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程(糖尿病的病程记录范文)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3个阶段
科普【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3个阶段】阶段一: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糖耐仍正常。阶段二: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异常。阶段三:最后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早期其实是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患者多通过体检、血糖化验等发现患病,待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通常已经较为严重了。(via 健康时报)
来源: 广东12320
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逆转!医生提醒→
糖尿病往往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
但其实,临床上不少患者实现了逆转
不过,逆转糖尿病是有条件的
一起了解↓↓↓
糖尿病达到逆转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
血糖经过药物治疗或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到正常或达标水平
且停药达到3个月以上
血糖仍然处在正常或达标水平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mmol/L
这种情况下就认为糖尿病达到了逆转
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这一对糖尿病转归的认识和诊断
已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
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我们说糖尿病可以逆转
但不是所有糖尿病都可以逆转
主要是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可能达到逆转
病程较短,特别是5年以内的患者
由于胰岛功能还未被完全破坏
而是处于休眠、去分化状态
经过治疗可使胰岛功能恢复
从而达到逆转
而患病10年、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达到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
年轻患者(如四五十岁以下)
由于β细胞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较小
也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而年纪较大的患者(如70岁以上)
逆转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种方式达到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强化治疗、代谢手术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
饮食、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
最重要的两方面
一般来说
每天需要比原来减少30%~50%的能量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5天以上的有氧运动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
进行2周左右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使血糖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在未来一年左右
不用任何降糖药物
也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代谢手术
对于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可选择做代谢手术
这不仅能够减重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
控制饮食和体重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
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