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型糖尿病(肥胖型糖尿病用什么药)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杨柳科普】肥胖型糖友更要做好运动管理
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10亿,中国成人肥胖率高达9%,超重人群占比41%。肥胖不仅使体型发生改变,更是一种以脂肪组织异常积累为核心的慢性疾病,涉及激素失衡、代谢紊乱等多重机制,而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占比也在逐日增加。
运动管理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血糖、改善身体机能、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运动管理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规律运动可降血糖
5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身高172厘米,体重达83千克,腰围更是高达100厘米,BMI(身体质量指数)为28.1。2型糖尿病病史3年的时间,张先生用了很多降糖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所以近3个多月,他在原有降糖方案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饮食并坚持每天三餐后快走30分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空腹血糖就从9.2毫摩尔/升降至6.8毫摩尔/升,腰围减少了4厘米,体重也下降了5千克。
规律运动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0.5%~0.7%,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促进葡萄糖利用。肌肉收缩可直接摄取血糖,减少胰岛素依赖。2.改善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
三项运动结合效果佳
看到了张先生运动后如此可喜的变化,那糖友们应该如何合理运动呢?
有氧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3~5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且运动间隔不超过两天。每次持续至少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总运动时间应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较大强度)。运动强度方面,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50%~70%的最大心率或3~5代谢当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70%~85%的最大心率或6~8代谢当量,如快速骑车、做有氧健身操等。其中步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形式,推荐患者每天步行不少于6000步,步频60~90步/分钟,尽量达到100步/分钟。
阻抗训练 建议每周进行2~3天阻抗运动。初学者可从轻负荷,如20%~40%一次最大重复阻力开始,逐渐增加负荷和组数。经验丰富的患者则可将负荷适当增加至60%~80%。运动包括使用哑铃、杠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的力量训练,以及自身的体重作为阻力的俯卧撑、深蹲等练习。
柔韧性和平衡训练 推荐长期久坐或老年患者每周进行至少2~3天平衡及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形式,以及简单的伸展运动。目前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久坐行为的管理愈加重视,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患者,每30分钟进行一次任何强度的活动以中断久坐。
运动期间应合理调药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运动、饮食和减重的综合疗法。运动类型方面,推荐有氧运动和阻抗训练相结合,同时避免高爆发力的运动。如游泳、骑车等,这些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肥胖患者,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另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每周应完成5~7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隔天进行1次阻抗运动,每次10~20分钟,减重速度以每个月减少2~4千克为宜。
在运动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运动量,合理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例如,在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以及胰岛促泌剂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由于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具有减重获益的降糖药物,与运动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体重控制。
但糖友们在运动的时候,以下注意事项需要谨记:1.避免空腹运动。尤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2.循序渐进。初始阶段从每天10分钟快走开始,逐渐增加强度。3.如果目前血糖>6.7毫摩尔/升或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未控制血压(>160/100毫米汞柱)等情况,患者需暂停运动。
运动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肥胖的糖友们,合理的运动计划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施运动管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和监测。同时,运动管理应与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杨柳科普】肥胖型糖友更要做好运动管理
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10亿,中国成人肥胖率高达9%,超重人群占比41%。肥胖不仅使体型发生改变,更是一种以脂肪组织异常积累为核心的慢性疾病,涉及激素失衡、代谢紊乱等多重机制,而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占比也在逐日增加。
运动管理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血糖、改善身体机能、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运动管理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规律运动可降血糖
5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身高172厘米,体重达83千克,腰围更是高达100厘米,BMI(身体质量指数)为28.1。2型糖尿病病史3年的时间,张先生用了很多降糖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所以近3个多月,他在原有降糖方案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饮食并坚持每天三餐后快走30分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空腹血糖就从9.2毫摩尔/升降至6.8毫摩尔/升,腰围减少了4厘米,体重也下降了5千克。
规律运动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0.5%~0.7%,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促进葡萄糖利用。肌肉收缩可直接摄取血糖,减少胰岛素依赖。2.改善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
三项运动结合效果佳
看到了张先生运动后如此可喜的变化,那糖友们应该如何合理运动呢?
有氧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3~5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且运动间隔不超过两天。每次持续至少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总运动时间应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较大强度)。运动强度方面,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50%~70%的最大心率或3~5代谢当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70%~85%的最大心率或6~8代谢当量,如快速骑车、做有氧健身操等。其中步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形式,推荐患者每天步行不少于6000步,步频60~90步/分钟,尽量达到100步/分钟。
阻抗训练 建议每周进行2~3天阻抗运动。初学者可从轻负荷,如20%~40%一次最大重复阻力开始,逐渐增加负荷和组数。经验丰富的患者则可将负荷适当增加至60%~80%。运动包括使用哑铃、杠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的力量训练,以及自身的体重作为阻力的俯卧撑、深蹲等练习。
柔韧性和平衡训练 推荐长期久坐或老年患者每周进行至少2~3天平衡及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形式,以及简单的伸展运动。目前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久坐行为的管理愈加重视,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患者,每30分钟进行一次任何强度的活动以中断久坐。
运动期间应合理调药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运动、饮食和减重的综合疗法。运动类型方面,推荐有氧运动和阻抗训练相结合,同时避免高爆发力的运动。如游泳、骑车等,这些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肥胖患者,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另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每周应完成5~7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隔天进行1次阻抗运动,每次10~20分钟,减重速度以每个月减少2~4千克为宜。
在运动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运动量,合理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例如,在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以及胰岛促泌剂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由于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具有减重获益的降糖药物,与运动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体重控制。
但糖友们在运动的时候,以下注意事项需要谨记:1.避免空腹运动。尤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2.循序渐进。初始阶段从每天10分钟快走开始,逐渐增加强度。3.如果目前血糖>6.7毫摩尔/升或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未控制血压(>160/100毫米汞柱)等情况,患者需暂停运动。
运动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肥胖的糖友们,合理的运动计划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施运动管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和监测。同时,运动管理应与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