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妊娠糖尿病空腹(妊娠糖尿病空腹血糖高的原因)

主任药师王老师说药 0
文章目录:

妊娠时得了糖尿病该如何用药

妊娠糖尿病

孕妇怀孕期间得的糖尿病我们称之为妊娠糖尿病,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妊娠导致的激素和代谢变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而有部分妊娠患者本身胰岛素储备不足,不能通过及时调节体内胰岛素水平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出现因胰岛素缺乏导致的血糖升高。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胰岛素。

由于胰岛素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所以其安全性很好,加之它又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被认为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最佳选择。

胰岛素药品的种类很多,可用于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中效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即不同时效的胰岛素混合组成的固定组方制剂,可同时提供餐时胰岛素和基础胰岛素的双时相胰岛素制剂)。

临床可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选择胰岛素:

- 基础胰岛素(中、长效):以控制空腹血糖为主。

如:中效人胰岛素(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长效动物胰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有利于控制清晨的空腹血糖水平。

- 餐时胰岛素(短效):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

包括:短效人胰岛素(又称普通胰岛素或常规胰岛素):在进餐前30-45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孕妇往往餐后血糖偏高,可在进餐前即刻甚至餐后立即注射短效胰岛素,迅速降低餐后血糖,可以根据进食量随时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对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在三餐前用短效/速效胰岛素 睡前用中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应用存在局限性,两个组合胰岛素的剂量、比例相对固定,不利于调整,而孕妇在不同的孕期血糖变化较大,需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故预混胰岛素不作为孕妇用药的常规推荐。

孕妇用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给药剂量。

- 口服降糖药:由于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症及乳酸酸中毒等风险,国内外指南也不推荐孕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特殊情况下,需评估风险,利大于弊时才可使用。

孕期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

总之,妊娠早期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随着孕周的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也相应增加。产妇分娩结束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自身胰岛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这时可停用胰岛素,以免发生低血糖。

为什么会得妊娠糖尿病?这些 \u0026#34;健康早餐\u0026#34; 正在喂高血糖!

怀孕后突然被告知 “血糖超标”,是不是一脸懵:“我没吃太多糖啊?” 别冤枉甜食了!妊娠糖尿病(GDM)的真相藏在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里 —— 可能是一顿看似健康的早餐,一次 “懒得动” 的追剧,甚至是熬夜刷手机的某个夜晚。今天就用数据和趣味解读,揪出那些 “隐形升糖凶手”!

1

这些健康食物竟是升糖高手!

(一)“伪健康” 早餐陷阱

真相:

煮粥时间越长,淀粉糊化越彻底,GI 值越高(如熬煮 1 小时的杂粮粥 GI 比米饭高 10%)。

全麦面包若含精制面粉,实际纤维含量<3g/100g,升糖速度堪比白面包 。

(二)水果 “甜蜜暴击”

荔枝 / 葡萄:10 颗荔枝含 15g 糖,相当于 3 块方糖,餐后血糖飙升风险比苹果高 40% 。

果汁代替水果:一杯 200ml 橙汁含 12g 糖,且缺乏纤维,血糖波动幅度比吃 whole 橙子大 25% 。

(三)隐形糖 “刺客”

调味品:一勺番茄酱含 4g 糖,一勺蚝油含 3g 糖,不知不觉每天多吃 10-15g 糖 。

加工食品:即食燕麦片、速溶豆浆粉含麦芽糊精,GI 值比天然食材高 30% 。

2

不动 熬夜 = 代谢罢工!

(一)久坐的 “代谢惩罚”

肌肉流失:每天久坐>8 小时,肌肉量每年减少 1.5kg,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12% 。

脂肪囤积:腹部脂肪每增加 1cm,胰岛素抵抗风险上升 8% ,这就是为什么孕中期后血糖更容易失控 。

(二)熬夜的 “激素叛乱”

饥饿素飙升:熬夜到 23 点后,饥饿素水平比早睡者高 28%,导致夜间加餐概率增加 55% 。

生长激素紊乱:凌晨 1-3 点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熬夜使其分泌减少 40%,影响脂肪代谢 。

实验数据:
连续 2 周睡眠<6 小时的孕妇,空腹血糖升高 0.5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增加 22% 。

3

这些体质天生易中招!

