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糖尿病预防(糖尿病 预防)
比降糖药更有效!远离糖尿病的2个“黄金习惯”,现在开始还不晚!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确诊便需终身服用降糖药,这是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普遍认知。然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2个“黄金习惯”效果堪比降糖药!秘诀就藏在两个简单的日常习惯里——“会吃饭” “会运动”!
2个“黄金习惯”,效果堪比降糖药!
2025年6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长达21年、追踪3000多人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这两个简单的方法,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比吃二甲双胍还有效。而且,即使是短期干预也能有明显好处!
该研究共涉及3234名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平均年龄为50.6岁,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的影响。在长达21年的研究期间,结果显示:
第一组:通过生活干预(饮食 运动)的人,体重至少减重7%,糖尿病风险降低24%,平均晚发病3.5年!
第二组:而吃二甲双胍的那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7%,平均晚得病2.5年。
因此,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肥胖等高风险人群中,通过饮食和运动减重的控糖效果,比吃降糖药二甲双胍还要好。
此外,研究发现即使不能长期坚持,短期干预也能带来明显好处,前期的干预效果能在长期内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黄金习惯一:
这样吃饭更有利控制血糖
1. 多吃三类蔬菜
武汉市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伟2025年在科室微信公号刊文指出,稳定血糖水平,其实只需采取一项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措施,那就是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增加蔬菜的摄入,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有效降低主食的摄入,进而减少整体饮食的热量摄入,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水平。
三类蔬菜是优选!首先是绿叶蔬菜,这一类别中包括菜心、生菜、油麦菜、小白菜、苦菊、茼蒿、豌豆苗、芹菜、苋菜、空心菜以及芥蓝等。其次是茄瓜类蔬菜,如冬瓜、黄瓜、茄子和番茄等。最后是十字花科蔬菜,这一类别有白菜、卷心菜、西兰花和羽衣甘蓝等。②
2. 调整吃饭顺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谭森森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改变进餐顺序对于平稳餐后血糖非常重要。建议糖友每餐先吃蔬菜,再吃蛋白类食物(鸡蛋、奶制品、大豆制品、瘦肉/鱼虾),最后吃主食。先吃蔬菜和蛋白类食物、最后吃适量主食,既可以防止热量摄入超标、又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更好地改善餐后血糖。每餐蔬菜100~300克,优先选择叶类和十字花科蔬菜,比如生菜、菠菜、花菜。
3. 晚餐早点吃完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赵玉玲2025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醒,晚餐时间可是控糖的一个小秘诀。尽量在晚上7点之前吃完晚餐,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要是吃得太晚,肠胃还在努力工作,你就已经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这样不仅不利于消化,还会让血糖在夜间升高,影响睡眠质量。
黄金动作二:
这样运动更有效控制血糖
1. 时间:晚上6点以后控糖效果最好
2024年,国际期刊《肥胖》(Obesit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天中,晚上6点以后运动最有利于降低血糖。
这项研究分析了186名超重或肥胖且有至少一种代谢问题的成年人,经过14天的运动和血糖水平检测,研究人员发现:
下午和晚上运动,血糖水平都相对较低,而早上和混合运动则没有这种效果;
晚上6点以后运动降糖效果最好,24小时、白天、夜间的血糖水平分别降低1.28、1.1、2.14;
对于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的人来说,晚上6点以后运动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研究者认为,由于昼夜节律的波动,骨骼肌在晚上葡萄糖摄取效率和胰岛素敏感性较低。而晚上运动可能会增强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2. 强度:中等强度运动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王红岩2025年在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生活》上介绍,中等强度运动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当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明显提高,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大幅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强。
这意味着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此外,中等强度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中等强度运动下,运动者仍能讲话,但会有些气喘,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健康时报图
3. 持续:每周150分钟以上
2025年6月,一项发表于《心血管糖尿病内分泌学报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Endocrinology Reports)的研究发现:每周运动时间超过150分钟,可有效逆转“糖尿病前期”!
该研究通过对130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有21.5%的患者成功让血糖恢复正常。其中,每周运动超过150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能让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概率提高4.15倍。
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从而有效调节血糖,让身体的“糖代谢工厂”重新变得活跃。
因此,预防糖尿病并非依赖复杂的疗法,而是藏于日常生活的简单坚持。通过多吃一些蔬菜、调整吃饭顺序、坚持日常运动……这些细微改变,为自己掌握糖尿病预防的主动权!
来源:健康时报
多位专家倡议采取多方面措施预防控制糖尿病
新华社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徐海涛、白斌)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获悉,我国多位糖尿病防治领域专家在安徽合肥联合发起倡议,希望通过科学普及、早诊早治、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措施,早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表示,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要合理膳食,吃少吃好;规律运动,建议每星期运动4次以上,每次约40分钟;充足睡眠,每天最好能睡7小时或以上;降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近4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老龄化等是造成糖尿病流行的主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呼吁,人们应该把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本手段。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说,针对糖尿病防治存在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等问题,呼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大众认知,糖尿病高危人群重视筛查,规范治疗和管理,鼓励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近一半患者即大约2.12亿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知。这一机构预测,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达到约7.83亿。
糖尿病预防新策略:家庭合作,科学调整生活习惯
来源:环球网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为了增加身体的热量,一些人开始摄入高油、高脂、高糖的饮食,体重也随之有所增加。对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来说,这可能是血糖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定为“糖尿病与幸福感”,意在强调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在此背景下,默克发起了一项名为“一起向糖尿病亮出红牌”的全球调研与公益宣传活动。《糖尿病红牌调研2024》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国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当代生活习惯与态度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如久坐不动的工作模式、网上购物、外卖点餐的便利性,以及不规律的饮食时间、大量摄入红肉和加工食品,这些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红牌调研2024》发现,相比于其他参与调研的国家,中国被调查者在家吃饭的比例更低,这可能影响了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同时,老生常谈的风险如高糖饮食和缺乏运动,可能导致我们忽视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遗传学等其他风险因素。例如,人们对家族史是2型糖尿病重要风险因素的认识依然不足。对于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更要注意自己的糖尿病风险水平。
此次调研发现,家庭内部的相互支持、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糖尿病预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控糖之路上,家人的参与和支持,能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健康生活的道路上。一起制定饮食计划,共同参与运动,这份陪伴和鼓励,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