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甲(糖尿病脚甲变白色怎么回事)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给“糖友”提个醒 修剪趾甲有讲究

【来源:今晚报】

本报讯(记者刘波)剪趾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小事,对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大事一桩。有的糖尿病患者会因剪趾甲引发皮肤破溃、感染,甚至到最后形成糖尿病足。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护理部提示,糖尿病患者剪趾甲有不少讲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趾甲的钙减少、铁元素增多,常表现为增厚、坚硬、扭曲、卷甲畸形、嵌甲等异常甲;如果合并真菌感染则会出现增厚、坚硬及不规则形状的灰趾甲。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46%的患者存在增厚、嵌甲及钩甲等畸形甲的情况,其中嵌甲发生足溃疡的风险是无嵌甲的2倍。一旦出现足部溃疡,不少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周围血管与神经病变等因素,使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极为困难,最后不得不面临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处理嵌甲,修剪不可过勤,根据趾甲的生长速度,一般以每1-3个月1次为宜,每次修剪向皮肤内生长的趾甲或很厚的趾甲。轻至中度嵌甲一般选择保守治疗,可寻求专业医生进行嵌甲矫正,并选择露趾或宽松的圆头鞋。严重嵌甲或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无论是嵌甲的修剪、矫正还是拔除,均应由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不得居家自行处理或找公共浴室及修脚店的非专业人员处理。

糖尿病患者出现甲真菌病,应及时就诊,遵医嘱规范合理用药。尽量避免使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或腐蚀性的药物,并且要做好鞋的清洁,避免再次感染足部皮肤。

糖尿病患者日常要自查是否有不正确修剪趾甲的行为。正确修剪趾甲是水平修剪,然后用矬子将两边棱角锉平,避免剪趾甲过深伤及组织发生嵌甲或甲沟炎。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化学制剂、膏药或任何其他技术自行处理去除胼胝或鸡眼。如果有足部嵌甲,以及足部真菌感染等任何足溃疡征象应及时就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长沙市第四医院提醒:“糖友们”,请注意检查您的趾甲!

#长沙头条##长沙市第四医院#

甲癣(俗称灰指甲),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导致指甲增厚、发黄、变形的疾病。甲癣,对普通人而言,它可能仅是影响美观的“小问题”,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是“大隐患”,可能引发糖尿病足,成为足部溃烂的“导火索”,严重的甚至致残、致死。

今天,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为您提供一份有关甲癣的科学预防与治疗指南!

“糖友们”更容易感染甲癣,是真的吗?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理想的“培养基”。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上常伴有外周血管病变,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不仅感染风险增加,还让指甲的修复能力减弱,真菌更难清除。

甲癣的“三重暴击”

1、隐蔽疼痛:变形的指甲容易刺伤皮肤,而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会让患者难以察觉疼痛,最终发展为溃疡。

2、感染升级:真菌与细菌“狼狈为奸”,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威胁生命。

3、愈合困难:血管病变致伤口难愈,可能发展为截肢。

当糖尿病遇上甲癣,应如何应对?

1、早发现,早治疗

当指甲出现发黄、增厚、脆裂等异常情况时,请务必尽早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外涂或口服抗真菌药物)。此外,每天都要做好足部自查,检查足底、趾缝,警惕红肿、破溃、渗液!

2、专业护理,细节制胜

科学修甲:糖尿病患者切勿自行修剪指甲,请将增厚变形的指甲交由专业足病师处理。

保持干爽:洗脚后彻底擦干,趾缝用棉球吸干,可撒抗真菌粉剂。

选对鞋袜:选择透气宽松的鞋子和吸汗棉袜,避免挤压脚趾。

3、控糖为本,全面管理

血糖达标(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是预防糖尿病足的核心。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戒烟、控制血压血脂,延缓血管和神经病变。

日常生活中这些习惯要牢记!

1.避免赤足行走:浴室、泳池等公共场所穿拖鞋,防真菌交叉感染。

2.不共用修甲工具:家人间也需注意,定期使用酒精消毒指甲剪。

3.定期专科随访:每3-6个月检查足部,必要时做真菌检测。

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宋俊华提醒:足部无小事,细节定健康!当足部出现趾甲周围红肿、疼痛、流脓,足部溃疡不愈合或迅速扩大,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时,请立即就医。糖尿病足并非不可预防!通过规范治疗甲癣、严格控糖、科学护足,90%的足部溃疡可避免。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 杨才菊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糖尿病足别忽视!出现这些信号,可能要截肢​

糖尿病患者可得注意了,脚麻、脚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糖尿病足的预警,这病搞不好就要截肢,每年因为它被锯掉脚的人可不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导致下肢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血管病变会让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营养跟不上,神经病变则会使足部的感觉减退,哪怕受伤了也不容易察觉。

一开始可能只是感觉脚有点发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走路的时候有点发飘,这时候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老寒腿,没当回事。但随着病情发展,足部皮肤会变得干燥,容易掉皮,脚趾甲也会变厚、发黑,这是身体在发出第二次警告。要是还不重视,接下来就可能出现足部起水泡,而且这些水泡特别不容易好,很快就会破溃、流脓,甚至脚趾发黑坏死,到这时候再去医院,十有八九就得截肢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脚,看看有没有伤口、水泡或者红肿的地方,哪怕是很小的伤口也不能放过。穿鞋子要选宽松、柔软的,鞋底要有弹性,避免挤压脚部。洗脚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感觉不到水温,所以一定要先用手试好水温,避免烫伤。

控制血糖是关键,要把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 7mmol/L 以下。要是发现脚麻、脚疼这些症状,或者血糖控制得不好,赶紧去做个下肢血管彩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住自己的脚。