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治(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健康生活丨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
《健康生活》节目由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支持制作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多、危害之大,常常让我们防不胜防。而糖尿病足,作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更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桂莉教授为大家科普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
名医档案
桂莉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更多精彩内容
赶快点开音频听听节目吧!
⬇️⬇️⬇️
糖尿病足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是怎样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里大约有15%-25%会在病程中患上糖尿病足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达到1.41亿,因此受糖尿病足困扰的患者数量也相当庞大, 患病人数正随着糖尿病整体发病率的攀升而不断增加。国内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8%-12%之间 ,而且由于部分地区患者健康管理意识稍弱,实际数据可能更严峻。
糖尿病足患者还面临较高的截肢风险,全球统计数据表明,约有15%-20%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最终需要截肢,其中又以老年患者、血糖长期失控患者截肢比例更高。在我国,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全部截肢手术的 28.2%-50% 。一旦糖尿病足发生严重感染,进展成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病死率可达11%-14.8% ,感染还会加重心脑血管等其他并发症,协同拉高患者死亡风险。甚至超过了癌症死亡率,必需引起重视。
此外,确诊糖尿病足还会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简单来说是因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加上后续的感染,共同造成足部溃疡、坏疽 。持续高血糖就像“甜蜜的毒药”,侵蚀神经即神经病变,让足部感觉减退,患者常常对一些小磕小碰、冷热刺激没了感知,还会让血管硬化、狭窄,供血不足,一旦有伤口,没了充足养分和免疫细胞,细菌趁虚而入,伤口就很难愈合,逐步发展成可怕的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糖尿病足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治疗,会引发诸多严重后果:
1、足部溃疡与感染:最开始,患者只是觉得足部麻木、刺痛,影响日常行走,生活质量打折扣。要是不管,轻微擦伤、水疱都能发展成溃疡,一旦溃疡形成,初期的小伤口,因患者血糖高、下肢血液循环差、神经功能受损,伤口愈合极为缓慢。很容易发展成大面积溃疡。一旦感染,病菌会在足部软组织迅速繁殖,引发蜂窝织炎、骨髓炎,散发出难闻气味,让患者承受剧痛。严重起来,感染会顺着破溃处往深部组织、骨头蔓延,引发骨髓炎,到最后,坏疽出现,脚趾甚至整个脚都面临截肢风险。而且这个过程还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身体遭罪,心理负担也极重。
2、 截肢风险:持续的感染与坏疽若控制不住,为防止感染扩散、挽救生命,医生往往只能选择截肢。全球每30秒就有一条糖尿病患者的腿因糖尿病足而被截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行动受限,还可能出现幻肢痛等心理生理双重折磨。
3、败血症:感染严重时,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发全身性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神志不清。败血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即便全力救治,也可能危及生命。
4、心血管病变加重:糖尿病足反映出患者全身血管状况差,病情发展期间,还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促使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恶化,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
糖尿病足早期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像是足部感觉异常,有麻木感,像好多小虫子在爬;或者一阵一阵刺痛,类似触电;温度感觉也会出问题,泡脚时对水温不敏感,很烫了还不觉得难受,这就很危险;间歇性跛行也常见,走着走着腿就疼、酸胀,歇一会儿又能走,这其实就是下肢供血不足的信号,出现这些情况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千万别大意。
糖尿病足患者有哪些就医、治疗不及时的情况?
