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会死人吗(糖尿病患者会死吗)
- 1、每年超4500人因糖尿病而死!医生呼吁:宁可多吃肉,3物也别贪多
- 2、每天超3000人因糖尿病而死!再三建议:宁愿多吃肉,3物也别贪嘴
- 3、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每年超4500人因糖尿病而死!医生呼吁:宁可多吃肉,3物也别贪多
听起来很夸张,但糖尿病确实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健康杀手。
每天4500人因它失去生命,相当于每20秒钟就有一个人倒下。
可怕的是,这个“甜蜜杀手”并不总是威胁那些喜欢甜食的人。
生活方式的失衡才是关键,而“多吃肉”和“少碰3物”之间的健康逻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糖尿病本质上是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的代谢紊乱,长此以往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甚至失明。这里的关键点是,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问题,而是代谢问题。
你或许不爱喝糖水,但如果经常吃那些被忽视的“高升糖指数”食品,身体同样会“不堪重负”。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医生会说“宁可多吃肉”?肉类真的对糖尿病患者更友好吗?答案其实很简单。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对血糖的影响远低于碳水化合物。
高质量的瘦肉富含必需氨基酸,可以帮助肌肉维持健康的代谢状态,这对控制血糖波动意义重大。
但“多吃肉”并不等于大口吃肥肉或者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肠、培根。这些食物不仅含有大量饱和脂肪,还经常伴随高盐和防腐剂。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和少油的烹调方式,才是真正对身体友好的方式。
再说到“3物也别贪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正是糖尿病的“幕后推手”。
第一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饭、白面包、精制面条的升糖指数往往很高,吃完后胰岛素需求会迅速增加,长此以往,胰岛功能会逐渐衰弱。试试用糙米、燕麦或者全麦食品替代吧,虽然口感稍逊,但对身体的代谢环境更友好。
第二件是含糖饮料。虽然大家都知道可乐不健康,但果汁、奶茶甚至一些标榜“无糖”的饮品,其实都暗藏糖精或甜味剂。这些物质虽然不直接升高血糖,但会“欺骗”大脑,增加对甜味的渴望,间接打乱身体的代谢平衡。
第三件是高盐食品。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风险比普通人更高,而高盐饮食正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不只是咸菜和酱油,很多零食、速食食品甚至面包中也隐藏了大量盐分。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钠含量”,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除了饮食,运动也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结合,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对血糖的利用能力。
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不难做到,比如快走、跳绳或者轻量的哑铃训练,甚至养成饭后散步的习惯,都能为身体代谢“减压”。
生活中还有一些小习惯也会影响血糖,比如熬夜和情绪波动。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压力过大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这些都会让血糖更不稳定。睡前减少手机使用,规律作息,是改善睡眠质量的第一步。
这里还有一个小知识:饮食顺序也会影响血糖波动。如果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和脂肪,最后才是碳水化合物,血糖的波动会相对平缓。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不妨试试看。
很多人可能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但糖尿病前期的隐患已经在许多人身上埋下。
腰围超标、体重快速增长、餐后特别容易犯困,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现象,其实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信号。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尽快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比吃任何药物都更有效。
糖尿病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让患者和家庭背负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很多人觉得控制饮食和运动很麻烦,但长远来看,这些“小麻烦”比起疾病本身,实在微不足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王琼,李玉芬.糖尿病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6):890-893.
2. 张文亮,李敏.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现代医学,2021,49(4):567-572.
3. 陈立平,王晓红.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运动干预策略[J].体育科学,2019,39(5):45-50.
