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红茶(糖尿病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研究称日饮三杯红茶助防糖尿病

喝茶对身体有益早已不是秘密。美国弗雷明汉州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每天喝三杯红茶有助降低血糖,预防II型糖尿病,而且,红茶里加牛奶也不会影响它的控糖效果。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环境下分析了热水冲泡红茶后提取的抗氧化物多酚,发现它能有效阻止液化淀粉酶、葡萄糖苷酶等酶类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在《前沿营养学》上发表报告说,这些消化酶与血糖水平有关,它们的作用受到抑制,从而血糖水平降低。(新华社微特稿)(乔颖)

红茶是血糖“杀手”?医生忠告:若想血糖正常,这3种茶不要贪嘴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很多人习惯了一天喝上几杯茶。对于血糖管理者来说,选择什么茶饮用至关重要。红茶虽然香气浓郁,但其对血糖的影响却鲜为人知。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饮用的某些茶类可能正悄悄影响着他们的血糖水平。

饮茶本是养生之道,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血糖上升的推手。除了药物控制外,饮食管理是稳定血糖的重要环节。近期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与其饮茶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三种常见茶饮,成为了血糖管理中的"隐形杀手"。

红茶位列这三种不宜过量饮用的茶类之首。红茶经过完全发酵工艺,含有大量茶黄素和茶红素,这些物质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水平波动。糖尿病患者饮用红茶时尤需谨慎,每日不宜超过两杯。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习惯在红茶中加糖或奶,更增加了血糖负担。

糖尿病患者习惯性饮用红茶的危害不容小觑。一项追踪调查显示,长期大量饮用红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其他患者。红茶中的咖啡因成分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进而促使肝糖原分解,血糖水平随之升高。特别是空腹饮用红茶,血糖上升速度更快。

花茶是第二种需要警惕的茶饮。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花茶香气馥郁,备受喜爱。然而花茶中常含有刺激性芳香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使得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实验数据表明,连续饮用花茶一周后,部分受试者的空腹血糖出现明显升高趋势。

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各类添加物。市面上不少花茶产品为增强口感,添加了蜂蜜或糖分,这无疑是血糖管理的"定时炸弹"。一些传统配方中还添加了干果或蜜饯,更是大大增加了糖分摄入。消费者在购买花茶时应仔细查看成分表,避免隐形糖分的摄入。

奶茶作为第三种不宜多饮的茶类,其危害更为直接。现代奶茶含有大量精制糖和奶精,一杯普通奶茶的糖分含量可能相当于5-6块方糖。糖尿病患者饮用后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增加并发症风险。即便是所谓的"无糖奶茶",其中的淀粉和奶精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稳定。

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上不少茶饮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实则添加了大量隐形糖分。即使标榜"低糖"或"代糖"的奶茶产品,其复合碳水化合物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水平。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不被商家营销所迷惑。

茶饮虽然不宜过量,但并非所有茶都对血糖有负面影响。绿茶因其富含茶多酚和儿茶素,具有抗氧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适量饮用绿茶可辅助调节血糖,增强胰岛细胞功能。但需注意的是,绿茶中同样含有咖啡因,过量饮用仍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

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兼具红茶和绿茶的特点,其独特的茶多酚成分有助于减缓糖分吸收。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适量饮用乌龙茶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稳定性明显优于不喝茶或大量饮用红茶的患者。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乌龙茶不宜空腹饮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普洱茶因其独特的后发酵工艺,含有丰富的降脂减肥活性物质。研究表明,普洱茶中的特殊成分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的快速上升。但普洱茶性温,热性体质者应适量饮用。

除了选择合适的茶类,饮茶方式同样重要。血糖管理者应避免空腹饮茶,最好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饮用。这样可减少茶中咖啡因对空腹血糖的刺激作用。茶水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损伤胃黏膜,影响药物吸收

冲泡浓度也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浓茶中咖啡因含量较高,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影响血糖稳定。建议血糖管理者选择淡茶,既能满足口感需求,又不会对血糖造成显著波动。

饮茶时间的选择同样需要考虑。早晨血糖水平通常较高,此时不宜饮用红茶等刺激性较强的茶类。下午三四点是血糖相对稳定的时段,此时适量饮茶有助于提神醒脑,同时不会显著影响血糖水平。

茶饮搭配同样需要智慧。很多人习惯茶配点心,这对血糖管理者来说是潜在危险。如果确实需要搭配食物,建议选择低糖高纤的食品,如无糖全麦饼干、坚果等,避免甜点和精制淀粉类食品。

茶饮虽然重要,但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一些患者过分迷信茶饮的功效,甚至减少或停用降糖药物,这种做法极其危险。茶饮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药物治疗、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才是血糖管理的核心策略。

针对不同体质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茶饮选择也需个性化。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对茶饮中的刺激性成分更为敏感,宜选择温和的茶类。Ⅱ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适量选择有助于脂肪代谢的乌龙茶或普洱茶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饮茶习惯。可以通过记录饮茶前后的血糖变化,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茶饮方案。不要盲目跟风或迷信某种茶的"神奇功效",科学理性才是健康之道。

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代谢功能已有所下降,对茶中咖啡因的敏感性较高。建议老年人选择低咖啡因茶饮,如陈年普洱或经过脱咖啡因处理的茶叶,避免影响睡眠质量和血糖稳定

红茶、花茶和奶茶这三种茶饮对血糖管理者来说确实需要谨慎对待。并非完全禁止,而是需要控制饮用量和方式。健康的饮茶习惯应建立在了解自身情况和茶饮特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享受茶文化的美好,又不影响血糖的稳定。

血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饮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和平相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吴明霞,陈立新.不同茶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218-224.

