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天麻(糖尿病天麻可以吃吗)
糖尿病+高血压,有一个基础方
小编导读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种病,现多见于临床。若单独而论,这两种病也时常让人觉得棘手,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若两种病合并起来,那岂不是难上加难?虽说有难度,但不要怕,总会有解决办法。我们就来看看于世家教授是怎么对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吧。
01 病因病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热邪等交互为患。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消瘦、眩晕、头痛、心烦易怒、耳鸣、失眠多梦等。
02 辨治经验
在临证治疗中,于世家教授多以平肝潜阳为主,配合补益肝肾、清热泻火之法。方选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加减。方中天麻平肝阳,息肝风,善治眩晕;钩藤清肝热,息风止痉;二药相伍以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牛膝引血下行,以利肝阳的平降。益母草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利水,入心、肝二经,与牛膝配伍既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火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而且在《本草汇言》中特别提到益母草能治“血贯瞳仁及头风眼痛”。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配伍牛膝可以加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以解失眠多梦之症。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热泻火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高血压患者。
于世家教授注重辨病、辨证、辨人施治,治疗时注意个体差异,依据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在组方上灵活变通、随症加减。本病以肝阳上亢证为主,兼有其他证时,可随症加减。
如兼有阴虚证,可表现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口燥咽干者,可加养阴生津之沙参、麦冬、玉竹;失眠多梦者,可加黄精、珍珠母、酸枣仁、远志等。黄精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精不但具有降压作用,还有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降低血糖的作用;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珍珠母亦有降压的作用;酸枣仁有养心益肝、安神之功效;远志有安神益智的作用。潮热盗汗者,可加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之鳖甲,凉血除蒸之地骨皮,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生地黄。
如兼有瘀血阻络证,可表现为四肢麻、凉、痛甚,可加入丹参、赤芍、川芎。丹参有活血通经之功,与原方中的牛膝配合应用,有活血通经、养血安神、引血下行之功,遵从了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赤芍有活血通络之用;川芎行气活血,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如兼有阴阳两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后背畏寒、四肢欠温、夜尿频数等。因阴阳互根,相互依存,所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治疗不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两虚。于世家教授善用巴戟天、菟丝子等温和之品,而不选肉桂、附子等峻补之品,治疗阴阳两虚证时选用枸杞子、山茱萸以滋阴助阳,以期“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而选用巴戟天、菟丝子补阳,则体现了“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如兼痰湿证,加用泽泻、猪苓、车前子等以利尿祛湿,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很多肥胖的患者,而“肥人多痰湿”。
综上,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宁心安神等,从而使诸症消失、血压下降。同时,于世家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只重视血压是否达标是不够的,更要注重降压过程中血压是否平稳,从而减少脑卒中等终末事件的发生率。
验案举隅
孙某,男,58岁。因“头晕、头痛1年余”就诊。
患者素体虚弱,3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曾口服消渴丸及二甲双胍(具体用量不详)治疗,后自行停药,亦未监测血糖。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遂来就诊。
入院时症见:口渴多饮,乏力,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查体:血压148/95mmHg,双足背动脉搏动尚可,舌红,苔黄,脉弦细。
理化检查:随机血糖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血常规正常;尿糖阴性;便常规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肝、胆、脾彩超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消渴;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
治法:平肝潜阳,宁心安神。
处方:天麻30g,钩藤30g,石决明20g,杜仲25g,桑寄生25g,牛膝25g,菊花25g,白芍15g,丹皮15g,珍珠母50g,茯神15g,夜交藤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西药治疗予拜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甘舒霖30R注射液,早10U、晚8U,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
治疗3天后,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诸症,监测血压、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故原方去珍珠母、茯神、丹皮,加熟地黄15g,黄精40g,枸杞子25g。
继服6剂好转,遂停服中药。
出院后,随访2个月,症状无加重。
按语:本案患者久病体虚,消渴日久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从而导致面红目赤、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弦细诸症。治疗时于世家教授采用平肝潜阳、宁心安神的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服药3天后,头晕头痛明显缓解,而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之阴虚证明显,故加入黄精、枸杞子、熟地黄补益肝肾,养阴填精。
好书推荐
梁国卿、陈晶、于世家,辽沈糖尿病三位大家治疗糖尿病经验总结——
《益气活血治消渴:辽沈糖尿病三杰经验集》
本书总结了辽沈地区治疗消渴病著名的三位名老中医梁国卿、陈晶、于世家教授的学术经验。梁国卿教授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重视气和脾肾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以补脾益气为本,慢性疾病除重视培补脾肾外,还重视益气活血等。基于梁老独特的学术思想,现代医家陈晶教授、于世家教授传承这一理论并加以发挥,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本书将三位享誉辽沈地区的名家治疗消渴及杂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典型病例加以挖掘整理、传播,对现在及今后的临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益气活血治消渴——辽沈糖尿病三杰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郑曙琴 高天舒 王丽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个常见中成药,通经络安心神,老中医教你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医院坐诊这么多年,有个现象让我越来越坐不住。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但大家对它的“并发症”严重性,知道的却少得可怜。尤其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有人脚麻了半年,以为是坐姿不对;有人半夜脚抽筋,怪天气凉了;最离谱的是,有人腿疼得晚上睡不着,以为是风湿,结果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不疼不痒的时候没人管,一旦痛起来,才发现,这是在一点点地“蚕食”你的生活质量。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糖”的事,实则是“神经”的事。说白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这个“大火炉”点燃的慢性神经系统灾难。
