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自身免疫 糖尿病(自身免疫糖尿病由什么引起)

全科医师阿利 0
文章目录:

看1个指标,搞清自己的糖尿病分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指标,就像钥匙,能打开糖尿病这扇门背后的秘密。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像个“甜蜜负担”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健康“隐形杀手”。你或许不知道,它和你早餐多吃的那口油条、深夜刷剧时的一杯奶茶,都悄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但你知道吗?只看一个指标,就能帮助你快速搞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糖尿病,从而少走弯路、对症处理。

就像手机电量百分比,能判断你是该省电模式,还是插上充电器;糖尿病的“分型指标”,能告诉医生你是“胰岛素缺乏型”,还是“胰岛素抵抗型”,这对治疗方向至关重要。

那这个神秘的指标到底是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糖尿病,不止一种“脸谱”

糖尿病可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就像一出京剧,生旦净末丑,角色众多,各有性格。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有四种:

  •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罢工,胰岛素分泌几乎为零,靠外援(打针)活命。
  • 2型糖尿病:胰岛素不听话,身体像个“油盐不进”的孩子,抵抗胰岛素的作用。
  • 妊娠糖尿病:孕期才来串门,大多生产后就走人,但也可能留下尾巴。
  • 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基因突变、胰腺炎等特定病因引起的。

问题来了:不同类型,治疗方式天差地别,要是分错了型,等于穿错鞋,走路都别扭。


看一个指标,立判真假“糖”

C肽——糖尿病的“身份证”

C肽(C-peptide),这个名字听着有点像某种保健品,其实是胰岛功能的“谍报员”。它是胰岛素合成时产生的副产品,能直接反映身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简单说:胰岛素是主角,C肽是它的“影子”。有影子,说明主角还在;没影子,主角可能已经退场了。

C肽怎么帮你分型?

C肽水平

胰岛功能

可能的糖尿病类型

极低或无

基本罢工

1型糖尿病

明显降低

功能衰退

2型晚期或LADA

正常或升高

有但不灵

2型糖尿病

偶有波动

一时性紊乱

妊娠糖尿病等

所以,查个C肽,就像给胰岛“测个电压”,能判断它是短路了、没电了,还是电线老化了。


误区多如牛毛,别被“糖”骗了

误区一:年轻人得的就是1型糖尿病?

错。现在2型糖尿病越来越会“装嫩”,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也可能是2型,尤其是胖一点的。真正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瘦、发病急、C肽低。

误区二:吃药不管用就是1型?

也不一定,2型糖尿病发展到晚期,胰岛功能也可能严重受损,表现得像1型一样。这时候C肽就是“验身器”,一查便知。

误区三:C肽一查终身定型?

不!C肽不是一次性定型工具,而是“动态监控仪”。刚发病时可能还有点C肽,几年后就没了。尤其是LADA(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开始像2型,后来变1型。


案例时间:电视剧《心术》里的“糖误解”

还记得《心术》里那个胖胖的中年人,常年高血糖却坚持“我就是吃得多,哪能得糖尿病”?后来突发视网膜病变,才发现是多年2型糖尿病未控好。

医生一句话点醒他:“你这个C肽早就高得离谱,说明身体拼命分泌胰岛素应付血糖,但你身体‘装死’,根本不理它,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C肽高≠好事,可能是身体在“对抗无效”地挣扎。


饮食:糖尿病的“隐形油门”

你知道吗?传统早餐里的“油条 豆浆”,是血糖升高的黄金搭档。

油条高油脂、豆浆高碳水,组合起来就是“血糖升降机”。

建议:

  • 主食粗细搭配:燕麦、糙米、小米排排坐,降低血糖波动。
  • 控制总热量:餐盘法,蔬菜占一半,主食和蛋白各一小块。
  • 进餐顺序调整:先吃菜,再吃肉,最后上主食,血糖更稳。

意想不到的是:一顿饭的吃法,能左右四小时的血糖曲线。


运动:最便宜的“胰岛素增敏剂”