2. 李建华,王小燕.茶多酚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2):125-131.

喝茶居然会导致肾结石?赶紧喝口茶 压压惊

来源:北京青年报

俗语常道茶 “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大暑一到,饮水量也日益增多,但喝白开水没味道,喝“肥宅快乐水”又怕胖,茶水就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但爱喝茶的朋友最近却被 “喝茶易得肾结石”“长期饮茶恐增加肾结石风险”等谣言文章吓得不轻。到底怎么回事?咱们还是细细说来吧。

导致肾结石的原因

有三类

找来这些谣言文,读完发现它们的逻辑主要在于:茶叶含有草酸,而草酸钙是肾结石的诱因之一,所以经常喝茶容易导致肾结石。但是这个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的逻辑,细究起来就不是那么靠谱了,存在诸多漏洞。

首先,咱们得先知道肾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肾结石不只是“肾结石”,它在医学中的真实称谓其实是“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结石可能出现在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等部位,只是肾和输尿管结石较为常见,所以大家往往将泌尿系结石叫做肾结石。

那泌尿系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在医学上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是结石形成的主要机理:一是尿液成石物质的过饱和;二是抑制成石物质减少、促进物质增多;三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受损。

简单概括就是:生成结石、排不出去、肾不行了。

而其中,导致后两者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基因异常等。

所以谣言文中的第一个漏洞产生了,肾结石一定是因为无机盐太多形成结石了吗?不,还有可能是正常代谢的无机盐排不出去。毕竟谣言文中提到的患者30多岁就曾经发生过结石,不排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受损情况或自身体质易生成结石,文中未提及其身体情况就直接让茶叶背了锅是不是有点冤呢?

摄入草酸

不代表一定会导致肾结石

肾结石在中老年男性(30-60岁)的发病率很高,约为10%,并且依赖于年龄、性别和种族而改变。近80%的肾结石为草酸钙结石,15%为磷酸钙结石,其余为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及感染性结石。

结石发病率这么高,草酸钙引起的肾结石这么多,摄入草酸多肯定会导致发病?医生可没这样说。

国内很多研究都点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虽然对其发病机制有了很多的研究,也形成了诸多假说和理论,但是鉴于致病因素繁多,且疾病的形成与危险因素之间也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所以目前并没有一个假说或者机理能完整解释结石如何形成。

说所有的茶都富含草酸

是以偏概全

以苦丁茶为例,显微镜下观察其薄壁细胞中确实存在草酸钙。那含量多吗?这个不好说。

如果查看各种茶抽出液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和草酸含量,可以发现许多茶类物质是确实含有草酸的,对于红茶、绿茶来说,有较高的草酸含量(44mg/kg-90 mg/kg),而乌龙茶的草酸含量却只有5mg/kg-47mg/kg。在乌龙茶中,水仙和武夷水仙的草酸含量比较高,特级武夷水仙草酸含量为47mg/kg。佛手的草酸含量较低。铁观音的草酸含量为5mg/kg-30mg/kg。(此处数据参考屈信成等的《苦丁茶与五棱冬青的性状和显微鉴别》)

所以谣言的第二个漏洞诞生。茶叶种类不同、制作工艺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茶的草酸含量不同。而谣言中泛泛而谈,说茶富含草酸,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了?

很多食物中的草酸含量都大于茶叶

在食用后大部分也都已排出体外

单纯地罗列茶叶的草酸可能大家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它的含量,我们再用平常常说的草酸含量较高的菠菜进行对比。参考刘晓霞等人所做的《供氮水平对不同菠菜品种光合特性、硝酸盐和草酸含量的影响》研究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菠菜的可溶性草酸含量大约在12-16mg/g,即12000mg/kg以上,即使取茶叶最高的草酸浓度90mg/kg来对比,在菠菜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要是按照谣言的逻辑,菠菜、甜菜、巧克力这类草酸含量高的食品大家都应该敬而远之,千万别吃。

其实,一般而言,食物中的草酸吸收率很低,大约只有2.4%-14.4%,绝大部分草酸还没被小肠吸收就已经与食物中的钙结合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所以正常人适量食用这些高草酸含量的食物完全不影响健康。同理,茶叶中的草酸吸收率比它们还低,怎么可能构成这么大的威胁呢?更何况正常人一天可以吃100g菠菜,有谁能吃掉100g茶叶呢?

喝茶的健康益处

已被研究证实

当然,万事没有绝对。如果本身出现一定的肾脏疾病或者是结石频发的患者,还是要少食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或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茶水的饮用也要遵循医嘱不能盲目服用。

到此为止,茶叶“黑历史”也就此被“洗白”了。但是还没完,茶叶对肾的好处大家还没有看到:三峡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发现茶叶中的茶多糖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发病过程中的生化指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科的研究显示,茶多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减轻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肾脏进行性伤害;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发表的文章显示,茶叶中的EGCG可以减轻机体的过氧化损伤,降低形成结石的危险……

至于如何喝茶叶,众说纷纭。目前看到的上限为每日12g左右(有部分文章认为不超过10g,也有说不超过5g),且每日饮茶3-4泡为宜。对于不常喝茶的朋友,完全不用担心茶叶带来的草酸,而对于常常饮茶,身体健康的朋友,掌握合适的冲泡方法,每日饮用也不必过于担忧肾结石的风险。但是对于肾结石患者、身体机能不佳的朋友及孕妇等特殊群体,还是建议不要每日过多饮茶,遵循医嘱。文/亢涵(生物医学工程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