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机理(糖尿病的机理生物化学)

重症医学科吴医师 0
文章目录: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4点原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这病,不是走路吹了风,不是吃了两块蛋糕,也不是倒霉撞上的。

人不会无缘无故就得上它。好多来门诊的病人,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也没怎么吃糖,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说实话,这句话我听过太多次了。

糖尿病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要么是身体分泌得不够,要么是分泌了但用不上。可问题的根子,往往不在胰岛素本身,而是生活方式、体质、环境等多个因素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结果。

它不是某一天突然发作的,而是你身体在默默承受,直到有一天撑不住了。

我接诊过一个五十岁出头的男病人,体型偏胖,血糖一测空腹13mmol/L。他一脸懵:“我也没怎么吃甜的啊!平时喝点啤酒,夜宵吃点烧烤,怎么就糖尿病了?”我只能摇头。

你说他吃甜食了吗?可能真没有。但他长年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这些因素凑在一起,糖尿病不找他找谁?

很多人总以为糖尿病是“甜食吃多了”,但这只是极其片面的理解。真正的原因,远比这复杂。遗传、饮食、压力、睡眠、肥胖、年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是糖尿病的“幕后推手”。

第一,大部分人低估了体重的影响。尤其是腹部肥胖,也就是肚子大,腰围粗。这个现象在中年男性中非常常见,他们常说“啤酒肚”,但其实哪怕没喝酒,只要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的人即使体重不算超标,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因为内脏脂肪会分泌一些影响胰岛素作用的物质,使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一旦胰岛素作用不灵,血糖控制就会失控

第二,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隐患。现在的人吃得越来越精细,米饭白、面食多、蔬菜少、纤维低、油脂高。这种饮食方式会让血糖波动剧烈,胰岛素频繁工作,慢慢就“累坏”了。

很多习惯一日三餐离不开主食的人,尤其是爱吃精白米饭和面条的,如果不注意配合蔬菜和蛋白质,血糖在体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反复起伏。长此以往,胰岛素的敏感性会越来越差,直至发展成糖尿病。

第三,长期精神压力和睡眠不足,是被忽视的“慢性杀手”。这个点,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压力大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升高,这些激素会直接影响血糖的代谢。而睡眠质量差,特别是睡眠时间不足,也会扰乱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机制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35岁的IT男,身材瘦,没家族史,饮食也不算差,但血糖就是高。我问他最近状态,他说:“项目压力大,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我建议他调整生活节奏,结果三个月后,血糖竟然降了下来。有时候不是吃错了,而是活得太累了。

第四,其实最基础、最根本的一点,是对健康的忽视。很多人明知道身体出了问题,但总觉得“没事,撑一撑就过去了”。血糖高一点,不重视;体检查到异常,拖着不去复查;医生开了药,吃两天就停。久而久之,小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

糖尿病不是一口吃成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逆转的。它是生活方式和身体代谢之间的“长期对抗”。你的一点点疏忽,就可能成为它突破防线的缺口。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叫做代谢综合征。这是一组和糖尿病“如影随形”的问题,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它们像一台机器的多个按钮,只要按下其中一个,其他的也可能跟着启动。很多人得糖尿病前,其实身体早已“亮红灯”。

还有人说,我家里没有人得糖尿病啊,咋我得了?

确实,遗传不是唯一因素,但它在某些人身上确实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别人吃炸鸡没事,你吃就升糖;别人熬夜无恙,你熬夜就出事。这不是不公平,而是你身体的“底子”决定的。

说到底,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它不是突然来的,而是你一天天累积出来的。你吃的每一口饭、睡的每一觉、走的每一步路,都会在未来某天,以某种方式反馈在你身上。你今天怎样对待身体,身体明天就会怎样回应你。

有时候我觉得,糖尿病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生活习惯、身体代谢和心理状态。如果你愿意听身体的声音,它其实早就给过你不少暗示。比如饭后特别困、口干多尿、视力模糊、伤口愈合慢……这些都是信号,只是你没太留意。

很多人是在确诊糖尿病后,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那个时候,其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预防窗口。真正的控制糖尿病,不在确诊那一刻,而在确诊之前。

