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流行病学(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健康科普社 0
文章目录:

哈工大分析数百名糖尿病患者,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或有这些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更像是一种被日常生活“养”出来的慢性疾病。哈尔滨工业大学对669名糖尿病患者的分析发现,很多人并非因为基因或体质“注定”得病,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糖尿病的深渊。

这项研究揭示了7个高频的行为模式,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至少中了一条。更可怕的是,这些习惯看起来都“不致命”,甚至被不少人视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个恶习,是“晚饭吃得太晚”。很多人下班回家晚,吃饭时间也顺延到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饭后坐着、刷手机、看电视,糖在体内堆积一整晚,胰岛素被迫加班,每天都在透支胰腺的耐力。

长期下去,胰岛细胞像被拖垮的打工人,逐渐“罢工”。研究显示,晚饭时间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晚于19点进餐的人,糖耐量异常的风险显著升高

第二个恶习,是“总是吃撑”。有些人觉得吃饱是本事,吃撑才满足。殊不知,每一次饱胀的感觉,都是胰岛素一次次超负荷的代价。

尤其是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餐后血糖飙升,胰腺拼命分泌胰岛素,久而久之,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调节系统崩盘。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而是“吃多了”“吃乱了”吃出来的,这才是真相。

第三个恶习,是“久坐不动”。一天坐十小时以上,是很多都市人的常态。办公室、地铁、沙发,腿不动,血不流,胰岛素作用的“战场”——肌肉组织,基本处于休眠状态。身体没用到糖,自然就不会把糖清除掉。肌肉是清糖的主力军,久坐等于让主力军退场,血糖自然高居不下。

第四个恶习,是“情绪长期压抑”。哈工大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心理压力量大,焦虑、抑郁、愤怒、孤独等负面情绪,干扰身体的应激系统,激活皮质醇分泌,抬高血糖。

长此以往,即便饮食控制得当,也难挡糖尿病的“情绪诱因”。情绪不稳,血糖先乱;心理不调,胰岛素不灵。

第五个恶习,是“睡眠质量差”。不少人以为熬夜影响的是精神状态,其实更深层的是代谢系统。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削弱胰岛素的作用,诱发胰岛素抵抗。每晚少睡1小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13%,长期缺觉的后果,不止是困倦,更是血糖失控。真正的健康,不靠硬扛,靠睡好。

第六个恶习,是“靠嘴解压”。压力大时,有人打游戏,有人抽烟喝酒,也有人靠吃,尤其爱吃甜食、油炸、碳水。大脑在压力下分泌多巴胺,吃东西成了快速获得快感的方式。

问题是,这种快感是以牺牲胰岛功能为代价的。每一次“暴食式放松”,都是糖代谢系统的一次冲击。时间久了,胰岛素再努力,也敌不过频繁的情绪性进食。

第七个恶习,是“自以为没事,不查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早已出现疲乏、多饮、多尿、视力模糊等征兆,只是忽视了。有人甚至觉得“我不胖、没家族史,不可能得糖尿病”。

这类人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等查出来时,血糖已经高到吓人。有时候,最危险的不是症状,而是“我没事”的幻觉。

这些习惯背后的本质,是身体代谢系统的长期透支。糖尿病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的,它是代谢失衡的“终点站”。

而这个终点站,往往由生活中不经意的选择,一步步铺成。一个晚饭拖延的夜晚,一次情绪性进食,一个“今天就先不动了”的念头,都可能是推倒胰岛功能的那根稻草。

在门诊中,见过太多患者不解:我并不爱吃糖,怎么会得糖尿病?但问题在于,糖尿病的根源从来不是“糖”,而是“代谢”。

糖只是被用来衡量这个系统是否出了问题的标志物,真正出问题的,是胰岛素的工作效率,是胰腺的承受能力,是身体对能量的管理能力。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是“甜蜜的负担”,其实是一场代谢危机的警报。

现实中,人们对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往往更紧张,对血糖的变化反而不够敏感。即使餐后血糖一度升高,也容易被理解为“正常波动”。

但事实是,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太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确诊,它就很难“逆转”,只能“控制”。这意味着,早发现、早调整,永远比事后控制要轻松得多。

哈工大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出7个高发恶习,更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反思的镜子。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会得糖尿病,但每个在这些习惯中反复挣扎的人,都不该对风险掉以轻心。身体向来是诚实的,只是我们太擅长忽略它的提醒。

代谢系统的崩塌,不是因为一次暴饮暴食,也不是因为某个熬夜的夜晚,而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明知不该却仍然反复的选择。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些习惯不好,而是觉得“不至于”。

但糖尿病的发生,恰恰就是“至于”的过程。它不像感冒一样来得迅猛,而是像水管里的锈,一点点积累,直到某天彻底堵塞。

临床上,有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一脸错愕,说自己“昨天还好好的”。但真相是,糖尿病从来不是昨天的事,是过去十年、二十年生活的结果。

糖尿病也不是老年专属疾病。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18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而糖尿病前期更高达35%。换句话说,每3个成人中,就有1个正走在糖尿病的边缘。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沉默的大群体。

所谓“七大恶习”,不是吓唬人的标签,而是现实中最常见、最真实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习惯背后,都是一个关于代谢、胰岛素、血糖的生理逻辑。不是“吓唬”,是提醒;不是“控制”,是看见。

真正的防线,不在医院,而在生活里。不是靠药物改变血糖,而是靠生活方式改变身体的代谢状态。这才是糖尿病防控的根本路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姜伟,王晓晨,孙玉洁,等. 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3):176-180.
[2]王丽,周静,李秀荣,等. 睡眠质量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741-745.
[3]刘洋,李佳宁,赵娜,等. 情绪障碍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2):215-220.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 (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