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影响生活(糖尿病会影响夫妻生活吗)

普外科欧阳医师 0
文章目录:

想要远离糖尿病并发症,必须做到6点,缺一不可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来的时候不声不响,走的时候却要人付出极大的代价。

许多人以为血糖控制住了,就万事无忧了,其实真正的挑战,往往在诊断之后才开始。

眼睛看不清、脚底发麻、肾功能出问题、伤口久治不愈,甚至中风、心梗……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一旦出现,生活质量会被慢慢拖垮,甚至危及生命。

要想真正远离这些“沉默杀手”,光靠吃药是不够的。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真正做到“控血糖、防并发”。六个关键点,缺一不可。

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值。很多人习惯早上起来测一下,看到数值正常就放心了。可血糖像水位,早晚波动很大。餐后两小时糖化血红蛋白这两项,才是判断长期控制效果的关键。

糖化高了,说明三个月内血糖波动大,哪怕空腹值正常,也可能正在悄悄伤害血管。长期如

此,视网膜、肾小球、神经末梢,全都可能出问题。

饮食上,很多人以为不吃糖就行了。精制碳水才是最需要警惕的。白米饭、面条、馒头、蛋糕,看似“无糖”,却会迅速升高血糖。

用全谷物、杂粮、豆类替代部分主食,有助于平稳血糖波动。粗粮含有的膳食纤维,还能延缓糖的吸收,保护肠道菌群,对糖尿病人来说,是饮食中的第一道防线。

有一个68岁的退休职工,患糖尿病十年,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可最近却频繁出现夜间腿抽筋、脚底灼热感。检查后发现,已经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

医生追问生活习惯,才知道他为了“控糖”,晚上几乎不吃主食,结果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反而加速了并发症的出现。

这个例子提醒了很多人:控糖不能极端,营养均衡才是根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每样都不能缺。尤其是维生素B族钙镁锌,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

很多糖尿病人怕累,不愿动。运动才是最好的“降糖药”。饭后散步30分钟,不仅帮助消化,还能降低餐后血糖。规律运动还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药物依赖。

关键是坚持。不是非得跑步、跳操,快走、广场舞、太极拳都行。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就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除了运动,规律作息也不可忽视。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让血糖更难控制。很多人不知道,生物钟的紊乱会让胰岛素的分泌节律受到影响,这比吃多一点糖还严重。

建议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证7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睡前别玩手机,少喝茶咖啡,营造安静、昏暗的睡眠环境,对控制血糖非常有帮助。

心理压力,是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隐形杀手。很多中老年糖友在确诊后,会有焦虑、抑郁情绪,甚至自责、恐慌。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激素水平影响血糖波动,成为并发症加重的推手。

与其一个人闷在心里,不如多与家人沟通,参加病友会,听听别人是怎么应对的。心理调节是长期抗糖路上的“润滑剂”,没有它,再好的治疗方案也可能难以坚持。

更重要的一点,是定期体检。很多并发症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比如糖尿病肾病,最早的表现只是尿里出现微量白蛋白,用肉眼根本看不出。

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等项目,及时发现并发症苗头,早干预、早治疗。

不少人图省事,血糖正常了就不去医院,或者靠着老经验自己调药。这样做非常危险。糖尿病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体重、肾功能、肝功能随时调整。

有经验的内分泌科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个体化建议,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如今正值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贪凉、吃冷饮、作息紊乱,这对糖友来说是个考验。高温本身就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如果加上血糖波动,很容易诱发并发症。

建议做好防暑降温,避免剧烈运动后暴饮冷水,饮食以清淡为主。特别要注意水分补充,出汗多的时候,别忘了补一点钠盐,避免低钠引发头晕、乏力等问题。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并发症不会一夜之间爆发,但日积月累的伤害,终会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

真正能对抗它的,不是某种神药,也不是哪个“偏方”,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身体的尊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红,张敏,刘丽.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08):610-613.
[2]李娜,陈静,郝晓晖.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5):414-417.
[3]赵云霞,吴玲,李磊.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1):23-28.