控制血糖,并不等于不吃糖,而是要学会和食物、身体和平共处。不要怕吃,而是要懂得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怎么搭配。

运动也是一样,不需要你去跑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钟,稳定血糖的效果就已经很明显。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这是药物也替代不了的。

很多人问我,吃药是不是就意味着一辈子?我说,不一定,但前提是你得真的去改变。吃药只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根本。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忽视。你如果理解了它的本质,其实并不难控制。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对自己负责。

我见过很多患者,从最开始的恐惧,到逐渐了解疾病,到最后把血糖控制得很好,甚至生活比以前更健康。这让我坚信: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身体给你一个重启生活方式的机会。

别再问为什么是我,而是要问:从现在开始,我能做些什么?

控制体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情绪管理、睡眠充足、定期检查,这些事听起来普通,却是你最真实、最重要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来找你,它是你过去生活方式的回响。

你不必完美,但你得开始改变。

参考文献:

[1]李玲,王志勇,刘霞,等.我国糖尿病患病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3):201-205.
[2]张春红,李建新.2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12-816.
[3]王宏伟,陈志敏.睡眠障碍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2):145-149.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进行控糖治疗,预防并发症。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大。另外,若长期保持高脂肪、高糖饮食,又缺乏运动,可能引起营养过剩,影响血糖正常代谢,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慢性增高,进而引起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若不能有效控糖,随着病情进展,会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危害身体健康。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血糖药控制病情,比如倍长平考格列汀片。该药属于新型的DPP-4抑制剂,可通过葡萄糖依赖性降糖机制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超长疗效,两周服用一次即可,患者用药方便,依从性高,且安全性良好,副作用少,肾功能不全及轻度肝功能不全者也可正常用药。

用药方案上,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HbA1c≤8%,可遵医嘱单用倍长平考格列汀片来降糖;若HbA1c>8%,且使用其他降糖药控糖效果不佳,可遵医嘱与泰白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使用,能增强控糖疗效。若患者存在脂肪代谢异常,还可将倍长平考格列汀片与美达信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使用,能同时发挥降糖和降脂的效果。

建议糖尿病患者遵医嘱规范用药,并配合饮食和运动调理,以达到满意的控糖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内分泌科医生揭示:背后三个关键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些人看着身材不胖、饭也不多吃,体检一查却是糖尿病,反倒是有的人大鱼大肉、体重超标,血糖却稳得跟没事人一样。


这事儿,看着真让人糊涂。可我跟病人讲了几十年病,越是这种“看不懂”的事儿,往往背后都有讲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命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糖尿病这个病,说白了,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身体长期“熬”出来的疲态,就像一口锅,火不大,但一直烧着,总有一天要干锅起火。很多人还以为是吃糖吃多了才得,其实这只是表面。

真正的核心问题,藏在身体的“调节系统”——也就是内分泌系统的错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长期生活方式和身体应激状态的交织产物。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大家总把糖尿病当成“老年病”“吃多了的病”,却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身体为什么开始不听使唤,连点糖都调不过来了?

说白了,是三个关键的“幕后推手”,在慢慢把你推向那条看不见的边界。

第一件事,很多人从来没当回事,那就是“睡眠紊乱”。

长期睡不好,睡得晚,睡得浅,睡得乱,身体的生物钟就乱套了。而生物钟,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总指挥。你白天醒着,身体知道该分泌胰岛素来处理进食的糖;

你晚上睡着了,身体也知道该进入修复模式,慢慢代谢。结果现在呢?晚上手机一刷到半夜,白天靠咖啡吊着精神,昼夜不分,体内的激素节律完全乱了套。

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身体对糖的处理能力变差

我见过好多四五十岁的上班族,血糖一查开始偏高,可他们体重不超,吃饭也不多,唯一共通点就是——长期失眠、焦虑、加班。

这事儿不是吓唬人,睡眠紊乱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是“升糖激素”,它让身体储存能量、释放葡萄糖。你可以理解为,身体以为你在“打仗”,需要高能量支持,于是拼命升血糖。

