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学名(糖尿病又名)

大河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世界糖尿病日丨啥是血糖?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田晨光 教授
“糖”大概是第一个给我们的童年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味了,可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糖在生物体中的重要的地位。
血糖是血液中葡糖糖的简称。在几乎所有的动物、昆虫、微生物和植物体内,糖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所以,爱吃甜食是人的本性,不是习惯问题,是根植在人类遗传里的记忆在起作用。
人的血液中怎么会有葡萄的糖呢?这就要从葡萄糖的发现讲起。

01.葡萄糖的发现早在1747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首次从葡萄中分离出一种糖,并发表《从德国产的几种植物中提炼蔗糖的化学试验》一文。到了1840s年代,特·安德烈·杜马等法国科学家在《对于自然和糖的化学性质的研究》中写道:来自葡萄、淀粉、蜂蜜,甚至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物质有相同的构成和特性,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葡萄糖。
1884年,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加入了研究糖类的行列,他于1892年确定了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并由于他在立体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因此而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禅宗里有一句名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言外之意是世界是有共性的,花朵虽小,但是它包含着整个生命世界的规律;聂鲁达说“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鲁迅说“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看,就是一个大世界” 。
同样的,科学家们从研究葡萄糖入手,就能窥见整个生物世界发生发展的脉络。 那么,葡萄糖在人体里呆着不走干什么呢?

02.葡萄糖的“幻化”淀粉(糖)、蛋白质和油脂是三大类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就像汽车使用的汽油、洗衣机用的电和烧饭用到的天然气一样。
糖类是体内最基本,也是主要的能量形式,它的学名叫做碳水化合物。在我们的食物中,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粮食,比如 “五谷”、红薯、山药等都是“糖类”。
人体会自主进行新陈代谢、生长生殖,而石头永远就是那个石头。新陈代谢是一种“运动”,是运动就需要有动力,人体内的这种动力来自于人体内的“发电厂”----线粒体,线粒体生产的ATP的“燃料”就是葡萄糖。
从本质上来说,人体是电驱动的。线粒体生产三磷酸腺苷(ATP),它就好像是我们用的电,细胞利用它才能“活动”起来。
生活中,天然气燃烧的热可以加热食物,这个是直接的热量传导,比较简单的能量传递形式;汽车则是利用汽油燃烧后的热膨胀推动活塞运动,再传动到轮子,这是热能转换为机械力的典型案例;洗衣机则是利用电转换成磁力,再带动机械传动机构运转,最后驱动水桶搅动衣物,这里似乎已经没有“热量”的影子了。
而人体利用食物驱动运转的方式要巧妙得多,没有火、不冒烟、悄无声息地,在常温下就完成了,而且很高效。1mol葡萄糖经人体完全利用可释放出2870千焦耳的能量;一个葡萄糖分子可以转换为32个ATP;也有部分葡萄糖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用于维持体温的;暂时用不完的葡萄糖也可通过肝脏或肌肉转化成糖原或脂肪贮存起来备用。


03.血糖的来和去在体内,血液中的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直接补充,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在体内的转换,医学上称之为糖异生。
血糖水平被各种激素(最重要的是胰岛素)调节着,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波动。正常人早上空腹血糖值是3.9到6.1mmol/L,饭后2小时的最高值是7.8mmol/L。当你不吃饭超过14个小时的时候,糖原储备就被用完了,这时候就需要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糖。
健康人一般不会饿到低血糖,而且正常人转换糖的量刚好够用,这样就避免浪费。但是,糖尿病人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失调的,转换的会多,利用反而差,所以,不吃饭血糖也会高起来。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量少或/和量不少而作用效果下降,葡萄糖的利用就成了问题,于是糖堆积在血液里,血糖就高了起来。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体重减少,随着病情加重,葡萄糖虽然多,却不能够有效利用合成糖原和脂肪等,体重就很难长上去;再加上人体需要能源供应,而葡萄糖不听话,就只好让脂肪和肌肉分解来顶替它的岗位,所以,体重也会减少。
最后,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高,而且尿糖也多,这是因为当血糖>8.88mmol/L时,就超过了肾脏回吸收的能力,葡萄糖就会随着尿液白白地流失而浪费掉,体内总能量就减少,当然也会引起体重减少。
高血糖引起血液渗透压偏高,刺激口渴中枢,加上尿糖排泄带走体内水分,所以糖尿病患者会感觉口渴难耐,喝水多、尿多。