糖尿病最怕的6个生活习惯,医生:第5个99%的人都坚持不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知道吗?糖尿病不怕药、不怕胰岛素,最怕的其实是你每天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只要按时吃药控制血糖,一切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是:真正控制糖尿病的,不是药,而是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6个糖尿病最怕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第5个,看似简单,却让无数人半途而废。

这是我在门诊多年见到最多的真实现象: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八成问题出在日常习惯

不是不吃药,而是不改生活方式;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很多人直到并发症找上门,才恍然大悟:原来最“毒”的,是自己那点“不当回事”。

这些生活习惯,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难在坚持,难在转变,难在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你要记住:糖尿病不是一天得的,控制也不是一天能见效的事

接下来,我们从头讲这6个生活习惯,第5个特别关键,但我敢打赌,十个糖友里九个都坚持不了

第一个习惯,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规律作息。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

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被打乱,熬夜打牌、早饭不吃、午饭一顿吃撑,生物钟彻底乱套

你以为这只是生活习惯?其实对胰岛的压力非常大。胰岛素分泌是有节律的,一旦作息紊乱,血糖也跟着波动。

有研究显示,长期熬夜的人,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早睡人群,空腹血糖更不稳定

第二个习惯,是老生常谈,却最难长期坚持的——坚持运动

不是剧烈运动,也不是去健身房,而是每天快走30分钟

听起来简单吧?但你问问自己,上一次连续走30分钟是什么时候?

我接诊过一位60岁的阿姨,查出糖尿病后,每天坚持快走。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从8.4降到6.2,连药都减少了。

运动是最天然的“胰岛素”,它能让肌肉细胞直接利用葡萄糖,减轻胰岛负担,还能控制体重。

而那些总说“没时间”的人,往往花更多时间治并发症

第三个习惯,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隐形杀手”——情绪管理

你以为血糖只跟饮食运动有关?其实情绪波动大,也能直接升高血糖

焦虑、愤怒、压抑,会让应激激素飙升,胰岛素功能受到干扰,血糖控制变得更难。

我见过不少糖友,血糖飘忽不定,怎么吃都控不下来,结果一问,是家庭矛盾、睡眠障碍、压力过大。

所以说,稳定情绪,比吃药还重要,别小看那颗不安的心。

第四个习惯,看似跟糖尿病没太大关系,却是“幕后黑手”——口味偏重

特别是高盐高油饮食,不仅损害血管,还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

你可能会说:我不吃甜的了,糖都戒了。但你有没有注意自己吃的咸菜?外卖?熟食?里面含盐量惊人

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而糖尿病和高血压是“难兄难弟”,一旦合并,心脑血管风险会成倍增加。

第五个习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长期记录和监测血糖

这才是糖尿病最怕的“杀手锏”,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你每次测血糖,是不是只在医院测一次?是不是只在空腹时测一次?

血糖波动比绝对值更重要,尤其是餐后2小时、睡前、甚至半夜的血糖,都能告诉我们很多问题。

坚持记录血糖,就像给身体装了“黑匣子”,能看出趋势、反应变化,比单次测量有价值多了。

但现实是,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扎手指、不懂数据怎么看,就放弃了。

我常说:“你不记血糖,血糖也会记你。”它会在你最放松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第六个习惯,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意外——认真吃饭

不是说吃什么,而是说吃的节奏和顺序

很多人吃饭狼吞虎咽,一顿饭10分钟解决;或者先吃米饭,再吃肉菜,最后才动蔬菜。

这种吃法,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暴涨

正确的吃法是: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每口饭咀嚼15次以上。

这样吃,不仅让血糖上升更平稳,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量。

你可能不信,但这个习惯,对控制餐后血糖非常有效,我在门诊亲眼见证过无数次。

很多患者就是从调整吃饭顺序开始,餐后血糖从13降到7,用药量也随之减少。

讲完这6个习惯,你可能已经意识到——糖尿病不是“吃药的病”,是“生活的病”。

药物是辅助,生活方式才是主力。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再贵的药也治不了“放纵的习惯”。

而这6个习惯里,最难坚持的就是第5个长期、规律、科学地记录血糖

它不像运动那样看得见流汗,不像饮食那样立刻有饱腹感,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坚持

但就是这份坚持,能让你对身体了如指掌,提前预警、及时调整,避免血糖失控的灾难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家里有糖友,请记住这句话:

控制血糖,不靠药,而靠“懂”!

“懂生活、懂身体、懂自己”,才是最好的治疗。

真正做到这6个习惯,并不容易,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血糖其实没那么“难搞”

最怕的是,你一直在吃药,却一直在忽视生活。

把生活过对了,血糖自然就顺了。

参考文献:

王晓芳,王玉杰.《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2020年,第18卷第6期.

周立波,陈志强.《情绪状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年,第29卷第3期.

刘丽,张斌.《家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60卷第10期.