运动是胰岛素的好朋友。它就像是“润滑油”,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

  • 饭后30分钟快走20分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舞。

重点:运动不是刷存在感,是要“出汗、微喘”,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心理与社会: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心理因素:压力大,血糖也跟着“暴走”

糖尿病患者常见焦虑、抑郁情绪。现代研究发现,压力会影响激素水平,从而扰乱血糖调控。

你愁,我愁,胰岛素更愁。

社会文化:习惯比你想的更“甜”

  • “不喝酒不够朋友”——酒精影响胰岛素代谢,还伤肝。
  •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尼古丁让血糖更难控。
  • 亲戚聚会,全是碳水轰炸——米饭、饺子、年糕齐上阵。

这些文化习惯虽热情,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甜蜜陷阱”。


医生的忠告:别光盯着血糖

很多人天天测空腹血糖,心里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紧张。

但医生更关心:

  • C肽水平:胰岛累不累?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3个月平均血糖如何?
  • 血脂、血压、体重:有没有“三高结义”?

糖尿病不是“血糖独角戏”,而是一场“多系统联动的歌剧”。


未来展望:糖尿病也能活得“精彩”

科技发展飞快:

  • 胰岛素泵:像“外挂胰腺”,精准控制。
  • 智能血糖仪:秒出数据,自动上传。
  • 个性化饮食方案:基因 肠道菌群分析,吃得更对路。

但无论科技怎么狂飙,最重要的还是——你愿不愿意了解自己的身体,从一个C肽开始。


写在结尾:你不是糖尿病,你是生活的主人

糖尿病不是判刑书,而是一份“生活说明书”。

它不是来夺走快乐的,而是提醒你:也许你该慢一点,轻一点,爱自己多一点。

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对糖尿病感到迷茫。只需一个指标,便能读懂身体的语言,找回健康的节奏。

问题来了:你查过自己的C肽了吗?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分型与管理规范化指导意见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C肽这个指标,搞清自己的糖尿病分型!看懂这一步,少走十年弯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人糖尿病控制得好好的,突然胰岛素打上瘾;
有人一查出来就吃药,吃了几年血糖还是稳不住;
还有人,明明血糖很高,医生却说先不用药,看着再说。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哪种糖尿病?吃药还是打胰岛素?能不能逆转?
这个问题,80%的糖友都没搞清楚!

而答案,就藏在一个常被忽视的指标里:C肽

搞懂C肽,你才能真正搞清自己是哪型糖尿病,怎么治最合适,能不能停药,甚至能不能逆转!

糖尿病不是只有“1型”和“2型”这么简单。
现实中,很多人根本分不清自己是哪一型,甚至被误诊多年。

我遇到过一个60多岁的阿姨,血糖控制多年一直不理想,医生说是2型糖尿病。

可她越吃药越瘦,血糖越来越高,后来检查C肽,才发现根本不是2型,而是LADA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而C肽,就是判断糖尿病分型的“照妖镜”。

那C肽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一听这个名字就懵了。

其实C肽是胰岛素的“影子”,你身体分泌了多少胰岛素,C肽就能反映出来多少。
和直接测胰岛素比,C肽更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干扰。

特别是对已经打胰岛素的人,胰岛素数值没法反映身体原本的功能,但C肽可以。

你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是“演员”,C肽是“后台监控”
只看演员演得好不好是不够的,还得看后台有没有人在运作。

如果C肽低,说明身体自己几乎不产胰岛素了;
如果C肽正常,说明身体还有“余力”,治疗上就可以再斟酌。

这一步,决定你是吃药、打针,还是生活方式调整就可以!

到底多少算“低”?多少算“正常”?
这就要看空腹C肽和餐后C肽两个数值。

空腹C肽通常在1.1~5.0ng/ml范围内
餐后2小时C肽正常在1.5~7.0ng/ml之间。

如果你空腹C肽低于0.6,餐后也没超过1.0,
那基本可以判断——你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衰退。

这时候,再靠吃药控制血糖效果有限,打胰岛素才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2型糖尿病”就能逆转,其实不然。
如果C肽已经掉到底了,就算血糖控制得再好,也不能停药。

因为你已经没有自己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了,就像车没油了,怎么踩油门都没用。
所以说,不是所有糖尿病都能“逆转”,关键在于C肽的水平!

