这些情况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一旦诱因解决,血糖可能恢复正常。关键是:别一测高血糖就乱吃降糖药,那才是真的伤身。

糖尿病管理,像谈恋爱,要“长期稳定”

糖尿病一旦确诊,就不是“打一针就能好”的事情。它更像是一段“长期关系”:要了解它、尊重它、管理它。

目前,糖尿病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综合干预,把它“驯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饮食管住嘴。控制总热量、少吃高糖高脂食物,规律饮食。运动迈开腿。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

按时服药。医生开的药不能随便停,血糖稳定也不能“任性断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都要定期复查,早发现早处理。简单说,糖尿病管理=吃 动 药 查,四件事,缺一不可。

别让“糖”吓坏了你,但也别“装没看见”

高血糖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正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糖”了,或者明知有问题还当没事人。

据《中国代谢性疾病报告》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但知晓率不到一半。也就是说,很多人身体早已报警,但一直被当成“小毛病”忽略。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意外……这些才是“糖中杀手”。定期体检、科学判断、规范管理,才是“续命”的关键。血糖高,不代表你有糖尿病,但如果你总是高血糖,那就别掉以轻心。

资料来源:

①.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②.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③.中国 CDC 慢病中心.《中国代谢性疾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