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颜色(糖尿病颜色怎么样)

环球时报 0
文章目录: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尿液变色是疾病前兆?关于尿液的8种颜色,一文说清!

尿液是人体每天代谢的“垃圾”

殊不知它也是健康的“晴雨表”

尿液颜色的改变反映了身体信息

里面可大有学问!

正常的尿液是怎样的?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日均排尿量大概是1500~2000毫升,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呈淡黄色,其色素主要来自尿黄素及少量的尿胆素和尿红质,这些物质都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

尿液颜色异常

预示着哪些疾病?

最健康的尿液是什么样的?

不同的颜色象征着哪些疾病?

1、透明/无色

尿液呈现透明无色的状态,有可能是饮水过多,需要适当减少,避免出现水中毒。

如果在服用利尿类药物,考虑是否药物服用过多,扰乱了人体正常的排尿机制。

2.透明/浅黄色

正常尿液颜色。

3.黄色

如果尿液颜色深,尿量小,则表示饮水量不足,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身体缺水。

服用维生素B等营养补剂后,可能会出现尿液发黄的情况,这种黄色比缺水导致的黄会更为明亮一些。出现这种亮黄色的尿液并不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健康隐患,但也需要注意是否摄入维生素补剂的量超过了建议量。

4.红色/粉色

如果是红色尿液,如果吃了大量甜菜、红心火龙果、胡萝卜、覆盆子等本身色素充足的食物,尿液的颜色就有可能微微发粉、发红。

服用药物,也会影响到尿液的颜色。像是利福平、甲硝唑、柔红霉素、华法林、依帕司他等药物,也会导致我们的尿液变红、变粉。服用利福平时,不仅尿液会变色,人体的唾液、汗液也变成橘红色。

如果以上两种条件都不符合,可能就是血尿。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脏疾病以及肿瘤都有可能导致血尿。

5.酱油色/棕褐色/黑色

如果尿液的颜色看起来像酱油,那么有可能是甲硝唑、呋喃妥因、番泻叶、美索巴莫、山梨糖醇,苯酚衍生物甲酚等药物导致,此外,如果在注射铁剂,也会因为铁元素排泄时形成的化合物而导致尿液变色。

但如果并没有服用药物,那么则需要考虑身体出现了问题。这种深色的尿液,常见于陈旧性血尿、严重的肾脏疾病、血管内溶血、酚中毒、黑色素瘤等患者,无论是哪种原因,都需要尽快前往医院检查、治疗。

6.蓝绿色

服用亚甲基蓝、氨苯蝶啶、美蓝等药物时,尿液就会因为药物影响而变成蓝绿色。此外,如果感染了绿脓杆菌、霍乱、斑疹伤寒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尿液变色。

7.紫色

紫色尿液通常见于尿路感染患者,通常是因为患者使用导尿管后出现了感染所致,所以这种情况也被称为紫色尿袋综合征。

8.白色

如果尿液呈现白色混浊状,可能是有泌尿系统感染或者前列腺炎等疾病。如果尿液看起来类似牛奶的形态,则可能是丝虫病或者肾周淋巴管梗阻所致。

总的来说

尿液变色的影响因素

主要是三大类:

食物、药物以及疾病

如果是摄入了特定食物所致,等到食物消化完全,尿液颜色就会恢复正常。

如果尿液变色是因为服用药物所致的良性反应,通常在停药后就会自行消失。

但如果并没有服药或者吃药的同时存在着其他可能导致尿液变色的因素,则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注意:除了尿液的颜色,还要关注尿液当中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不是由于排尿过急或者饮水过少引起的,那么它就有可能是尿蛋白或尿糖升高引起。

尿中的泡沫

是早期发现糖尿病

或高血压肾病的线索

大家排完尿记得低头看一眼哦!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尿液健康?

✔ 多饮水、勤排尿

由于每个人饮水量不同,所以排尿次数也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人一天排尿量1000~2000毫升才算正常,以1500ml为宜。排尿超过2500ml算多尿,要适度减少饮水量;而排尿少于400ml就算少尿,这时候就要多喝水,尿液颜色才不会黄黄的。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大量喝水时会产生较多的尿液冲洗尿道,可以减少更多的废物和细菌。有尿意时要及时排出,不要憋尿,保持泌尿环境卫生。

✔ 排尿也要讲究卫生

为防止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女性在小便后擦拭时要由前向后;男性要经常更换内裤,保持下体干净卫生,避免潮湿环境。

编辑 / 陈心蕙(实习)

来源/ 新闻坊

1.再难也要圆百姓“安居梦”,黄浦“两旧”改造取得新突破!

