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 糖尿病(茶叶对糖尿病的作用)
糖尿病与喝茶有关?医生忠告:患有糖尿病的人,这7种茶尽量少喝
喝茶养生,是不少中国人根植于日常的习惯。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更有不少人坚信“茶能降糖”。但喝茶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常喝茶的人血糖控制一定更好吗?糖尿病患者喝错茶,会不会适得其反?医生在门诊中不止一次遇到患者疑惑:明明没吃甜食,血糖为什么还是上来了?
一些人将茶作为“天然降糖药”,每天大量饮用各种茶饮,甚至代替水。可就在这些人当中,不乏血糖波动大、病情加重的例子。
医生指出,某些茶类成分复杂,并非所有茶都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饮用,特别是市面上流行的调味茶、代用茶,添加成分不明,很容易干扰血糖稳态。
从西医角度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为核心机制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多系统并发症。
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如咖啡因、茶多酚、黄酮等,确有一定抗氧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摄入过量或品种不当,反而可能对血糖控制不利,甚至影响降糖药物代谢。
中医则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位在脾、胃、肾,多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所致。茶性多寒凉,若不辨体质盲目饮用,极易损伤脾阳,加重气虚症状。尤其是绿茶、凉茶等寒性茶饮,久饮可导致腹泻、胃寒,反而不利于糖尿病体质调理。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糖尿病患者饮茶不当,反映在三个方面:血糖反复波动、胃肠功能紊乱、药物吸收干扰。有患者每日饮强浓茶,结果出现口干、心悸、乏力现象,进一步检测发现其服用的降糖药物吸收率降低,导致控糖效果不佳。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偏爱调味茶,如奶茶、果茶、花茶等。这些茶饮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奶精或香精,长期饮用可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一些“无糖”茶饮实则含有隐形碳水,如麦芽糊精、糖醇类添加剂,也会影响血糖稳定性。
医生特别提醒,患有糖尿病的人应少喝以下几类茶:首先是奶茶类,含糖量高、脂肪多,不利于代谢控制;其次是凉茶类,性寒易伤阳,损伤脾胃。
再者是浓绿茶、浓红茶,含咖啡因高,刺激中枢神经,影响睡眠与药效吸收;还有花果茶、甜菊叶茶、调味功能茶等,成分复杂,易引发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
血糖控制的核心在于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如喜欢喝茶,可选择温性茶类,如淡普洱、淡白茶、淡黑茶等,且应掌握“淡、温、适量”的原则。每次泡茶不宜过浓,每日饮茶不宜超过1000毫升,避免空腹饮用。
在饮茶时间上,医生建议选择两餐之间,不影响药物吸收。若服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更应避免与茶同服,以免影响药效发挥。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肾功能下降,更需警惕过量饮茶增加肾脏负担。
医生强调,饮茶不能代替饮水,更不能代替药物。部分患者将茶饮作为“替代治疗”,减少药量甚至擅自停药,极易导致血糖失控,诱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科学控糖,应以药物、饮食、运动三位一体为基础,茶饮仅为辅助调理。
在日常饮食中,医生提倡多摄入天然植物性食物,如苦瓜、洋葱、秋葵、燕麦、紫薯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与植物化学物,可帮助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比起追求“降糖茶”,更应关注整体饮食质量与规律性。
心理状态对血糖也有重要影响。中医讲“怒伤肝,忧伤脾”,长期焦虑、紧张情绪会加重内分泌紊乱。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保持平和心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这些生活细节对血糖稳定同样至关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可控但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指出,患者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种食物或饮品“根治”病情,而应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从饮食、运动、情绪、药物四方面协同管理,才能实现长期稳定控糖。
临床数据显示,坚持科学控糖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控糖不规律者。而那些误信偏方、盲目饮茶“保健”的患者,往往在病情恶化后才追悔莫及。医生提醒大众,健康不是实验,不宜靠“试试看”来验证饮食是否合适。
医生总结: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喝茶,而是要喝对茶,喝好茶,喝得有节制。饮茶应以调理为辅,切忌替代治疗。每一杯茶背后,都映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糖尿病的管理,不在于限制,而在于智慧选择与长期坚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莉,杨晓明.不同茶饮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5):412-415.
[2]李晨曦,王晓燕.茶叶成分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24,22(4):236-240.
[3]王蕾,刘玉梅.糖尿病患者饮茶行为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6):567-570.