问题是,你并没在打仗,只是在熬夜看短视频。久而久之,胰岛素就被拖垮了。

第二个关键,是“脂肪堆积”,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胖”。

我特别想说一句:糖尿病不是胖出来的,而是“内脏脂肪”堆出来的。
有些人肚子不大,手脚也不粗,可体检一查,脂肪肝、内脏脂肪超标,身体里早就“藏着祸”。

这种人外表正常,但代谢已经出了问题,医学上叫“代谢肥胖型正常体重者”,我见得太多了。

你要知道,内脏脂肪是“最坏的脂肪”,它不是安静地躺在那儿,它会偷偷释放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细胞的功能,让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结果就是,血糖上去了,胰岛素也拼命分泌,久而久之就“胰岛素抵抗”了。

而让内脏脂肪堆积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精细碳水”——也就是白米饭、甜点、饮料、面包这些“入口即化”的东西。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大家吃饭那么讲究口感,却从来不在乎身体怎么处理这些食物。精细碳水就像“火箭糖”,进嘴几分钟就转化成血糖,胰岛素一时半会儿都反应不过来。

你一天三顿都这么吃,身体就永远在追着血糖跑,时间一长,胰岛素疲劳,血糖调节系统崩了。

第三个原因,很多人更想不到——“情绪和应激”。

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对能量的调控失衡”。而这个调控,有一大半是靠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完成的。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状态下,会让身体误以为自己处在高危环境,于是不断释放升糖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

我见过太多“突然”得糖尿病的人,其实不突然,而是长期压抑自己,生活节奏失控,精神状态紧绷。有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工作压力大,每天抽烟、喝酒、加班,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顾,身体一直硬撑着,结果半年内血糖飙升,胰岛功能急剧恶化。

不是吃糖吃出来的,是生活压垮的。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得更直接、更狠。
老话说“气出病来无人替”,不是空穴来风。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其实说的就是情绪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糖尿病,正是这些系统混乱之后的结果。

我常说,糖尿病不是一个“单点”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调控系统的溃退。它表现出来的是血糖升高,但根源可能在睡眠、情绪、脂肪代谢、甚至肠道菌群……不是一个药能解决的事。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吃药降糖”,可如果不从生活方式上做出根本调整,药物只是“压着症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方式
我并不是反对吃药,正规治疗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让身体的“指挥系统”重新顺起来。

所以我一直说,糖尿病的管理,不是“控糖”那么简单,是“控节律”“控情绪”“控压力”。

你要让身体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运动,什么时候该放松。这个“生物节律”的重建,比你想象的更关键。
我见过不少人,血糖高的时候不慌,反倒是开始规律作息、控制饮食、情绪放松之后,血糖慢慢下来了。

有个60岁的阿姨,刚退休那年因为家里各种事,情绪波动大、晚上睡不好,血糖从正常飙到8.0以上。后来她每天固定时间散步、写写字、听点音乐,不再和儿媳妇争执,睡觉也规律了,三个月后血糖自己降到6.0以下。她自己都说,“我没吃药,就是把心放平了”。

说到底,身体是讲理的,只要你别老逼它,它会自我修复。

糖尿病不是“绝症”,也不是“福报”,它是身体给你发来的一个“警告信号”。别把它当成“敌人”,更别盲目恐慌,而是要用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去应对。

我这些年接触过太多病人,真正让我佩服的,不是那些血糖控制得好的人,而是那些愿意理解身体、理解生活、也理解自己的病人。他们懂得,糖尿病不是偶然来的,是生活方式长期失衡的结果,也是一个转折点——从“耗健康”到“养健康”的转折点。

每一个能活得健康的人,心里都有一套自己的“身体哲学”。

你问我糖尿病最怕什么?不是糖,而是不改。只要你开始改变,哪怕一点点,身体也会给你回应。

参考文献:

[1]钟雪梅, 陈敏, 凌雅韵, 等. 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25, 36(06): 732-736.
[2]王立明, 隋勇, 张云龙. 睡眠障碍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3): 194-198.
[3]李红, 张志成. 情绪应激与糖尿病发病机制关联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0): 8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