2.“10分”便捷丨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送进门,助老人走出生活困境

糖尿病人身体如果出现这2个表现,往往是好现象!自己就能判断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治疗和管理过程漫长而复杂。很多患者常常担忧自己的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渴望能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来判断治疗效果。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管理良好时,确实会出现一些积极的身体信号,这些信号往往预示着血糖控制趋于稳定,病情得到了有效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糖尿病管理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糖尿病管理不仅仅体现在血糖指标上,还会通过患者的身体各项功能恢复情况得到反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防治数据显示,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约有85%的患者会出现一些积极的身体变化,这些变化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的一项涉及5000名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当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两个明显的积极信号:尿液变化皮肤状态改善。这两项变化被专家们视为糖尿病控制良好的直观表现,患者自己在家也能观察判断。

首先,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是糖尿病控制良好的重要信号。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常因高血糖导致尿液中糖分过多,产生频繁排尿、尿量增多的症状。

当血糖控制不佳时,患者尿液常呈现淡黄色且混浊,有时甚至会带有特殊的甜腻气味。而当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范围,尿液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尿液颜色变得正常淡黄,尿量趋于稳定,排尿次数减少至正常范围内,夜间频繁起夜的情况明显改善。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尿液恢复正常不仅意味着血糖控制达标,更预示着肾脏功能得到保护。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加速肾功能衰退。

而当患者发现自己的尿液状态逐渐正常,夜尿次数减少,这往往意味着肾脏不再承受过多的糖分负担,肾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其次,皮肤状态的明显改善也是糖尿病控制良好的直观表现。长期高血糖环境会导致患者皮肤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干燥、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

尤其是下肢皮肤常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出现暗沉、瘙痒甚至溃疡。当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这些皮肤问题会逐渐改善。

皮肤弹性恢复是一个明显的积极信号。高血糖会导致皮肤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糖化,使皮肤失去原有弹性,变得干燥粗糙。而当血糖控制达标,这种糖化过程减缓,皮肤会逐渐恢复弹性和光泽。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皮肤,会变得更加有弹性和光滑。

皮肤瘙痒症状减轻也是血糖控制良好的表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引起的皮肤干燥和神经损伤而长期忍受瘙痒之苦,尤其在小腿、足部和手臂等部位。

当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皮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加上微循环和神经功能逐步恢复,这些瘙痒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伤口愈合速度加快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变化。糖尿病患者常因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甚至发展为难以治愈的糖尿病足。

当血糖控制良好后,患者会发现即使是小伤口也比以前愈合得更快,这表明身体的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除了这两个主要表现外,糖尿病控制良好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积极变化,如精力充沛、睡眠质量改善。很多患者在血糖稳定后,会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疲劳,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与血糖波动减少导致的能量代谢稳定有直接关系。

口渴感减轻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糖尿病患者常因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而感到口渴。当血糖控制良好,这种口渴感会明显减轻,患者不再需要频繁饮水。

视力稳定或改善同样值得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能表现为视力波动。当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常会感觉视力趋于稳定,有时甚至会有所改善。

体重趋于稳定也是血糖控制良好的体现。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这与身体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有关。当治疗有效后,体重往往会趋于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

虽然这些积极信号值得关注,但医学专家提醒,患者在观察这些变化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对血糖的监测。这些身体表现虽然是判断糖尿病控制效果的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常规血糖监测和医生指导。每位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定期血糖监测,并根据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上述积极变化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建议继续保持现有的良好管理策略。这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身体活动、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等。

同时,患者还应该警惕低血糖风险,学会识别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如出汗、心悸、手抖等,并掌握低血糖的处理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观察到尿液恢复正常和皮肤状态改善这两个积极信号时,应该受到鼓舞,因为这表明他们的疾病管理策略正在发挥效果。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积极变化不应成为放松疾病管理的理由。相反,它们应该激励患者继续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患者可以与医生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策略,包括新型降糖药物、胰岛素泵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长期战役,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通过关注身体积极变化,患者可以获得继续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动力。而医护人员也应重视患者报告的这些身体变化,将其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补充指标。

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控制血糖,更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延长健康寿命。当患者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这些积极变化,不仅能增强治疗信心,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自我管理中来。

在这条漫长的健康管理道路上,每一个积极的身体变化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值得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珍视。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早日观察到这些积极变化,在科学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2版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报告 20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临床实践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控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