糖尿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宁可喝凉水,也别做6事

夏天快来了,糖尿病人却越来越少?是的,少得让人心惊。

你可能以为糖尿病就只是“多喝水、多尿、多吃”,控制一下血糖就万事大吉。但现实是:每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去世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尤其在夏天,更是一年中最容易出事的季节。不是因为糖吃多了,而是因为做错了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事。

我们这群当医生的,劝了又劝,尤其是夏天来了,真的恨不得在诊室门口挂个牌子:“宁可喝凉水,也别做这6件事!”为什么?因为这些事,背后都是糖尿病人绕不开的健康风险。

先不说其他,光是高温对血糖的影响就已经够复杂了。很多人一热就不爱动、不爱吃、爱喝冷饮,结果一不留神,血糖飙高或骤降,代谢彻底乱了套。

尤其那些已经有多年糖史的人,自主神经功能早就不如常人,体温调节能力也差,遇上高温天,身体反应比别人慢半拍,热坏了都察觉不出来。

这时候如果还做了下面这6件事,别说控制病情,连命都可能搭进去。先说最常见的:不吃早饭

别以为早上热就可以省一顿饭,很多人一起床就说“没胃口”,但糖尿病人一旦空腹太久,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在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轻则头晕、心慌,重则昏迷。

很多人问,那我吃点水果凑合行不?问题是,大多数水果升糖指数高,尤其西瓜、荔枝、芒果这些,吃下去血糖蹭蹭蹭往上冲,胰岛功能早就招架不住。

第二个不该做的就是剧烈运动后猛灌冷饮。你以为自己在解渴,身体却在拼命调节。糖尿病人运动后血糖本就容易波动,这时候来一瓶冰可乐,等于往心脏上泼冷水,血管收缩瞬间加剧,结果就是心梗、脑梗风险飙升。

血压波动也跟着来凑热闹,尤其是本身就合并高血压的糖友,夏天突然喝冷饮,血压一下从高点跳到低点,脑供血都跟不上节奏。

第三个大坑:白天睡觉时间太长。夏天热,很多人喜欢午睡,尤其是退休的糖友,动不动就睡两三个小时。但你别忘了,胰岛素敏感性是跟生物节律走的,白天长时间休息,晚上容易失眠,结果就是血糖昼夜颠倒。

而且长时间静卧,下肢血液循环差,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周围神经病变,时间一长,下肢水肿、麻木、甚至溃疡都可能找上门。

第四件事:穿太少吹空调直吹。这不是要你裹着棉被过夏天,而是提醒——糖尿病人调温能力差,冷风一吹,更容易出现肌肉痉挛,尤其是晚上睡觉被风直吹,第二天腿抽筋、关节疼,微循环又受影响。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天气一热,感觉手脚越来越麻?其实就是神经受损加剧的信号,空调不是不能开,但温度别低于26℃,出汗了及时擦干,别让汗水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第五件事,很多人忽略:吃剩饭剩菜。你可能觉得,夏天胃口差,做少点吃两顿,顺便图省事。但糖尿病人免疫力偏低,食物存放时间一长,哪怕看着没坏,细菌早就悄悄繁殖。

尤其是高温天,饭菜放在室温下不过2小时,细菌总数就可能翻倍。吃了这些“夏天的地雷”,肠胃一出问题,血糖也跟着乱套,脱水、电解质紊乱都可能接踵而至。

最后一件事,也是被最多人低估的:擅自停药或加药。有些糖友一到夏天就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吃得少、动得多,血糖应该降了,就偷偷减药;还有的看到血糖高了两天,自己加量,结果就把自己“整进了急诊”。

药物不是温度计,不能一热就减,一冷就加。尤其是口服降糖药的代谢和排泄,在高温天和出汗量大、肾功能下降的背景下,可能大大变化。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片药,冬天吃没事,夏天就低血糖?其实是药物半衰期在变,你的身体没跟上节奏。

说到底,这“6件事”看着都不大,但对糖尿病人来说,都是实打实的“命门”。尤其在夏天,这些看似生活小习惯,背后藏着一整个代谢系统的崩塌风险

我见过太多患者,平时看着血糖还算稳定,一到夏天就出事。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健康,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身体,低估了这些“小事”的杀伤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身体打交道,但糖尿病人面对的是一个更敏感、更脆弱的系统。夏天来了,水分流失快,代谢节奏乱,任何一点小波动,身体都可能“反应过度”。

你要糖尿病不是靠“意志力”控制的,它是一个跟你“谈判”的系统。你越听话,它越温和;你越任性,它越暴躁。

宁可喝点凉水,也别碰这6件事。凉水你可以慢慢喝,但这些危险,你一次也别碰。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人,或者你自己就是,不妨拿这6件事一一对照,看有没有踩雷。有则改之,无则加凉水。

身体这件事,没有试错成本可言。夏天的热,是大自然的节奏;你的健康,是你自己的节奏。两者能不能合拍,得看你怎么走这每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刘金华.糖尿病患者夏季常见并发症与防控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5):417-421.

[2]何伟,周雅芳.高温对糖尿病人群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4):405-409.

[3]王艳,张莉.夏季糖尿病患者生活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