糖尿病足患者常存在的一些误区:
1、有些人其实已经发现足部有轻微麻木、刺痛、发凉的感觉,很多患者觉得不碍事 ,没意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先兆,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导致病情发展。
2、当足部出现小伤口时,部分患者习惯自行在家简单包扎、涂抹药膏,而不去医院规范处理。但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慢、抗感染能力差,草率处理极易引发严重感染。
3、不重视血糖控制:觉得只要护理好脚就行,忽略了平稳控糖才是防治糖尿病足的根基,血糖波动大,会持续加重下肢血管、神经的损伤,让足部状况恶化。
4、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只注重口服或注射药物,却不结合运动、饮食调整。规律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供,不合理饮食则会引起血糖血脂波动,影响病情恢复。
5、穿不合适的鞋:为图方便或美观,继续穿皮鞋、硬底鞋,没有选择柔软、宽松、透气且有减压作用的专业糖尿病足护理鞋,增加足部受压、摩擦、受伤风险。
现在医院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确诊后,治疗是多管齐下。血糖控制是根基,通过药物、胰岛素把血糖降下来、稳起来。对于溃疡伤口,要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接着用促进愈合的敷料、药物。要是血管堵塞严重,轻症可以药物溶栓、扩血管,重症就得靠介入手术、搭桥手术,把血供通道打通。神经病变也要用药营养神经,缓解疼痛、麻木症状。
【收听方式】
云南新闻广播(FM105.8兆赫、AM576千赫)广播首播时间:每周三14:30;重播时间:周四9:30、周日9:30和14:30。
还可下载“学习强国、云听、蜻蜓FM、阿基米德”APP搜索“云南新闻广播”查找“健康生活”同步进行收听。
【节目留言】
如果想咨询专家、寻医问药的朋友请提前通过七彩云端APP或“云南新闻广播”微信平台留言给我们,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对您的问题进行反馈。
新春祝福到,开年发红包!不管您是眼睛模糊干涩,还是流泪不舒服,现在只要拨打电话4006086599 直接送您一份开年大红包,足足价值78元的蒸汽眼贴让大家感受体验,购买还能加赠豪华收音机 智能按摩仪,名额有限,仅限前100名。
来源:云广主播 梓云
编辑:郑惠
一审:李力
二审:管昕
三审:朱朝辉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因有什么看法?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费用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足患者数量也迅速随之攀升。
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通常有动脉缺血表现的糖尿病足患者往往病情更重、病变更广、预后也更差。糖尿病足多以膝下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为主。
有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LEAD的患病率为21.2%,其中既往诊断10.6%,新诊断为11.8%,漏诊率为55.7%。
由此可见,糖尿病合并LEAD常常被我们忽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我国的糖尿病足患者就诊晚,病情重的原因。糖尿病足属于祖国医学“脱痈”“脱疽”“筋疽”等疾病范畴。
对于该病的相关描述,现存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称为脱痈。在《灵枢·痈疽篇》中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说明当时医家就已经认识到脱疽的症状和预后,而且还记载了手术治疗脱疽的方法。
隋朝,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云:“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发痈疽”更是首次明确指出了消渴可引发本病。
明朝,陈功实《外科正宗》中的“脱疽论”极为详细阐述了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其外科清创截趾的一些方法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创面的处理。内科方面的治疗措施有控制危险因素(如降糖、降压、降脂等),营养神经,控制感染,抗凝和抗板等,这些都是最为基础的治疗。
对于我国较为多见的存在严重缺血的混合型糖尿病足,最关键的是通过外科介入手段精准有效的开通血运来改善循环。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Angiosome理念对于保肢手术具有临床实用性,基于Angiosome理念的精准血运重建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外,糖尿病足创面的处理也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足的长期治疗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戒烟和适度运动等。
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神经及血管功能造成多重损害,是糖尿病足发病的根源。
ADA的指南建议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PAD)的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控制在7.0%之内。
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或者制定近期目标(HbA1c<8%)和远期目标(HbA1c<7%或<6.5%),逐步实现个体化的理想目标值。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共患病,指南建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应<130/80mmHg;对于年老久病或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
如果说降糖治疗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那调脂治疗就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201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降脂治疗的靶目标是降低LDL-C,并以他汀类药物为首选。
依据患者心血管病的不同,建议极高危将LDL-C降至目标值<1.8mmol/L,高危将LDL-C降至目标值<2.6mmol/L。
据研究,长期吸烟可增加肢体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甚至可发展为严重肢体缺血。对于未发生足部溃疡的患者,适量运动能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行走时间。
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用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一大目的是作为血栓形成的一二级预防,另一目的是在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手术后预防血管再闭。
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由: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二级预防用药,能降低LEAD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尤其对于年龄>50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脏疾病等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者。
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南推荐,对于无症状性LE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并非必要,而对于有症状的LEAD或者已接受血运重建患者,建议给予长期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于血运重建术后,现阶段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抗凝治疗亦是主要用于腔内治疗或旁路移植术后。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许多学者还不赞成糖尿病足的血运重建疗。血管病专家汪忠镐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病变可以通过外科血运重建”来保肢的理念。
1983年10月,我国首例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成功完成,此后这一理念在我国普遍推广。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导致的患肢严重缺血,一经诊断,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肢。血运重建是治疗糖尿病足缺血最有效和最关键的措施。
目前血运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
外科旁路手术是糖尿病足下肢缺血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近端旁路移植(股-膝上或膝下腘动脉旁路)和下肢远端(膝下或足部)小动脉旁路移植两种术式。