(一)胰岛素抵抗 “祖传密码”

遗传负荷:父母有糖尿病,子女 GDM 风险增加 2.3 倍;若双方都有,风险飙升至 5 倍 。

多囊卵巢(PCOS):70% 的 PCOS 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孕早期 GDM 筛查异常率比正常孕妇高 45% 。

(二)脂肪分布 “致命弱点”

腹型肥胖:孕前腰围≥80cm,GDM 风险比腰围<70cm 者高 3.6 倍 。

脂肪细胞 “毒性”:内脏脂肪分泌炎症因子(如 TNF-α),使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30% 。

4

激素 “regnancy 特供陷阱”

(一)胎盘分泌的 “升糖大军”

人胎盘生乳素(HPL):孕 20 周后浓度飙升,使母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 2-3 倍 。

雌激素 孕酮: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0.3-0.5mmol/L 。

(二)代谢 “双重负担”

胎儿需求:孕中晚期胎儿每天需消耗 25g 葡萄糖,若母体储备不足,会启动糖异生(分解蛋白质供能),反而加剧血糖波动 。

胎盘老化:孕 36 周后胎盘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可能突然加重,导致晚发型 GDM 。

5

这些行为正在 “累加风险”!

(一)饮食 运动 “风险乘法”

高 GI 饮食 久坐:GDM 风险比健康生活方式者高 6.8 倍 。

低 GI 饮食 每天散步:风险降低 52%,甚至比孕前瘦体质者更低 。

(二)年龄 “暴击指数”

25 岁孕妇 GDM 发生率 8%,35 岁孕妇升至 21%,40 岁以上达 35% 。

年龄每增加 5 岁,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10%,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 。

6

从今天起做 “抗糖体质”!

(一)饮食 “321 法则”

3 拳原则:每餐主食 1 拳、蛋白质 1 拳、蔬菜 2 拳 。

20 分钟法则: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 1.2mmol/L 。

1 份坚果法则:每天 20g 原味坚果(如核桃 杏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二)运动 “碎片化革命”

家务燃脂:(非孕期)擦地板 30 分钟 = 散步 20 分钟(消耗 80 大卡)。

办公室微运动:(非孕期)每小时起身深蹲 10 次,可使下肢肌肉摄取葡萄糖效率提升 15% 。

(三)睡眠 “修复工程”

23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睡眠,使饥饿素水平恢复正常 。

睡前 1 小时喝温牛奶(含色氨酸),助眠同时抑制夜间加餐冲动(成功率 78%)。

7

妊娠糖尿病是 “习惯累积”!

别以为 GDM 是 “运气不好”,它更像是身体对长期不良习惯的 “抗议”。那些你每天喝的奶茶、久坐的沙发、熬夜的手机,都在悄悄给血糖 “挖坑”。但幸运的是,只要从现在开始调整 —— 吃对三餐、动起来、睡好觉,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数据彩蛋:孕前 3 个月开始坚持低 GI 饮食 每周 150 分钟运动的(例如饭后散步等简单运动,不可激烈运动)女性,GDM 发生率仅 5.6%,比对照组低 64% 。所以,与其怀孕后提心吊胆,不如从备孕时就打造 “抗糖体质”—— 毕竟,健康宝宝的第一步,从控制血糖开始~

最后提醒:即使确诊 GDM 也别慌!90% 的患者通过科学饮食和运动就能控制,记住:你今天的每一次克制,都是给宝宝未来健康的 “储值”~

怀孕后血糖失控?小心妊娠糖尿病伤害你和宝宝!早筛查早治疗

“医生说我得了妊娠糖尿病,以后不能吃水果了?”“每天测血糖好麻烦,宝宝会不会受影响?”——这是很多准妈妈在孕期听到的高频对话。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3%的孕妇会经历妊娠糖尿病(GDM),而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妊娠糖尿病看似“甜蜜”,却可能引发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

妊娠糖尿病的“真面目”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首次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虽然多数孕妇产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增加母婴并发症风险,甚至影响未来患糖尿病的概率。

高危人群画像

  • 年龄≥35岁
  • 孕前超重/肥胖(BMI≥24)
  • 家族糖尿病史
  • 既往生育过≥4kg婴儿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 本次怀孕为多胞胎

自测风险:符合2项以上需警惕!建议首次产检即进行空腹血糖检测。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别小看“甜蜜负担”!