每天超3000人因糖尿病而死!再三建议:宁愿多吃肉,3物也别贪嘴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天有超过3000人因糖尿病而死,为什么这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无法战胜疾病?是否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糖尿病的死亡率不断攀升,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尽管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逐渐得到改善,但还是有太多人在疾病面前显得无力,无法彻底摆脱糖尿病的束缚。令人痛心的是,很多人并未觉察到自身的饮食习惯正悄然加剧糖尿病病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管理至关重要,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需要做到严格控制,宁愿多吃肉,也尤其是避免摄入某些高糖、高淀粉和高盐的食物,减轻身体的负担,保持血糖稳定。
然而,众多患者在饮食方面依旧存在误区,常常食用一些对血糖产生负面影响的食物。
尤其是精制糖制品、高淀粉蔬菜和腐乳这三种食物,它们的摄入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其实它们会加剧糖尿病的病情,使得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
精制糖制品是许多人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隐形杀手”。现代人喜欢吃甜食,很多零食、饮料和加工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精制糖。
虽然糖的味道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的糖分摄入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
精制糖是一种高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一旦摄入,血糖会迅速升高,增加胰岛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功能已受不同程度损害,过量摄入糖分可加剧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波动幅度增大,从而提升并发症发生概率。
精制糖制品不仅仅是含糖饮料和甜点,还包括许多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这些食品的糖分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吃得过多,长期下来就可能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损伤等。
此外,精制糖还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精制糖制品的摄入,尽量选择天然的低糖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导致血糖升高。
高淀粉蔬菜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很多人认为蔬菜是健康的食品,尤其是高淀粉蔬菜,如土豆、红薯、玉米等,常常被认为是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适合日常食用。
然而,许多高淀粉蔬菜的糖分含量相对较高,吃多了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是土豆,其富含大量淀粉,食用后会迅速转化为糖分并进入血液,进而致使血糖急剧升高。
虽然这些蔬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食用它们可能使得血糖波动大,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更加关注低GI食物和高纤维食物,这样有助于平稳血糖水平。虽然高淀粉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它们也具有较高的升糖指数,过多食用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控制高淀粉蔬菜的摄入量,适量食用低GI蔬菜,如绿叶蔬菜、花椰菜、菠菜等,能够帮助控制血糖。
最后,腐乳这种在中国非常普遍的传统食品,虽然被认为是美味的小菜,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它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腐乳作为一种发酵食品,含有非常高的盐分,吃多了容易引发高血压,增加心血管负担,而高血压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长期摄入高盐食物还会导致肾脏负担加重,这对糖尿病患者尤为危险,糖尿病往往会引发肾脏问题,而腐乳中的盐分会导致水分潴留,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
盐的摄入过量还会引发体内水肿,增加心脏的负担,这些都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腐乳不仅含有大量的盐分,还有一些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这些成分长期摄入,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腐乳及其他高盐食物,尽量选择低盐或无盐的食品,减少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不仅仅是要减少糖分的摄入,还要注意控制脂肪、淀粉、盐等成分的摄入。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控制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多人忽视了饮食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控制血糖,其实不然。药物治疗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饮食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核心环节,避免精制糖制品、高淀粉蔬菜和腐乳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由于每个人体质各异,糖尿病患者需依据自身身体状况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来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维持适当的体重,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结合适度的运动,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DM)患病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翻十倍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于疾病明显的认识不足。
一旦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给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NHC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在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1.9%的人患有糖尿病(DM),而处于血糖范围高于正常健康值,但还没有到DM水平的人群比例已超过35%。
也就是说,约有近五亿的人群血糖是不在健康范围内的,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大众对于DM的早期表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暴瘦,总是饿想吃东西,或是口渴、尿糖。但通常在最早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但多数人对此并不太在意,等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而正因为目前我国DM的患病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一类十分常见的基础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使多数患者低估了其对身体的危害性,也就出现了我国DM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不足16%的窘境。
我们要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的不好对于身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血糖水平本身。血糖持续的升高或是忽高忽低还会使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多个生理指标,让它们都变得不正常,这也就是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类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身体的直接危害可能不像猝死、尿毒症等令人提及就可能色变的病症那样可怕,但其实如果它长期得不到控制,其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对于全身各组织潜在的危害同样是可致死的。
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约有70%的DM患者最终是因为出现并发症而去世的,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研究者通过对新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约224%;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并发症,那死亡风险将提高约534%。
也就说明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存在将大大缩减他们的预期寿命。
糖尿病(DM)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致死性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慢性血管类的并发症,比如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在我国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超重或是肥胖等一些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进展的危险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在有些地区(如天津)该风险甚至高达79%。也就是说,约有70%的T2DM患者在未来十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是超过10%的。
之所以T2DM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主要原因在于血管中葡萄糖的水平长期维持在高水平,血管壁受糖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的糖代谢终末期产物(如乳酸、乙醇、AGEs等)的侵蚀,内里的保护膜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血管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膜细胞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力、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凝、控制物质进出血管等作用,其一旦受损将引起一系列反应 。
