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 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能吃米酒吗)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酒酿?吃饭这样吃,降低“糖二代”风险
12月6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正式发布了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根据地图显示,可以得出未来几十年内的糖尿病情况。
其中,我国的糖尿病人数,不管是在当下2021,还是在遥远的2045年,预计都是领先的,足以见我国的糖尿病形势严峻。
我国的糖尿病人数众多,而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就是饮食问题。因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时刻警惕血糖值升高的情况,所以吃东西前,难免要考虑这种食物是否能吃,会不会导致血糖波动。
酒酿,也就是我们常说醪糟,酒酿甜酒,是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食物,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它来制作各种特色小吃,比如说就酒酿小圆子,就是最有名的,非常香甜醇美。
酒酿主要由糯米发酵而来,经过这一步骤,里面的营养价值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乳酸菌群等,更方便被人体利用。此外,酒酿里面虽然带了个“酒”字,但其实酒精含量并不高,所以适应人群也比较广。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酒酿?
答案是不能。
首先,刚刚提到过,酒酿属于发酵类食物,但是很多发酵类食物,升糖指数都很高,因为它们在人体内的消化速度大大提升了,所以对血糖的作用更加明显。除了酒酿,还有面包、馒头之类的,都是如此。
其次,酒酿的原材料是糯米,而糯米比普通的大米更容易升糖,所以以它为原料的食物,也更容易升糖。当糯米发酵之后,里面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所以酒酿升糖效果了得。
最后,酒酿里面的酒精含量虽然不高,不会让人酩酊大醉,但酒精的存在就不友好。而且,酒酿为人体提供的热量比其他酒都高出很多,所以食用酒糟也更容易引起肥胖。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是觉得不建议食用酒糟的。
之前有人认为,在外面买的酒糟太甜,肯定加了很多糖,那我自己做,不放糖,是不是就可以了?
当然不是,想要做成酒糟,葡萄糖和酒精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糯米的升糖指数就摆在那,怎么做都是升糖食物。
如果忍不住想尝试的话,那么为大家提出一个小建议,就是兑水吃,不要吃原汁原味的,浅尝辄止就行。
除了酒糟之外,其实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说遗传方面。
当父母的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但根据研究显示,比起一般人群来说,一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而二型糖尿病和遗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基于这一问题,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八年研究调查,发现了饮食与遗传性之间的关系,想要降低遗传风险,进食顺序很重要。
吃饭这样吃,降低“糖二代”风险
首先,饭前先喝一碗汤,因为汤水可以提供饱腹感,并且稀释胃酸,降低食欲,饭前先喝汤的人,更不容易长胖;
其次,接下来吃蔬菜和鱼肉,蔬菜和鱼肉都是低脂肪食物,蔬菜建议多吃几种,种类齐全,鱼肉建议清淡烹饪,避免高温油炸;
最后,吃主食,除了常见的米饭面条,更建议多吃点粗粮,既能抗饿,热量也更低,升糖指数低,对糖尿病患者比较友好。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我国居民每天摄入谷薯类主食应不少于250克,摄入奶制品300克,鱼虾肉类40到75克,蔬菜500克左右。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不仅不能吃酒糟,还有其他升糖食物也要远离,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注重健康饮食,稳定降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正确的方法才行。
参考资料
[1] 《重磅!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完整版正式发布》.健康界.2021-12-07
[2] 《糖尿病会遗传吗?浙大医学院8年研究:这样吃饭降低“糖二代”风险》.生命时报.2021-09-29
想喝米酒不用买,自己酿的更好喝,配方完整的告诉你,一学就会
导读:胡师傅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米酒(也就酒酿),是中国最传统的美食之一,在唐代已经盛行,比如“把酒话桑麻”和“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这2句诗句,就可以看出当时农家已有自酿自饮和用米酒待客的风俗。而在炎热的夏天,如果饭前能上喝一碗香甜爽口的米酒,不仅能“开胃提神”,而且还能“促进消化”,所以在我家,我隔三差五的就会做一盆米酒给家人喝。而我家乡的孝感米酒,也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名吃,在我们当地,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制作米酒,甚至10多岁的小孩也会做。
虽然米酒很多人都爱喝,但是不少人做的米酒,要么香味不浓郁、要么米吃着夹生、要么米酒在发酵时长霉了,出现以上问题,都是您做米酒的方法没有掌握好!接下来胡师傅就把正确的米酒皮肤和比例全都告诉给你,只要你认真看一遍就会做,以后想喝米酒也不用买,更重要的是像我这样做的米酒,会比您在超市买的瓶装米酒更好喝一些!
