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过高(糖尿病过高应该怎么紧急处理)

彩牛科普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发现血糖偏高不要慌,血糖偏高并不等于糖尿病!

发现血糖偏高时,很多人都会比较紧张,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其实并不是这样,血糖偏高并不等同于糖尿病。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时,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调理。

这一个月来,可把何强升折腾得不轻,还以为要和药物过一辈子了,还好最后是虚惊一场。说起这个事,何强升现在都还有点感慨,差点就自己吓自己了。

何强升今年47岁,开了家规模不小的外贸公司,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在外人眼里,何强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圆满,可以说是人生赢家。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订单很多,经常需要被迫加班。

本来何强升身体挺好的,结果那段时间总觉得特别口渴,不管喝多少水,都感觉喉咙干得冒烟。喝水多了,上厕所的次数也跟着增加,一天得跑好几趟卫生间。晚上更是尿意明显,要起夜三四次。

还有件让何强升奇怪的事,就是他饿得特别快。刚吃完饭没多久,肚子就咕咕叫了,可吃的东西却一点不少。何强升心里有些疑惑,想着这段时间忙完后就去医院看看。

过了几天,事情忙完后,就去了医院。见到医生后,何强升就给医生做了自己的情况。医生在听完后,让他先不要着急,去抽个血,看看是不是血糖有问题。

何强升特别疑惑,怎么还和自己的血糖有关,上次体检的时候自己的血糖都很正常啊。带着疑惑,何强升做完了检查。等结果的时候,何老板满脑子都是网上查的糖尿病并发症的画面,什么失明、截肢,越想越害怕。

等了一会儿,检查结果就出来了。拿到结果,血糖值确实偏高。何强升当时人都愣住了,感觉腿发软,自己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血糖高了,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要怎么办。

何强升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整个人难受得不行。医生看他一脸焦急的样子,就安慰了他。还告诉他,血糖偏高并不等于糖尿病,你目前的情况还不属于糖尿病,通过调理有希望恢复正常。

听到医生这些话,何强升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放心了一些,但还是比较疑惑,糖尿病不就是血糖偏高吗?随后,医生就给他做了解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1、概念不同

血糖偏高是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病因不同

血糖偏高原因可能包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身体过度肥胖等。此外,生理性的血糖高也可能出现在餐后1-2小时或情绪紧张时。

糖尿病的病因更为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缺陷等。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环境因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肥胖等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诊断标准不同

当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范围时,即可诊断为血糖偏高。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并伴随有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相关症状,则需要在不同日重复检测以确认。

4、治疗不同

血糖偏高需要排除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控制。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更为综合和长期的管理。除了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外,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偏高可能是一次性的或暂时性的,如餐后血糖升高、情绪紧张或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会持续升高,且难以通过简单的饮食调整或生活方式改变恢复正常。

何强升目前只是血糖偏高,并没有发现到糖尿病阶段,如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血糖有可能恢复正常。听了医生的解释,何强升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

随后,医生就让他回家做好调理。饮食上,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吃白米饭、白面包这些精制碳水,多吃一些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片。这些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帮助稳定血糖。

同时要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品和肥肉,多吃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橄榄油、鱼油。这些脂肪对身体有益,还能帮助调节血脂。

在运动上,每天至少安排30分钟的运动时间,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这些有氧运动。运动不仅能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让血糖更容易稳定。

在生活习惯上,尽量早睡早起,保证每天7到8小时的睡眠。睡眠充足,身体的代谢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并且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工作再忙,也要学会适当放松,给自己留点休息时间。

何强升回到家后,就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了调理。他开始调整饮食,每顿饭都搭配好蔬菜、全谷物和适量的蛋白质。每天也会坚持运动,有时间就去慢跑。同时也调整了作息,确保每天睡眠。

坚持了一个月后,何强升再去医院复查,血糖已经恢复正常了。他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医生也表扬他,说只要坚持下去,身体会越来越好。

血糖偏高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理,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但稍微不注意,没有调理,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出现相应症状,要尽快就医。

参考文献:

[1] 阮天音,南龙,何富乐.快乐组合拳控制血糖——糖尿病的精准化调理[J].祝您健康,2021,(01):13-14.

[2] 包露思.糖尿病的自我调理:食养结合,平衡血糖[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5-07(007).

[3] 陈潇雅,汪博涵,丰楠,等.糖尿病如何调理[J].人人健康,2020,(01):30.

