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压严重吗(糖尿病高血压严重会引起手脚发黑么)
糖尿病和高血压哪个更严重?医生:或有这3个相似之处,不容小觑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老张今年45岁,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司机,平日里风里来雨里去,生活节奏快,饮食也不太规律。几个月前,他偶然发现自己总是口干舌燥,喝了水还是觉得渴。与此同时,他的视力似乎也模糊了,偶尔还会感到头晕、乏力。
他以为自己是工作太累了,加上最近天气炎热,就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老张在送货途中突然感觉胸闷,冷汗直流,差点把车停在路中间,才慌忙赶到医院。
医生在急诊室问了些症状后,马上为老张测了血糖和血压。结果一出来,医生皱起了眉头:“你的血糖值已经飙到16.7了,血压也不低,达到150/95。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有问题啊,幸好你及时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老张听完,顿时慌了神。
他一直觉得,糖尿病和高血压离自己很远,也从未想过这两种疾病竟然会同时找上门来。更让他疑惑的是,到底哪一种病更严重?医生的一句话让他陷入深思:“这两种病,其实是‘难兄难弟’,你需要同时警惕。”
那么,糖尿病和高血压究竟孰轻孰重?这两种病为何总是一起出现?带着这些疑问,老张开始了他漫长的治疗之路,也让我们从他的经历中一探究竟。
糖尿病和高血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隐匿性”非常强,早期症状通常并不明显。老张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确诊之前,他只是感觉口渴、疲劳、头晕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疾病的“危险边缘”。
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甚至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例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也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其他问题。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后期。
医生告诉老张:“糖尿病和高血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慢性杀手’,一旦忽视,后期的并发症会非常可怕。”这句话让老张不寒而栗。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而高血压则容易引发中风、冠心病和肾损伤。这些并发症的共同点就是——它们可能在无声无息中摧毁一个人的健康。
相似之处二:互为诱因,关系密切在治疗过程中,老张发现,糖尿病和高血压竟然像“兄弟”一样,总是形影不离。医生解释道,这是因为这两种疾病本质上有许多相似的病理机制。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有30%-50%同时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约有60%-80%会并发高血压。
为什么这两种病会“狼狈为奸”呢?主要原因在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而它也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的功能异常,进而造成血压升高。此外,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肥胖和血脂异常,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的发生。
医生还强调:“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变差,血压自然就会升高。而高血压则会加速动脉硬化,让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更高。”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糖尿病和高血压彼此“推波助澜”,让患者的身体健康雪上加霜。
相似之处三:需要长期控制,无法根治老张一开始以为,只要吃点药、注意饮食,这些病就能根治。但很快,他发现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糖尿病和高血压都属于“慢性病”,目前的医学手段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病情发展。
医生为老张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降糖药物、降压药物,以及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老张感到有些沮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这辈子都离不开药了?”医生点点头:“是的,但是只要你坚持治疗,这两种病是可以控制得很好的,关键在于你的配合度。”
事实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治疗强调“个体化管理”。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调整用药,而高血压患者则需根据血压水平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物组合。此外,这两种病都要求患者严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少盐分摄入,甚至连作息时间都要规律。
从危害程度来看,糖尿病和高血压各有侧重,但两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以下是它们的详细对比分析:
1. 对血管的影响:糖尿病主要通过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微血管病变,例如视网膜病变和肾病;而高血压则通过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导致大血管病变,例如中风和冠心病。
2. 对心脏的影响:糖尿病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而高血压则会导致心脏肥厚和心力衰竭,两者对心脏的伤害都是致命的。
3. 对肾脏的影响: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是慢性肾病的两大主要病因,病情严重时都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糖尿病需要患者频繁监测血糖,而高血压则需要长期监测血压,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负担。
医生提醒老张,虽然这两种病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控措施:
1.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测量血糖和血压,早发现早治疗。
2. 健康饮食: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多吃蔬菜和高纤维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
3.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4.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加重血管损伤,应尽量避免。
5. 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加剧血糖和血压的波动,学会放松很重要。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老张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他不仅学会了合理饮食和运动,还戒掉了多年的烟酒习惯。他感慨道:“以前觉得健康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才知道,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不是绝症,但它们确实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生活病”。正如医生所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控一切慢性病的关键。”通过老张的故事,我们也希望能够提醒更多人:莫让健康在忙碌中被忽视,莫等疾病来临时才后悔莫及。
“糖尿病+高血压”危险性极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心血管系统很危险高血压对于心血管的危害,已经让高血压病人被冠上“心血管意外高危人群”,如果加上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危险指数”极强。据了解,高血压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增加2倍,而糖尿病也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增加2倍,两者可谓“臭味相投”。而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也会被加速。
为什么糖尿病和高血压会互相影响?关键在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增加不伴有外周改变即可引起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不伴有心输出量或血容量改变,也可使血压升高,而糖尿病患者这两种变化都有,所以会使血压迅速升高,并引起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高血压又可加重糖尿病引起的损害,包括它对小血管和肾脏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为了防止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除了要遵医指导,正规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日常饮食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热量摄入尽量与消耗平衡。
2. 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动物的皮和肝脏等。
3.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且尽量选择牛奶、瘦肉、鸡蛋等优质动物蛋白。
4. 多吃多纤食物,如海带、紫菜、谷物、麦片等。食物纤维不能被小肠消化吸收,但能带来饱腹感,有助于减少食量,还能延缓糖和脂肪的吸收,特别是可溶性食物纤维能“吃掉”肠道内的胆固醇。
5. 非正餐或运动后感觉饥饿,可以选择低糖的蔬果使用,如草莓、西红柿、黄瓜。此外,由于餐后血糖升高比较明显,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在正餐前后吃水果。
6. 晚餐尽量安排在下午6:30-7:00之间。现代生活节奏快,许多上班族下班后还要经过很长的路途才能到家才能吃晚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晚餐吃得太晚,甚至吃宵夜,进食后又缺乏运动,热量与消耗无法达成平衡,很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积。所以晚饭最好安排在6:30-7:00之间,饭后还能做点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等。
7. 盐的摄入要控制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能超过3克。
1 / 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死亡率增加7倍!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两种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两种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可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外周动脉、眼底等靶器官的损害,最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外周/眼底动脉硬化)、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等临床恶性事件。
临床实践中,高血压和糖尿病二者常常相互并存、互为影响。
研究显示,超过36%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40%~55%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不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增加近2倍,死亡率则增加7.2倍。多项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清晨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清晨人体由睡眠转为觉醒,血压开始升高。
一般情况下,清晨是24小时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24小时中心脑血管事件最高发的时段。
清晨血压越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研究表明,清晨血压升高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这一时段的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其他时段增加70%。
控制好清晨血压,以此作为管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突破口,可显著减少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测量血压时通常已错过了清晨时段,且测量诊室血压无法作为长期监测评估清晨血压的方法。
因此建议家庭血压监测作为评估清晨血压的方法。
如何进行 “家庭血压监测” 呢?
于清晨6:00~10:00起床后0.5~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测量血压,采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家用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应排空膀胱,并尽可能取坐位。
家庭测量血压值通常低于诊室血压水平,其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为≥135/85 mmHg。
因此,对于大多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其家庭自测血压的目标值至少应<135/85 mmHg,如患者能耐受,可以更低些(<130/80mmHg)。
文章
心脏内科 刘芳
美编
文宣组 杨欣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
医保号:21110130
电话:010-5611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