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节食(糖尿病节食减肥)

药师华子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一、糖尿病人的“两个担心”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二、饮食控制时不要“过度”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三、饮食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协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王建华,李文.《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糖尿病这病,听着吓人,得上了就像背上一口沉重的锅,吃啥都要琢磨半天,生怕血糖飙上去。

很多人怕得过头了,觉得“糖尿病就是吃多了”,于是狠下心来节食,恨不得一天就啃几片黄瓜叶子。

这样做,血糖不一定降下来,反倒可能把自己折腾得头晕眼花,甚至越饿血糖越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饿也饿不好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吃太多了?”

糖尿病的成因复杂,不只是吃出来的。

家里长辈有糖尿病的,自己得病的概率就大点,平时缺乏运动、压力大、睡不好觉,也可能让血糖升高。

简单地认为“少吃就能降糖”,是个大误区。

有个老张,50多岁,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吓得不轻,觉得自己“吃坏了”,于是每天就吃半碗饭,甚至晚上干脆不吃。

结果一个月过去,人瘦了十斤,脸色发黄,时不时手脚发软,去医院一查,血糖不降反升。

医生告诉他:“血糖不是光靠饿就能降的,你这样把自己饿坏了,身体反而拼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血糖更不稳定了!

人体是个复杂的机器,光靠少吃并不能解决问题。长期节食会让身体进入“饥荒模式”,它会自己想办法维持血糖,比如让肝脏偷偷制造更多的葡萄糖,或者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得更差。

这样一来,血糖非但降不下来,甚至还可能更高。

饭要吃,但得会吃

糖尿病人不能饿着,但吃饭的确得讲究点。

有人一听医生说要控制饮食,就以为再也不能吃碳水化合物了,米饭不敢碰,馒头绕着走,水果更是看都不敢看。身体需要能量,完全不吃碳水,反而容易低血糖,甚至影响思维和记忆

关键是怎么吃。

米饭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技巧地吃。

可以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加点燕麦、糙米,血糖上升就会慢一点。吃饭的时候,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再碰主食,这样能减少血糖的波动。

吃饭不能狼吞虎咽,细嚼慢咽能让血糖升得更平稳

水果也不能一刀切地拒绝,像苹果、猕猴桃、柚子这些水果,血糖指数相对较低,适量吃一点是没问题的。

反倒是西瓜、榴莲这些高糖水果,确实要悠着点。

节食过度,小心身体“抗议”

很多糖尿病人过度节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饿得太狠,容易低血糖。

低血糖可不是小事,轻则头晕眼花,重则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本来就身体虚弱,过度节食可能让血糖降得太低,结果摔倒、晕厥,反而更危险。

长期吃太少,肌肉会流失。

很多人节食后发现,自己看着瘦了,但其实主要是肌肉减少了,而不是脂肪消失了。肌肉少了,基础代谢下降,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变差,结果反而更容易发胖,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节食会让身体缺乏营养。

很多糖尿病人怕吃东西,就只吃寡淡的蔬菜,蛋白质、脂肪都不敢碰。这样一来,身体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劳、脱发,甚至影响伤口愈合。

科学降糖,别走极端

糖尿病的管理,核心是平衡,而不是极端。吃得太少不行,吃得太多也不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

有个病人,老刘,刚得糖尿病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得饿着才能降糖”。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他调整了饮食结构,每天保证适量的蛋白质,比如鸡蛋、豆腐、鱼肉,同时控制碳水的摄入量,选择粗粮代替精米精面

一个月后,他的血糖平稳了,体重也健康下降了几斤,整个人精神头都好了。

除了吃,适量运动也是关键

但这里的“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饭后散步20分钟,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

睡眠也很重要

很多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好,和睡眠质量差有关系。熬夜、压力大,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影响胰岛素的功能。

早点睡觉,别老盯着手机,是管理血糖的一部分。

结语:糖尿病不是靠“饿”治好的

糖尿病的管理,不是单靠少吃就能解决的。过度节食,不能降糖,还可能让身体进入更糟糕的状态。

聪明的做法,是学会吃、合理吃,而不是一味地饿肚子。

调整饮食结构,均衡摄入营养,搭配适量运动和良好的作息,才是让血糖稳定、身体健康的长久之计。

别让自己活得太委屈,也别把自己吃得太惨,科学管理,才能和糖尿病和平共处,过上正常的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严格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足越来越瘦怎么办?

有朋友问:都说有糖尿病的人要少吃,如果严格控制了饮食,导致营养不足越来越瘦怎么办?

这还真是一个有糖尿病的人需要了解的问题,有糖尿病的人体重下降、消瘦就与此确实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

众所周知,人每天都要吃饭,就是要从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供机体利用,血糖实际上就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葡萄糖,它是供给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能量物质,但它不能直接进入细胞中被利用,必须通过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为运载工具运送进去。

这就给糖尿病的发生带来的机会,可想而知如果胰岛细胞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血糖不能被运送进细胞,不仅血糖会升高,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无法进行,人就会生病。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确保细胞能获得足够的血糖供应,仅仅关注血糖是否控制下来并不是最合理的治疗。

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重促进体内胰岛素最大化地利用,比如多做运动就有这样的作用;比如服用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降糖药,可以增加胰岛素数量给细胞运送进更多的血糖;比如注射胰岛素就是为了弥补体内胰岛素的不足等等。

如果细胞利用血糖的这个过程不能得到改善,细胞为了获取足够的能量,就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与蛋白质来供能,而人体的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过多就会出现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因此,有糖尿病的人发生体重下降、消瘦时,表明自身体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有了更严重的下降,血糖更加难以控制,常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弥补不足。

这也就是有糖尿病的人在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后,体重会逐渐回升的原因。但胰岛素的注意量要恰当不能过多,因为胰岛素在促进血糖利用的同时,还会把多余的血糖转化成脂肪贮存在内脏及皮下,所以注射胰岛素的人如果掌握不好注射量,又可能发生肚子大的向心性肥胖。

综上所述,有糖尿病的人合理地控制饮食,安排好各种营养素的配比,不会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也不会造成营养进不了细胞。只有确保体内有恰当数量的胰岛素,才能既保证细胞有充分的营养供给和利用,同时又把血糖控制在目标水平。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