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报道(糖尿病版报)
- 1、患糖尿病7年不重视!福建37岁男子悲剧了,面临左腿截肢,双眼几近失明
- 2、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 3、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患糖尿病7年不重视!福建37岁男子悲剧了,面临左腿截肢,双眼几近失明
7月1日,话题#37岁男子糖尿病7年不重视致截肢失明#冲上热搜。
37岁的福建陈先生年纪轻轻
却接连面临左腿截肢、
双眼几近失明的悲剧
只因他确诊糖尿病7年
却从未重视……
放任糖尿病7年,拖出截肢悲剧
2016年,年仅28岁的陈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尽管医生反复叮嘱,他仍不以为意,饮食不规律,血糖监测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仅靠药物维持,并心存侥幸:“没症状,应该没事。”
隐患悄然累积。一年前,陈先生的脚趾开始溃烂剧痛,就医后被诊断为严重的糖尿病足。医生建议立即截趾阻止恶化,但他拒绝了手术,幻想能有转机。
不幸的是,由于感染迅速蔓延,最终陈先生被迫接受左腿截肢的现实。面对空荡的裤管,陈先生心中满是悔恨。
视力再遭重创,眼底病变濒临失明
截肢的阴霾未散,新的危机接踵而至——陈先生的视力急剧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使他的双眼濒临失明。在当地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和白内障手术后,今年6月,他的右眼病情再度恶化,连家人面容都无法看清。
陈先生和家人慕名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找到了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吴国基院长。检查发现,其右眼视网膜病变已进展至V-VI期(共六期),玻璃体腔大量积血、增殖膜蔓延,随时可能永久失明。
那一刻,陈先生的心仿佛被狠狠揪住,他害怕自己将永远失去光明。
△陈先生的左眼已几近失明,右眼玻璃体大量积血,增殖膜蔓延
公益救治雪中送炭,破碎视界重拾微光
一年多来,持续的治疗早已掏空陈先生家底并负债累累。面对再一次的手术治疗费用,陈先生一家陷入绝望。
此时,厦门眼科中心向陈先生伸出了援手。医院为其减免费用,并成功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
△眼底病科康克明主任医师为陈先生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
术后,他的视力有望部分恢复,但吴国基院长严肃强调:“若血糖仍不控制,下一步可能引发肾衰竭,视力也会再次恶化。”
“糖网”早期隐匿,晚期可致盲
“糖网”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糖网”患者,而每平均3名“糖网”患者中又会有1人面临失明的风险。
“‘糖网’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患者难以察觉,” 医生指出,“当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时,病情已至中晚期。”
晚期患者可能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此时手术虽能挽救部分视力,但对情况严重者效果有限;若发展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失明将不可逆转。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并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唯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失明悲剧。“切莫像陈先生,等到症状出现、代价惨重时才追悔莫及!”
综合:都市时报、福建卫生报
来源: FM93交通之声
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老年日报
来源: 新闻夜航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持续攀升,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在为期三天的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暨2型糖尿病与肥胖逆转探索研究学术会议及学习班上,与会人员致力于以“防”为先,通过“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六位一体实现糖尿病及肥胖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代谢性疾病管理新范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10家医疗机构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
联盟将通过制定糖尿病逆转及减重章程、探讨糖尿病逆转规范操作流程等,在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糖尿病缓解”的综合管理和探索,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公众教育。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表示,联盟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凝结盟内专家智慧,共同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发表专家共识,明确逆转路径和治疗规范。
会上还发布了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七师共管”模式。该模式旨在帮助糖前期患者不进入糖尿病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实现减药或停药,长期病的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帮助部分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逆转代谢异常,重获健康。
“我们在往年‘六师共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师’。许多糖尿病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服药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对患者服药后的药物血液浓度、药物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开展日常监测和随访,从而指导病人更加合理规范精准用药。”刘连勇表示。
会上,邹大进名医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教授给更多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及世博医联体内的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