糖尿病与喝茶有关?医生忠告:患有糖尿病的人,这5种茶尽量少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人不能喝茶?这也太离谱了吧!”这是我门诊上一位老爷子听完我的建议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他一手拎着保温杯,另一手还不忘用保温杯敲了敲桌子,一脸的不服气。
茶本身不是“罪魁祸首”,可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糖尿病人喝。
你是不是也习惯饭后来一杯茶,或者血糖飙升后想靠几杯乌龙茶“降糖”?你以为喝茶是养生,殊不知有些茶,喝错了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想和你聊聊那些被误解的“养生茶”,以及糖尿病患者喝茶这件小事,究竟藏着什么“大学问”。
茶不是万能的,糖尿病人更要讲究“喝茶降糖”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什么绿茶、苦荞茶、桑叶茶……各种“降糖茶”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天然降糖药”。
但请注意,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哪种茶叶能够替代药物来控制血糖。
根据2020年《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指出,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才是控制糖尿病三大支柱。茶只能作为辅助饮品,不能指望它“起死回生”。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喝茶要不要忌口?答案是:要,而且还要非常小心。
那些喝错茶的“苦果”,可不是吓唬人我有一位老病人,六十来岁,患糖尿病十多年了,平时血糖控制稳定。前段时间突然血糖飙到了16毫摩尔每升,怎么也降不下来。
一问才知道,老先生最近迷上了一种“降糖花茶”,每天早晚各一杯,泡得浓浓的,还加了点蜂蜜润口。他听朋友说这种茶能“调理胰岛功能”,就信了。
结果呢?茶没降糖,反而让他血糖波动更大,还引发了夜间低血糖。
我们检查后发现,那种“降糖花茶”里掺杂了某些未经批准的成分,甚至有微量激素,不仅影响血糖控制,还干扰了他原有的药物代谢。
这个教训很典型。很多人以为喝茶是“温补无害”,但一旦喝错了茶,特别是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病人来说,反而成了“隐形杀手”。
这5种茶,糖尿病人尽量少喝别误会,我们不是让糖尿病人戒茶,而是要喝对茶、喝适量、喝得健康。下面这5类茶,建议糖尿病人要慎重对待:
第一种:加糖奶茶
很多人觉得偶尔来一杯“低糖”奶茶没什么大碍。但其实你所谓的“少糖”,依然含有超过20克的添加糖,相当于4块方糖。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每天添加糖摄入应控制在25克以内。糖尿病人更要远低于这个标准。
长期喝奶茶,不仅升高血糖,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
第二种:浓茶(尤其是绿茶和红茶)
绿茶、红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咖啡因,适量有益健康,但如果泡得太浓,会刺激胃肠道,还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特别是正在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的糖尿病人,如果一边吃药一边喝浓茶,可能导致药效降低,血糖难以控制。
第三种:花草茶(如玫瑰花茶、茉莉花茶)
花草茶并非人人适合,部分花草茶具有轻微的“药理作用”,例如玫瑰花可能有活血功能,茉莉花可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
对部分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胃溃疡的患者来说,这类反应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第四种:苦荞茶等所谓“降糖茶”
苦荞确实含有一些对血糖有益的黄酮类物质,但是很多“降糖茶”包装的苦荞茶其实是炒制型,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其他成分,比如调味剂或糖精。
更要警惕的是,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降糖茶”根本没有经过药监审批,含有西药成分的“假保健品”屡见不鲜。
第五种:带甜味的凉茶或含糖中药茶
你是不是以为凉茶是“清热解毒”的好东西?很多成品凉茶中含有大量糖分和中药成分,对血糖极不友好。
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肾功能异常的人,中药成分中的草酸、钾离子等可能加重肾负担,并不是“越天然越安全”。
“我就一泡茶”,可血糖却稳不住你以为一杯茶无伤大雅,但糖尿病的“狡猾”,就在于它对生活细节极度敏感。
在临床上,我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形。血糖本来控制得不错,一次朋友聚会喝了几杯加糖可可茶,结果第二天空腹血糖就突破了10。还有人迷信某种“降糖茶”,结果低血糖晕倒在地铁里,差点酿成事故。
糖尿病不是不能喝茶,而是要喝得科学。
喝茶讲究“时、度、量”,糖尿病人要记牢饮茶时间要避开服药时间。最好药后1小时再喝茶,防止茶叶中的鞣酸与药物结合,影响吸收。
控制茶水浓度。淡茶为宜,不喝久泡茶或隔夜茶。浓茶中的咖啡因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引起心悸、头晕。
不加糖、不加奶、不加蜂蜜。即便是“天然蜂蜜”,对糖尿病人来说也是“甜蜜的负担”。
日饮茶量控制在500毫升以内,一天两杯差不多了,别拿大茶缸当水壶使。
那糖尿病人到底能喝什么茶?如果非要喝茶,我建议以下几类相对安全的选择:
绿茶(淡泡)、黑茶、乌龙茶、小叶苦丁茶、桑叶茶(不添加其他成分)。
这些茶类中含有一定的多酚类、黄酮类物质,对糖代谢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记住:是“辅助”,不是“治疗”。
茶不是药,别拿茶当药使。
误区太多,别再被“降糖茶”洗脑了市面上各种“降糖茶”广告铺天盖地,打着“调理血糖”“无副作用”的旗号,专挑老年人下手。