04.过犹不及

看到这里,应该承认,葡萄糖是个好东西,那为什么在人体内太多的葡萄糖反而不好了呢?
我纠正一下这个问题,不是葡萄糖多了不好,是多到利用不了才不好,而且,有时候不是真的太多了,是因为不会利用才显得剩余的多,这种情况就是“糖尿病”!
人体要利用好葡萄糖,需要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激素帮忙才能把葡萄糖运进细胞内,之后又需要葡萄糖转运体等多种蛋白质的帮助才能到达线粒体。虽然整个过程从来没有“麻烦过你”,却是动员了人体内数十种物质的参与,走过包括三羧酸循环在内的数十个环节才顺利实现的。
这些物质和环节需要协调工作,是一套精巧的调节机制在相互制约,如果热量摄入过多,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这些调节机制就可能失调。
比如胰岛素该多的时候分泌不出来,或者由于“要得急”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未及精加工,结果是胰岛素原也当成真胰岛素来用,降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给你不需要的东西,就是对你不好或者不懂你,不了解你,人体亦如此。葡萄糖对你来说是美味,对细胞内的线粒体来说,葡萄糖就是工作负担。家用轿车绑上个大油罐会比飞机跑得快吗?不会,只会成为负担。
人体利用能量的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糖将会拖垮人体本身。目前,患病率居高不下的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都和能量超载有一定关系。
总之,葡萄糖是生命的动力,维持它的供需平衡和代谢顺畅,人体才能健康。

男子低血糖竟是糖尿病 学名B型胰岛素抵抗

提起糖尿病,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高血糖、 “三多一少”等典型症状。殊不知,低血糖反复发作的“瘦子”也可能患上了糖尿病。

53岁的胡先生身高1.8米,体重却不到 120 斤。生活中,他曾多次出现心慌、大汗、饥饿、颤抖等低血糖的典型症状,但每次吃过东西后,症状都会有所缓解,所以一直也未在意。两天前,胡先生在公园里遛弯时突然晕倒,被邻居送到哈医大二院。

内分泌科二病房主任王丽宏接诊后,为患者查体发现,其皮肤的颈部、腋下、肘部等皮肤褶皱部位发黑,这是胰岛素抵抗在患者身上比较直观的表现。通过对病史和检查结果分析,确诊胡先生是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 — —B 型胰岛素抵抗。在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积极血糖监测治疗后,患者低血糖症状再未出现。

王丽宏介绍,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认为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都是高血糖,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糖尿病患者中,还有一部分人以极严重的低血糖起病,如少部分的B型胰岛素抵抗患者。“B型胰岛素抵抗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发病率极低,但因易出现极严重的低血糖,所以其病死率很高。

除了部分患者会像胡先生一样出现反复低血糖外,还有一大部分患者因为难治性高血糖而发现,患者每天使用胰岛素,但血糖仍居高不下,这主要是由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浓度不同所导致。”王丽宏解释说, “B 型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体型一般正常或偏瘦,有极重度的胰岛素抵抗,常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等。”

王丽宏建议,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难控制的高血糖,要尽快到内分泌科就诊,只有查明原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这类疾病带来的不良后果。

李华虹 徐丽娟 生活报记者 霍营

说说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吧

糖尿病顾名思义:尿里面有糖了。事实上,早期的糖尿病人,尿里面是没有糖的。

糖尿病又叫富贵病。早些年吃不饱饭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人得糖尿病的。

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身体制造胰岛素的功能缺陷,是先天性的缺乏胰岛素。幼年发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维持生长发育和生命。二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的萄萄糖利用障碍,最终导致葡萄糖在血液当中堆积,继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简言之,糖尿病的发生就是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导致的。

且听我分析。我们每天要摄入三大营养物质,他们分别是糖,脂肪,蛋白质。营养物质进入机体,通过咀嚼消化吸收到血液当中。

淀粉类的食物学名叫多糖。包括米、面、根茎类等。是我国广大居民的主要热量来源。通过小肠吸收后到血液当中变成了葡萄糖。当然,还有双糖,比如麦芽糖、乳糖、蔗糖等,在体内最终也分解成葡萄糖。但是葡萄糖需要转化成热量供身体利用,还需有一个中间的机构叫去推动它。这个机构就叫做“胰腺”,老百姓叫“镰铁”。胰腺是身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我们知道胰腺分泌的胰液是消化蛋白质的。事实上,胰腺还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内分泌激素。其中胰岛素就是葡萄糖利用的“助推剂”。也就是说如果身体里面缺乏胰岛素或者葡萄糖摄入过多,我们的机体就没有办法更好的去利用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血糖升高。事实上早期血糖升高,患者可能并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糖高到十几点20点?患者都没有任何的症状。患者可能因为发炎或者其他的原因就诊发现血糖高。