21世纪初,我国腔内介入技术开展以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腔内治疗的优势逐渐突显,它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微创、可重复、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且便于被患者接受。
腔内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普通/药涂球囊),在球囊扩张基础上的支架成形术和腔内减容手术(斑块旋切、血栓清除、激光消融等)。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材的进步,特别是小直径长的顺应性球囊的应运而生,使得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膝下小动脉的治疗成为可能,腔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案。
关于脱疽(DF)的内治疗法,早在华佗《神医秘传》中就载有“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的论述,也就是后世医家皆沿用的效方“四妙勇安汤”。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治疗消渴脱疽的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金液戊土丹。清朝,陈士铎《辨证录·卷十三》中以顾步汤治疗脚疽。
清朝,另一医家王洪绪在《外科症治全生集·卷一》中主张治疗脱疽的方法因人而异。“大人用阳和汤,幼孩以小金丹,最狠者以犀黄丸皆可消之”。
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颁布的中西医结合防治DF中国专家共识将糖尿病足的证型归纳为:寒凝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
具体治法选方为:寒凝阻络证,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方选阳和汤加减;痰瘀阻络证,治以化痰祛瘀通络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湿热阻络证,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方选顾步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活络方选四神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彭娟等在分期论治的思路指导下结合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和护场理论将糖尿病足感染期细分为感染初期、感染进展期、感染稳定期。
在感染初期,正气未伤,外邪未盛,为防治病邪深入,治疗以“消”为贵,治以调气通络或补气通络,方选二陈汤、桃红四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
感染进展期,邪正交争,治以“祛邪”为要,此时多内外治法结合,外治以清创、引流、减压,內治以调和平衡机体紊乱,方选清营汤、黄连解毒汤等;感染稳定期,邪去正虚,余邪未尽,治以“扶正祛邪”,方选阳和汤、补阳还五汤等。
阙华发选取463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根据“创面床准备期”理论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将糖尿病足分为黑期、黄期、红期、粉期4期。
具体辨证选方为,黑期以热毒伤阴证为主,治以和营活血,养阴清热解毒,方用顾步汤或四妙勇安汤和增液汤加减。
黄期以湿热毒盛证、湿热瘀组证为主,湿热毒盛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消肿,方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湿热瘀阻证治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方用三妙丸、萆薢渗湿汤加减。
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的特点是可以内外并举,可以中西医结合,也可多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卞梦芹将96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
研究组加用益气通络汤内服(丹参、黄芪、地龙、天花粉、牛膝、赤芍各20g,水蛭10g,用水煎服,取150ml,早晚两次服用)联合使用中药熏洗(伸筋草、桂枝、威仙灵、泽兰、鸡血藤各30g,苏木、皂角刺、水蛭各15g,乳香10g,水熬煮以后取3000ml,控制温度40度,浸泡半小时,每天两次)。
两组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疗效97.92%高于对照组81.25%,结果表明,益气通络汤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足背动脉血流,临床疗效确切。
宋文菊等根据众多研究发现痰热清治疗糖尿病中的感染、炎症等效果良好,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溃疡啊患者22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采用蚕食清创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痰热清注射治疗。
结果表明蚕食清创联合痰热清治疗组优势明显,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足溃疡复发率降低,同时病灶处细菌感染和微循环水平明显改善。
糖尿病足的病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
糖尿病(DM)是目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其特征包括高血糖、口渴多饮、多食、尿量过多及体重减轻。DM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全球有数亿人受其影响。
DM后期可能会伴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足(DF)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足部血流灌注受损缺血造成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DF,可能会面临截肢的风险,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血运对于DF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国内的一些医生开始将胫骨横向骨搬移用于DF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基于Ilizarov基本原理,以“张力-应力”为法则,通过牵拉组织再生将力学刺激转变为生物学信号,促进微血管网再生,是一种微创的微循环重建技术,是Ilizarov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研究发现,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有助于促进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微血管再生,进而改善足部的血供,减少了截肢的发生,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为明确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血运情况的影响,临床中常使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普通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但是这些检查对于微小血管的显示率较低,无法准确地反映足部微循环情况。
而超微血管成像(SMI)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将其用于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微循环影响的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且管理不善的常见、高度发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目前被描述为患有糖尿病的个体足部组织出现感染、溃疡或破坏的症状,往往伴随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足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病因是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感染,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创伤、吸烟、鞋不合适等。
糖尿病足往往是这些病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足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神经缺血性。
神经性溃疡典型的表现为足部承重面上形成无痛的“打孔”样圆形溃疡,边缘凸起、浸渍或破坏,周围有厚厚的胼胝;缺血性或神经缺血性溃疡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病变,可伴有苍白或坏死的基底,有时可表现为坏疽。
糖尿病足溃疡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形式的创伤引发的,如鞋子不合适磨脚、异物扎伤或者热水烫脚。