如果你C肽还不错,尤其是餐后C肽还有2.0以上

那恭喜你,你的胰岛功能还在,血糖是有机会被“拽回来”的。

这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用了大量胰岛素,反而可能抑制了自身功能。
搞错糖尿病类型,治疗就可能南辕北辙。

我们再说说一个常被忽视的类型: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它起初看起来像2型糖尿病,但其实是1型糖尿病的“慢动作”版本
很多中老年人一开始只是轻度升糖,用药效果不错,但过两年突然血糖飙升,吃药不管用了,只能靠胰岛素。

这种情况,没查C肽根本分不出来,误诊率极高。

医生是怎么用C肽判断糖尿病类型的呢?

这里有个简单的规律可以记住:

C肽高,说明胰岛还在努力;C肽低,说明胰岛已经“退休”。

在此基础上,医生结合抗体检测和临床表现,就可以判断是1型、2型还是LADA。

而你,只要看懂自己的C肽报告,也能大概推测是哪一型。

再举个反差感十足的例子:
有些人体重偏胖,血糖也高,一看就像2型糖尿病。

但一查C肽,空腹只有0.2,餐后不到0.5

这说明胰岛功能几乎没有了,其实是1型糖尿病,必须打胰岛素。

这时候如果还坚持吃药,不仅血糖控制不了,还可能出大问题。

糖尿病不是靠外表判断的病,C肽才是“照妖镜”。
无论你是新发糖尿病,还是多年老糖友,都应该查一次C肽。

搞清楚分型,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吃药打针就是“蒙着眼睛开车”,迟早会出问题。

有些患者血糖高了十几年,从来没查过C肽,

一直把自己当2型糖尿病治,结果越治越差,胰岛素越打越多,反而副作用越来越大。

一查C肽,发现早就是1型了,治疗方向完全错了。

C肽不仅仅是个数字,它是糖尿病治疗的方向盘。

你可能会问,查C肽是不是很贵?是不是很麻烦?

其实不然,C肽检查就是一个抽血项目,几十块钱就能做。
做一次空腹,再做一次餐后,搭配血糖值一起看,基本就能判断胰岛功能。

一个小小的检查,可能帮你少走十年弯路。

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不妨问问医生:
“我能不能查一下C肽?”
“我现在的治疗方案,是根据C肽制定的吗?”

别小看这两个问题,它可能决定你接下来十年的治疗走向。

糖尿病不怕早发现,怕的是方向错了还坚持走到底。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重点:
C肽是糖尿病的“望远镜”,也是治疗的“方向盘”。

不查C肽,糖尿病就像黑灯瞎火走路,早晚会撞墙。

如果你还没查过,建议立刻补上;
如果你查过了,一定看懂它的意义。

真正决定你该怎么治的,不是血糖,而是C肽!

参考文献:

林红.《C肽测定在糖尿病分型中的临床意义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59卷第36期.

曹丽娜,刘晓云.《C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9期.

王立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识别与诊疗》.临床内科杂志,2020年,第37卷第5期.

破晓曙光:免疫治疗打破1型糖尿病遗传困局

导语:近日,全球首个且唯一*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T1DM)发病的新疗法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已在博鳌乐城先行区博鳌未来医院开出亚洲首批处方,患者琳琳(化名)便是这个亚洲首用的幸运儿。

破晓是光的方向——当免疫治疗照亮T1DM的未来,琳琳的生存链正为千万家庭铺就希望之路。

洞察风险,高危家系为T1DM防治敲响警钟

T1DM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缺乏所致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基因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琳琳的家族史正是T1DM遗传风险的典型缩影,琳琳有两位亲属确诊为T1DM。日均4次注射和频繁血糖监测的生活,对其亲属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琳琳深知疾病带来的困扰,为了避免过早依赖胰岛素,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胰岛自身抗体(IAb)筛查和血糖监测。依托早期筛查体系,琳琳于去年5月检测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阳性,12月复测结果仍呈阳性且出现了血糖异常。不到一年时间,琳琳就从T1DM 1期进展至2期。T1DM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早期筛查让风险可见,定期随访让干预有期,免疫治疗让T1DM进展按下“暂停键”。