但据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已有多起“降糖茶”中非法添加降糖药物成分的案例,如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严重可致低血糖昏迷。
真正有效的控糖方案,一定是医生开的处方 合理生活干预,而不是街边推销员手里的“神茶”。
茶可以喝,但得喝得明白有一次门诊,我碰到一位70岁的老太太,血糖控制得非常理想。我问她有什么“秘诀”,她笑着说:“我啊,平时喝点淡绿茶,早晨一杯,下午再来一杯,别的茶不乱喝,医生说啥我听啥。”
说实话,糖尿病就怕这种“自作聪明”,最怕“偏方养生”。老太太这种“少即是多”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养生大智慧”。
糖尿病是个“慢性敌人”,它不声不响地潜伏着,一旦防线松动,就可能引发并发症。很多人努力吃药、运动、控制饮食,却在一杯“自以为健康”的茶里栽了跟头。
喝茶要讲科学,别被“健康滤镜”蒙住了双眼。
不是所有的茶都能喝,也不是所有的茶你都适合。茶是好东西,但要用得对。糖尿病人喝茶,喝的是认知,喝的是分寸。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陈军,王晓峰.非法添加降糖药物的“降糖茶”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3,23(7):1220-1223.
每天喝杯这种茶,糖尿病风险大幅降低
都说喝茶有益心血管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那么一杯茶是怎样影响身体的?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可以增加尿糖排泄、改善胰岛素抵抗!
每天喝杯黑茶,糖尿病风险降低47%
2023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研究人员在2023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显示: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黑茶(dark tea)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7%,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降低53%。
研究截图
研究发现:
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茶的人,尿液中葡萄糖排泄增加0.11毫摩尔/毫摩尔,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降低0.23。患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34%,糖尿病前期风险降低39%。
研究人员按茶的类型分析发现:
喝黑茶,这些益处更明显!
喝黑茶与尿液中葡萄糖排泄增加0.16毫摩尔/毫摩尔,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甘油三酯-葡萄糖(TyG)降低0.31。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黑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7%,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降低53%。
此外,既往也有研究发现,喝茶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2022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每天至少喝4杯茶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10%有关。
该研究有超过107万的参与者,结果显示:每天每多喝一杯茶,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约1%。
与几乎不喝茶的人比:
每天喝1~3杯茶的人,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4%;
每天喝茶4杯或更多时,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17%。
这些茶包含了红茶、绿茶和乌龙茶。
喝茶有讲究!不同体质选择不同茶
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它们的发酵的方式与程度不同。
选茶也有很多学问,喝不对反而可能伤身。选茶要“因季而异”,一般春饮花茶振精神、夏饮绿茶解暑热、秋饮青茶润肺燥、冬饮红茶暖脾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李敬孝介绍,入秋后,人们经历了漫长的炎夏酷暑,体内津液相对不足,加之天气变凉,汗孔、腠理闭合,体表水液减少,因而易出现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此时宜饮青茶。青茶即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茶性平和,不温不寒,具有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等功效。
冬季寒气袭人,万物生机闭藏,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此时人们养生重在御寒保暖,宜饮红茶。红茶甘温,味道醇厚,具有养阳气、暖胃、驱寒的功效。
当然,根据体质选茶喝起来更为舒适,建议:
症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伴有齿痕等。此类人群宜选择性偏温的茶,如黑茶、红茶。
症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等。此类人群宜饮黄茶或白茶。
症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自汗、舌淡苔白等。此类人群宜饮性温和的茶,如普洱熟茶、红茶等。
症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此类人群宜饮乌龙茶。
症见体形偏瘦,常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等。此类人群宜饮白茶。
编辑:邱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