1. 对妈妈的影响

短期风险: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难产、剖宫产率增加。

长期风险: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30%-50%。

2. 对宝宝的影响

巨大儿:胎儿体重超过4公斤,易导致肩难产、产道损伤。

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血糖骤降,需紧急干预。

远期风险:成年后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隐形症状:别把高血糖当“娇气”

1. 异常口渴,夜间频繁起床喝水

2. 皮肤瘙痒(尤其是下腹部和私处)

3.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阴道炎

4. 胎儿突然“安静”(胎动减少)

5. 体重增长异常(每周>0.5kg需警惕)

如何发现妊娠糖尿病?关键在“早筛早治”!

1. 筛查时间与方法

筛查时间:常规在孕24-28周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孕妇需提前至孕12-16周筛查。

2. 诊断标准(任一项超标即确诊)

空腹血糖 ≥5.1 mmol/L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2小时血糖 ≥8.5 mmol/L

妊娠糖尿病的“控糖”秘籍:饮食 运动 监测=黄金组合!

1. 饮食管理:聪明吃,不挨饿!

少食多餐:每天5-6餐(3主餐 2-3次加餐),避免血糖飙升。

碳水化合物选择:优先低GI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避免精制糖(如白米饭、甜点)。

蛋白质摄入:每餐搭配瘦肉、鸡蛋、豆制品等,稳定血糖并促进胎儿发育。

蔬菜搭配:每日500克,绿叶菜、瓜茄类为主,淀粉类蔬菜(如土豆、南瓜)需计入主食。

饮食禁忌:

荔枝、芒果等高糖水果;

碳酸饮料、果汁、奶茶;

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

2. 运动干预:动起来,血糖稳!

推荐运动: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

运动时间:餐后30分钟开始,每次30-40分钟,避免空腹运动。

注意事项:运动时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出现宫缩、出血需立即停止。

3. 血糖监测:每天4次,精准控糖!

监测频率:空腹 三餐后2小时(共4次),记录数据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目标值:空腹血糖 ≤5.3 mmol/L

餐后1小时 ≤7.8 mmol/L

餐后2小时 ≤6.7 mmol/L

当饮食和运动不够用时:胰岛素治疗不可怕!

1. 胰岛素使用的“黄金指征”

如果严格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仍超标(如空腹≥5.3,餐后≥7.8),需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孕期最安全的降糖药,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2. 胰岛素使用技巧

· 常用类型:门冬胰岛素(短效)、地特胰岛素(中效)。

· 剂量调整:医生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通常从每餐前4-6单位开始。

· 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避免脐周2cm内注射。

温馨提醒:胰岛素治疗需配合饮食和运动,避免低血糖!

产后如何“重启”健康?别忽视这些关键点!

1. 产后血糖恢复

多数孕妇产后6-12周血糖恢复正常,但需复查糖耐量试验。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

2. 母乳喂养的“双重好处”

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产后糖尿病风险,同时增强宝宝免疫力。

3. 长期健康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压、血脂。

辟谣时间:这些“控糖误区”你中招了吗?

1. “妊娠糖尿病必须完全戒糖?”

真相:完全戒糖反而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

2. “打胰岛素会伤胎?”

真相:胰岛素是孕期安全药物,规范使用可降低母婴风险。

3. “产后就万事大吉了?”

真相:妊娠糖尿病是未来2型糖尿病的“预警”,需终身关注血糖变化。

妊娠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轻松应对的健康挑战。从饮食到运动,从监测到治疗,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准妈妈们,请记住:健康的身体是给宝宝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