高血糖和糖尿病啥区别?看完这篇不再傻傻分不清

体检报告上的“血糖偏高”让人心里一紧,长辈口中的“糖尿病要忌口”更添焦虑——高血糖和糖尿病,这两个词如同孪生兄弟,时常让人傻傻分不清。有人认为高血糖就是糖尿病,也有人觉得偶尔血糖高没关系。事实上,它们既有关联又有本质区别,就像“发烧”和“感冒”的关系:高血糖是一种状态,而糖尿病是一种疾病。本文将系统解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助你走出认知误区,科学管理血糖。

一、高血糖与糖尿病的核心区别

1.定义与性质不同

高血糖:是一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可以是生理性的(如餐后)、暂时性的(如应激性)或病理性的(如胰岛素抵抗),不一定构成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明确的慢性疾病,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伴有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可导致多器官并发症。

2.持续时间与稳定性不同

高血糖:可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如餐后血糖升高,也可能是持续性的,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如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长期持续的高血糖状态,若不进行干预,血糖会持续升高,且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

3.诊断标准与临床意义不同

高血糖:包括正常人群的暂时性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IFG/IGT)和糖尿病状态。糖尿病前期属于高血糖,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一旦确诊,意味着需要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以预防并发症。

4.危害程度不同

暂时性高血糖:如餐后血糖升高,若能及时回落,对身体危害较小;但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如糖尿病前期)会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慢性损伤,增加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足(可能导致截肢)、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密切联系

1.糖尿病必然存在高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以高血糖为主要依据,没有高血糖就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血糖轻度升高,容易被忽视。

2.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即糖尿病前期(IFG和/或IGT)。这个阶段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窗口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约30%-5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逆转或延缓进展为糖尿病。

3.糖尿病前期是高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阶段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他们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10倍。研究显示,未经干预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约有10%-15%会进展为糖尿病,而积极干预可使进展风险降低40%-60%。

三、常见认知误区澄清

1.没有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错误。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血糖轻度升高,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但此时血糖异常已对身体造成损害,若不及时干预,并发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因此,不能以症状作为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依据,定期体检检测血糖至关重要。

2.高血糖就是糖尿病,需要马上吃药?

错误。高血糖包括多种情况,只有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才需要按照糖尿病进行治疗。对于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首选生活方式干预,而非立即用药。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应在医生评估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3.糖尿病前期不用管,反正还不是糖尿病?

错误。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时期,积极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忽视糖尿病前期,相当于放任“糖尿病的种子”在体内生根发芽,最终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

当我们清晰认识到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区别与联系,就能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血糖问题:既不因偶尔的高血糖过度焦虑,也不忽视持续高血糖的潜在风险;既不将糖尿病前期视为“小事一桩”,也不把糖尿病当作“不治之症”。从定期监测血糖到科学管理生活方式,从糖尿病前期的积极干预到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治未病”和“慢性病管理”的智慧。毕竟,了解真相才能更好地应对,科学管理才能守护健康。

血糖偏高就是糖尿病?不绝对,有10种表现才是糖尿病

血糖一高,是不是就一定得了糖尿病?

不少人一看到体检单上的血糖数字超标,便紧张得睡不着觉。但血糖升高,并不等于就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是一整套身体异常信号共同出现时,才可能成立的诊断。

误把血糖轻微波动当成糖尿病,不仅容易引发焦虑,还可能让人陷入不必要的饮食限制和药物干预之中。

真正的糖尿病,就像身体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不会只靠一个指标来判断。

中医讲“病有本有标,证有虚有实”,血糖的升高只是“标”,而糖尿病的发生,多与体质、情志、饮食等多个“本”因素长期累积相关。

现代医学和中医观点在这里不谋而合,糖尿病是全身系统性失调的一种表现,需要从整体来看,而不是单看一组数字。

糖尿病不是数字游戏,真正的问题藏在身体的细节里

很多人误以为空腹血糖超过6.1或餐后血糖过高就是糖尿病,其实不然。人体的血糖值每天都在波动,它受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影响极大。偶尔偏高并不等于疾病,而是一种提示。

糖尿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长期的代谢失衡。比如经常口干舌燥、总是感到疲倦、莫名其妙地体重下降、手脚容易麻木、皮肤瘙痒难愈合、反复尿频,这些信号,才是身体正在“冒烟”的征兆。

中医里有句话,“燥热内生,津液不布”,说的就是血糖过高时,津液被灼伤,无法濡养全身的状态。

血糖高只是表象,糖尿病的表现藏在十个细节里

糖尿病并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它是慢性发展来的病。在身体慢慢积累了“内火”、“痰湿”、“气虚”等问题后,才会开始表现出来。以下这十种情况,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信号。