比如,血液中的脂质无法完成正常的代谢,长期下去就会使患者处于高血脂状态,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面,经过氧化反应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坏脂肪”,再进一步反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过来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又会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以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随着抗凝作用的降低,血液中的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更加容易在受损后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动脉血管被堵塞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还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过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在血管内堆积,同样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调节血管收缩能力的功能变弱,血管弹性降低。
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一旦动脉血管破裂或是被堵塞,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如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
同时,T2DM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胰岛素滞留在血液中同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破坏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平衡,影响心室肌正常电位,增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35岁以下人群中,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9例/10万人,35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个比率大约为119.8/10万人。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分别为2.6例/10万人和19.7/10万人。
也就是说,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高出了七到十倍。
2、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我国近84万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DM)。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DM患者。
在我国,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约二至四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患者的卒中风险就已经开始增加;而且约有十分之一的脑卒中复发都可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DM)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原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都与动脉粥样斑块有关。当堵塞的位置发生在颅内,引起颅内急性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脑卒中。
与健康患者相比,DM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只会更加的严重,致死率也更高。即便抢救治疗及时,病情得以控制,其预后也很差,其中约有七到八成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比如偏瘫、语言及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吞咽功能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而且再次出现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往往也更高。
3、肾脏疾病并发症
糖尿病(DM)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这就相当于全身多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这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其中便包含肾脏。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增加,高糖环境会直接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不断的释放出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来损害器官,并激活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蛋白。
当超过肾组织负荷量,这些堆积的胶原蛋白就会慢慢取代原有健康的肾组织,使其结构功能都发生改变。随着肾小管的萎缩,代谢及过滤的功能也就会逐渐丧失掉。
同时,在体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初期,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会开始满负荷运作,来代谢掉多余的糖分。但随着血糖长期的异常升高,当超过肾脏可代谢临界值后就会使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肥大,逐渐脱落,使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与此同时,多余无法代谢掉的糖类,还会与蛋白质结合成对组织器官有害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废物大量积聚在肾小球上,同样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且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它们同样会促进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加速肾组织走向衰竭的进程。
临床上,约有三到四成的DM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DKD),要知道在该类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甚至是可以逆转疾病的,不过遗憾的是其中近74%的DM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进展为DKD。
而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只能依赖器官移植或是不间断的透析来维持生命,直至死亡。
尤其在我国老年群体中(年龄≥60岁),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
4、视网膜病变
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高,且会多种并存。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糖尿病(DM)患者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并发症,而其中,比较早出现的就是眼部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其在DM人群中非常高发,累及超三分之一的人群。
长期的高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其中就包括视网膜的血管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或是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速出血,或是因血管堵塞使新生血管增生但又十分脆弱易破裂,或是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又或是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血管缺血缺氧等。
最终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损伤,破坏其正常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并出现不同程度眼部疾病,如介入不及时甚至最终会发展成不可逆的失明。
而且,DR不单单预示着眼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出现DR的病情越严重,则出现其他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更高,死亡风险也就更大。与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约83%,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约1.26倍。
此外,身体各组织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免疫系统同样会遭到破坏,使DM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最终演变成可危及生命的病症。
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衰竭;轻微的擦伤可能就发展成久久不易愈合的伤口,严重的可能会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普通的拔牙就可能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但其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且还不止一种,而其中又有约七成的患者因此而丧命,比如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其他它们都与长期没有很好的控糖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照医嘱科学控糖尤为重要,是最为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0):9.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7.10.001.
[2]张海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8):2.DOI:CNKI:SUN:YYXK.0.2015-08-087.
[3]林军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4]张倩综述,田风胜审校.糖尿病肾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6, 26(1):3.DOI:10.3969/j.issn.1005-1740.2016.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