一般空腹静脉血的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如果空腹静脉血糖在5.6mmol/L,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做糖耐量试验会被确诊为糖尿病。当血糖值为5.6毫摩尔每升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鸡鸭鱼肉时常都有。加之,体力劳动的减少,特别是老年人活动少,身体功能下降。就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或者相对不足。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为3%至5%,50岁以上的人均发病率为10%。其中绝大部分是二型糖尿病者。 以碳水化合物食品为主要食物的华人,糖尿病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

有朋友会问,糖尿病的发生不是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吗?和鸡鸭鱼肉有关系吗?我平时并没有吃多少米面呢,几乎都不吃主食,怎么我的血糖还是高呢?

朋友们知道“三高”是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他们像是三兄弟。一旦发生一种可以互相影响。

人体三大供能物质为糖、脂肪和蛋白质。当人体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在一次运动过程中,首先参与供能的是糖类,一旦糖类消耗到一定水平,脂肪就会参与进来,随着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也会参与进来

脂肪可以转化为糖,但不能转化为蛋白质。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减少脂肪,那么就需要将脂肪尽可能转化为糖类后,让糖类为运动供能。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减肥,为什么要做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就是要脂肪氧化分解供能以及转换为糖元。

蛋白质是人体的组织主要成份,也是最后的供能物质,也就是说,糖类消耗一定水平动用脂肪,脂肪消耗一定水平,才动用蛋白质供能。蛋白质可以转化为糖元和脂肪的。也就是说,摄入大量的蛋白质,是会长脂肪的。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继发性高脂血症,这是因为患糖尿病时,机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促使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而分解血脂的能力减退,所以,多数糖尿病患者会有血脂高。长期临床研究证实,通过调节糖尿病患者的异常血脂,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会引发高血脂,相反高血脂也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加重。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增高以后,会在肝脏、肌肉、皮下、腹腔里堆积起来,还有一部分会变成血游离脂肪酸。血游离脂肪酸有两大危害,第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即过多的血游离脂肪酸可通过抑制肌肉组织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肝脏将非糖物质如脂类、蛋白质转化成糖(医学上叫糖异生),使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二会引起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因为血游离脂肪酸可以与葡萄糖相互制约,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甘油三酯在β细胞内堆积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和β细胞凋亡,加重糖尿病病情。
  另外,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会沉积在血管壁上,损伤血管内皮并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发一系列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高血脂和动脉血管硬化也是高血压的促进因素。

所以,发现血糖增高,特别是体力劳动少的老年女性。就需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饮食控制,简言之就是“吃撇点”。进行合理膳食:少盐少油少碳水优质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

运动锻炼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中青年来说,“甩肉”是最重要的,有氧运动加无氧运动。成年人男性腹围应该小于85厘米,而女性的腹围应该小于80厘米, 如果超过这个正常值,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相对高很多。

综上,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遵循“闭上嘴迈开腿”的原则。少吃东西多运动。

中青年一旦血糖增高,还要减肥。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糖患者都可以通过饮食锻炼,运动锻炼达到将血糖降至正常的目的。

如果是70-80岁的老年人。血糖控制可以不那么严格。空腹血糖在8.0以下都是可以的。我的娘家妈妈和婆家妈妈都是糖尿病。他们都是在60岁以后发现血糖升高,也都是肥胖体型。是典型的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的糖尿病。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舍不得倒有油的食物,喜欢吃剩菜剩汤。久而久之,腹围就像一个游泳圈了,典型的腹性肥胖。

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要3-5年甚至10—20年才会到来。对于70-80岁的老年人就不必太苛刻饮食。什么都可以吃,只是尽量少吃点。中国人是讲究“口福”的。

所有降糖药都是促进胰岛素生成和利用葡萄糖的。而注射胰岛素就是直接利用葡萄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专科医生会选择给予口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水平降至正常。

所以糖尿病这个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中年以上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坚持饮食控制,坚持运动疗法。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还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心]倡议均衡饮食:

少盐、少油、少碳水、优质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