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种类(糖尿病的种类及介绍)

快乐小新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四大分类,你属于哪一种

1.妊娠糖尿病(孕期得的糖尿病)

2.特殊糖尿病(如:胰腺切除导致的糖尿病等,因特殊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相对比较少见)

3.二型糖尿病(最常见,常见于成年人,通常疾病开始通过饮食,口服药等能控制住血糖值)

4.一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由于胰腺功能的损坏,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健康是1,其他都是0,以微薄之力,传递健康小知识,愿大家健康常伴)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严格控糖”,新型糖尿病被认定!

当地时间4月8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IDF) 将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糖尿病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类型,称为——5型糖尿病。

这一认定主要归功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梅雷迪思·霍金斯博士的研究和倡导,霍金斯博士强调,“这种形式的糖尿病长期以来被低估且认识不足,患者在确诊后往往生存时间不超过一年。”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受访者供图

“过去,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糖尿病常被称为‘营养不良性糖尿病’或‘热带糖尿病’。在我国,目前这类糖尿病并不常见。然而,由于长期未被单独分类,临床诊断率可能较低,随着新分类的推广,预计这一疾病会得到更多的关注。”4月9日,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患者通常存在营养状况差、年轻化、并发症多、诊断延误、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一旦确诊,往往生存期较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珊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认定,5型糖尿病区别于传统1型、2型及其他特殊类型,表现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代谢功能衰竭,血糖异常与多器官损伤共存,好发于青少年,在特点和治疗上也和其他类型糖尿病有较大区别,此前,在一些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容易出现分型不精准,过度胰岛素治疗的情况。”

方红娟进一步介绍,5型糖尿病的表现有极度体重减轻与消瘦,这与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肥胖特征形成鲜明对比;血糖波动较大,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胰岛功能受损,血糖控制困难,容易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此外,患者常伴有消化吸收障碍,部分患者伴随慢性腹泻、胃轻瘫、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并发症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此类分型病人并不多,并且在临床认定中,医生也会有所区分,但是此次新分型的认定,可以更加推动该类型糖尿病临床诊疗标准化,避免误诊为2型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还可促进针对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开发。”高珊提醒,该认定也提示公众,一旦确定此类糖尿病,要避免极端控糖,不应过度限制饮食,需保证营养均衡,关注全身健康。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合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病因、主要分型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妊娠期发病的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主要由胰岛b细胞遭到严重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

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糖代谢状态分类、糖尿病诊断和临床表现】

正常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7.8mmol/L。

糖尿病空腹≥7.0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11.1mmol/L。

葡萄糖调节受损是指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2、糖尿病及其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和渗透性利尿而出现多尿、口干和多饮,因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充分氧化供能而导致易饥多食,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而出现体重减轻,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以1型占多数。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的症状较典型,易出现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使血糖在全部时间内维持在正常范围,并使物质代谢恢复正常。

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基本标准为空腹和餐后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具体目标应根据病情个体化。

对病情危重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适当放宽治疗目标,但只要获得目标后无明显的低血糖发生,则可制定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患者必须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控制代谢紊乱,防止发生严重急性并发症、减少病痛和致残以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

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一、胰岛素

短效:正规(普通)胰岛素(RI)

中效:低(中性)蛋白锌胰岛素(NPH)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作用机制:

激活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通过细胞内信号通路蛋白的级联磷酸化反应产生生物效应。

可加速葡萄糖转运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促进氨基酸转运、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等。

二、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长效: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作用机制:

与胰岛素类似,通过激活胰岛素受体发挥作用

三、双胍类

代表药: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促进外周组织摄取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肝糖输出、抑制葡萄糖在肠内吸收、增加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糖原合成酶活性,抑制胰高血糖释放等。

可能与激活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有关。

四、噻唑烷二酮类(TZD)

代表药: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作用机制:

选择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r,调节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

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五、磺酰脲类(SU)

代表药: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作用机制:

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阻滞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钾通道,阻滞k 外流,使胰岛b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促进Ca 内流,引发胰岛素分泌。

六、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

代表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机制与磺酰脲类相似,促进胰岛素分泌。

起效快而维持时间短,更适合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七、GLP-1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肠道分泌的重要肠促激素。激动GLP-1受体可促进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控制食欲、延缓胃排空等。

八、DPP-IV抑制剂(格列汀类)

代表药:

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

作用机制:

抑制Ⅵ型二肽基肽酶可减少GLP-1的降解,提高其血浆含量,进而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九、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

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制:

抑制小肠a-葡萄糖苷酶,阻止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葡萄糖,延缓其自小肠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可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依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十、SGLT2抑制剂(格列净类)

代表药:

达格列净、坎格列净、恩格列净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钠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2,阻止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而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