锁定隐患,早期筛查让隐形风险显形

T1DM具有高度遗传倾向,与普通人群相比,T1DM一级亲属发生T1DM的相对风险增加了15倍。对于像琳琳这样的患者及家庭来说,早期筛查是早期识别和延缓T1DM进展的关键。《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版)》明确建议,T1DM一级亲属(1~45岁)进行筛查,包括经典T1DM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先证者的一级亲属。

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中,IAb检测是核心环节IAb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T1DM预测指标,其检测的必要性已被国内外多项权威指南所认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T1DM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IAb筛查亚临床期T1DM,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风险。常见的IAb包括GADA、ZnT8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对IAb进行联合检测可提高T1DM发病的预测价值。

此外,血糖状态的监测也是筛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T1DM分期诊断的金标准4 ,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随机血糖检测,可更全面评估糖代谢状态。对于抗体筛查阳性者,应进一步完善血糖监测并评估血糖分期,以确定疾病的进展情况。

抢占先机,定期随访让主动干预有迹可循

T1DM的病程进展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起初处于免疫紊乱期,随后进入糖尿病前期,最终发展至糖尿病期。在糖尿病期,大部分胰岛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患者需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水平。

DKA作为T1DM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疾病进展失控的重要警示信号。延迟治疗可能会导致DKA,并带来灾难性后果。一项纳入46项研究的系统综述结果表明,延迟治疗显著增加T1DM患者诊断时DKA发生风险74%。因此,在T1DM早期积极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T1DM 1期和2期人群5年进展为T1DM 3期的风险分别为44%、75%,终身风险均接近100%。通过早期筛查和定期随访,及时把握住“干预的关键窗口期”,不仅可以延缓T1DM起病或发病,还可降低诊断时DKA发生风险。对于T1DM高危人群,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紊乱;对于T1DM 1期和2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可阻滞或延缓已发生的自身免疫进程,防止T1DM 3期的发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鉴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进展风险存在差异,临床需根据抗体、血糖以及年龄等因素调整T1DM监测策略(表1)。对于确诊T1DM 2期的患者,及时启动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治疗有利于保留β细胞功能,为后续血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化延缓疾病进展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是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T细胞表面CD3结合,调节T细胞活性,抑制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和破坏,从而延缓发病。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持续治疗14天,可将T1DM的发病时间平均延迟近3年,为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轨道提供了更多可能。

表1. 不同T1DM高危人群的监测频率及检测内容建议

结语

针对T1DM高危人群,强化早期筛查及抗体、血糖的定期随访监测,是把握疾病黄金干预期、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DKA等急性并发症风险,还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改善长期预后。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筛查与个体化监测方案,结合创新疗法,为更多T1DM高危人群带来希望,助力他们在疾病阴霾中迎来免疫曙光,实现从家族遗传高风险到高质量生活的诊疗突围。

*截至文章发布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1183-1199.

[2]孙洪平, 等.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4(5):330-33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4]Phillip M, et al. Diabetes Care, 2024. 47(8):1276-1298.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

[6]Thakkar S, et al. touchREV Endocrinol. 2023 Nov;19(2):22-30.

[7]Wersäll JH, et al. Pediatr Diabetes. 2021 Sep;22(6):900-908.

[8]Usher-Smith JA, et al. BMJ. 2011 Jul 7;343:d4092.

[9]InselR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38(10):1964-1974.

[10]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Sep; 39(3): 481-97.

[11]Ghalwash M, et al.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3 Apr;7(4):261-268.

[12]Herold KC,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Aug 15;381(7):603-613.

4M编号:MAT-CN-2511370

版本号:1.0

计划生效日期:2025.06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