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酸痛(糖尿病酸痛中毒)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和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
糖尿病是现代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在患病初期,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糖尿病缠上,成为一名处处需要注意饮食的“小糖人”。
引起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多比较复杂,过度的肥胖会容易诱发糖尿病症,遗传基因也会导致后代出现糖尿病疾病,同时,连日常的环境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都会是患病的诱因。那么,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大多数人患病可能和这3个日常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整天忙的团团转,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饮食及其不规律,早起时候为了多睡一会而不吃早饭,晚上又因时间充裕而大吃大喝,早上身体补充不到应有的营养,夜间肠胃无法吸收吃下的食物。这样的生活规律就很容易让身体的代谢紊乱而发生糖尿病以及胃部疾病。
2、高热量食物吃的太多
越美味的食物往往口味越浓厚,而人们喜欢的恰恰就是这一份浓厚的味道,像是辣的冒火的四川火锅,甜腻满足的饭后甜品,高油高糖的油炸糕点,都是现代人喜欢的美味。加上运动量不够,很容易出现脂肪淤积的情况,从而引发肥胖症状,更易诱发糖尿病。
3、钙含量补充不上
缺钙的人更容易出现糖尿病症状,因为我们身体中需要足够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而缺钙则会导致胰岛素减少,身体中的葡萄糖和热量等就无法被胰岛素全部分解,从而诱发糖尿病。
如果是日常身体就缺乏钙元素,建议从饮食方面入手进行补充,如多吃豆类食品,早上喝一杯鲜榨的豆浆,多吃虾类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也可以直接食用钙片。。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大多数人患病可能和这4个日常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注意调整是关键,平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好个人的饮食习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四肢酸痛和无力,视力模糊或下降,出现饭后低血糖和双脚感觉异常等症状。可能就是糖尿病找上门了,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医院就诊,并且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这些原因需要知道!
编者按:疼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引起很多躯体不适症状,但是糖尿病患者的疼痛经常容易被忽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引起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冰凉等症状。临床上,约50%的糖尿病病人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25%~50%糖尿病神经病变会继而导致糖尿病性疼痛 (DNP)[1]。DNP多见于T1DM与T2DM病人,是糖尿病中、晚期的一个常见、长期、严重的并发症。DNP有多种临床症状,包括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蚁行感、烧灼感、痛觉过敏等。DNP给患病个体造成巨大的肉体和精神痛苦,严重降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打击病人战胜疾病信心,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糖尿病血管病变
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小腿及足部发凉、无力、行路不能持久和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少于10min)休息后常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2]。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糖尿病可加速骨质流失,尤其是绝经后的女糖友更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常导致肩部不适、酸痛,关节活动受限;颈部僵直疼痛,上肢发麻;腰背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展,仰卧时减轻,久站、久坐时加剧。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和T2DM。已有大量研究显示,T1DM可导致骨密度下降,引起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T2DM是骨密度下降相关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其髋骨骨折的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1.7倍[3]。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预防骨质疏松,饮食过程中注意钙的补充,此外,还有维生素D的补充。经常晒太阳,也有助于钙的合成吸收。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患者踝关节远端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疼痛是糖尿病足发生以后长期伴随的重要症状,它在早期出现血供障碍,缺血导致严重足痛,进而出现溃烂、感染,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合并痛风
痛风是一种炎症性、疼痛形式的全身性关节炎。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和非关节结构中沉积引起的常见病症。痛风患者可不仅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痛风。痛风表现为严重疼痛的关节炎(痛风发作)的间歇性发作,这是由对沉积的尿酸单钠晶体的先天免疫反应引起的。痛风的特点是:一个或多个关节突然剧烈疼痛、肿胀、发红和压痛,可发生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组织(例如,滑囊、肌腱和肌腱)。
疼痛包括刺痛、啃咬、灼烧或跳动,受影响的一个或多个关节变得肿胀、触痛、温暖和发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骨骼和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畸形。痛风和糖尿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肥胖、脂肪肝等一起被称为“富贵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多、运动量少、身体肥胖等因素的盛行,痛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多喝水,这样能够预防痛风的发生。
糖尿病合并肿瘤
肿瘤患者血糖升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中国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早期可能有明显的疼痛感。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也需要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由于自主神经病变,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部不适,自觉疼痛,或者活动的时候有胸闷、憋气明显的现象,需要考虑是否是心脏血管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合并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和椎间盘突出都是常见的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糖尿病是一种多器官疾病,影响所有类型的结缔组织,包括骨和软骨。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患者脊柱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结语
疼痛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包括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风湿病等都可导致疼痛的发生。所以,糖友们一旦出现疼痛,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找出原因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7, 23 (12).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24) : 1883-189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24.004.
3.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6) : 353-356.
