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胀气(糖尿病胀气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经常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可能与这4种疾病有关,这里有应对方法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等胃肠道问题,因为这属于常见病,但当糖尿病遇上顽固的胃肠道疾病时,胃肠道疾病就变得不简单了。
最近有一位患糖尿病10年的患者,从去年8月份开始,进食少量食物后即感腹胀,常有恶心、打嗝、腹痛症状,空腹血糖平均在8-12mmol/L左右,餐后血糖未检测,体重近半年减轻了5千克。一开始患者及家属都不太在意,认为是简单的肠胃不适,过了很久也不见好转,而且听说了患胃癌的患者也有上述症状,便战战兢兢地来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常见问题。经过西医、中医联合治疗,目前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症状也明显改善。
糖尿病还会引起哪些胃肠道问题?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处理呢?
1.糖尿病性胃轻瘫
上文提到的糖尿病性胃轻瘫,很多糖友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消化道其实就是一条流水线,肌肉在神经的控制下协调运动,实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沿着口-食管-胃-肠运动,最终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协奏曲,那么神经就是指挥家,而肌肉就是乐手,不论指挥还是乐手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效果,而高血糖就是最大的威胁。
“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支配胃肠运动的自主神经受损所致。许多糖尿病病人进餐后出现上腹饱胀、嗝逆、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没消化的宿食,出现这些情况,就要警惕“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可能。
胃轻瘫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改变饮食(减少纤维摄入、少量多餐)、药物(胃动力药或止吐药、营养神经类药物),还可以给胃装上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以刺激胃的运动。此外,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2. 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临床也不少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
- 常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慢性腹泻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有的人表现为大便失禁;
- 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但以夜间及清晨居多,每日少则3~5次,多则数十次;
- 多为黄色水样便,一般不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
- 抗生素治疗无效;
- 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汗多或汗少、或无汗、尿失禁及尿潴留等。
在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肠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大便常规、结肠镜、腹部CT等辅助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肠炎、肠道结核等疾病做出诊断。
糖尿病性肠病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肠道菌群、必要时加用止泻或通便药物,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3.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早期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当病情逐渐进展到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体内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潴留,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升高,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伴有尿多、颜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双下肢浮肿、贫血时,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治疗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首先要控制糖尿病肾病,使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如培哚普利、厄贝沙坦)减轻蛋白尿的排泄、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贫血等,必要时做透析治疗,依据病情加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很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因为感染或突然中断治疗而诱发,很多糖友已经熟知。早期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呼吸深大、呼气带有烂苹果味、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症状。化验血糖显著升高(多为16.7-33.3mmol/L),尿酮体呈强阳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导致胃肠道反应的机制,一般认为与酮症酸中毒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等)、脱水导致肠道缺血、胃肠道平滑肌舒缩障碍等有关。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先要去除诱发因素(如感染等),大量补液、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应适当补充碱性药物等。
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想到上述疾病的可能,没有上述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忽视你的胃肠病,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出现胃肠病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别再让糖尿病相关性胃肠病打扰你的生活。
作者:沐欣欣
50%糖友腹胀、恶心竟是因为它!6个方法助你健康舒服起来~
指导专家
胡春玲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内科主任医生
陈世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祝 捷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治医师
平时,你是否常常胃张力降低、胃蠕动减慢,继而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的情况?你很有可能患上了一种病,并且有50%的糖友受它折磨。
这个病就是“胃轻瘫”,但它并不可怕,找准原因,做好预防,便能健康起来~
一半糖友患有胃轻瘫
在我国,大约50%以上的糖友伴有胃轻瘫,尤其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糖友,这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
胃轻瘫发病较为隐蔽,症状多不典型,其临床症状又容易与其他疾病,尤其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因此,常常被漏诊。