现在问题来了,西药能缓解症状,但副作用不小,而且治标不治本。有没有更温和、同时又有效的办法?我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个常被忽视的中成药——天麻素片。
很多人听到“中药”,第一反应是慢、苦、不靠谱。但你知道吗?天麻这个东西,在中国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
它不是用来“补”的,而是用来“通”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神经系统的润滑油”,尤其适合那种因为糖尿病导致神经卡顿、信号传输不畅、甚至筋脉不舒的情况。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病变?从机制上说,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会导致血管微循环受损,神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像一条高速路被堵死了,电信号传不到末梢,神经就开始“报废”。
这时候你会觉得脚麻、手痒、夜里烧灼感、像蚂蚁在咬。这不是幻觉,这是你的神经在“喊救命”。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而这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尤其是足部。
你可以想象成,原本灵敏的神经线,被糖“泡”得发炎、肿胀,甚至开始萎缩。这些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很难完全恢复。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60岁的退休教师,糖尿病10年,血糖控制得马马虎虎。最近开始脚麻、晚上睡觉像踩在玻璃渣上,疼得流泪。CT、核磁都查了,没什么大问题,最后确诊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我们给她用了营养神经的西药,比如甲钴胺,但她说胃口不好,吃了就反胃。后来我建议她配合使用天麻素片,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结果一个月后她回来说,脚底的痛终于减轻了,晚上能睡踏实觉了。
这不是个例。天麻素片的主要成分是天麻提取物,具有镇痉、镇静、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的作用。
它不像西药那样直接抑制疼痛,而是通过改善神经细胞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神经炎症,从根本上“修复”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通筋络、安神经”的温和调理剂。
有人会说了,中药能治神经病变?科学吗?我给你举个硬核例子。
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刊载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天麻素片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效率高达81.3%,显著高于单用西药组。这说明什么?说明中西结合,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疗效。
但光靠吃药还远远不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根”,还是在血糖。血糖控制不好,你吃再多的药也白搭。这就像你漏水的屋顶不补,却拼命拿盆接水,有用吗?
控制血糖的核心,不只是吃降糖药,更重要的是——饮食、运动、心理状态。这三者一旦崩了,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拉也拉不住。
饮食上要讲究“低GI高纤维”,多吃粗粮、绿叶蔬菜,少碰精米精面和甜食。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而是每天快走30分钟,让血糖有出口,不在血管里乱跑。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情绪管理。别小看焦虑和失眠,它们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得还大。神经病变本身也会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有时候我会想,中医讲“肝主筋、肾主骨、心主神”,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整体观。糖尿病神经病变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身体整体“气血不通、神机失调”的表现。
天麻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能通筋络、平肝风、安神志。尤其是那种晚上足麻、失眠、梦多的患者,用天麻素片配合调理,往往效果比单纯吃止痛药更好。
它不是万能药,不适合所有人。孕妇、过敏体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真正有效的治疗,是个性化的,是结合你身体状况、病程长短、并发症情况来综合考量的过程。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误区,很多人觉得神经病变就是“疼”,但其实无症状性神经病变更可怕。
有些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结果脚底破了皮都不知道,等到发现时已经感染坏疽,最后只能截肢。这不是吓唬你,这是真实发生在无数患者身上的事。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即使现在没有明显症状,也别掉以轻心。每年至少做一次神经功能检查,比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震动觉测试等。
如果已经出现麻木、刺痛、灼热感,那就别再拖了,尽早干预,真的能改变结局。
我知道,很多人对中药还是有偏见,觉得是“慢郎中”。但当西药副作用大、疗效有限时,难道我们不该给中医一个机会?
尤其是像天麻素片这样,有现代研究支持、临床数据验证的中成药,它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和传统的融合。
说到底,治病不是打仗,不是靠谁下药猛,而是看谁能真正帮你恢复健康。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慢性病的冰山一角,一旦压上来,真的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别等到疼得走不动了,才开始重视它。
有时候我也挺愤怒的。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吃降糖药,却很少有人主动做神经检查?为什么有那么多患者拖到脚烂了、走不了路了,才来医院求助?
你可以怕药副作用,但你不能怕面对真相。你可以慢慢调理,但你不能放任自流。
所以我今天才要把这个话题讲明白。天麻素片不是神药,也不是灵丹妙药,但它确实是我们对抗糖尿病神经病变这场“无声的战争”中,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武器。
不信你试试,搭配合理饮食、持续运动、按时服药、科学监测,再加上中医的“通络养神”,你的神经系统真的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反馈。
别再忽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麻”、“腿胀”、“夜痛”,那是你身体在用尽全力给你发的求救信号。你听不到,是你亏欠自己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36卷第5期,《天麻素片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年第23卷第12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3.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3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