正确应对慢性疲劳综合征
通常,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的情况会有所缓解,若长久休息后仍然疲累,很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一种以长期疲劳为主要症状,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咽喉肿痛、肌肉酸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等症状的疾病)。一项涉及6万多人的分析显示,我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为12.54%。3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应对进行了解读指导。
久坐不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教授许琰说,若每天连续坐6个小时,两周后肌肉就会开始萎缩,最大耗氧量降低,肌肉对运动状态的适应能力减弱,以前能一口气爬6层楼,现在可能爬2层就会疲累;久坐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中的血氧含量下降,会加快大脑疲劳;严重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水肿,甚至形成血栓,加重疲倦表现。许琰建议,不妨将办公椅换成瑜伽球,或每坐45分钟,站起来活动15分钟,可以简单地走走路,也可以练习蹲起,都能锻炼肌肉,缓解疲劳。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指睡眠质量或睡眠行为异常,通常表现为躺在床上30分钟内无法入睡、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夜醒次数过多或比平时提前1小时醒且无法再入睡。许琰表示,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更不能清除白天产生的“废料”,从而使大脑的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例如,临床中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是导致疲惫的原因之一,其症状为夜间打鼾、白天嗜睡。由于夜间反复的低氧血症和微觉醒,患者长期处于低氧和睡眠周期障碍状态,大脑得不到休息,导致白天没有足够的精力,引发嗜睡,严重者可能造成工作失误或交通事故。许琰建议,若适当增加运动量后仍无法解决睡眠障碍,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情绪调理和药物治疗。
甲功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通常有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消瘦、乏力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肌肉萎缩甚至重症肌无力等症状,尤其老年患者,常出现乏力、厌食、嗜睡等疲倦症状。若甲亢引发甲状腺毒性心肌病,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或心衰,疲倦感就会更加明显。许琰说,甲状腺激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物质,若分泌不足,也可能导致疲乏、嗜睡,伴有水肿、贫血及心率下降等。甲功异常引起的疲倦在休息后并不能改善,只有进行针对性治疗才会好转。
患糖尿病 许琰认为,疲倦、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首先,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有障碍,代谢时可能消耗蛋白质和脂肪,体重会明显下降,加重乏力症状。其次,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比如过量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或控制进食过于严格,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也会有乏力昏沉的表现。最后,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手麻、走路时有脚踩棉花感等乏力症状,部分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能引起贫血,也会导致长期的疲倦感。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血糖,保持稳定。
病菌感染 许琰说:“感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疲倦诱因。”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引起发热头晕、肌肉酸痛等症状。感染对宿主细胞产生致病作用,可能以疲乏为主要表现形式,且乏力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若感染了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会导致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加重机体疲倦感。此外,治疗病毒感染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也会诱发疲倦。许琰建议,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使机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恢复,才能改善疲倦、乏力等症状。
吃得太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随后胰岛素快速分泌,又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血糖值出现较大波动,这种波动会使人感到疲倦。若血糖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低血糖,导致大脑无法得到充足的能源供给,就会感到反应比较迟钝、疲累甚至健忘。同理,人体吸收蛋白质的速率较慢,餐后血糖比较平稳,疲倦感就会相应减小。“为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能多也不能少,不仅要有易吸收的精致碳水化合物,还要有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高键建议,全谷物和豆类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用其代替部分精米白面,能够减轻疲倦感。
营养缺乏 高键说,营养素缺乏导致的疲倦中,缺铁是“罪魁祸首”。铁元素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从而降低血液的供氧能力,大脑等组织器官缺氧就容易疲倦。缺铁性贫血在儿童、减肥者、孕妇及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都比较高。钙元素和维生素C对疲倦的影响也较大。钙元素参与调节神经和肌肉兴奋性,缺钙易产生疲惫、烦躁等感觉;而缺乏维生素C的人除疲劳外,还会有健忘、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表现。此外,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也会导致贫血。高键建议,要做到均衡饮食,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可以使疲倦得到显著缓解。
食物不耐受 高键介绍,有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会导致疲劳、失眠、健忘、偏头疼等症状,不过很难与其他原因区分开来。“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高键介绍,典型的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会腹泻,从而导致乏力、疲惫,但更多的食物不耐受症状因人而异,没有规律且发病过程缓慢;食物过敏的发病速度较快,症状相对严重一些。除了牛奶,常见的不耐受食物有鸡蛋、小麦麸质、坚果、大豆等。如果怀疑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可以采取循环饮食的方法进行验证,比如连续吃某种食物一星期、中断一星期,再连续吃一星期、中断一星期,观察某种症状与该食物是否有关系。
焦虑抑郁 焦虑是身体和心理对生活压力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从而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睡眠不足反过来又会导致压力增加,使人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身心不断产生疲惫感。因此,容易焦虑的人平时要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品,能够有效控制皮质醇水平,减轻症状,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来放松身心,缓解疲惫感。而抑郁症患者通常以自我否定、消极认知为主要特征,丧失自我价值感,增加心理疲劳感。比如,即使一天下来并没做什么,依然感觉很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勇强调,导致疲倦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不平衡、经常抱怨、情绪消极、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出现疲劳感。郭勇表示:“人的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需要面对,处理问题时采取的行为分为有效模式和无效模式。一旦使用无效行为模式处理问题,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因此,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心态差的人,都应该学会采取积极、合理的行为模式去处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身心疲倦感。
作者:严立新
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