早期发现、及时寻医及正确的足部护理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适当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周围血管病变。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愈合。其次需要改善足部的血运,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都存在下肢缺血,这是溃疡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改善和恢复下肢血运至关重要,能够避免缺血坏死,减少截肢的发生。对于大、中动脉闭塞的糖尿病足患者可能需行血管成形术来重建血运。
同时也要采取降血压、血脂及抗血小板药物来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和其他心血管意外。
大多数糖尿病足都合并感染,所以对于感染的管理很有必要。首选手术清创来控制感染,将伤口表面及深部失活、坏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清理干净,将伤口转为急性伤口来促进愈合。
并且需要抗生素的配合来进一步消除感染,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和静脉注射抗生素,但应选择最窄谱的抗生素和病原菌最短疗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后期应根据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疗效、组织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
此外,在糖尿病足伤口换药时敷料的选择、生长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的应用、氧疗以及伤口负压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可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糖尿病足,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TTT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研究十分有限。
TTT技术通过机械牵拉对骨组织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施加缓慢、稳定和持久的刺激,以促进血管的再生,进而改善微循环。
在一项对家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TTT技术可促进正常家犬的胫骨微血管再生,保留骨膜的TTT术后微血管再生更为丰富。
另一项动物研究表明,TTT技术可以通过促进新血管的产生并使抗炎细胞在受伤的皮肤中积聚来加速正常SD大鼠的伤口皮肤愈合。
然而,以上两项研究结果都是在正常动物中得到的,尚未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在接受TTT治疗后也会出现免疫调节反应。巨噬细胞M1和M2在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足早期的创面修复中主要是M1巨噬细胞发挥作用,但M1的长期存在会损伤自身正常组织,因此在后期就需要M1向M2巨噬细胞转化。
研究中发现,TTT术后促进了巨噬细胞向M2巨噬细胞转化,重建了巨噬细胞的极化平衡,进而促使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近期有研究发现,TTT术后糖尿病足患者体内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前,提示TTT能够提高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的生成。
李刚等认为TTT促进微循环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有三方面:其一是胫骨开窗降低了髓内压力;其二是张应力的刺激再生;其三是全身干细胞的动员改善局部微环境。
TTT除了对局部的刺激外,还可能诱发全身反应。Li等报道了1例左胫骨复发性愈合缓慢的糖尿病溃疡患者,在对右侧胫骨进行TTT手术后,发现左胫骨溃疡面积也明显缩小。
此外,关于TTT的分子机制研究也有了新进展,TTT可能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皮肤伤口愈合。
虽然对于TTT的机制研究有了令人欣慰的发现,但这还远远不够。TTT促进皮肤愈合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糖尿病足微循环重建和炎症减轻的机制也尚未得到验证。
今后需要更深入地研究TTT技术的生物学机制,并改进其临床应用,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微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是由直径小于20µm的微血管组成的末端血管网。
微循环能有效地交换气体和营养物质,并且对新陈代谢废物的清除至关重要,同时在调节血压和体温调节方面发挥作用,并参与有效的伤口愈合。
有研究发现,炎症介质的变化与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相关,炎症是溃疡的早期迹象之一。
微循环一般会对炎症作出高度反应,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微血管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都会作出反应并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糖尿病足感染部位。
足部的神经会对温度、力学、化学等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在遇到有害刺激时产生一种保护作用,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不存在这种保护机制。
这些刺激也会诱发微循环的充血反应,当足部长期处于刺激时,不断的充血反应会使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增加。
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学者认为,微循环受损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足部组织坏死及溃疡。
尽管微循环障碍不一定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唯一病因,但同时伴有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微循环功能紊乱,则可能是导致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
微循环系统有助于组织灌注、液体稳态、皮肤氧气输送和募集侧支血管,这也使其在糖尿病足修复和愈合中起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微循环功能及其受损反应机制的透彻研究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广泛了解软组织生物力学,并有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足,从而减少截肢。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微循环的评估,过去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如皮肤温度、踝肱指数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反映一部分微循环情况,但是不够直观,无法准确地评估微循环重建及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被用来评估糖尿病足微循环。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LDF)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通过计算红细胞运动时而发生激光的反射和散射来评估微血管血流,该方法是评估皮肤微循环血流最广泛接受的技术。
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的技术基于氧气能够通过组织和皮肤扩散的事实,从而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毛细血管含氧量,间接地反映微循环情况。
但是测量结果会受到血液对氧气的亲和力、组织特性以及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毛细血管镜是通过使用体内实时视频技术可视化毛细血管的密度、形态和血流来在微观层面评估皮肤微循环的最灵敏和准确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测量特定毛细血管区域的直径、长度和密度。但是它只能测量营养毛细血管,需要高图像质量才能进行有效测量,并且相对复杂且耗时。
超微血管成像(SMI)是一种新型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它使用先进的杂波滤波器来消除由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微小血管并检测到其中的低速血液信号,但是需要具有该模式的超声设备才可以成像,而且对超声科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胫骨横向骨搬移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足部微循环,恢复足部的供血,手术操作简单易学且微创,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保肢率。
关于胫骨横向骨搬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及糖尿病足的微循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可能也是将来的热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