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多少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超过多少为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如何判断血糖水平?来看解答→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球有近5.4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3亿,但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不晓得自己的血糖水平。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吗?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快跟着专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并导致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如何判断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

01

有家族史

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3.43倍。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建议≥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越早发现糖尿病、越早控制血糖水平,就能减小对靶器官的损伤,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03

超重肥胖

BMI,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介于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中心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通过饮食控制能量摄入、运动促进热量消耗来管理体重。

04

久坐少动

久坐少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每星期应进行至少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久坐的办公室人群最好每隔1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05

有高血压史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5岁糖尿病患者中有40%合并患有高血压,至75岁时,该比例提升为60%。

对高血压人群而言,要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能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06

有糖尿病前期史

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约为35.7%,总人数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这几亿人都是糖尿病“预备役”,若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10%的糖前期患者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别忘了日常做好血糖监测,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科学诊治。

资料:上海市卫健委

来源: 上海发布

血糖超过正常值就是糖尿病?不超这个数,无需用药!

体检时偶尔会发现

咦,怎么空腹血糖超标了

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等等,别慌给自己“扣帽子”

血糖超过正常值

可不能直接与糖尿病划等号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我们特邀37度里健康部落驻群专家 肖方喜(武汉第一医院 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用专业知识提升糖友们的幸福指数

血糖略高?您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

汉口68岁的徐女士平时买菜时喜欢在街边的药店歇歇脚,让店员帮着免费量量血压、测个血糖。上周早上7点不到,她还没吃早餐就出门买菜了,在熟悉的药店测了血糖,竟达6.5mmol/L,超过了6.1mmol/L的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上限。这让她很是心慌,第二天就上医院询问是否得了糖尿病。

血糖高于正常值就是得了糖尿病吗?

我们知道血糖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及餐后血糖正常范围,其中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

而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指:

典型糖尿病症状: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

或加上糖耐量试验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人们的血糖存在波动,在无糖尿病典型症状时,一次检查血糖高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事实上,血糖升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饮食:短期内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血糖也可能升高。

药物: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那么,若空腹血糖居于6.1-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也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什么情况呢?

我们叫做糖调节受损,也叫做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是具有糖尿病危险性的状态。

糖调节受损并不是糖尿病,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预警信号!

糖尿病哪些情况可以缓解?

实际上,在糖尿病前期的这一阶段,身体已经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迹象。虽然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不必用药,如果积极进行生活干预,是可以避开糖尿病的。

甚至部分2型糖尿病,尤其是确诊后的前5年,都是“逆转”的黄金期,越早干预越好。

1型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一般不可逆转外,以下2型糖尿病的3种情况,如积极干预,可实现逆转。

部分2型糖尿病

①病程短,尤其是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刚确诊时,高血糖毒性作用的时间不长,及时去除毒性后,现有的胰岛细胞功能完全可能恢复正常。

病程5年之内且符合超重或肥胖、C肽水平高、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这3个条件的糖友,也有极大的缓解机会。

②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血糖的良好控制。

因此,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减重有可能达到糖尿病缓解。

③胰岛功能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胰岛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如果胰岛功能严重受损,一般就不太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

实现糖尿病缓解,怎么做?

1.体重管理

《柳叶刀》一项研究显示,减重10-15kg并维持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

2.饮食营养治疗

对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限酒,限能量平衡饮食配合运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极低热量膳食、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等,均可促进早期2型糖尿病缓解。

3.运动干预

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可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糖尿病患者可以结合身体基本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建议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慢走,60岁以下可以选择快走,年轻人可以适当选择打球、跑步等运动。

4.药物治疗

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只有极少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平稳控制血糖,因此,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5.血糖监测和医疗咨询

患者可以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或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在家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与医生紧密合作,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血糖控制。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