【食材准备】:长糯米500克、酒曲5克、凉白开100ml。
【制作方法】:
第一步:首先将糯米冲洗干净,然后再把糯米放入到清水中浸泡2小时,时间到后,将糯米捞出,沥干糯米表面的水分即可。
第二步:蒸锅中放入适量水,然后把糯米放入到蒸锅中,大火将糯米蒸15分钟后即可起锅。
第三步:将糯米放到和体感温差多不时,然后把凉白开放入到糯米中搅拌均匀,接着再将酒曲放入到糯米中,再次搅拌均匀。
第四步:准备一个无水无油的碗,然后把糯米放入到碗中按压时,接着在碗中间挖一个小孔,最后用保鲜膜把碗密封好,放入到家中温度最高的地方,耐心等待36小时以上即可食用,冬天需要等待48小时以上。如果您比较喜欢喝米酒汁,可以等米酒发酵好后放适量的凉白开在里面,然后再等待6小时以上,米酒汁就可以喝了。
【做米酒的注意事项】:
1、做米酒时,建议大家选用长粒的糯米,因为长粒的糯米黏性强、香味足,这样就能使做出来的米酒香味更加浓郁。
2、做米酒时,任何一个步骤都不可以沾生水或油,沾了这2种物质,就会使米酒在发酵的过程中发霉。
【胡师傅有话说】:虽然米酒营养价值高,但是“孕妇、糖尿病人酒精过敏者”最好不要吃,免得引起身体不适。而米酒属于热性食物,建议大家每天吃200克米酒即可,如果吃得过多,也会导致上火。
大家看完我教给大家做米酒的方法是不是很简单,只要您按照我这个方法做,一次就能做成功!本文是胡师傅原创的图文,最后感谢您的观看,如果今天的文章对您有帮助,那就点一个关注,点一个赞,感谢您的支持。后续胡师傅会给大家分享更多美食给大家。
糖尿病与喝酒有关?医生反复提醒:糖尿病患者,这5种酒最好少喝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是咱们身边不少中老年朋友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快、去得快,而是像个“慢性子”的磨人精,不声不响地折腾着身体。
很多人以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其他都不用太操心。可生活中的一个小习惯,比如喝酒,就可能悄悄把糖尿病“闹大”。
不少老朋友爱喝点小酒,尤其是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总觉得“喝点没事”,甚至有人觉得酒能活血通络、暖身子。
c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酒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喝不对,不但血糖控制不住,还可能伤肝、伤肾、伤神经,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
那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喝酒?哪些酒更危险?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很多人都以为,酒是甜的,就肯定会升高血糖。其实没那么简单。酒精进入身体后,首先是被肝脏处理。
而肝脏除了代谢酒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维持血糖稳定。尤其是在咱们饭后没吃多久或空腹喝酒时,酒精会干扰肝脏正常的“放糖”功能。
说得通俗点就是:酒精打扰了肝脏的正常工作,让它“顾不上”给身体提供糖分,这时候血糖就可能突然下降。
而这种低血糖,往往来得快、反应重,一不小心就可能昏倒,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特别是那些吃了降糖药(比如格列本脲)或者打了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有时候,低血糖的表现和醉酒特别像,比如脸红、出汗、说话含糊、步伐不稳,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喝多了”,从而错过了救治的时机。
糖尿病人喝酒,还会带来这些麻烦除了容易引发低血糖,喝酒还会影响药效。不少降糖药和酒精一遇上,就容易“打架”,让药效变差或者副作用增加。
比如有些药会加重肝脏负担,而酒精也伤肝,两者加起来,肝脏就更吃不消了。
再有就是,很多酒里本身就含糖,尤其是一些甜酒、果酒、米酒。糖尿病人喝了这些酒,就像是“往血糖里添柴火”,血糖一下子飙高,几天都降不下来。
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引发视力模糊、肾功能下降、脚趾发麻、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酒精会让人胃口大开,一喝酒,菜就多吃、饭也多吃,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太多热量,血糖自然也跟着飙升。