胃轻瘫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导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使病情恶化。
临床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治疗不当或治疗不规则的2型糖尿病患者。
5个原因须知道:
1、控制血糖
长期高血糖可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支配胃肠的神经受累,胃张力降低,胃蠕动减慢,进而引起胃排空延迟或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其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损害,造成糖尿病胃轻瘫。
2、胃肠激素分泌异常
胃肠激素以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方式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节,然而,胃轻瘫患者有多种胃肠激素,如胃动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的分泌异常,它们的分泌异常进而会使胃的运动异常,食道肌肉收缩异常。
3、胃酸缺乏
糖友常常伴有免疫缺陷,可引起胃酸缺乏,杀灭胃内细菌不力,易引起胃部感染、发炎,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4、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胃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这极有可能是造成胃轻瘫的原因之一。
5、胃细胞内因子异常
糖尿病胃细胞内因子减少,引起维生素Bl2不足,进一步致使神经功能失调,促使呕吐,以致出现营养性贫血,造成胃轻瘫。
预防胃轻瘫做好这6点:
1、控制血糖
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胃排空的关系十分密切,控制血糖是治疗胃轻瘫的基础。
高血糖本身就是胃轻瘫的原因之一,而胃轻瘫又是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这样可使部分糖友胃排空延迟状况得到缓解。
2、调整食物成分
高纤维膳食可延缓胃排空,减轻患者饥饿感,减少进食,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因而,一般都建议糖友进食高纤维素饮食。
但是,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消化期间胃运动减弱,胃排空延长,因此,需要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减少食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马铃薯等。
3、调整食物状态
由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食固体食物时,胃排空受阻较液体食物更明显,因此,膳食搭配时最好将固态食物改为半流质食物,或多进食流质食物。
必要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完全进食流质食物,这样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与控制血糖。
4、调整进餐次数
糖尿病胃轻瘫以少食多餐为佳,可将每日3大餐分为6~7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餐间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同时避免餐前饥饿感。
病情平稳后(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症状减轻),重新改为每日3餐。
5、调整进餐与胰岛素注射的时间差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由于胃不能将食物和药物正常速度排出,会影响到降糖药作用,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进餐与胰岛素注射的时间差。
建议在注射胰岛素15~20分钟内进食,胃轻瘫症状越严重,注射胰岛素的时间与进餐的时间间隔则更需适当延长,使胰岛素发挥作用的高峰与血糖浓度高峰期相吻合,进而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6、摩腹改善胃动力
可选择适当时间,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按顺时针方向, 按揉多次。
按揉时,用力要适度,呼吸自然,以利于胃肠蠕动。
小编提示
在我们的印象中,2型糖友大多是胖胖的,然而,很多糖友却很瘦,这很可能是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在作祟。
另外,胃轻瘫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一般胃肠道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很多糖友出现这些症状时,常常误以为只是胃肠道方面的问题,按胃肠道疾病治疗后却没有缓解病情,甚至还可能会变得更糟糕。
这时,糖友不妨咨询一下专业医生是否是胃轻瘫的病症,对症治疗才能药到病除。
欢迎搜索、关注“健康时报-糖友会”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
本期编辑:毛圆圆
糖尿病肠胃症状解析:胀气和腹泻的双重挑战
糖尿病患者出现胀气、腹泻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一、胀气的原因1.神经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神经系统。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可以累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
控制胃肠道的植物神经受损时,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进而引发消化不良、胀气和腹胀等症状。
2.药物因素:
某些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表现为腹胀和肚子胀气。
1.药物副作用:
除了上述可能引发胀气的药物外,这些药物同样可能导致腹泻。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包括腹泻。
2.饮食因素:
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生冷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腹泻。
3.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引发胃肠道炎症,导致腹泻。
4.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高血糖可能损害胃肠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胃排空延迟和肠道蠕动异常,进而引发腹泻。这种腹泻多为间歇性,粪便呈稀糊状,无脓血,且夜间腹泻相对较少。
5.其他因素: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胃肠道肿瘤等,也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腹泻症状。
1.饮食调整:
避免进食过甜、高热量、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冷食物。应以易消化、养胃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等。
2.药物治疗:
针对腹泻,可适当服用口服补液盐和益生菌,以缓解腹泻和腹胀症状。同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3.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有助于缓解胀气和腹泻症状。
4.心理调节:
放松心情,避免焦虑和紧张,有助于缓解因情绪因素导致的胃肠道不适。
5.就医检查:
如果胀气、腹泻症状长时间不见好转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胀气、腹泻的情况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腹泻##胀气##降糖药副作用##奕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