一是经常口干舌燥,不喝水就难受。 这是身体津液被耗,干热内生的表现,中医讲“阴虚则内热”。

二是饭量比以前大了,却越来越瘦。 吃得多,吸收却差,是脾胃气虚,无法运化精微的信号。

三是总想跑厕所,小便频繁还多。 小便频数,是肾气不足,膀胱失约的表现,尿糖升高也常伴随出现。

四是视力下降,眼睛干涩。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糖尿病损伤肝肾功能,肝血不足,眼睛最先受损。

五是手脚容易发麻,或有刺痛感。 这通常是气血运行不畅,或痰湿阻滞经络的表现,说明神经系统开始受损。

六是容易疲倦、没精神。 长期血糖不稳,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精气神不足,表现出“气阴两虚”。

七是皮肤干燥、瘙痒难耐,伤口难愈合。 中医讲“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加上血糖高影响局部微循环,皮肤恢复能力差。

八是女性容易出现阴部瘙痒,反复感染。 糖分代谢紊乱,湿热下注,菌群失调,易生感染。

九是男性出现勃起困难或性欲减退。 肾精不足,阳气虚衰,是糖尿病损伤到肾脏功能的信号。

十是牙龈出血、口腔异味重。 脾胃积热上炎,或胃火炽盛引起的口腔问题,也可能提示糖尿病早期。

以上这些症状,看似琐碎,实则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只有当这些表现多项出现,且持续存在,再结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才可确诊为糖尿病。

中医怎么看糖尿病?脾胃失调是关键

糖尿病在中医中被归为“消渴”一类,古籍中有“上消以肺为病,中消以胃为病,下消以肾为病”的说法。从这个角度看,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表现不一,但都绕不开“脾胃”的问题。

现代人饮食精细、嗜甜油腻、生活节奏快、情绪波动大,脾胃功能容易被打乱。

也有一类人外表肥胖,实际上脾阳偏虚,痰湿内停。这样的人糖尿病来的悄无声息,等到发现,往往已经伤及肝肾。所以糖尿病不能光靠体重判断,也不能靠一时的血糖数值来下结论。

想预防糖尿病,生活上要做出点“顺应天时”的改变

血糖的稳定,和人体“气机”的顺畅有很大关系。如果总是熬夜、情绪起伏大、吃饭不定时,很容易打乱身体内在节律。要想控制血糖,就得先调好“作息”和“饮食”这两架马车。

饮食方面,要吃得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迷信某一种“控糖食物”,而是整体上做到清淡、适量、多样。粗细搭配,荤素均衡,才是脾胃喜欢的节奏。少吃高糖、高油、精加工食物,是对胰岛功能最好的保护。

运动也不能忽视,但并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每天散步半小时、做做太极、拉伸筋骨,就已经足够帮身体打开经络,让气血通畅,帮助血糖自然下降。

情绪调节也很关键。现代人压力大,火气上头容易伤肝,肝火过旺又会影响脾胃,形成恶性循环。保持平和的心态,哪怕是每天做几分钟深呼吸,都能帮身体减压。

身体好不好,不只看数值,还得看状态

很多人一查血糖升高就焦虑,其实与其死盯数字,不如关注身体的真实状态。中医重视“辨证论治”,讲究“看形、听声、问寒热、察饮食”。如果精神状态不错,胃口好、睡得香,舌苔正常、脉象平稳,即使血糖略高,也不必太过担心。

反过来说,如果即便血糖没到糖尿病水平,但人明显感觉疲惫、皮肤干瘪、口干舌燥,就不能掉以轻心。这时调整生活方式比一味吃药更有意义。

中医讲“治未病”,重在提前发现问题苗头。从身体小变化中读出大隐患,才是对健康真正的负责。糖尿病不是突然袭来的灾难,而是日常忽视的积累。

保持健康,离不开“顺其自然,养其根本”的智慧

糖尿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病,中医讲究“养生贵在顺时调和”。身体的很多功能都有节律,比如早晨阳气升,适合运动和进食;傍晚阳气收,适合休息与安静。遵循这些自然规律,是最简单有效的调养方式。

除了饮食、作息、情绪这三件事,日常也要关注舌象、大小便、睡眠质量这些微妙变化。早些发现脾胃失调、津液不足等问题,及时调理,就能避免疾病形成。

糖尿病不是靠“节食”或“戒糖”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整体地改善身体环境。与其等血糖飙升后被动应对,不如提前一步,从每一次饭食、每一个情绪起伏开始,把健康主动权握在手里。

健康不是某一个数字好看,而是整个人有活力、有精神,能安睡、能进食、能开心。只要把身体照顾得稳当,血糖自然也就不会“乱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血糖高的人,看脸就知道?糖尿病人面部一般有5个特征——2024-05-28 11:14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