这5种酒,糖尿病人最好少碰虽然说“喝酒伤身”,但并不是所有酒对糖尿病人都一样。下面这些酒,糖友们要特别注意,能不喝就不喝,实在想喝,也一定得控制量。
第一种是甜米酒。这种酒在咱们南方不少地方很常见,尤其是女性坐月子时常喝。它酒精度不高,喝起来甜甜的,很多人误以为“没啥事”。
但甜米酒的含糖量非常高,一小碗下去,血糖很可能直接“爆表”。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种“甜酒”最危险。
第二种是果味酒。市面上各种果酒、梅子酒、荔枝酒、杨梅酒,看着漂亮,喝着香甜,非常受欢迎。但这类酒几乎都是靠加糖来调味的,糖含量远比啤酒、白酒高得多。
糖尿病人喝果酒,就像是直接在喝糖水,对血糖控制极不利。
第三种是药酒。不少老人喜欢泡药酒,觉得能“补肾强身、通筋活络”。可问题是,药酒用的基酒往往是高度白酒,酒精度数高,对肝肾的刺激大。
而且泡的中药有些成分和降糖药可能相冲,容易引发副作用。药酒看似养生,实则风险不少。
第四种是自酿酒。农村很多人家里会自己酿酒,比如米酒、高粱酒、玉米酒等。自酿酒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酒精浓度、糖分含量都不稳定,甚至可能含有甲醇等有害物质。
糖尿病人喝这种酒,不只是血糖问题,还有安全问题。
第五种是啤酒。虽然啤酒度数不高,但含糖量和热量都不低。有的人喝一顿下来就是一瓶接一瓶,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碳水化合物。
而且啤酒还容易引起腹胀、影响消化,糖尿病人喝多了,不仅血糖升,还容易长肚腩,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实在想喝,记住这些原则有些老朋友平时严控饮食、规律用药、血糖控制得不错,偶尔想小酌一两口。那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方式。
第一,喝酒前必须吃饭,千万不能空腹喝。空腹喝酒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是晚上喝,更容易在夜里出事。
饭前吃点粗粮,比如红薯、玉米、杂粮粥,既能缓慢释放能量,又能保护胃黏膜。
第二,控制量。每次喝酒不超过一小杯白酒(大约25毫升),或者一听啤酒(330毫升),且不能天天喝。喝酒是“调剂”,不是“常态”。
第三,喝酒当天的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要酌情调整,但具体怎么调整,要咨询医生,不能自己乱减。
第四,喝完酒后,务必监测血糖。尤其是睡觉前,血糖如果太低,宁可吃点水果或者喝杯牛奶再休息。
第五,家人要知道糖尿病人喝了酒,以防出现低血糖时能及时处理。低血糖时可以吃葡萄糖片、喝糖水,如果人已经昏迷,千万不要往嘴里灌东西,得马上送医院。
很多人总觉得“人生苦短,喝点酒不过分”。可对糖尿病人来说,酒不是解忧的良药,而可能是疾病的“催化剂”。
糖尿病本身就让身体负担重,血糖、血脂、血压都要管,再加上酒的刺激,等于“雪上加霜”。
真正的健康,是管住嘴、迈开腿、安心心。平时多吃一些像苦瓜、南瓜、洋葱、绿豆、荞麦这样的食物,对血糖稳定有帮助。
少吃精米白面、甜食和油炸的,多吃点粗粮、豆类和绿叶菜,比如西兰花、苋菜、豆腐、豌豆。
生活中没了酒,不代表没了乐趣。和老朋友聊聊天、下下棋、跳跳广场舞、养养花草,也能让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来管理。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自己的健康“添砖加瓦”。
写在最后糖尿病人不是不能过得有滋有味,而是要学会“聪明过日子”。酒这东西,看着热闹,喝着热血,但对糖友来说,多一口,可能多一份风险。
咱们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活得长久,活得轻松,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817-88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王晓玲,杨婷婷,李文慧.酒精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及管理策略[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4,20(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